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案

父母之爱【设计理念】以“从不同描写中体会父母的爱”为指导,让学生在充满情味、语言味的课堂中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1.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群文阅读(语文新课程1+x读本):《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教学重点】1. 品读第六单元三篇文章中的句子,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父母之爱。
2. 用梳理出的方法自学《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体会父母之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录】一、主题回顾1、出示ppt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无私的爱。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六单元主题,学生齐读板书父母之爱2、出示ppt(三篇课文插图)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三篇文章,说说哪个场景你最难忘。
生:慈母情深我最难忘的场景是母亲给“我”钱买书……3、下面我们回到《慈母情深》那些难忘的场景师: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生(读):ppt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师: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脊背?生: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的脊背师:以前母亲的脊背是怎样的?生:挺拔直直的。
师:什么原因使母亲的脊背变得瘦弱、弯曲?生:工作劳累,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师:母亲为什么这样辛苦工作?生:我们家很穷,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买了,被我和弟弟吃进了肚子里。
师;我们家这么穷,母亲这么辛苦,但当我伸手向她要钱买书时,生(读):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教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师:你从这些句子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从“塞”体会到妈妈动作迅速。
生:给我钱毫不犹豫。
师:妈妈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生:不!师:那是什么?生:那是爱,那是期盼。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还体会到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母亲的语言。
师:读给大家听听。
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教学设计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一是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宇宽广,崇高与无私。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主题: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成果,开拓视野,发展思维的同时,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情景: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五年级语文《同步阅读》教材:《两个电话》《父爱安全网》《一碗馄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阅读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父母之爱1.讲述父母之爱的故事,引导发现,引出主题──父母之爱.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刚读过的故事吗(生说题目,师板书)?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引出“爱”)?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海洋,一起感受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二、主题回顾2.从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地震中的父与子》——伟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激励《慈母情深》——慈祥《学会看病》——广袤三、阅读概述(过渡):(出示课件三篇文章题目)前几天,选了三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请同学们小组之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3.学生汇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4.结合阅读任务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两个电话》:爱是问候《拐弯处的回头》:爱是一个动作《一碗馄饨》:爱是包容理解小结: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我们对“父母之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注:根据您的要求,文章的标题和格式可以自行判断,但为了方便阅读,本文以小节的形式进行论述。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技能之一,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由于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孩子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越来越多的孩子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父母爱群应该通过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2.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孩子的思辨与创造能力。
4. 促进家庭共读与互动。
三、教学策略1.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书籍。
2. 制定每日阅读计划,并制约孩子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3.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图书馆、书店等。
4. 建立孩子的阅读笔记,鼓励他们记录想法、观点和感受。
5. 激发孩子的创意,通过绘画、写作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6. 创造家庭共读环境,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书籍。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阅读目标和选取书籍。
2. 制定每日阅读计划和时间表。
3. 提供阅读资源和材料。
4. 建立孩子的阅读笔记和记录本。
5. 开展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6. 创建家庭共读氛围,每周选择一天全家一起读书。
7. 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写作和手工制作展示阅读成果。
五、评估与反馈1. 每月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进步进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阅读计划和教学策略。
3. 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阅读技能和成绩。
六、总结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和阅读活动,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与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家庭共读与互动,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七、延伸阅读建议1. 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
《父母之爱》 教学设计3篇

《父母之爱》教学设计3篇《父母之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扣紧课文,交流感受1、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过,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读了《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父爱之舟》这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的一些收获吧。
2、交流阅读感受。
以“父母的爱是xxxxx(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地交流阅读感受。
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表达见解。
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以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来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
二、讲述故事,表达想法师讲述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父母包办,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丢三落四的毛病。
第二个故事:在爸爸妈正确引导下,他变得勇敢起来。
第三个故事:妈妈经常对他说,外面坏人很多。
结果养成了他畏首畏尾的毛病。
1、导入。
“是啊,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我们再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读了三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3、交流。
教师可让学生先跟同伴交换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最后,选派有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三、讲述故事,表达想法1、导入。
“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2、讲述。
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3、评说。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听后,可结合故事,或发表想法,或帮助分析,或提提解决办法。
四、课后谈心,引导沟通1、讲故事,求沟通。
回家以后,把三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同时,把自己的看法也跟父母说一说。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感悟父母之爱的重要性;2. 掌握群文阅读的技巧,如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父母之爱的重要性;2. 掌握群文阅读的技巧,如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具;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并准备提问或讨论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受。
引入课文:(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父母之爱的故事集》,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标题和目录,并提问:1. 这本书大概讲述了什么内容?2. 你们认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故事集中的故事,并回答教师提供的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文本分析:(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例如细节描写、对话等。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情感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活动,例如小组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时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或心情。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将自己的故事,或者课文故事中的情节和描写重新书写,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并进行思考:1. 父母之爱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影响?2. 阅读群文对我们感悟人生有何帮助?五、课堂延伸1. 借助家长的支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访,采访父母的故事,然后与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对比和分享。
2. 学生可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群文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作品鉴赏。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群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撰写读后感,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将父母之爱作为教学主题,加强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父母的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我们设计了一堂群文阅读教学课程,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父母的爱。
二、选材与目的我们在选材过程中重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展现不同类型的父母之爱,并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深意和启示。
我们的教学目的包括: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2. 对比不同类型的父母之爱,理解家庭关系的多样性;3. 启发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与自己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思考,开启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可以采用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你认为父母的爱有哪些表现形式?- 你最感动过的父母之爱的故事是什么?2. 第一篇作品阅读选择一篇生动感人的短篇小说,描述父母为了孩子付出的无私与牺牲。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并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父母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3. 个人思考与分享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个人思考和反思,写下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选择某一段特别触动他们的情节,进行深入解读,并与同桌分享。
4. 第二篇作品阅读选取一篇展现不同类型父母之爱的作品,例如一位单亲父母的故事或跨文化背景中的家庭关系故事。
通过与第一篇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5.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从多个角度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探究父母的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其中的触动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成果和感受,并与他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父母的爱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报父母的爱?四、教学评估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学生个人反思和分享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悟;2. 学生小组探究的深度和广度;3. 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度。
父母之爱教案

父母之爱——小学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刘银鹏【教学内容】精选三篇课外优秀例文《母爱如粥》《父亲的爱》《父爱的高度》。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主题阅读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积淀语文素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塑造心灵人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较好的语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虽然他们比较叛逆,但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热爱文学、亲近母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能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2.能够快速浏览三篇文章,准确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父母的爱,懂得怎样回报这份爱。
【教学重难点】1.能够快速浏览三篇文章,准确的概括主要内容。
2.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准备】精选文章,制作课件,打印阅读材料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观看视频,引出古诗《游子吟》,学生诵读。
2.学生谈感受,引出主题。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共读材料,体会情感(一)快速浏览三篇材料,概括主要内容。
(二)精彩片段赏析。
1.快速默读《母爱如粥》,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段,做好批注。
2.交流《母爱如粥》。
(1)学生交流感悟并展示。
(2)(出示文章第五自然段),配乐朗读。
生认真聆听,用心体会,感悟母爱的伟大。
(3)感情朗读本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略读的“面”到细节描写的“点”的过程,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情感线,抓住细节描写提升自己的情商。
父母之爱教案

《父母之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联系实际,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学会理解父母。
3. 学习用摘抄的方法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课文讲述了几位不同的父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做的事情,或大或小,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
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去认识这几位父母,用心地感受他们对孩子的那份爱。
二、学习方法回顾好的方法能使我们事半功倍,请大家互相介绍一下你平常读书的好方法。
(勾画、批注、摘抄……)三、《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快速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
预设: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动作)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言)3.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外貌)(二)交流感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这位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挖掘的?(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顺手的工具,没有一个人的帮助,)读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这位父亲就用自己的双手挖了8小时,他搬走,他推开,他拿起,他扒开。
读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这位父亲就这样挖着,12个小时从太阳直射的中午到漆黑不见五指的夜晚,跌落的石块砸伤了,尖利的木头戳破了,锋利的玻璃划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总结:这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深沉与宽广的父母之爱。是啊,从我们的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对我们倾注了无穷的爱。同学们,请你运用从这三篇课文中学到的写法,用笔记录下父母对你的爱吧!
备课反思
(或建议)
要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人教版第六单元三篇课文,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宽广。并以单元导读为主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整合,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3.小结。
三、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那你们读这些打动人心的文章时,找出了哪些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再和我们一起来分享让你感动的原因。在你读之前,请先邀请大家把书翻到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一)《地震中的父与子》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语言、外貌等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
预设: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请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动的原因,并想想自己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2)读了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出父亲在36小时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怎么挖掘的吗?谁来说说?
(3)小结:刚才我们抓住对父亲外貌描写的这句话谈了体会。(板书:外貌)
过渡: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段让你感动?
2、“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五年级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案
备课内容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
主备人
备课过程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
齐读第六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内容。(生读)读了导读的内容,你了解到了些什么?(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讲父母的爱;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看,通过读短短的一个单元导读,我们就能了解到这么多有用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就可以讲讲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抓住那些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来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4)“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谁来说说?
(5)总结:读了巴迪这些内心的感悟,相信我们都明白了,父亲和母亲的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四、对比阅读,读中学写
1、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了这本语文书上的三篇文章。对比一下,这三篇课文在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
(1)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父亲的?
(这是对父亲语言的描写)(师板书:语言)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让你感动的原因。
(如:“父亲找儿子的决心很坚定”等。)
3、总结过渡。
(二)《慈母情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等的语句,感受深深的母爱
预设:
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写人物的内心感悟的语句,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1、提出学习要求:现在,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大家相互解答疑问。如果在小组内还不能解答,就请待会儿提出来全班讨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们组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1)从这段话中,你们知道这里的“两股风”各指什么吗?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2)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巴迪的诗究竟写得好不好?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这是为什么?
(3)小结:看来大家都明白,热情鼓励是一种爱,严格要求更是一种爱。这个道理起初巴迪并不明白,曾感到委屈难过。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巴迪才渐渐体会到这一点。你们交流的这段话其实写的是巴迪内心的感悟。(板书:内心感悟)
二、阅读概览,归纳内容(过渡):前几天,老师已经请大家自己阅读了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板书四篇文章的题目:《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老师还请同学们在预习本上认真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表》。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汇报:
这四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
2.由学生汇报引出主题并概括主要内容:
(1)请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动的原因,并想想自己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从“掏”、“数”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3)小结:我们从母亲数钱的动作,体会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板书:动作)
过渡:课文中还有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吗?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请继续交流。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的倒装句、排比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1)你为什么感动?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
(2)仔细读读,看看这段话跟我们平时写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你为什么感动?也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
4、总结:母亲挣钱不易,却毅然给“我”钱买书,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
(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