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主题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主题备课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简析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课文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动人的辞藻,,但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道理。
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
它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
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诫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二、单元总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自主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并学会运用。
②理解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本单元的重点句段。
④能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的词和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⑤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于一生成长的人生启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题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启示”(单元预习达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和《珍珠鸟》教学目标1.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生子新词的读音。
2.准确熟练地认读字词,扫除字词障碍。
3.理清每篇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悟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培养学生解疑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环节根据本单元内容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
二、导入本单元学习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输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和《珍珠鸟》这四篇课文,看看你能作者豆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你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三、预习达标环节第一关,初读课文,学字词同学们,拿起课本,看到一篇陌生的课文,首先你一定要认真读一遍,看看是否读通顺,另外还要学好字词,这样我们与作者、文本更多的交流,引起共鸣。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互相学习字词。
3.小组长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第二关,再读课文,知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相信你们读起课文来更顺畅了。
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没得享受,你们队课文内容了然于胸吧。
请每小组任选两篇课文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1.各小组长提前组织组员进行交流、概括和总结。
2.逐篇文章进行交流。
第三关深入读文,提问题你们在读课文和丛书中的文章时,如果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们收获就更多了,学贵有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1.各小组长汇报一到两个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引入下一部分。
13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精读引领课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包括公园)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包括公园)开头部分- 标题:(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包括公园) - 字数要求:800字以上正文部分一、教学目标- 了解公园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描述公园中的景物和活动-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公园的喜爱和体验二、教学准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课堂教具: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辅工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公园的景物,激发学生对公园的兴趣。
2. 研究新词汇:教授与公园相关的词汇,如树木、草地、花坛等。
3. 听读课文:播放和朗读与公园相关的课文,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正确的语音语调。
4.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5. 语言运用:请学生以小组形式描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园,并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互动。
6.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公园,让学生以写散文的形式描述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7. 课堂总结:归纳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公园的新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对公园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 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探索本地公园,写下自己的游园体验,并进行互相分享。
-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公园的美好。
结尾部分以上是对(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包括公园)的简要安排和说明。
通过本次备课,希望能激发学生对公园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主题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包括《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冀中的地道战》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表达情感。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
首先是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四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古诗三首》中,XXX、XXX、XXX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冀中的地道战》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冀中的地道,展现出冀中人民的智慧及对侵略者的反抗。
其次,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学会写“祭、乃”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激发爱国意识。
首先进行谈话导入,揭示诗题,介绍XXX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中《示儿》是他最著名的一篇诗歌。
接着,进行作者简介及背景的介绍。
XXX(1125-1210),字务观,XXX,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后来入蜀,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在学生了解了诗人的背景之后,可以开始朗读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
一、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XXX的《示儿》,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挚的爱国情感。
今天我们要研究XXX的另一首诗《钱塘湖春行》,请大家先看一下这首诗的诗题。
出示课件8)师:你们看到这个诗题,想到了什么?生:钱塘湖。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语文园地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举世闻名、臭名远扬”等词语的异同,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会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4.注重诗句的书写形式。
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5.通过诵读,积累词语,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重点1.品味“举世闻名、臭名远扬”等词语的异同,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段话。
2.通过诵读,积累词语,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难点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会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1.字词教学。
在语文园地中,词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词句段运用”有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褒义和贬义的区别;在“日积月累”中,有两组词语,一组是描述太平盛世场景的,一组是表示乱世现象的。
在词语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读词语,在读通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词语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2.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对学生们来说是难点。
在标点符号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逗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同时,在读句子时,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这样很快就能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
3.阅读教学。
在“交流平台”教学中,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文章的情感,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阅读进行体会。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朗读,把课文中XXX的情感表达出来。
2.品味词语的异同,学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话。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用法,并给句子加标点。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感受。
1.同学们,我们研究了本单元的那些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文章,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把充沛的感情表达出来呢?2.学生读文,交流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3.能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教学PPT素材;3.黑板、粉笔、书籍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2.分段阅读,学习生字词;3.课文导入,复述课文内容;4.情感体验,谈论课文中的感受;5.课文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6.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内容;7.快乐写作,进行课文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10分钟)老师播放课文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20分钟)1.学生听读课文,跟读生字词;2.教师讲解词语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理解(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步:表演(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情境表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第五步:写作(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写作,巩固课文知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言,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完成。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第四单元所学内容,回顾词语和句子的语音、语法和用法。
2.能够听、说、读、写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巩固词语搭配,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1.复习并掌握第四单元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练习语音、语法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本单元重点词语的正确使用。
2.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思想。
四、教学准备
1.课本、练习册及相关课件。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标记笔。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巩固
1.让学生复习第四单元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举例使用。
2.练习语音、语法和用法。
第二步:针对性练习
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针对性地完成练习。
2.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三步:小组合作
1.分组让学生互相巩固、交流所学内容。
2.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四步:课堂展示
1.随机挑选学生展示他们的作业,让全班学生共同学习、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步:课堂总结
1.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中指定的题目。
2.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新人教版

③ 圆明园的现状与保护:文本提到了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现在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开展考古发掘、修复古建筑等。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圆明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观察他们如何分析文本内容、表达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价学生对圆明园历史背景、毁灭过程和保护现状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述圆明园历史变迁的课文,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惨痛毁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民族悲剧的历史教训。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知识点:
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经过乾隆、嘉庆等朝代的扩建和修饰,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建筑。它汇集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瑰宝。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体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受。
2.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3.方法指导:结合原文体会感情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拿出笔来写一写。
五、课堂小结
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延伸学习,再赏“辉煌”
(一)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课后欣赏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品读,揭示不可估量的损失。
(出示: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从课题直接抛出我要抓住的点“从毁灭而得出不可估量的损失”具体是这样设计:
出示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你想像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样子?学生自由谈论如何辉煌,如何美丽。不做评价。出示现实断壁残垣的图片。形成感情上的落差。自由谈体会。从课文中找形成这一情形的句子。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明白是“英法联军”给烧成这样的。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堂评价表、导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3.归纳主旨。
《已亥杂诗》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朝野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指出必须依靠巨大力量才能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第三层,说明这力量的来源是人才,朝廷应该破格录用人才。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4.板书设计:
心事 死去元知万事空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收复失地
遗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 统一祖国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课时《题临安邸》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学习《题临安邸》
1.让学生跟着课文范读录音朗读古诗,把古诗朗读得流利。
2.讲解古诗。
(1)让学生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什么画面。
这句诗从杭州的美好景致写起: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这一切是多么繁华美好啊!
2.练习运用:
(1)写一句排比句。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推荐一人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1.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词三首》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10月12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2.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感受价值。
重点通过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通过板书:“上自……下至……”交流感受我国悠久而繁荣的文化历史。
这两处的感悟没有先后之分,完全根据学生的体会。同时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化,通过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痛惜毁灭,带来不可估量的震撼
出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加上“化为灰烬!”
【教学重点】
以读促悟,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日圆明园建筑辉煌 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以悟促诵,诵读重点段落,积累 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曰圆明 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说毁灭,策应“辉煌”
(―)解说“毁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品读释疑
(一)感受文中的赞美之情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
2.指名回答,聚焦文字。
(2)品悟“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作者用这样富有韵味的文字赞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四、学习“会写字”
1.潜泻 试 胎履疆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描写精彩的句子,并积累:(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4.板书设计。
主张:九州生气恃风雷
已亥杂诗 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状:万马齐喑究可哀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10月12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3.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集体朗诵课文。
(二)检査预习。
二、厘清篇章,聚焦“辉煌”
(一)厘清脉络:轻声、快速地读课文一遍,想一想课文写 、7些什么?
(二)关注中心,聚焦“辉煌”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三、研读文本,感悟“辉煌”
(一)自读自悟,联系词句感“辉煌”
提出自学要求: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默读课 文_、3、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儿我们读懂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 圈一圈词语,画一画句子,简单地写一写紕注^要是有不懂的, 还可以在边上打个小问号。,
(二)交流分享一联系表达悟“辉煌”
作者用一句话写尽了 2000 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文物。接下来,让我们学着第三段的 样子来写写我们眼中的圆明园文物吧。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 阁……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 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西湖歌舞”在诗中指哪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他们在西湖边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
几时休这里用了反问,即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对贵族统治者的谴责。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句大意: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这些人竟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做卞州了。
诗中的“游人”与我们所说的“游人”意思是不同的,它指那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顾国家的达官贵人。这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生、不思国政的丑态。
昏庸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二、学习《己亥杂诗》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时的情感。
2.讲解古诗。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生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1.歌曲《少年,少年》,图片。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三、初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