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文 学 原 理(四降水)

合集下载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一、水文学及其研究对象
• 2、研究对象
–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 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 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形态:汽态、液态、固态

空间:空中、地面、地下和生物中

水圈:大气水、海洋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二、水文学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七章 蒸发与散发
第二章 水文循环
------333---333333000000000 ------555---555555000000000
------444---444444000000000
坝 九龙港

------333---333333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十二圩港口 西界港口
– (2) 由水文现象具有地区上的相似性,可有目的选择代表性的 河流进行观测,并移用其成果于相似地区。
三、研究方法
• 2、研究方法
确定性规律
成因分析法
偶然性规律
数理统计法
区域性规律
地理综合法
四、研究意义
• 1、给水工程
主要与取水工程有关: (1) 水量丰沛时: 了解水位、泥沙及冰凌情况
四、研究意义
沙 老
天生港 长 青 沙
000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洪北沙
000000000
------111---111111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4
第四节线性运 动波演算法
5
第五节线性扩 散波演算法
第六节线性特征河长 连续演算法
第七节马斯京根演算 法
思考题 习题
第二节冰雪水文
第一节湖泊水文
第三节湿地水文
1
第四节森林水 文
2
第五节城市水 文
3
第六节河口水 文
4
第七节河流泥 沙
5
思考题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水文学原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第四节土壤水分运动 方程
第五节土壤含 水量的测定
思考题
1
第一节下渗的 物理过程
2
第二节下渗理 论
3
第三节下渗曲 线经验公式
4
第四节天然条 件下的下渗
5
第五节下渗实 验与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二节水面蒸发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三节土壤蒸发
第五节流域蒸散发
第四节植物散发
思考题
1
第一节径流形 成过程
2
第二节径流的 表示方法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本科上水文学原理这门课的时候,还是双语教学,用的教材是英文的,叫《Physical hydrology》 (好像是)。
目录分析
第二节水文学发展 概况
第一节水文学概念 及其分类
第三节水文现象的 基本特点与研究方

第四节本课程 的性质与主要
内容
思考题
第一节河流 第二节流域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水文学原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水文学原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工程水文学第四章

工程水文学第四章
PP 1P2n . ..Pn 1 ni n1Pi
2. 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条件:流域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站在计算流域平均雨量中的作用。 假设:流域各处的雨量可由与其距离最近的雨量站代表。
PP 1f1P 2f2 F ...P nfni n1P i F fi
3. 等雨量线法 条件:当流域地形变化较大,而雨量站分布较密,能结合地形变化绘制等雨量线时。
2.径流过程线的分析 2.径流过程线的分析
(3)
3. 径流量的计算 黄色的面积(ABCDFA):
R 3.6Qt
F
Q(m3/s)
前期洪 水未退 完的部 分
B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
C
I
C’ A
D E
F
D’
G
t(h)
深层地下径流(基流)
C′D′D的面积与AEF大约相等,ABCDFA≈ABCC′D′FEA
第四节 超渗产流的产流量计算
(一)概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水量大,降雨过程中的
下渗的水量不易使整个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所以不产生地下径流,并且只有当降雨强 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关键是确定流域下渗的 变化规律。
第四节 超渗产流的分析与计算
流第 域四 产章 汇 流 分 析
第二章对径流的形成过程作了定性的描述,本章从定量的角度阐述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 和计算方法,它是以后学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降雨P(t) 蒸发E(t)
产流计算
净雨R(t)
数量上相等
汇流计算
流域出口断面 径流过程Q(t)
第一节 概述
一. 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内容 由流域降雨推求流域出口的河川径流,大体上分为两个步骤: 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发等损失之后,转化为净雨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汇入地面和地下河网,并经河网汇流形成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的计算称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水文循环、水文过程、水文特性、水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水文学与水力学、水资源学、环境水文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一、水文学基本原理1、水文循环原理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渗漏、径流、蒸散等。

水文循环对于水文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2、水文过程原理水文学将水文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降雨、入渗、蓄水、径流、蒸发和蒸散等。

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控。

3、水文特性原理水文特性是指水体在不同时间、空间和水量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水文特性是不同水文参数(如水位、流量、速度等)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的变化趋势和状态。

二、水文学的应用领域1、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水文学提供了水资源的定量分析和预测,能够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水文学在水库、水电站、灌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水文灾害研究和预报水文学研究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水文灾害,提供预报和预警服务,为灾害防治和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水文学研究水文学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协助制定环保标准和保护措施,提供水环境评估和监测数据,为环保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三、水文学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水文学需要大量准确的数据来支持研究,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水文观测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精确地测量和记录,再经过处理、分析和建模,才能揭示水文现象和规律。

四、水文模型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水文模型是通过模拟水文过程、模拟流域水循环和水文特性,为水文学提供辅助决策和预测的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水文模型来分析和预测水文数据和水文特性变化。

总之,水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保护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将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水文学中,以支持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水文学原理 第4章

水文学原理  第4章

208.2 mm
时间 (hr)
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1. 雨强-历时曲线 2. 降水平均深度—面积—历时关系曲线
3. 降雨强度—历时—频率曲线 IDF 等雨量线(也可表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性)
雨强-历时曲线
对同一场暴雨,选定不同的历时, 分别统计各选定历时内的最大平均雨强, 然后以雨强位纵坐标,历时位横坐标, 点汇得到不同历时的雨强分布曲线。 得到:同一场降雨,雨强随历时的增加而减小。 不同场 的降雨 ,雨强—历时曲线不同。
若时段长取得比较小
成为光滑曲线 瞬时降水强度过程线 (教材中图4.3 左图)
降水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
以降水开始至各个时刻的累积降水量为纵轴、
绘制而成的圆滑曲线。
200
160
累计降水 (mm)
120 78.0 mm 80 30 分钟 141.2 mm 40 1 小时 0 0 30 60 90 2 hr 120 150
5. 降水数据完整性及代表性,降水数据是否经得起检验,
水循环过程
P = R + ET + ST 蒸散发 蒸发 蒸散发 R = 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融雪径流等)
ET = 蒸散发(降水截留蒸发、土壤、蒸腾等) 截留 ST = 储存(土内储存,下渗等)
洼蓄 降水
壤中流 R 输入 P、输出
水文模型
下渗 地表径流
降水概念1
降水量: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面的降水在地平 面上所积聚的水层厚度。 一般是指某一时段(小时或日)内的总降水量。 每天定时观测,单位mm。 日降水量以8时为日分界,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
降水历时 降水过程中某两个时刻间,降雨持续的时间
次降水历时: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经历的时段。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用mm/h 表示

水文学原理降水

水文学原理降水

⑵平均深度与面积关系曲线:
对于一场降雨,以降雨中心(一场降雨的最大值位置)起,分别量取不同 等雨量线所包围的面积,并计算此面积内的平均雨深,点绘平均雨深与 相应面积的关系即可得到所需曲线,如图3-7所示。该曲线的规律是: 随着面积的增大,平均雨深逐渐减小。
平均雨深(mm)
300
200
T=7 日
历时 T=1 日
第3章


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凝结 后,以液态或固态的形 式到达地面的现象称为 降水。
3.1 降水的类型及时空分布 3.1.1 降水的形成
如果地面有湿热的未饱和空气团在某种外力作用下上升,上 升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因此,在上升过程中这团空气的体 积就要膨胀。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即在绝热条件下, 气团体积膨胀的结果必然导致气团温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动力冷却。当气团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降到其露点温度时, 这团空气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再上升就会过饱和而发生凝结 形成云滴。云滴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凝聚,相互碰撞,合并增 大。一旦云滴不能被上升气流所顶托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就 会落到地面成为降水。

250.0

140.0
水文部门将24小时降水量大于50或1小时降水量大于16的降雨称为暴雨;24小时 降水量大于100称为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00称为特大暴雨。
3.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示方法
降雨量过程线:以时段降雨量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而 成的柱状图,它表示时段降雨量的变化过程,见图3-4。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是形成降水的三个因素。
3.1.2
降雨类型
对流雨: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过大、大气稳定 性降低,下层空气膨涨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上升 的空气形成动力冷却而导致的降雨称为对流雨。对流雨一般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比较小。 地形雨:空气在移动过程中,遇山脉的阻挡,气流被迫沿迎 风坡上升,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地形雨。地形雨 的降雨特性,因空气本身温湿特性,运行速度以及地形特点 而异,差别较大。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Principle of hydrologyChapter 1 绪论绪论:introduction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人类圈(anthroposphere)中国四大水问题(four major water issues in China)水多(more):洪水(floods)水少(less):干旱(droughts)水浑(turbid):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水脏(dir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水平/垂直结构(horizontal/vertical structure)河流学(potamology/river hydrology) 湖沼学(limnology/lake hydrology) 水库(reservoir)冰川水文学(glacier hydrology) 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logy)水文气象学(hydrometeorology) 积云(cumulus) 河口水文学(estuary hydrology)流域水文学(basin hydrology) 全球水文学(global hydrology)水文学中的环境同位素(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logy)Chapter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海洋蓄水(water storage in oceans) 蒸发(evaporation)凝结(condensation)大气蓄水(water storage in the atmosphere)冰雪蓄水(water storage in ice and snow)降水(precipitation)散发(transpiration)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升华(sublimation)凝华(desublimation)地表径流(surface/direct runoff)融雪径流(snow melt runoff to streams)河川径流(streamflow)泉水(spring)淡水储存(freshwater storage)下渗(infiltration)地下水出流(groundwater discharge)地下水储存(groundwater storage)大/中/小尺度(macro-scale/mesoscale/microscale)开放/封闭系统(open/closed system)截留(interception)洼地储蓄(depression storage)地下径流(groundflow)壤中流(interflow)总水量(total water)海洋/大陆(oceans/continent)咸水/淡水(saline/fresh water)沼泽(marish)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Chapter 3 流域与水系流域与水系:Watershed & Drainage NetworksPart 1 基本概念分水线(watershed divide) 闭合流域(closed watershed)非闭合流域(unclosed watershed) 水系(Drainage Networks)羽毛状水系(Elongated shape) 平行状水系(fan shape)混合状水系(mixed shape) 坡地(Slope) 倾斜面(inclined plane) 收敛曲面(Convergent Camber) 发散曲面(Divergent Camber流域基本单元(Unit)P art 2 水系的地貌特征河源(headwater) 节点(node) 出口(outlet)外链(External links) 内链(Internal links) 干流(main river)支流(tributary river) Strahler分级法河流长度(stream length)河数定律(the law of stream numbers) 河长定律(the law of stream lengths) 链长度(Link Length) 横断面(Cross section) 纵断面(longitudinal section)大断面(flood cross-section) 弯曲率(Sinuosity)河底比降(Slope of stream bed)Part 3 流域的地貌特征流域形状(Shape of watershed)流域坡度(Slope of watershed)流域面积及面积定律(Drainage area and the law of drainage areas)流域长度和宽度(Width and length of watershed)形态因子(Shape factor)圆度(Circularity ratio) 伸长比(Elongation ratio)河网密度和河道维持常数(Drainage density & constant of channel maintenance)河流频度和链频度(Stream frequency & link frequency)面积--河长曲线(Drainage area-stream length curve )高程曲线(Elevation curve)Chapter 4 降水降水(Precipitation)Part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Precipitation elements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降雨的基本要素(Rainfall Elements)降雨量(深) Rainfall (depth)降雨历时(Rainfall duration)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降雨面积(Rainfall area) 暴雨中心(Storm center)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duration curve)Part 2 降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Types of rainfall and Affecting factors)气旋雨(Cyclonic rain) 对流雨(Convectional/Convective rain) 台风雨(Typhoons/Hurricanes) 地形雨(Orographic rain)锋面雨(Frontal rain) 非锋面雨(Non-frontal rain)Part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of Average rainfall over an area)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ethod) 泰森多边形法(Thiessen polygon method) 等雨量线法(Isohyetal method) 距离平方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squared method) 雷达测雨(Radar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卫星测雨(Satellitic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Part4 降雨资料的检验(Test of rainfall data)Chapter 5 土壤水土壤水(Soil Water)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s)过滤(leach)蒸发(evaporation)蒸发,散发(transpiration)水分(moisture)Part 1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粘粒(clay)粉粒(silt)砂粒(sand)土壤结构(Soil configuration) 土壤中的“三相”关系(Three phases within a soil) 固体(Solids)液体(Liquids)空气(Vapor)固体密度(solid density) 干容重(Dry bulk density) 孔隙度(Porosity)质量含水率(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容积含水率(volumetric water content)饱和度(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充气孔隙度(Aeration porosity) 孔隙比(V oid ratio)Part 2土壤水的存在形态土壤水作用力(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 毛管力(Capillary force) 粘着力(Adhesion)粘结力(Cohesion)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 土壤水类型(Soil water classification) 束缚水(bound water)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 膜状水(Film water) 毛管上升水(Ascending water in capillary tube) 渗透重力水(percolating water)毛管悬着水(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sustained gravitational water(支持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s)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Saturation(饱和状态)Part 3土壤水的能量状态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影响因素(Affect the factors)土壤水分特性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Chapter 6 下渗下渗: Infiltra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土壤水分剖面(soil moisture profile) 下渗(infiltration)下渗率(infiltration intensity) 下渗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下渗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累积下渗曲线(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ltration)Part 2 非饱和下渗理论()下渗方程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equation)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Part 3饱和下渗理论()基本方程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下渗曲线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curve)Chapter 7 蒸发与散发蒸发与散发(Evaporation & Transpiration)Part 1蒸发现象及其控制条件(evaporation and control conditions)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蒸发潜热(heat of vaporization) 蒸发率(evaporation rate) 凝结潜热(condensation latent) 蒸发能力(evaporation capacity) 蒸发分类classification of evaporation 控制蒸发率的条件controlling conditions for evaporation 动力条件(dynamic) 气象条件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供水条件(water supply) Part 2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气压(air pressure) 风速(wind velocity) 温度(temperature) 湿度(humidity) 水面大小(water surface area) 水面形状(shape of water body) 水深(water depth) 水质(water quality) 理论方法(theoretical method)热量平衡法(heat balance method) 空气动力学法(aerodynamic method) 混合法(mixed method) 水量平衡法(water balance method) 经验公式(empirical equation)器测法(instrument-measurement method )水面蒸发的时空分布特点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Part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过程(soil water evaporation processes)土壤蒸发规律(soil water evaporation rules)Part 4 植物散发散发现象(phenomena of plant transpiration) 植物散发规律(plant transpiration rules) 植物散发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transpiration)Part 5 流域蒸散发(watershed evapotranspiration)上层(Upper Layer)下层(Lower Layer)深层(Deep Layer)Chapter 8 产流机制产流机制:mechanism of runoff generation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Part 1包气带及其结构(Aeration (vadose) zone and its structure)包气带和饱水带(aeration zone or vadose zone and Saturdayed zone)特殊包气带(Special aeration zone)三相系统(three-phase system(liquid,gaseous,solid))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包气带结构(The structure of aeration zone)高寒地带的包气带(aeration zone in a high and cold area)Part 2包气带的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 and its roles in partitioning rainfall)A、包气带水分动态(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增长(Soil moisture increase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消退(Recess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eration zone)B、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The role of aeration zone in redistributing rainfall)筛子(sieve)门槛(threshold)C、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Part 3 产流的物理条件(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超渗地面径流(Hortonian overland flow)(Rainfall excess)壤中水径流产流(through flow / subsurface flow / interflow)饱和地面径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回归流(return flow)Part 4 基本产流模式(Basic modes of runoff generation)Chapter 9 地表水流地表水流:surface flowPart 1 洪水波的形成及传播(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A、洪水波运动(movement wave)a、几何特征(geomtric characteristics)波体(main body of flood wave)波高(wave height)波长(wave length)b、附加比降(additional slope)c、相应流量与相应水位(Corresponding discharge (water levels, stages) )d、波速(wave velocity)e、坦化(attenuation)扭曲(distortion)B、洪水运动的水力学描述(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圣维南方程组(Saint-Venant Equations)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or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动力方程(Momentum equation)C、洪水波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空间惯性迁移惯性项(convective inertia term)重力(gravity)时间惯性力局地惯性项(local inertia term)压力(pressure )阻力(friction)D、运动波(Kinematic wave)E、扩散波(Diffusion wave)Part 2(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A、河槽调节作用和河段水量平衡方程(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 balanceequation for a reach)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槽蓄方程(Storage equation)C、洪水波运动的水文学方法(Hydrological method of flood wave movementD 、特征河长(Characteristic river length)F、槽蓄曲线的特性(Nature of Storage-discharge curve)Chapter 10 洪水演算洪水演算(Flood Routing)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具有物理基础的洪水演算法(Physically-based flood routing method)质量守恒(mass conservation)动量守恒(momentum conservation)Part 2 线性扩散波演算法(Linear diffusion wave routing method)定解问题的构成(Composition of solution problems) 基本解(Basic solution) 出流过程的计算(Derivation of outflow hydrograph) 扩散波(Diffusion wave)入流过程(Processing of inflow hydrograph) 稳定流(Steady flow)参数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上断面洪水过程(inflow hydrograph at upper section)半无限长,自由下边界(semi—infinite long, free lower boundary)简单入流过程(Simple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入流过程(Unit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矩形入流过程(Unit Rectangular Pulse Input)单位瞬时脉冲入流(Unit instantaneous Pulse Input)入流过程离散化(Discretizing inflow hydrograph) 汇流曲线(flow concentration curve) Part 3 线性特征河长演算法(Linear characteristic length routing method) 描述洪水波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式(Bas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lood wave movement) 汇流曲线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urve)Part 4 线性运动波演算法(Linear kinematic wave routing method)运动波差分方程的建立(Difference equation of kinematic wave)数值扩散的概念(Numerical diffusion) 连续演算问题(successive routing) 汇流系数的计算(Calcul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泰勒公式(Taylor formula) 汇流系数(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Chapter 11 流域产流流域产流:Watershed Runoff Generation/Produc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Part 2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Variations in runoff producing area)A、现象及原因(Phenomena & Causes)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蓄满产流条件下总径流的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Capacity Curve)流域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water capacity curve)在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even)C、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surface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Part 3 蓄满产流的流域产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总径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径流成分的划分(Separation of runoff components)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情况(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being uneven)Part 4超渗产流的流域产流量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Chapter 12 流域汇流流域汇流: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Part 1 基本概念及数学描述Basic Concepts and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A、流域汇流的路径Watershed flow paths几何路径(Geometric paths) 状态路径(State paths)B、流域汇流时间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平均流域汇流时间(Average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最大流域汇流时间(Maximum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C、径流成因公式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discharge at the watershed outletD、流域调蓄作用Watershed storage effectsPart 2流域汇流系统分析Analysis of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ystem 基于流域调蓄作用的流域汇流系统的数学表达式(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storage-effect-based watershed flow system)流域瞬时单位线(Watershed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流域单位线的识别(Determination of unit hydrograph)Part 3面积—时间曲线Time-area histogram等流时线和等流时面积(Isochrones and Inter-isochrone areas)等流时线法(Isochrones Method)Part 4概念性流域汇流模型Conceptual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models 概念性元件(Conceptual components)“渠道”型(Canal type) b. “水库”型(Reservoir type)概念性元件的组合及其瞬时单位线(Combination of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水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水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水文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篇一:2011年水文学原理题】第一章绪论1.水文学主要研究水的循环、分布、变化和利用等内容。

2.人类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灾害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灾害防治等措施。

3.水文现象是指与水相关的各种现象,包括降水、径流、蒸发、地下水等。

水文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性,如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等。

4.水文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理学、水文工程学等。

5.水文学经历了观测、实验、定量分析和综合研究等发展阶段。

6.水文学研究的特点包括需要跨学科综合研究、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等。

第二章水文循环1.水的自然属性包括流动性、挥发性、溶解性等,社会属性包括供水、排水、灌溉等。

2.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等环节。

3.研究水文循环需要考虑不同尺度,如大气尺度、流域尺度、点尺度等。

水文现象包括降水、径流、蒸发、地下水等。

4.全球和流域(区域)水量平衡及方程式是衡量水循环的重要指标。

6.大气中的水分更新期为/=0.022年,即8.03天。

7.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需要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科学管理、节约用水、水环境保护等措施。

第三章河流与流域1.流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面和地下水流入同一水系的区域。

流域可以按照分水岭、水系、流域面积等来分类,其主要特征包括水文、地形、地质等。

2.河流的主要特征包括流量、径流、水位、横截面等。

3.水系形状可以分为树状、网状、平行河道等,不同水系对汇流的影响也不同。

4.建库以后多年平均流量q0=20m3/s*(1000+100)/1000=22m3/s。

5.多年平均年蒸发总量为476.1mm-66.1mm=410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66.1/476.1=0.139,蒸发系数为410/476.1=0.861.第四章降水1.降水基本要素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降水的定义:
大气中的液态水滴或固态冰雪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克服 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2 降雨的基本要素
降雨量(深):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
雨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降雨历时:降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降雨历时;
F
n
Pi fi
i 1
适用条件:雨量站分布不均
缺点:
1)没有考虑地形影响,假定雨量呈线性变化; 2)权重系数是固定的,不能反映降雨空间分布复杂多变 的特点。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H H U
3、等雨量线法
计算步骤: 1)绘制等雨量线 ; 2)量取每2条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 3)求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然后再乘以相应的 面积权重,得权雨量 ; 4)将所有的权雨量相加,即得流域平均雨量 。
一次降雨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次降雨历时,以min,h或d计。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以mm/min或
mm/h计。
降雨面积:降雨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雨面积,以km2
计。
暴雨中心: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3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
§4 降雨资料的检验 二、非一致降水资料的改正
HHU
B
站 累 积 年 降 水 量
(mm)
85年
KB
C KC
A
至95年的 累积雨量
邻近多站平均累积年降水量(mm)
说明自1985年起, 站 逐年测到的降水量比原 来观测条件下观测到的 降水量减小了KC / KB倍, 为保持降水量资料的一 致性,可将85年前观测 的雨量按KC / KB的系数 进行改正。
4 降雨空间变化的表示
几个概念: 雨量站网:一个区域内一般设立有若干个雨量站,其总 和称为雨量站网。 雨量站网密度:区域面积/雨量站个数
等雨量线绘制 :
将每个雨量站观测所得的同一时段的时段降雨量或一次降雨 的降雨量点绘在各自测站的位置上,然后按降雨量相同的原 则连成光滑曲线。
HHU
a 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 b 等雨量线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 符合程度取决于:
P 2
2
2
a1 a2 a3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H H U
4、距离平方倒数法
m
(
pi
/
d
2 i
)
xj

i 1 m
(1
/
d
2 i
)
i 1
1 n
p

n
xj
j 1
§4 降雨资料的检验 一、降雨资料的一致性鉴别
HHU
如分析

累 积
85年




(mm)
降水资料的前后一致性 邻近多站平均累积年降水量(mm)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地形雨:
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导 致的降雨称为地形雨。
HHU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度极 大,历时较短。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3 影响降雨的因素
HHU
1. 地理位置的影响
低纬度地区降水多于高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 多于内陆地区。
2. 气旋、台风路径的影响
常有气旋、台风过境的地区降水较多。
第四章 降 水
主要内容
HHU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2 降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4 降雨资料的检验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降水的定义 降雨的基本要素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方法 降雨空间变化的表示方法 降雨要素的综合曲线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冷气团 冷气团
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落区大小 雨强小大 历时长短
暖冷锋雨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 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 运动。下层暖湿空气上升到 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HHU
特点:
多发生在夏季午后,强 度大、面积小、历时短。
可可形形成成雷暴雷雨北成雨南突雨的京都袭京水的鬃市市涝成积秃都雨积云云((云云图图))
降水量(mm)
120.0 100.0
累积降水量过程线
80.0
60.0
40.0
20.0
0.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时间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3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 (3)降雨强度过程线:降雨强度与相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
线称为降雨强度过程线。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H H U
对流雨 地形雨 台风雨 气旋雨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气旋雨: 气旋或低气压过境带来的降雨称为气旋雨。
HHU
气旋雨
非锋面雨
锋面雨
暖锋雨 冷锋雨
非锋面雨—气流向低压区辐合引起气流上升冷却产生降雨。
锋面雨—冷气团楔入暖气团底部迫使暖气团抬升形成降雨。
暖气团
冷冷气冷冷气团气暖冷气团气团气团冷团暖团气气冷团暖团暖气气冷暖气团暖暖团气暖气团气气暖团暖气团团冷团气气团气暖暖团团冷团气气气暖暖团团冷团气气气暖团团冷团气气冷团团气团冷气团
计算公式:
P
P1 f1 P2 f2 F

pn fn

n i 1
pi
fi F
适用条件:足够多的雨量站资料,地形资料
缺点:不同场次降雨,其面积权重是变化的,所以每次降 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图,工作量很大。
等雨量线法-实例
580 550 a1 550 530 a2 530 510 a3
具体计算)
❖ 降雨资料的一致性检验方法
HHU
分别对不同历时的等 雨量线图点绘降雨深 与面积关系曲线,得 到一组以历时为参变 数的降雨深与面积关 系线。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HHU
1 降水成因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凝结核) 是形成降水的三个因素。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2 降雨分类
按降雨要素量级分
HHU
按降雨动力冷却条件分
3 降雨时间变化的表示 (2)降雨量累积过程线:从降雨开始至某时刻的降雨量与
该时刻时间之间关系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过程线。
时间 13:42 14:00 14:30 15:34 17:00 18:10 19:00
时段降雨 0
11.5 33.5 31.9 1.6 2.2
0
累积降雨 0
11.5 45.0 76.9 78.5 80.7 80.7
(1)雨量站位置 (2)雨量站数目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降雨要素综合曲线
5
——1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
HHU
统计降雨强度过程线中各种不同历时的最大平均雨强。 最大平均雨强与历时的关系即为~ 。
例1
时间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累积降雨 0
11.5 60.0 77.0 78.5 80.7
时段降雨 0
11.5 48.5 17.0 1.5 2.2
降水量(mm)
80 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
60
40
20
0 012345678 时间
历时 1 2 3 4 5 6
累积降雨 48.5 65.5 77.0 78.5 80.7 80.7
雨强 48.5 32.8 25.7 19.6 16.1 13.4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2 降雨的分类及影响降雨的因素
台风雨:
热带海洋上的风暴登陆 大陆所引起的降雨称为 台风雨。
HHU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度极 大,历时较短。
2000年280月05台2年2风日台8台月“风在“风云8艾台日娜登利湾”登台陆”陆登风浙法影陆江“国温响的麦岭浙台莎江风”-碧利斯
HHU
被冲如毁今后的的板板桥桥水水库库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H H U
2、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加权平均法 )
泰森多边形绘制方法:
1)按地图上测站的位置连线,构成许多锐角三角形;
2)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用这些垂直平分
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3)量取每个多边形的面积fi。
计算公式: P 1
降雨要素综合曲线 5 ——2降雨深与面积关系曲线
HHU
在一定历时降雨量的 等雨量线图上,从暴 雨中心开始,分别计 算每一条等雨量线所 包围的面积及该面积 的平均降雨深。点绘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所得曲线称为~。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
降雨要素综合曲线 5 ——3降雨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
3. 地形的影响
地形主要通过强迫气流抬升使降水量增多。
4. 其它因素的影响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H H U
算术平均法 泰森多边形法 等雨量线法 距离平方倒数法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法
HHU
计算公式:
P 1 n
n i l
pi
适用条件:流域内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 不大,流域内降雨量分布均匀或变化均匀,测 站位置合理且站点较多。
回顾
HHU
❖ 降水的定义 ❖ 降雨的基本要素:降雨量(深)、降雨历时、降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