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天”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着深厚的涵义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天”的几层涵义:1.物质之天:这是“天”最直接、最表象的一层涵义。

人们经常用“天空”、“天气”等词汇来描述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

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天空,表示人们所处的大气层。

同时,“天”还可以表示日月星辰等天体,如“天文学家”。

2.主宰之天:在古代,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皇帝被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的儿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万民的。

同时,“天”也被认为是各种自然灾害和祥瑞的意志所在,如“天灾人祸”、“天降祥瑞”。

3.道德之天:在儒家思想中,“天”不仅代表物质之天,还代表着宇宙的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

儒家经典《中庸》中就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等关于“天理”的论述。

在这里,“天理”即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命运之天:在古代中国,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人们常用“天命”一词来表示无法抗拒的命运或安排。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悲剧就被称为“天命难违”。

5.神秘之天:在中国文化中,“天”还代表着神秘、玄妙的一面。

人们常用“天机不可泄露”、“天意难违”等成语来形容一些不可言喻、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

这种神秘色彩使得“天”在很多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6.自然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物质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自然界的代表,超越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范畴。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宇宙等概念,强调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与人类社会形成对比。

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超越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道德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超越人类的存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境界。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是人们追求真理、智慧和自由的终极目标。

比如,“天外有天”就是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

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

艺术论坛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5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TEXT /章熙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宝贵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是其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与西方的认知有本质的不同,她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绝不能弃失。

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文化和思想与以西欧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皆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起源。

一方面,西方人的文化,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系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

因此对所有问题都要追根溯源,都要通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在西方人的眼中,世界是一个实体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思想表现为比较集中,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

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强调艺术、文化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如《乐论》(荀子)。

西方则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

中国由此而来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同于西方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非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本尼·迪克特[美](Ruth Benedict,1887~1948)曾依据一些原始民族的调查认为:“文化就有酒神型和日神型的类型差异。

酒神型则癫狂、自虐、追求恐怖、漫无节制。

日神型的原始文化讲求节制、冷静、理智、不求幻觉。

”不能说中国的文化是日神型的,但她不是酒神型的。

这可以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有启示和帮助。

“在京剧中,醉步也要美、百衲衣也要美……而许多直接引起情感官能的过分刺激或憎恶的事物图景,流血创伤、死尸白骨、战争恐怖、苦难现实、强奸凶杀……便经常被我们所排斥或回避。

中国人的天地观

中国人的天地观

中国人的天地观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的天地观源自古老的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宇宙是一个巨大而有序的整体,万物生长、繁衍和发展在这个整体中。

中国人相信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制衡的,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天地观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象征着正义、道德和秩序。

天是中国人崇拜和敬畏的对象,人们相信天会给予人类以善报或恶报,所以中国人常常会以天作为参照,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地则是中国人的生活基础和根本。

中国人认为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万物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人类衍生出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土壤。

中国人重视与地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地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宇宙的道德规范和秩序。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注重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注重积德行善,对他人保持善意和宽容。

中国人的天地观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注重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人强调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睦,注重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中国人的天地观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人重视饮食健康、养生保健,注重身心健康和平衡发展。

中国人喜欢园林、山水,追求自然美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人相信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制衡的,人们应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追求和谐共生。

中国人的天地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塑造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

天这个字的汉字故事

天这个字的汉字故事

天这个字的汉字故事一、起源传说汉字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等多种文字形式。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故事。

在汉字中,字形与字义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

“天”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既代表着自然现象中的天空和大气,又代表着上天的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我们观察这个字的结构与构成,就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在古代的传说中,有一个与“天”这个字相关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天是一个巨大而神圣的存在,统治着整个世界。

他们认为天才是万物的源头,掌控着自然现象,给予人们生命和福祉。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将天与大气中的太阳、云、雨、雪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神秘而深邃的天文观念。

他们认为,天的表现形式就是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

为了将这种观念表达出来,古人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汉字——“天”。

这个字的字形非常特殊,上面是一条横线,像是天空的尽头;下面是一条弧线,像是天空的弯曲。

整个字形就像是天空中的一个包围着地球的大圆圈。

这样的构造既象征着天空的广阔和无边无际,也表达了人们对天高远、富有神秘感的向往。

二、天的意义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概念,更是一个哲学和宗教的符号。

它承载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解读和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1.天的地位在古代中国,天常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万物的起源和统治者。

人们认为,天是掌控自然和人事的最高权力。

因此,皇帝被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命所归的君主,是统治整个国家的人。

2.天的象征天在汉字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它不仅代表着自然界中的天空和大气,还象征着正义、高深和庄严。

同时,天也被视为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三、天字的文化内涵除了象征着自然和宇宙的无穷,天字还蕴含着许多文化内涵。

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1.天人合一中华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古代,人们对天的神秘和伟大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因此,各种关于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不同的文化中流传开来,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天是由盘古开辟而成的。

相传在混沌初开之时,天地还未分离,一切都是一片混沌。

盘古生于混沌之中,他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将天和地分离开来。

天成为了人们仰望的对象,而地则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基础。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和秩序的建立。

在希腊神话中,天被视为众神之父。

乌拉诺斯是天神,他娶了地神盖亚为妻,共同创造了众多的神祇和生物。

然而,乌拉诺斯对自己的子女心生恐惧,将他们囚禁在地下。

盖亚为了解救自己的子女,劝说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割下了乌拉诺斯的生殖器,使得他无法再生育。

乌拉诺斯的血液滴落在地上,形成了众多的神话生物。

这个神话故事揭示了天地之间的关系和神祇的起源。

除了神话故事,天也在民间传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常常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天气和农作物的收成。

例如,人们相信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月亮的圆缺、星星的闪烁等都与天气和季节有关。

这些观察和传说被传承下来,成为了民间的智慧和经验。

在北欧神话中,雷神托尔是掌管天气的神祇。

人们相信,当托尔挥动他的雷神之锤时,就会引发雷电和暴风雨。

因此,人们在雷电交加的时候会祈求托尔的保佑,希望能够避免灾难和危险。

这种信仰和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天气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在印度神话中,天神因陀罗是宇宙的主宰。

他的眼睛是太阳和月亮,他的呼吸是风,他的声音是雷鸣。

因陀罗的形象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和神秘。

人们相信,因陀罗的存在和力量贯穿着整个宇宙,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不仅仅是人们对天的想象和解释,更是文化传承和智慧的结晶。

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着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还是托尔掌管天气的传说,都展示了人类对天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有什么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有什么

关于天的神话故事有什么天,是人类最早开始崇拜的对象之一。

无论哪个文化背景下,天都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与神、上帝等被敬仰的力量相关联。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天的传说和神话,这些故事记录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探索之情。

本文将探讨关于天的神话故事的一些特点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天被称为“天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传说中的天帝是万物之始,掌控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尤其在《山海经》中,对于天的描绘更为详细。

据说天是由九重天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神仙居住,管理着人间和其他凡间的事务。

这些神仙受命于天帝,将天地间的神奇力量传递给人类。

古希腊神话中,有关于天的神话故事也非常丰富。

他们认为天是一个具有众多神祇的家庭,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宙斯。

宙斯是众神之王,掌握着天空和天气的力量。

他被描绘为怜悯人类的神祇,也是众神的领导者,他的一声雷鸣可震撼整个世界。

这些神话故事展现了古希腊人对于天空的景仰和敬畏之情。

在北欧神话中,天是由冰和火构成的广阔深远的宇宙。

其中的主神奥丁掌管着天空、天气以及战争之神索尔与雷神托尔等的力量。

奥丁还有两只乌鸦飞在天空中,作为消息传递的使者。

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天象与自然现象紧密相关,反映了北欧人对于天空的尊崇和敬畏。

天的神话故事有很多种类,其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神话。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相信太阳和月亮是天神的象征,他们控制着昼夜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神话中有关于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故事。

太阳神是悠闲自在的,每日驾驶太阳船穿越天空,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

而月亮女神则是柔美而神秘的,她在夜晚照亮黑暗的地方,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这些神话故事中,人们通过创作神的形象和事迹,让天的存在形象化,并赋予其超自然的能力。

除了日月星辰的神话,还有一些关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天被描绘为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存在。

例如,在中国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女娲创造人类之后,在某天天帝的怒气之下,天刮起了恶风和狂暴的雷电。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首先,“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自然。

中国古代人们将自然界的天空视为“天”,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在自然界中,“天”是最为辽阔、神秘的存在,包括蓝天白云、星辰日月、雷电雨雪等天象。

人们往往以“天”来描述自然景观中的壮美瑰丽,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用“天”形容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其次,“天”在哲学思想中有着超越存在的含义。

中国哲学中的天道观念认为存在于自然之上的是“天道”,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超越实体。

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传统哲学家将之与个体的道德品质、品行相对应,认为一切个体应当服从天道的指导。

古代哲学家孔子主张“天命”,认为人应遵循“天命”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道家则认为天为道之宗,主张追求虚无无为的境界与天体合一、追求与“天”融为一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此外,“天”还在道德伦理观念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天被看作是宇宙的至高者,是至高、至大的存在。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掌管着一切,因此强调顺应天命,遵循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等等,都是基于顺应天命来发展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尊崇天命、顺应天道的观念,使人类行为具有道德背景,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文化中的“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是自然界中的天空和天象的象征,也是哲学思想中的超越存在,更是道德伦理观念的象征。

它是对大自然中壮丽景色的描述,也是对超越存在的崇敬和追求,更是人类行为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之一。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中国文
化概论
在“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天”有四层意思,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意志之天和义理之天。

天也是世界、宇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无限与有限自然界大环境。

人之于大自然来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的滋生物,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压力、水、食物等等必需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不可须臾分离。

即便是人步入太空,还要必须配备从地球上带去的生活必需品。

从人文意义上,“我”(人类)给大自然(包括自身)进行格物、命名、释义、延伸,赋予大自然(天)中的各种器物与现象以各种内涵与意义,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存在。

从大自然(天)为“我”(人类)所觉、所识、所命、所用,无“我”则“天”(大自然)无名、无用、无益,乃至于至没有任何哪怕是讨论的任何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与“天”(大自然)之间也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轻易、简单地割裂的。

这是人与自然界(天)在人文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文化意蕴
摘要:汉语中“天”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语义也很多。

成语以其简练的格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本文以带“天”字的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成语中“天”的语义,进而探讨语义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天成语典故文化
汉语中“天”字的语义一分丰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极高。

提及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所有信仰中,可以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图,提及中国史学,会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及中国医学,“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圈。

可见,“天”的语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文、史、哲等领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在政治范畴层面,儒家提出“天人感应”,“天子以德配天”,君权神授,君王的权力来源于上天的授予,君王当有德才可王天下,民众的生活,对君王的评论评价都是上天对君王的启示。

李学勤主编的《字源》对“天”字有详细的解释:“象形字。

本像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

《说文》:‘天,颠也。

’即其本义。

”因此,“天”的本义为“头,头顶”,但是这一语义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

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能承载最古老的信息,向人们传达语义的本相。

前文提到的关于“天”字的第一类成语“刑天争神”中“天”字用的就是其本义。

一个简单的四字成语,不仅承载了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且含蓄地保留了“天”的本义。

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情况,可以注意到语义背后蕴藏的文化观念,并且可以由此探索“天”字成语的来源。

下面便探讨论述有关于“天”的成语背后的文化观念。

第一,天人感应说。

如“天怒人怨”等等成语,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第二,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是商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

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

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如天公地道、天道无亲古人认为有主宰万事万物、创造管理世问人事的“天神”,肯定了“天”是有意志的,可以制定“天理”,人们应该顺应“天道”。

天道观念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总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人类。

这超人的力量便是天。

天是至高无上的神。

商人迷信,凡事占卜,就是天道观的反映。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国王。

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上。

便是在天道观的基础上产生了“帝”和“上帝”的观念。

“帝”和“上帝”是和天具有同样权威的人格神,是万物的主宰。

人世间的一切都要遵照上
帝的意志,而代表上帝的便是国王。

他是上帝的子孙,是“受命于天”,“替天行道”。

假借天神的意志,赋予国王无上的权利,以行使统治权。

人民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统治,这就是商代的统治思想,即所谓天道观。

第三,宿命论。

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天命有归等成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神所主宰,天神有威力、有恩泽,可以护庇人也可以惩罚人,人应该听从“天意”的安排,顺从“天命”的摆布。

乐天知命,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

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

此外乐天有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的意思;知命有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的意思。

知道了宇宙的法则与生命的含义,自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可见乐天知命是一种大修养、大境界,不可一味当做悲观地顺从命运安排。

中国古老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就可以浓缩为乐天知命的精髓。

第四,君权神授论。

“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挟:挟制;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据《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

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汉献帝为天子,王权神授,虽曹操手握兵权,掌国之大器,却不敢僭越半分,惟奉天子以号令天下群雄,不敢取彼而代之。

而“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两个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认为天意对于皇权来说有生杀予夺的功用,称皇帝为上天安排来管理万民的人。

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迁都有所谓的“天意”在主管。

据传,秦大士,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是大宋朝奸臣秦桧的后裔。

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乾隆皇帝御笔钦点为状元。

由于秦桧奸臣名声实在太大。

乾隆皇帝在不了解秦大士是否是秦桧后人的情况下,不能御笔钦点,左思右想后,决定亲自召见秦大士,见到秦大士,乾隆皇帝开门见山地问:“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满心欢喜而来,万没想到,皇上竟会有此一问。

秦大士趴在地上,汗如雨下,不知该如何回答:如实相告,前程就完;如矢口否认,就是出卖祖宗,这是大不孝,也是欺君,要砍头。

当此生死抉择关头,秦大士壮起胆子高声说到:“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大士不愧是大才子,机智过人,此言一出,便流传后世。

乾隆皇帝何等聪明,岂能不知此话的弦外之音,也更加欣赏其过人才智,当即龙颜大悦,欣然御笔钦点为大清朝第43位状元。

秦大士高中状元后,为保住皇颜,更是改变数百年来,人们对秦氏后人的看法,竟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岳飞。

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人们对“天”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对“天空”这一客观物质的认识和对“天神”这一主观想象的认识两大类。

其中“天”表示“天空”这一语义的成语远远多于表示“天神,主宰者”及“神所居住的地方”的成语。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天”表示“天神”这一类的语义正在逐渐淡化,人们对“天”的认识更倾向于客观的“天空”。

“天”表示“天神”类的语义是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一个缩影。

古人畏天、顺天、乐天知命,这一点已r片刊i.1召兰人}5}; L车n }n今素日习匕二目二舟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