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边塞诗诗歌练习题

边塞诗诗歌练习题
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②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③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①宋嘉祐四年,王安石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于现实,写了这首诗。 ②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起,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 币”,两国岁岁通使。③棘门、灞上,均为汉时军事地。公元158年,匈奴大 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刘礼分别驻守棘门、灞上,视察后,说:“灞上、棘 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血虏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点题,点出白沟为两国边界;后句写北宋每年向辽交纳 “岁币”的事实。 B.颔联前句写辽国人经常来边境狩猎野兽,暗示了两国通使后民 众之间互有往来。 C.颈联写宋辽边疆万里农田,无险可据;幽燕则桑林密蔽川野,表现 了诗人的担忧。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古今将领的对比以及南北边境 地区情况的对比。
3.D项,“天涯兄弟”指的是那些身在天涯的戍边将士们。
4.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首联借孤独传信 的南飞白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了因长期征戍而产生的思乡的苦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沟行①
(一)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外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 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 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 远候。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边塞诗专题训练15题和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5题.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边塞诗专题训练15题和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5题.doc

边塞诗情感把握训练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1、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问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问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2:本诗最后一句写出唐军的怎样气势?答:写出了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3、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问1: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4、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问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答:边塞的艰苦。

边塞诗选择题

边塞诗选择题

边塞诗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1. 以下哪句边塞诗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不包括()A. 明月B. 鸳鸯C. 烽火3.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对战争的厌恶C. 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飞将”指的是()A. 卫青B. 霍去病C. 李广5. 岑参的边塞诗多以()为特色。

A. 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B. 细腻的思乡之情C. 对和平的渴望6. 下列边塞诗中,哪一首是高适所作?()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 燕歌行C. 碛中作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批判的是()A. 战士的懦弱B. 将领的腐败C. 战争的残酷8.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大多与()有关。

A. 对外贸易B. 边疆战争C. 民族迁徙9.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体现了边塞生活的()A. 艰苦B. 浪漫C. 悠闲10. 以下哪句边塞诗体现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B. 文人向往边疆的美景C. 民族交流融合1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之手。

A. 李贺B. 李商隐C. 李白13. 边塞诗中“烽火”这个意象常常代表()A. 战争的信号B. 希望的曙光C. 思乡的情绪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A. 建功立业B. 归隐田园C. 游山玩水15. 以下边塞诗中,哪一首在景色描写上最为奇特?()A. 塞下曲六首·其一B. 使至塞上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高中语文《边塞诗》练习

高中语文《边塞诗》练习

诗歌专题5军旅诗练习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⑴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2 分)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⑵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⑶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

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答:诗眼是“悔”字。

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九年级下-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解析)

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九年级下-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解析)

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鉴赏(模拟专练)分)(满分1001.(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本诗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诗(节选)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杰作,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类型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类型
A.先秦B.秦代C.汉代D.唐代
6.以下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用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深情率真C.真切质朴D.慷慨豪迈
7.两诗相比,有人觉得《边词》“更为怨苦”,也有人认为不然。请阐述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燕支①行(时年二十一)(节选)
王维
誓辞甲第②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③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④功。
D.“虽未对征夫进行直接描写”错,诗歌颔联“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羞”字表明“征夫”羞于和其他人为伍,不屑于冒功求赏,属于直接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问,“安”用在句首表示反问,译为怎么;“安可辞”即为不能推辞之意。“穷”即为失意、不顺,“征夫”不屑于与争功者为伍,所以不能得到封赏,仕途不顺。这句话是说“征夫”即使身处不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保家卫国的初心。
5.D 6.C 7.答案示例:我觉得相比而言,《塞北行》更为怨苦。《塞北行》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又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而已,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而已,到如今更是已经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已是春满大地,相较《塞北行》,语意是平和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写诗人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B.“角声满天秋色里”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与美丽的“秋色”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雄浑壮烈之美。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专题练习
作者:更新:2010-11-24 18:47:31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①诗句中有②写了。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第二句:
第三句:第四句: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描绘了的画面:,,
,,。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对,诗人对。

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1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边草”叠用,营造了意境,提供背景,烘托了
心理状态。

“明月”叠用,营造的意境,烘托了
情绪。

叠句重唱,增强。

渲染气氛。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1分)
3、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
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和
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的生活。

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诉衷情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

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③沧洲: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

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

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塞下曲戎昱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