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下肢骨
《系统解剖学》简答题

《系统解剖学》1.简述翼点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答: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
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沟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2.简述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以及临床意义。
答:鼻旁窦是指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内的空腔,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1)额窦:位于额骨额鳞的下部内,左右各一,开口于中鼻道。
(2)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呈三角形,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处。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的含气空腔,开口于蝶筛隐窝。
(4)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又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5)临床意义:主要对发音起共鸣作用,此外,鼻旁窦具有丰富的血管,可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简述上肢骨和下肢骨的名称。
答:(1)上肢骨: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2)下肢骨: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下肢带骨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4.简述肩关节的组成、特点及运动形式。
答:(1)组成: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2)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
②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通过。
③关节囊上部、后部和前部有肌腱纤维加强。
④关节囊前下部薄弱,肩关节脱位多向前下方。
(3)运动形式:肩关节运动幅度大,较灵活,可完成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5.男、女性骨盆的主要差别有那些?答:由于生理因素男女骨盆之间有和大的差别。
也是男女全身骨骼之中形态相差最大之处。
男性骨盆上口呈心型,下口较狭窄,骨盆腔较窄长,呈漏斗型,骶骨岬前突明显,耻骨下角为70°~75°。
系统解剖学课件:04下肢骨及其连结

3、膝关节 (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3、膝关节
1)组成:股骨内、外侧髁+髌骨+胫骨内、外侧髁
2)辅助装置:关节囊内:前、后交叉韧带 内侧、外侧半月板 关节囊外:前有:髌韧带 后有:腘斜韧带 内侧有 胫侧副韧带 外侧有 腓侧副韧带
下肢骨及其连接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AND ARTICULATIONS
副教授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下肢骨的组成
1 、下肢带骨 髋骨 2 、下肢干骨 股骨胫
骨、 腓骨 3 、下肢端骨 足骨:
跗骨 7块 跖骨 5块 趾骨 14块
一、 下肢带骨 髋骨:
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与骶骨尾骨共同组成骨盆。 骨性特点:
3)运动: 屈、伸 半屈位时---可轻度内旋和外旋
4、踝关节半屈时易发生 内翻损伤的形态学基础
1)距骨滑车前后窄 2)内踝高、外踝低 3)韧带内强外弱
The end Thanks!
3)男、女骨盆性别差异:
男性骨盆 女性骨盆
骨盆上口 骨盆下口 耻骨下角 盆腔
近似桃形
较小 700~750 浅而宽大
近似圆形
较大 900~1000 深 关节窝---髋臼+髋臼唇
2)辅助装置: 囊内韧带 股骨头韧带 囊外韧带 髂股韧带 坐股韧带
3)特点:关节囊包绕股骨颈前面 的全部而只包绕股骨颈 后面的内侧2/3
二、下肢干骨和端骨
1、骨盆
1)骨性组成:髋骨+骶尾骨
2)骨盆的连结: ①直接连结 骨性连结 髋骨 骶骨 软骨连结 耻骨联合 韧带连结 骶结节韧带 ②间接连结:骶髂关节
3)骨盆的形态 ①上口(又名“界线”): 骶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
系统解剖学第七版chapter01骨学

掌骨5 底、体、头
指骨 14 近节指骨 中节指骨 远节指骨
38
远节指骨 中节指骨
近节指骨
掌骨头
掌骨体 掌骨底
钩骨 三角骨 豌豆骨
月骨
.
舟月三角豆 大小头状钩
指骨粗隆 指骨体 指骨底
小多角骨 大多角骨 头状骨 手舟骨
二、下肢骨
(一) 下肢带骨 ⒈髂骨 2.坐骨
3.耻骨
髂嵴
髂窝 髂前上棘
弓状线
耻骨梳 耻骨结节 耻骨联合面
•胸骨体 •剑突
颈静脉切迹 胸骨柄 胸骨角
锁切迹 锁切迹
第二 肋切迹
胸骨角
胸骨体
剑突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两侧平对第二肋, 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 18
(三)肋
包括: 肋骨 肋软骨—终生不骨化
共12对 1-7对 8-10对 11-12对
真肋 假肋 浮肋
肋的后端有肋头、肋颈 和肋结节,下缘有肋沟,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 神经通过.
跖骨头 跖骨体 跖骨底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足舟骨
距骨
.
中节趾骨 外侧楔骨 第五跖骨粗隆 骰骨
跟骨
练习题
简答: 1 试述颅底内面观各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2 胸椎椎骨的特征? 3 为什么说骨是器官?
名词解释: 翼点、尺神经沟、锥隆起、界线、颅囟
. 4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颅底孔裂 2 肱骨上端、股骨上端结构 3 鼻旁窦
上关节凹
•侧块 •齿关节凹(齿突
14
前结节 横突孔
椎动脉沟 后结节
第2颈椎有齿突 —枢椎
第7颈椎棘突长 —隆椎
. 15
上关节面 横突孔
人体解剖学下肢骨及其连结精品医学PPT课件

髌骨
胫骨
腓骨
足骨(跗骨、跖精选骨ppt和课件趾最新骨)
2
一、髋骨 Hip bone (Coxal bone)
扭曲的扁骨;
由髂、耻和坐骨三骨融合而成(15岁之前三骨以软骨相结合); 三骨融合处外侧面可见一深窝称髋臼; 左右髋骨与骶骨和尾骨连接构成骨盆
精选ppt课件最新
骨盆
Pelvis
3
髋骨由哪三块骨融合而成? 三骨的位置关系如何?
(三)跗跖关节
由三块楔骨和骰骨与 5个跖骨底构成;
精选ppt课件最新
33
(四)跖趾关节
由跖骨头和趾骨底构成; 属球窝关节,但只可沿两轴运动; 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 收和展以中趾为准(近收远展)
运动:胫、腓两骨之间 的活动度很小,胫骨 支持体重,腓骨只起 稳定踝关节的作用
小腿骨间膜
Interosseous membrane精选ppt课件最新
30
五、足关节Joints of foot
包括: 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
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精选ppt课件最新
31
(一)距小腿关节 Talocrural joint
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 髁构成的关节(滑车关节)和股 骨髌面与髌骨构成的关节
关节囊:
关节囊周围有强大的韧带和
肌腱加强,以使其稳定如胫、腓
侧副韧带和股四头肌腱等
精选ppt课件最新
23
关节腔:
关节腔内有内、外侧半月板和 前、后交叉韧带;
辅助结构
半月板由纤维组织构成,呈半环形, 周边厚中央薄,它可协调关节间隙, 增加稳定性。缓冲关节受力,具有保 护作用;
12
五、足骨
共26块; 包括: 跗骨 7
系统解剖学课件四肢骨及连接

向上脱位。
喙肩韧带
锁骨的肩峰端
肩峰
11
2.肩锁关节 3.喙肩韧带
肩锁关节 喙锁韧带 锁骨
喙肩韧带 关节囊
肱二头肌长头 肩胛骨
12
(二)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Shoulder Joint 组成:肱骨头 肩胛骨关节盂
特点:①关节唇
②关节囊薄而松弛 ③喙肱韧带
运动:屈伸、展收、旋内旋外、环转
关节盂
盂唇
四肢骨及连接
1
上肢骨:轻巧灵活
下肢骨:粗大坚实
肢带骨
自 近侧部
由 中间部
肢 骨
远侧部
上肢骨
下肢骨
肩胛骨 锁骨
髋骨
肱骨
股骨
桡骨 尺骨
胫骨 腓骨 髌骨
腕骨(8)掌骨(5) 跗骨(7)跖骨(5)
指骨(14)
趾骨(14)
2
上肢骨
上肢带骨
锁骨clavicle 肩胛骨scapula
自由上肢骨
肱骨humerus 桡骨radius 尺骨ulna 手骨
趾骨phalanges of toes
31
32
33
骨连结—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1、骶髂关节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活动性 较小。
2、耻骨联合 3、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
骨盆pelvis
⑴组成: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 骨连结构成。
34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连结
1.骶髂关节 2.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 (1)髂腰韧带 (2)骶结节韧带 (3)骶棘韧带
3
锁骨
4
肩胛骨scapula
•特征:两面、三缘、三角
下肢骨及其连结-人体解剖学_图文(精)

下肢骨及其连结本节讲述了下肢骨的概念、分部,各部分的骨性构成,形态特点及连结方式。
下肢骨也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
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下肢骨承受重力,因此较上肢骨粗大,关节运动不如上肢灵活。
下肢带骨髋骨hip bone 为不规则的扁骨。
16岁以前由髂骨、坐骨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acetabulum处互相愈合。
一、髂骨ilium 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以弓状线arcuate line为界。
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iliac fossa,为大骨盆的侧壁。
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iliopubic eminence,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髂骨翼上突出的骨性标志有:髂嵴iliac crest,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髂后上棘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和髂后下棘pos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
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
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 cm 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tubercle of iliac crest,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ischium 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
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
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ischial spine。
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greater sciatic notch,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lesser sciatic notch。
运动解剖学自由下肢骨的形态结构

运动解剖学中的自由下肢骨形态结构具有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自由下肢骨主要包括大腿骨、小腿骨和足骨。
以下是对这些骨骼的详细描述:1. 大腿骨:大腿骨是自由下肢骨中最长的骨骼,位于大腿中部。
它从髋骨延伸到膝盖,并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
大腿骨的结构包括一个粗大的骨干和两端较细的股骨头和股骨颈。
股骨头与髋臼共同构成髋关节,而股骨颈与膝关节相连。
大腿骨不仅在行走和跑步等运动中起到支撑作用,还参与屈曲、伸展和旋转等动作。
2. 小腿骨:小腿骨是自由下肢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胫骨和腓骨。
胫骨是主要的小腿骨骼,支撑着脚和下肢的重量,并与腓骨一起参与形成膝关节。
小腿骨的结构包括骨干、远端和近端。
胫骨近端与股骨相连,而腓骨则与胫骨一起形成关节突,与距骨构成距下关节。
小腿骨在行走、跑步、跳跃等运动中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同时也参与旋转和屈伸动作。
3. 足骨:足骨是由多个小骨骼组成的,包括跟骨、足舟骨、骰骨、内侧楔骨和外侧楔骨等。
足骨承担着人体的重量和支撑,并通过屈曲、伸展和旋转等动作引导身体运动。
足骨的形态结构包括复杂的关节和韧带,确保了足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这些骨骼通过跖骨和趾骨与身体的其余部分相连,形成完整的脚部结构。
总之,自由下肢骨的形态结构为人体运动提供了关键的杠杆作用和支持。
它们通过屈曲、伸展、旋转和支撑等动作,协助身体完成各种活动。
这些骨骼的形态特征和连接方式确保了运动的流畅性和稳定性,从而支持了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自由下肢骨的形态结构还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和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运动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下肢骨骼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运动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
总之,自由下肢骨的形态结构在运动解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杠杆作用和支持身体运动,确保了身体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
对这些骨骼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并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生物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下肢骨”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下肢骨”教案一、教材分析“下肢骨”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下肢部分的骨骼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下肢骨的组成、各部分骨的形态和功能,对于学生理解下肢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各部分骨的形态和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下肢骨的组成和特点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下肢骨的组成、各部分骨的形态和特点。
2.难点:下肢骨之间的连接、运动和功能。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下肢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下肢骨的组成、各部分骨的形态和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下肢骨的结构。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下肢骨组成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下肢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下肢骨组成和形态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下肢骨的结构和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下肢骨。
引导学生思考下肢骨在人体中的位置和功能。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学习(40分钟)(1)讲授下肢骨的组成(10分钟)教师行为:讲授下肢骨的组成,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等部分。
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下肢骨的整体结构,详细讲解各部分骨的形态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