舌尖上的书味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阅读更有滋味

舌尖上的阅读更有滋味

舌尖上的阅读更有滋味
现代的阅读方式多以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为主,但从古至今,纸质书籍也给人们带来
了非常独特的乐趣。

它也是探索世界文学宝库最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最精彩
的文学元素。

因此,通过阅读纸质书籍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作者的奇思妙想。

当我们拿起纸质书籍,首先
看到的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文字,而不是被外部干扰所扰乱的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心无
旁骛地了解作家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而短时间就可以了解书中想要传达的信息。

而阅
读网络文字可能会存在着乱码或其他问题,而读纸质书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此外,触摸纸质书籍的情感体验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当你拿起一本旧书时,那独特
的书香会把你的心灵打动。

这种感觉是从网络阅读无法获得的,只有触摸纸质书籍的人才
有机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现今阅读已从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转变为一种放松身心的过程。

当我们做其他事情时,拿起书本,以舒适的姿势慢慢沉浸在文学世界,偶尔抚摩书页,这种惬意将让我们归
属于书和小宇宙之间。

总之,不管是为了知识探索还是放松心情,阅读纸质书籍绝对是一种有滋有味的享受。

拿起纸质书籍,让自己享受这无可替代的感受,尝试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充实生活,欣赏
文学的美味。

品尝书的美味怎么写作文

品尝书的美味怎么写作文

品尝书的美味怎么写作文《品尝书的美味》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心灵的滋养品,更是一道美味佳肴,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尝。

品尝书的美味,犹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当翻开一本历史书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能看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豪迈,感受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繁荣;能领略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体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屈。

历史的风云变幻,人物的悲欢离合,如同一桌丰盛的大餐,让我们大饱口福。

品尝书的美味,又似品味一场情感的盛宴。

在文学名著中,我们能感受到《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凄美,体会到《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田晓霞爱情的纯真与无奈;能与《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一同感受与大海搏斗的坚韧,和《简·爱》中的简一起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

书中的情感,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深沉,如同各种滋味的调料,为我们的心灵烹饪出一道道美味的情感佳肴。

品尝书的美味,还像是享用一顿精神的大餐。

哲学书籍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秘,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深邃;励志书籍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科普书籍满足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这些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断成长。

要品尝书的美味,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泡上一杯清茶,翻开一本心仪的书,让文字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知识的滋养,感受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满足。

书的美味,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只有亲自去品尝,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美妙。

让我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品味这无尽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书味

舌尖上的书味

舌尖上的书味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生喜怒哀乐,一世苦辣酸甜,都浓缩于八十回的《石头记》中。

他不禁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也有味古人以为然。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说“言了于耳则事味于心”,而《后汉书》中则直言“含味经籍”,“经籍”即经书典籍,书能味岂不是因书有味书味,自然不是书散发的纸馨墨香之味,而是书中的文之味,实乃言之味。

原来,中国人很早就痛感“词不达意”,孔子就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

既然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意,故对书只读通、看完还远远不够,须心领神会地“吃透”方得书中三昧。

特别是读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书,虽然有时能于瞬间领会到其深刻意蕴,但大多时候,则需反复琢磨,动用感性与理性的众多渠道,慢慢领会作品的气骨风神势韵境。

人们发现,不仅食的快感与观的美感有相通之处,而且获得食味快感与欣赏美感的方式也相近。

中国一些名菜佳肴,初尝似觉味道清淡,细嚼则味道鲜美,吃罢则回味悠长。

所以,“初读渊明诗,颇似枯味,久之有味”(宋代陈善《扪虱诗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严羽《沧浪诗话》)。

书有何味宋代的欧阳修说他读“近诗”如识橄榄一样有“真味”(《六一诗话》);明代的宋濂说陶元亮之作高情远韵是有“至味”,而王世贞说他读陶渊明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艺苑卮言》);清代的王士桢读乐府诗读出了“余味”(《带经堂诗话》);翁方纲读韩子苍读出了“神味”(《石洲诗话》)。

宋代的杨万里干脆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习斋话语讲义序》)。

味书需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博大的胸怀。

同一本书,读者不同,品出的滋味便会有异,即便是同一位读者,也会因品书的时间不同,而味道迥异。

我读书,则读出:《诗经》有青草味,《楚辞》有柑橘味,《论语》有饭香味,《庄子》有山林味,陶渊明有菊花味,李太白有酒香味,《西厢记》有脂粉味,《三国演义》有男人味,《水浒传》有血腥味,《红楼梦》有辛酸味;鲁迅杂文有辣子味,周作人散文有橄榄味……同时,我也读出时下一些书的苦涩味、甜俗味、酸腐味特别是铜臭味。

吃出书的味道

吃出书的味道

吃出书的味道书是美味佳肴,书中百味杂陈。

书有几种不同的“读法”――可以横扫千军、风卷残云,翻到开头看一下,再翻到结尾看一下,就说自己读过了;还可以细嚼慢咽、认真品味,琢磨每一句话。

而我最喜欢“吃”书。

何谓“吃”书?读一本书,就要身临其境,进入到书里面去,跟着作者的步伐走,上天入地,纵横绵延,无数感受,无限春秋。

等到读完书,抬起头,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你就真的“吃饱”了,把这本书吃透了。

“吃”书,要嚼出甜味。

我爱吃甜食,吃着吃着就吃出了龋齿,再也不敢碰甜食了。

那读书读出甜味是坏事吗?当然不是!最能带给人快乐的味道就是甜,通过读书给思想也加点儿糖,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人的快乐如果只用笑容释放,那么这就是一份快乐;而如果把乐洒在书里,那可就是千千万万份快乐啊!感谢《佐贺的超级阿嬷》,让我含着眼泪微笑,被阿嬷在困境中的乐观与旷达深深感动。

“吃”书,要吃出苦味。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句话:“所有主人公和正派角色都活下来的小说不算是好小说。

”这话的确有一定道理。

悲和苦是最能感动人的两样“法宝”。

我更喜欢的状态是在读书的时候心静如水,而在反复思考或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会在文字中领悟到作者的想法以及蕴含在文字下面的苦涩。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感到活着就是一种勇气。

“吃”书,要品出酒味。

这次军训结束,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训练过程本身,而是教官说的一句话:“做人、交友要像一杯酒,刚咽下去没什么,慢慢品尝才感觉到人的血性、刚烈、仗义。

”如果书像酒,有“真本事”藏在其中,不张扬、不显露,才能有回味的余地,引读者深思。

就像《小王子》,纯真而孤独的小王子,令人读千遍也不厌倦。

“吃”书,是要吃出味道的。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要你去“吃饱”“吃透”,这样才不枉废这“山珍海味”。

书味作文500字

书味作文500字

书味作文500字书是人类的宝藏,它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历程,是我们学习知识、观察社会、认识人生、感悟世界的重要工具。

回忆起童年,我最难忘的是那些味道十足的书味,每当我翻开厚厚的书页,那种沁入骨髓的味道就瞬间弥漫开来,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和力量。

以下,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书味的感受与体悟。

书味,不是咖啡和巧克力的香甜,而是具有淡雅清新的文化韵味。

打开一本新书,书页的味道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就像是当雨水滋润了大地,万物都变得格外清新可爱。

我特别喜欢这种味道,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纯粹和简单。

再到旧书店,一股味道扑鼻而来,那是一种不同的氛围。

微黄的书页,透出岁月的痕迹,那种莫名的味道带着浓浓的怀旧之情,仿佛让人回到过去,穿越时空的长河,重温那些难忘的瞬间。

书味,可以平息内心的焦躁和彷徨,让人沉浸于阅读的世界中,与作者和文化对话,感受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抒发。

书味,更是一种文化的气息和传承。

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特点。

打开不同的书籍,会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味道。

比如书页上留下的污渍、笔记,是读者的一种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体现;书封上的印章和签名,则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标识。

这种文化的味道,无形中将我们与阅读物紧密相连,让我们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历史、文化和人生。

书味,还是一种生命和灵魂的让人感悟独特的味道。

每本书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特点,正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

当我们与书相识相惜,倾听其中的声音和思想,我们的灵魂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和丰满。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人生的探索和自我认知的体现。

书籍中令我震撼的句子,或许只有几个字,但却能引发我内心的一种激情和冲动,或者让我静心回望,重新认识自己。

阅读喜欢的书籍,吸口书味,是一种享受,一种舒缓心情的方式。

在书中领悟到的思想和知识,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富有色彩和内涵,带领我们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书味承载着文明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遇。

舌尖上的味道6篇

舌尖上的味道6篇

舌尖上的味道6篇家是一张充满甜蜜与笑容的全家福合照;是在佳节时一家人围在一张大桌上的团圆饭;是与邻里之间在余晖中散步时的一声问候……是啊,在过年的时候一提到“家”这么一个词,人们也许会先想到“全家福”的合照吧!爷爷有三个儿子,爸爸是当中最小的,全家一共十四口人。

每次拿着手机拍照的时候镜头总是会让人觉得很小,“小孩子都占近一点点啦!”大人们有时候嘴上说的很是嫌弃,实际上谁的心里又不是十分喜欢和全家人一起过年呢?拍完全家福之后,全家人都会聚在爷爷家一同准备团圆饭。

大人们会用手机给自家孩子们“下单”;得到“购物单后”自家的孩子就去菜市场选购;每人手持60元,有最大的姐姐带领前往菜市场。

我和弟弟是年龄最小的那一组,虽然咱俩力气小,但是我们一样分配的的不错:我负责寻找、挑选以及提一半的东西,弟弟则负责报出菜名、付钱以及提一部分的东西。

完成之后就集合一起回家。

到爷爷家之后,各家的“大厨级”妈妈开始大显身手,犹如妙笔回春,做出各具特色的菜肴全家共享于一桌之上。

在饭后全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时你会见到许许多多的正宗长沙人。

即使是在冬天也依旧有小孩在池塘边戏水、捞鱼,有的还拿着一碗臭豆腐或者是一串糖油粑粑坐在旁边看热闹。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就在大亭子里下下象棋、或者拉拉二胡,有的身旁还放着一碗热腾的蒿子粑粑。

出了公园后路边小摊洋溢着满满的“长沙味”:臭干子、麻辣烫、糖油粑粑……人们坐在一起谈论着家常事、嘘寒问暖,周边围绕着欢笑声。

我想这就是老长沙正真的味道吧!这就是我家乡的味道、也是我家的味道,一个有着极浓长沙味的家。

舌尖上的味道二: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美味秋风起,蟹脚肥,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

10月2日,爸爸值班回来买来了8只大闸蟹,它们呈灰绿色,如我手心般大小。

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面两只大钳子,张牙舞爪地摆动着,威风凛凛。

我十分兴奋,嚷着让妈妈快点烧螃蟹。

大约过了20分钟,厨房里飘来了阵阵蟹香,螃蟹出锅了,这时,它们的颜色变成了橘红色,很诱人。

书的味道作文

书的味道作文

书的味道作文书的味道作文(精选24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的味道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的味道作文篇1每天踏进校门,朗朗读书声掠过我的耳畔。

教室里,同学们齐声朗诵着古诗文,那样和谐,让人觉得很惬意。

这让我觉得,书的味道,是无穷无尽的,多姿多彩的,让人百读不厌的。

每每翻开再读,就又会尝到另一种全新的味道。

这种味道既陌生又熟悉,既清新又充满醇香,细细一品,那几种味道交错在一起,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其中。

这时候,我又读懂了书的味道,是浓郁的,让人回味无穷。

最近,每个星期,戚老师总会请爱看书的同学做到讲台上读出他们读过的精彩片段和讲出自己的心里感受。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将我陇上一片轻纱,在那荷塘边,月色下悄然漫步着。

梦想的天空是多么美丽,四周的栅栏,让我在这里遨游。

荷塘里,人的影子伴随着花的飘香,澄澈的水幽幽荡漾,时不时有几声蛙叫,填补着这朦胧之景。

而这月光,似乎在于荷塘对话,一片笑声激起了荷塘,它们慢慢走近远方天国┅┅从中我感觉到,读语文书是一种享受,而看课外书,更是一扇能敞开心灵的窗户。

当你以安详的心绪在宁谧的氛围中读一本好书时,它可以把你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有旖旎美好的境界中去。

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

或许,你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你的心房间熨过,熨开你心上的每一缕皱褶。

班里的图书漂流,总能让同学们慢慢咀嚼,嚼出一番韵味来;师生共读一本书,老师的引领下,书的味道,是悠悠的甘甜,又如地面上涌出来的一泓清泉,清新自然;班级读书会,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读书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彼此倾听、可以彼此相爱、可以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可以用爱心说诚实话,在这里,我们的思想在交流,我们的智慧在碰撞。

每每此时,我们便沉浸在书香中。

舌尖上的语文书

舌尖上的语文书

《舌尖上的语文书》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书是我们接触文化、历史和知识的桥梁。

然而,你是否曾经想过,语文书中的文字和故事也可以成为我们品味美食、感受生活的媒介?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舌尖上的语文书”,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风味故事。

一、语文书中的美食记忆1.《红楼梦》里的精致点心当我们翻开《红楼梦》,不难发现其中描述的各种精致点心。

从贾母喜爱的糖蒸酥酪,到宝玉偏爱的玫瑰豆沙馅儿,每一道点心都似乎带着一种情感与故事。

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够闻到那淡淡的甜香,感受到那份精致的滋味。

2.鲁迅笔下的绍兴黄酒在鲁迅的《孔乙己》中,绍兴黄酒成为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孔乙己在酒馆里赊账喝酒,那浓郁的酒香仿佛弥漫开来。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是否也渴望着尝一尝那醇厚的绍兴黄酒呢?二、文字中的饮食文化1.苏东坡的诗词与东坡肉苏轼,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中常常提及美食。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道东坡肉。

据说,东坡肉这道菜的起源与苏轼有关,而如今已成为一道脍炙人口的佳肴。

读着苏东坡的诗词,品味着东坡肉的滋味,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共享那份美食的快乐。

2.汪曾祺的散文与故乡味道汪曾祺的散文中,食物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他的笔下,故乡的味道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读着他的文字,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食的热爱。

三、品味语文书中的风味故事1.《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情与酒文化在《水浒传》中,英雄豪杰们总是与酒相伴。

从武松打虎前的豪饮,到宋江与弟兄们的把酒言欢,酒成为了故事中传递友谊与情感的媒介。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英雄气概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

2.《西游记》中的异域美食与文化交流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过了许多国家,品尝了各种异域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读着这样的故事,我们仿佛能够跟随师徒四人一同踏上寻找美食与文化的旅程。

结语翻阅这本“舌尖上的语文书”,我们不仅能够品味到美食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饮食文化的厚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书味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生喜怒哀乐,一世苦辣酸甜,都浓缩于八十回的《石头记》中。

他不禁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也有味?古人以为然。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说“言了于耳则事味于心”,而《后汉书》中则直言“含味经籍”,“经籍”即经书典籍,书能味岂不是因书有味?
书味,自然不是书散发的纸馨墨香之味,而是书中的文之味,实乃言之味。

原来,中国人很早就痛感“词不达意”,孔子就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

既然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意,故对书只读通、看完还远远不够,须心领神会地“吃透”方得书中三昧。

特别是读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书,虽然有时能于瞬间领会到其深刻意蕴,但大多时候,则需反复琢磨,动用感性与理性的众多渠道,慢慢领会作品的气骨风神势韵境。

人们发现,不仅食的快感与观的美感有相通之处,而且获得食味快感与欣赏美感的方式也相近。

中国一些名菜佳肴,初尝似觉味道清淡,细嚼则味道鲜美,吃罢则回味悠长。

所以,“初读渊明诗,颇似枯味,久之有味”(宋代陈善《扪虱诗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严羽《沧浪诗话》)。

书有何味?宋代的欧阳修说他读“近诗”如识橄榄一样有“真味”(《六一诗话》);明代的宋濂说陶元亮之作高情远韵是有“至味”,而王世贞说他读陶渊明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艺苑卮言》);清代的王士桢读乐府诗读出了“余味”(《带经堂诗话》);翁方纲读韩子苍读出了“神味”(《石洲诗话》)。

宋代的杨万里干脆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习斋话语讲义序》)。

味书需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博大的胸怀。

同一本书,读者不同,品出的滋味便会有异,即便是同一位读者,也会因品书的时间不同,而味道迥异。

我读书,则读出:《诗
经》有青草味,《楚辞》有柑橘味,《论语》有饭香味,《庄子》有山林味,陶渊明有菊花味,李太白有酒香味,《西厢记》有脂粉味,《三国演义》有男人味,《水浒传》有血腥味,《红楼梦》有辛酸味;鲁迅杂文有辣子味,周作人散文有橄榄味……同时,我也读出时下一些书的苦涩味、甜俗味、酸腐味特别是铜臭味。

读书易,味书难。

翻书在页,读书在句,吃书在字,味书在心。

翻得趣,读得益;吃得味,品得神。

“味”书是一种解读、阐释,是一种品评、体验,它以自己的真挚生命去契合书的生命。

只有味书才能掀开书的外在面纱,拨开词语的形式表象,直追书的内在精神魂魄。

书,非但有味,而且其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