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
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概述: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
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是电子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interface),简称SEI膜。
正极确实也有层膜形成,只是现阶段认为其对电池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负极表面的SEI膜,因此本文着重讨论负极表面的SEI膜(以下所出现SEI膜未加说明则均指在负极形成的)。
负极材料石墨与电解液界面上通过界面反应能生成SEI膜,多种分析方法也证明SEI膜确实存在,厚度约为100~120nm,其组成主要有各种无机成分如Li2CO3、LiF、Li2O、LiOH等和各种有机成分如ROCO2Li、ROLi、(ROCO2Li)2等。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SEI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深入研究SEI膜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改善SEI膜性能的有效途径,一直都是世界电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1.SEI膜的成膜机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研究锂金属二次电池时,就发现在金属锂负极上覆盖着一层钝化膜,这层膜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这种现象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提出了这层钝化膜大致的形成机理,并依靠这些机理,相继提出了几种钝化膜的模型。
在这些模型当中,SEI膜模型得到人们普遍的应用,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这种钝化膜称为SEI膜。
sei膜和cei膜的分解温度

sei膜和cei膜的分解温度sei膜和cei膜是两种常用的电解质膜,用于锂离子电池等能源存储设备中。
它们的分解温度是评估其热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分别介绍sei膜和cei膜的分解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sei膜的分解温度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membrane)是一种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形成的固体电解质膜。
它能够保护电池电极,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然而,sei膜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发生热失控。
sei膜的分解温度取决于多个因素,主要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制备工艺等。
一般来说,sei膜的分解温度在300℃左右。
如果超过这个温度,sei膜会发生脱水和裂解,导致电池的循环寿命急剧下降。
为了提高sei膜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配方和结构来优化sei膜。
例如,引入稳定性更高的碳酸盐和氧化物,控制膜的厚度和孔隙率等。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显著提高sei膜的分解温度,使其在高温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二、cei膜的分解温度cei膜(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face membrane)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解质膜。
它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然而,cei膜在高温下也容易分解,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cei膜的分解温度与sei膜类似,通常在300℃左右。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cei膜的结构破坏,从而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
因此,提高cei 膜的分解温度是提高电池热稳定性的关键。
为了提高cei膜的热稳定性,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
例如,改变材料的配方和结构,引入稳定性更高的添加剂,控制膜的厚度和孔隙率等。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显著提高cei膜的分解温度,增强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sei膜和cei膜是电池中常用的电解质膜,其分解温度是评估其热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制备工艺等方法,来提高膜的分解温度。
硅负极sei膜在循环过程的演变

硅负极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是指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在负极(即硅负极)上嵌入和脱嵌的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SEI膜的性质对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SEI膜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过程入手,探讨硅负极SEI膜在循环过程中的演变,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SEI膜的形成机理SEI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硅负极在第一次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其中包括:1.1 锂离子嵌入硅负极: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流向负极,在硅负极表面发生嵌入反应,形成金属硅锂化合物。
1.2 电解质分解:电解质中的溶解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生成固体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形成SEI膜的基础。
1.3 基团聚合:形成的固体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会发生进一步的重排和聚合反应,形成致密的SEI膜。
二、SEI膜的演变过程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SEI膜会发生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初始形成阶段:在第一次充放电循环中,SEI膜经历了较大的形成和膨胀过程,形成了比较厚的SEI膜。
2.2 稳定阶段:在经过数次循环后,SEI膜逐渐稳定下来,电池的循环性能得到改善。
2.3 衰减阶段: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EI膜会逐渐发生衰减,这主要是因为SEI膜的致密程度下降,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和循环稳定性变差。
三、影响SEI膜演变的因素SEI膜的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3.1 电解液的性质:电解质中的添加剂、溶解盐浓度和溶剂的选择都会对SEI膜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3.2 硅负极的结构和形貌:硅负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对SEI膜的形成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3.3 充放电循环条件: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条件,包括电流密度、温度和充放电速率等因素都会对SEI膜的演变产生影响。
四、改善SEI膜的方法为了改善硅负极SEI膜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主要包括:4.1 表面涂层:通过在硅负极表面涂覆一层稳定的SEI材料,可以改善SEI膜的稳定性并提高电池循环性能。
锂离子电池-SEI膜知识介绍

SEI膜形成电压
锂离子嵌入,石墨负极 电极电位变负,并最终 趋于0V。第一次充电时, 0.8V处有电位平台,第 二次充电时,该电位平 台消失,且第二次放电 容量明显低于第一次, 出现不可逆容量。一般 认为0.8V处的电位平台 是溶剂分解和SEI膜形 成所引起的
SEI膜形成电压
预化成0.5C充电5min,负极仍在0.8V以上,并不会生成 SEI膜。0.5C充电电流不会影响SEI的致密程度,不会造成 性能影响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acity and IR with Aging Time
105% 100%
%Capacity %Impedance
95%
112% 110% 108% 106%
90% 85%
104% 102% 100%
80% 0
98%
5
10
15
20
25
30
Aging Time(day)
SEI膜知识浅解
浅解要点:
1 SEI在正极还是负极,主要成份及作用 2 SEI膜的形成及破坏条件 3 SEI膜生成工序,工序流程对其是否影响 4 材料对与SEI稳定性的影响
SEI膜定义
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
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 钝化层(passivating fi膜形成机理
当电池进行化成(首次充 电时),由EC、DMC、痕 量水分及HF 等与锂离子 反应形成(CH2OCO2Li)2、 LiCH2CH2OCO2Li、 CH3OCO2Li、LiOH、 Li2CO3、LiF等覆盖在负极 表面构成SEI 膜,同时产 生乙烯、氢气、一氧化碳 等气体。主要的化学反应 如下(电解液以EC/DMC + 1mol/L LiPF6为例) :
sei膜和cei成膜的机理

sei膜和cei成膜的机理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的形成机理和CEI (Charging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的形成机理都与电池中的锂离子和电解液的反应有关。
SEI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在电池首次充电时,电解液中的部分溶剂会在负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与锂离子结合形成新的化学产物。
这些新生成的产物在负极表面经过沉淀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
SEI膜的形成是一个自限性过程,当达到一定厚度时,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无法继续嵌入负极,从而停止SEI 膜的生长。
SEI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
CEI膜的形成机理与SEI膜类似,也是在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发生的。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会脱出并与电解液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一种固体电解质界面(CEI)膜。
CEI膜通常具有较低的离子电导率,可以阻止锂离子的进一步嵌入,从而防止正极材料的过度膨胀和破坏。
总之,SEI膜和CEI膜的形成机理都涉及到锂离子和电解液的反应,以及在电极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过程。
这些界面膜的形成对于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SEI膜和CEI膜的机理各有优缺点。
SEI膜的优点:1.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SEI膜的形成能够防止电解液对电极的腐蚀,保护电极不受损坏,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2.防止锂枝晶的形成:锂枝晶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极表面沉积形成的晶体。
SEI膜可以阻止锂离子在负极表面沉积,从而避免了锂枝晶的形成,使电池工作更加稳定。
SEI膜的缺点:1.形成过程复杂:SEI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否则可能会影响电池的性能。
SEI膜的名词解释

SEI膜的名词解释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membrane)是一种电解质固体界面薄膜,常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旨在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SEI膜的存在对于电池的安全性、循环稳定性和能量密度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SEI膜的形成机制、作用原理以及优化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SEI膜的形成机制SEI膜的形成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溶质分解产生的还原物质和氧化物在电极表面反应生成一层薄膜。
这种膜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阻止电解液中的溶质进一步分解,从而保护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
理想情况下,SEI膜能够显著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分解反应,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二、SEI膜的作用原理SEI膜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电池电解液中的溶质进一步分解,并限制电池内部的电极物质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以减少电池的副反应和电解液的损耗。
具体来说,SEI膜能够限制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防止溶质的电解液分解,有效保护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稳定性。
此外,SEI膜还能够调节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速率,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三、SEI膜的优化方法为了获得高性能和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需要优化和改进SEI膜的性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方法:1. 电解液的优化:通过改变电解液的组成、添加特定添加剂或改变溶剂种类,可以调节溶质的分解行为,降低SEI膜的生成速度,并提高膜的稳定性。
2. 电极材料的表面涂层: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涂层,以防止直接与电解液接触,减少SEI膜的形成速率。
3. 微纳结构设计:通过调控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如纳米颗粒、多孔度和表面形貌等,可以增强SEI膜的稳定性和导电性,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
4. 循环条件的优化:合理控制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温度等条件,避免电极材料的过度脱溶和电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堆积,有助于形成均匀、稳定的SEI膜。
四、SEI膜的应用前景SEI膜作为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Peled 等[14] 分析了採用幾種不同配比的EC/PC、EC/DMC 做溶劑時高溫條件下SEI 膜的嵌脫鋰性能。
研究表明,雖然室溫下電解液中含有PC 會在電極表面形成不均勻的鈍化層,同時易於產生溶劑共嵌入而使碳電極破壞,但PC 的加入卻有利於提高電極高溫迴圈性能,具體原因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2.4. 溫度的影響一般認為,高溫條件會使SEI 膜的穩定性下降和電極迴圈性能變差,這是因為高溫時SEI 膜的溶解和溶劑分子的共嵌入加劇,而低溫條件下SEI 膜趨於穩定。
Ishiikawa[17]在優化低溫處理條件時發現, 在- 20 ℃時生成SEI 膜迴圈性能最好,這是因為低溫時形成的SEI 膜緻密、穩定, 並且阻抗較低。
Andersson[15]則認為高溫條件下,原來的膜進行結構重整,膜的溶解與重新沉積使新的膜具有多孔的結構,從而使得電解液與電極產生進一步接觸並繼續還原。
目前在鋰離子電池製造商中普遍採用的化成後在30 —60 ℃之間保溫老化,以改善電池的迴圈性能和優化電池的貯存性能,就是基於在較高溫度下SEI 膜的結構重整之說。
2.5. 電流密度的影響電極表面的反應是一個鈍化膜形成與電荷傳遞的競爭反應。
由於各種離子的擴散速度不同和離子遷移數不同,所以在不同的電流密度下進行電化學反應的主體就不相同,膜的組成也不同。
Dollé[18 ] 在研究SEI 膜時發現,電流密度對膜的厚度影響不大,卻使得膜的組成截然不同。
低電流密度時,Li2CO3首先形成,而ROCOOLi 則延遲到電極放電結束前才開始形成;高電流密度時,ROCOOLi沒有在膜中出現,膜中只含有Li2CO3 ,這使得膜的電阻變小,電容增大。
Hitoshi Ota[19 ]等人在對以PC(碳酸丙稀酯) 和ES(亞硫酸乙烯酯) 基電解液系統的碳負電極進行研學手段對SEI 膜形成機理作了介紹。
試驗研究表明: SEI 膜的產生主要是由PC 和ES 的分解而形成的,且ES 在PC 之前分解,SEI 膜的組成結構主要取決於電流密度。
电池中产气机理研究

电池中产气机理研究
电池中产气机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导致气体的产生。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关键点:
1. SEI膜的形成与产气:在电池的首次充放电周期中,电极/电解液界面会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气体的产生,尤其是在负极侧,因为石墨嵌锂电位很低,容易达到电解液的还原分解电位。
2. 电解液的分解: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如果电压超出了电解液稳定的范围,就可能导致电解液的氧化或还原分解,从而产生气体。
这种现象在正极过充或者负极电位过低时尤为明显。
3. 高温下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储存过程中电池的产气量会增加。
添加剂如OS3-A可以有效降低气体产生量,并且与其他添加剂如1,3-丙磺酸内酯有协同作用,进一步减少气体的产生。
4. 热失控与燃烧:电池在热失控情况下会产生气体,并且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具有一定的爆炸危险性。
研究者们通过建模分析了电池排放气体的燃烧特性,以及这些气体与甲烷相近或略高的层流燃烧速度。
5.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气体的产生,研究者们总结了多种策略,包括改进电池设计、使用更稳定的电解液和添加剂、优化充放电过程等。
综上所述,电池中产气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化学反应、温度效应以及电池的运行状态。
了解这些机理对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锂离子电池中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
膜”(SEI 膜) 的成膜机理,并通过参考文献分析了SEI膜形成过程中可能 的影响因素。
概述: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
2.2. 电解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作为溶质的支持电解质盐比溶剂更易还原,还原产物成为SEI
膜的一部分。在一些常用的电解质锂盐中LiClO4的氧化性太强,安全性 差。LiAsF6 对碳负极电化学性能最好,但其毒性较大。LiPF6 热稳定性 差,60~80 ℃左右就有少量分解成为LiF。因此寻找新型锂盐的研究一直 在不断进行中。电解质锂盐的主要差别在于阴离子种类不同,造成SEI 膜 的形成电位和化学组成有差别。用含 Cl、F等元素的无机锂盐作电解质 时 ,SEI 膜中就会有这些电解质的还原物存在。实验表明[10] ,在含有 Cl 和 F 的电解液中 ,SEI膜中的 LiF、 的含量都很高 ,这可能 LiCl是以下反应所致[15] :
LiPF6 (solv) + H2O(l) →LiF(s) +2HF(solv) + POF3 (g) LiBF4 (solv) + H2O(l) →LiF(s) +2HF(solv) + BOF(s) 并iF (s) + PF5 (s) 由于在热力学上生成无机锂化合物的倾向较大 ,故使得所生成的 SEI
Ishiikawa[17] 在优化低温处理条件时发现, 在- 20 ℃时生成SEI 膜循 环性能最好,这是因为低温时形成的SEI 膜致密、稳定, 并且阻抗较低。 Andersson[15]则认为高温条件下,原来的膜进行结构重整,膜的溶解与重新 沉积使新的膜具有多孔的结构,从而使得电解液与电极产生进一步接触
2.SEI膜的影响因素
SEI 膜作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产物 ,它的 组成、结构、致密性与稳定性主要是由电极和电解液的性质决定 ,同时 也受到温度、循环次数以及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影响。
2.1 负极材料的影响 负极材料的各种性质 ,包括材料种类、电极组成及结构、形态特别是
表面形态对SEI 膜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对各种类型的碳负 极材料 ,包括热解碳、碳纤维、石油焦、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等进行了 深入研究[9—15] ,结果表明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结构有序性不同 ,所形成 SEI 膜的各种性质也不同;即使对同一种碳材料 ,微粒的表面不同区域 (基 础面和边缘面) ,所形成的 SEI 膜也有很大差异。 Kang[9]对碳负极形成 SEI 膜进行了研究 ,分析表明在这几种碳材料 中 ,热解碳形成的 SEI 层较 厚,而高定向热解石墨 ( HOPG) 上形成的 SEI 膜较薄。
SEI膜的成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概述: 1. SEI膜的成膜机理
1.1. 锂金属电池 1.2. 锂离子电池 2.SEI膜的影响因素 2.1 负极材料的影响 2.2. 电解质的影响 2.3. 溶剂的影响 2.4. 温度的影响 2.5. 电流密度的影响 3.SEI膜的改性 3.1. 碳负极改性 3.2. 电解液
高的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溶剂的介电常数高,粘度小。烷基碳酸盐
如PC、EC等极性强,介电常数高,但粘度大,分子间作用力大,锂离
子在其中移动速度慢。而线性酯,如DMC(二甲基碳酸脂)、DEC (二乙
基碳酸脂)等粘度低,但介电常数也低,因此,为获得满足需求的溶
液,人们一般都采用多种成分的混合溶剂如PC十DEC,EC+DMC等。
1. SEI膜的成膜机理
早在上世纪70 年代,人们在研究锂金属二次电池时,就发现在金属锂 负极上覆盖着一层钝化膜,这层膜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2 ]随着对这种现象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提出了这层钝化膜大致的 形成机理,并依靠这些机理,相继提出了几种钝化膜的模型。在这些模型 当中,SEI 膜模型得到人们普遍的应用,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这种钝化膜称 为SEI膜。 1.1. 锂金属电池[ 2 ]
早期,人们对锂金属电池研究较多。对于锂金属电池负极上的钝化 膜,一般认为是极其活泼的金属Li与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反应产物 (大多不溶) 在金属锂表面沉积下来,形成一层足够厚的、能够阻止电子 通过的钝化膜。典型的反应式有:
PC + 2 e - + 2Li+ →CH3CH(OCO2Li) CH2 (OCO2Li) ↓+ CH3CH=CH2 ↑
SEI 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SEI 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 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SEI 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 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 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 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深入研究SEI膜 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改善SEI 膜性能的有效途径,一直都是世界电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2.3. 溶剂的影响
研究表明 ,电解液的溶剂对SEI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溶
剂在形成SEI膜中的作用不同。在PC溶液中,形成的SEI膜不能完全覆
盖表面,电解液很容易在石墨表面反应,产生不可逆容量。在纯 EC做
溶剂时,生成的SEI 膜主要成分是(CH2OCOOLi)2 ,而加入DEC或DMC后,
形成的SEI 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C2 H5COOLi 和Li2CO3。显然,后二者形
成的SEI 膜更稳定。在EC/DEC和EC/DMC的混合体系中, EC是生成SEI
膜的主要来源,只有EC发生了分解, DEC和DM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溶
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而不在于参与SEI 膜的形成。
有机电解质的溶剂一般需要具有高电导率、低粘度、高闪燃点和较
并继续还原。目前在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普遍采用的化成后在30 —60 ℃之间保温老化,以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优化电池的贮存性能,就是基 于在较高温度下SEI 膜的结构重整之说。 2.5. 电流密度的影响 电极表面的反应是一个钝化膜形成与电荷传递的竞争反应。由于各种离 子的扩散速度不同和离子迁移数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电 化学反应的主体就不相同,膜的组成也不同。Dollé[18 ] 在研究SEI 膜时发 现,电流密度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却使得膜的组成截然不同。低电流密 度时,Li2CO3 首先形成,而ROCOOLi 则延迟到电极放电结束前才开始形 成;高电流密度时,ROCOOLi没有在膜中出现,膜中只含有Li2CO3 ,这 使得膜的电阻变小,电容增大。Hitoshi Ota[19 ]等人在对以PC(碳酸丙稀 酯) 和ES(亚硫酸乙烯酯) 基电解液系统的碳负电极进行研学手段对SEI 膜形成机理作了介绍。试验研究表明: SEI 膜的产生主要是由PC 和ES 的分解而形成的,且ES 在PC 之前分解,SEI 膜的组成结构主要取决于电 流密度。如果电流密度高,SEI 膜的无机组分首先在该高电位下形成,锂 离子的插入开始,此后SEI 膜的有机组分形成。而当电流密度较低时,从 初始电位开始(1.5 V ,versus Li/ Li + ) ,SEI 的有机组分立即形 成。
Peled 等[14] 分析了采用几种不同配比的EC/PC、EC/DMC 做溶剂时
高温条件下SEI 膜的嵌脱锂性能。研究表明,虽然室温下电解液中含有
PC 会在电极表面形成不均匀的钝化层,同时易于产生溶剂共嵌入而使碳
电极破坏,但PC 的加入却有利于提高电极高温循环性能,具体原因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
2.4. 温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高温条件会使SEI 膜的稳定性下降和电极循环性能变差,这是 因为高温时SEI 膜的溶解和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加剧,而低温条件下SEI 膜 趋于稳定。
2EC + 2 e - + 2Li+ →(CH2OCO2Li) 2 ↓+ CH2 =CH2 ↑ 虽然该钝化膜也不足以阻止锂枝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聚集,然而其 研究结果对锂离子电池的机理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用碳材料(主要是石墨) 作负极,在SEI 膜形成的过 程中,负极表面所发生的反应与金属锂负极相类似。Aurbach[ 4 ]等认为 可能的反应是由EC、DMC、痕量水分及HF等与Li+反应形成(CH2OCO2Li)2 、LiCH2CH2OCO2Li 、CH3OCO2Li 、LiOH、Li2CO3 、LiF等覆盖在负极表 面构成SEI膜,同时产生乙烯、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主要的化学反应 如下(电解液以EC/DMC + 1mol/L LiPF6 为例) : 2EC + 2e - + 2Li + →(CH2OCO2Li)2 ↓+ CH2=CH2 ↑ EC + 2e - + 2Li + →LiCH2CH2OCO2Li ↓ DMC + e - +Li + →CH3·+ CH3OCO2Li ↓ +And/or CH3OLi ↓+ CH3OCO· traceH2O + e - +Li + →LiOH ↓+ 1/2H2 LiOH + e - +Li + →Li2O ↓+ 1/2H2 H2O + (CH2OCO2Li)2 →Li2CO3↓ + CO 2CO2 + 2e - + 2Li + →Li2CO3 ↓+ CO LiPF6 + H2O →LiF + 2HF + PF3O
PF6- + ne - + nLi + →LiF↓ + LixPFy ↓
PF3O + ne - + nLi + →LiF↓+LixPOFy ↓ HF + (CH2OCO2Li)2 ↓,LiCO3 ↓→LiF ↓+ (CH2COCO2H)2 ,H2CO3 (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