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

合集下载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古代诗词的艺术技巧与形象描绘

古代诗词的艺术技巧与形象描绘

古代诗词的艺术技巧与形象描绘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和精湛的形象描绘能力,深受世人喜爱。

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准的描写,将世界万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本文将从诗词的韵律、对比、意象和修辞等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艺术技巧和形象描绘。

首先,古代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的艺术技巧之一。

诗词的韵律由平仄、押韵和节奏等要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使诗词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平仄是指古代汉语中音节的高低声调,通过平仄的运用,诗词能够呈现出动静相宜、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押韵是指诗词中相邻或间隔一定距离的字音相同或相近,通过押韵的运用,诗词能够增加韵律感和韵味。

节奏是指诗词中的音节有规律地组织排列,使诗词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些韵律元素的运用,使得古代诗词在音韵上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其次,古代诗词的对比是其独特的艺术技巧之一。

对比是指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事物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突出主题或表达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对比手法包括对比描写、对比意象和对比修辞等。

对比描写是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形象特征,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和地上霜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

对比意象是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突出主题或表达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白日和黄河的对比,表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广阔的宇宙视野。

对比修辞是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修辞手法,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异乡和佳节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

再次,古代诗词的意象是其独特的艺术技巧之一。

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和象征意义,使诗词具有形象感和意境感。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和物象等。

自然意象是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使诗词具有自然的美感和生动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1. 对仗:古代诗歌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意境,即通过一句诗的字句和声音的对应关系来形成韵律美。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平仗指的是声调相对较平的字句,仄仗则是声调较陡的字句。

2. 押韵:古代诗歌中常常使用押韵手法,即通过密集的韵脚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押韵可以分为押头韵、押尾韵和押双韵等形式。

3. 用典: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以丰富意境和表达思想。

典故可以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文献等,通过引用这些典故来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

4. 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反映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常常利用春花、秋月、风雨等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兴可以是直接比较,也可以是通过暗示或借代等方式。

以上仅列举了一部分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美感。

诗词歌赋的艺术鉴赏与创作技巧

诗词歌赋的艺术鉴赏与创作技巧

诗词歌赋的艺术鉴赏与创作技巧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并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诗词歌赋的艺术鉴赏与创作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艺术鉴赏在欣赏诗词、歌赋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鉴赏:1. 内容表达:诗词歌赋通常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来抒发内心世界。

我们应该仔细品味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领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 词句运用:诗词歌赋追求语言的精炼和美丽,因此词句的运用尤为重要。

我们要注意品味其中的构思、比喻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欣赏作者的智慧和才情。

3. 音韵节奏:诗词歌赋有着与众不同的音韵美,听觉上的愉悦是其独特之处。

我们应该关注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

4. 形象呈现:诗词歌赋常常通过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我们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描写技巧,感受其中的形象美和意象之美。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感受其中独特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二、创作技巧如果我们想要尝试创作诗词或歌赋作品,以下是一些技巧供参考:1. 选择题材:创作之前,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材。

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事迹、历史传说等等,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可以成为诗词歌赋的创作题材。

2. 注重用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用词的准确和精炼。

尽量选择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感的词语,使作品更富有诗意。

3. 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词歌赋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可以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4. 构思结构:作品的构思结构也是创作的关键之一。

我们应该注意整体结构的布局,创造出紧密有序、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

5. 动情抒怀:诗词歌赋是情感的表达,我们应该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腻。

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通过以上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诗词歌赋作品,展示个人的情感和才华。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对仗格律:古代诗歌常采用对仗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用来达到韵味悠远的效果。

2. 比喻修辞: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感情抒发:古代诗歌往往借助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景物、描写内心情感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4. 行文婉转:古代诗歌行文流畅、婉转,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怀等,丰富表达效果。

5. 意象丰富:古代诗人善于描绘意象,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6. 修饰描写:古代诗歌常使用修饰描写手法,通过形容词、修饰词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提升诗歌的美感。

7. 反复运用:古代诗歌常使用反复手法,重复使用某个词句,以达到强调、加深印象的目的。

8. 典故引用:古代诗歌常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表达情感或展示思想。

9. 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义,以丰富诗歌的内涵。

10. 对偶对仗:在言辞上通过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对应,音调上通过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和谐与调和,来表达意象的美感和神韵。

总之,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押韵对仗、比喻修辞、情感抒发、意象丰富等方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鉴赏古代诗词,需要理解其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这样才能深入领悟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手法。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构思1.1 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代诗词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使诗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起句引人入胜,承句展开意境,转句产生波澜,合句收束全诗。

这种结构使诗词具有紧凑的内在逻辑和强烈的感染力。

1.2 寓情于景的手法古代诗词善于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内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1.3 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构思手法,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或情感,突出诗中的主题。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比国破家亡的悲痛与春天的生机盎然,映衬出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手法2.1 意象与象征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自然景物或事物,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明月和霜,分别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对故乡的思念。

2.2 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诗人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2.3 语言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脱俗,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含蓄婉约。

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艺术表达和深远的内涵成为世代传承的经典。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包括主题选择、意象运用、格律要求和修辞手法等。

一、主题选择中国古代诗词的主题广泛而深入,既有咏史抒怀的大气磅礴,又有山水田园的静谧雅致。

诗人通过主题的选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需要更加注重主题的独特性和深度感。

例如,杜甫的诗作通常以时事政治和社会悲情为主题,他常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二、意象运用古代诗词以意象的运用为重要手段,通过描绘具象的景物和抽象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艺术化的意象运用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创作中,诗人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将无生命之物赋予生命,增加人物形象的含义。

同时,通过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诗人能够将意象升华到更高层次,扩展了诗词的表达领域。

三、格律要求古代诗词对于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字数、韵律和平仄等方面。

不同的诗体有着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的四句各五言,七言绝句的四句各七言等。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遵守格律,保持诗句的平衡和和谐,从而增添了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味。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对于古代诗词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借代等。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形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中,主题选择、意象运用、格律要求和修辞手法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诗人通过精准而独特的主题选择,巧妙运用意象,遵守格律和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无数经典之作。

这些诗词不仅代表了个体的情感,更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人文精神,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是以,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唐宋诗词的绚丽多彩、元曲词牌的婉约动人、明清诗的自然淡泊,无不植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作技巧。

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代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描绘景色的艺术手段。

在这些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妙的艺术手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首先,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是象征手法。

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诗人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白天和黄昏,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其次,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另一种艺术手法是比喻手法。

通过使用比喻手法,诗人可以用一个事物来描述另一个事物,从而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比喻了诗人内心中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诗词中还常常运用对仗手法。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韵、字数、意义等方面的呼应和对应。

通过对仗手法,诗人可以使诗词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行”和“声”、“白”和“明”都是对仗关系,使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此外,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的还有拟人手法。

通过使用拟人手法,诗人可以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质和情感,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银烛”、“冷画屏”、“轻罗小扇”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句中的景物具有了生命力。

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手法、排比手法、倒装手法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古代诗词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通过象征、比喻、对仗、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诗人们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情感表达等融入其中,使诗词更加生动、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
发表时间:2013-11-12T16:41:05.4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李百芹
[导读] 艺术想象和夸张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个常用的表现手法。

李百芹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62700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古诗词鉴赏试题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因此,掌握一些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对于理解鉴赏古诗词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一、比和兴
按朱熹的说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实际上,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诗歌后面要说的内容。

从古诗鉴赏看,比和兴在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作用也很大。

例如《诗经·氓》,就采用了比兴的表达技巧。

诗中三、四章的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以女主人公常见之物起兴,桑叶由光鲜到黄落比喻女子青春逐渐消逝,或是爱情由盛而衰,可以说起兴自然、比喻贴切。

由此可见,比运用在诗歌中,可以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仅如此,形象的比喻还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如屈原的《离骚》,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作者拿“蕙纕”、“峨眉”、“芙蓉”来比,具体形象。

用“鸷鸟之不群”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用“众女嫉余之峨眉”比喻许多小人对君子的造谣、诽谤,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兴在诗歌中,有的是先言他物,引起下文;有的是先言他物,起比喻、烘托的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托物起兴,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为全诗奠定了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

二、委婉和直抒
委婉的主要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言外之意仍得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触发。

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词人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加入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读者可由此想象到词人的寂寞伤情。

而词人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读者的想象,来表达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的。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三、想象和夸张
艺术想象和夸张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个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人通过大胆、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瑰丽多姿、意义鲜明的艺术形象。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景物、幻觉感受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夸张的手法予以描绘,构成了奇异美妙的梦幻仙境。

再如《蜀道难》中,通篇使用汪洋恣肆的夸张,不仅把蜀道的险峻艰难和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形象地呈现出来,而且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和强烈的艺术气氛,读之使人惊心动魄。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的想象和夸张真正做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渲染和烘托
渲染和烘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们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一声低一声地鸣叫。

作者通过这些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严妆”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逐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

可见,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和琵琶的美妙动听。

五、虚和实
虚和实在古代诗歌中使用,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庐山瀑布,为虚写。

六、用典
古代诗歌中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借助这些典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不能对每一首诗歌都做到了解,但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对一首具体的诗歌做到正确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