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简介《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布高5米,长20米,是中国油画史上最大的一幅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首先,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广泛的明、暗、冷、暖色调,营造出热烈、庄严、神圣的氛围。
他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明暗,塑造出人物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更能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而使用的冷、暖色调,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奏,使画面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细节。
例如,他将工人和群众描绘成灰、土黄色调,强调出他们的纯朴劳动,而将领导人描绘成正红色调,则体现出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其次,董希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充分地利用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例如,他描绘毛泽东时,将颈部的肌肉和脖子的纵向线条描绘得比较突出,突显出毛泽东的气势;而在描绘周恩来时,则更注重周身的自然流畅感,充分展现出周恩来的温润风度。
在塑造场景时,董希文也能把出自然的景观,如天空与云朵、土地与房屋等,刻画得细致、充满感受力。
通过这样精湛的绘画技法,董希文成功地将《开国大典》描述得更加真实、精致而具有感染力。
最后,董希文还充分地发挥了造型语言的艺术魅力。
他 skillfully 出泻用线条、色块等元素构成和谐平衡的画面,在人物和场景之间加入了许多细节,丰富了图像。
由此,画面不单呈现视觉感受,更具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法,更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
薛续友
画《开国大典》是 1951 年为纪念中
油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而创作的作品。 展 现 的 场 景 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 的 天安门城楼。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边,画家大 胆去掉了右边的一根柱子,使画面中心有了充足 的表现空间。画面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 笼和广场上红旗的红 .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亟待有新的艺术语 言和形式展现新中国风貌。彼时,中国传统绘画 难以表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苏联式的油画 绘画语言又难以展现中国风度和气派。董希文曾 在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三所艺术院校
学习,对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派作品有着充分的 了解。接到任务的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研究,将这 副重担落到当时只有 37 岁的年轻教师董希文身 上。为创作好这幅作品,画家还亲历了天安门广 场上开国大典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充满了表达和 创作的热情。为了画面的整体性表达,画家还做 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在画中去掉了天安门城楼 上原有的毛主席身边的一根柱子,使视线不再被 遮挡。
这 幅 纪 念 碑 般 的 作 品, 由 董 希 文 创 作 于 1953 年,靳尚谊与赵域于 1972 年临摹、闫振铎 和叶武林于 1979 年修改完成。画作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情景。画面上,黄灿灿 的菊花,红通通的灯笼,人们脸上庄重而喜悦的 神情,湛蓝而开阔的天空,广场上飘舞的旗帜, 还有满怀期待的人民群众。作品以恢弘的视野、 明丽的色彩、民族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庄严和谐 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成为中华 民族站起来的见证。
作品建立在西方素描和造型的写实基础上, 人物塑造准确,建筑、场景以及广场人群都有强 烈的现实感,这符合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念性绘画 的诉求。使现实做了艺术化的提升,把中华民族 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融入创作中。在构图上,画 家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将天安门 城楼、国家领导人、广场群众以及广阔的蓝天纳 入同一画面,突出了“大团圆”式的节日气氛。 1953 年 5 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中南海怀仁堂审阅一批将赴海外展览的美术作 品,看到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后,高兴地 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 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 特的民族形式。”
油画《开国大典》人物图片素材集

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的,它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画面能清晰辨认的人物共有十一位,其中站在正中的是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一排左起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六位副主席)。
朱德后面是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后面是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宋庆龄后面是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李济深后面是郭沫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下面是一组相关图片。
毛泽东(1893-1976)
开国大典:毛泽东、董必武、沈钧儒
朱德(1886-1976)
开国大典:林伯渠、朱德、罗荣桓、陈毅、刘伯承、贺龙
刘少奇(1898-1969)
开国大典: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陈毅、李立三
宋庆龄(1893- 1981)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
开国大典:李济深、毛泽东、彭真、黄炎培
张澜(1872-1955)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张澜、刘少奇
高岗(1905-1954)
开国大典:周恩来、高岗、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1898-1976)
开国大典:刘少奇、周恩来、张澜、毛泽东
沈钧儒(1875—1963)
开国大典:董必武、刘伯承、沈钧儒、毛泽东、周恩来、张澜
郭沫若(1892—1978)
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郭沫若
林伯渠(1886-1960)
开国大典:毛泽东、林伯渠、刘伯承
开国大典:周恩来
开国大典:李立三、林伯渠、毛泽东、沈钧儒、周恩来。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而《开国大典油画》则是一件油画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采用了油画艺术手法,运用光影、色彩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首先,该作品在色彩方面运用了高度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红色、黄色、金色等色彩充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温暖、欢乐的感觉。
同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光影的运用也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
画面中,人物、建筑等都有光影的投射和反射,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画面中的光影还有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其成功之处。
画面中的建筑、人物、旗帜等元素都被布置在画面中心,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协调和谐的画面。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表现画面中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油画艺术手法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这件作品成为了油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其色彩、光影和构图,该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 1 -。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原创版】
目录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1.开国大典油画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景的著名油画作品。
它由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于 1952 年创作完成,旨在纪念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展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共同
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盛况。
这幅油画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之作。
2.油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画面中,天安门城楼庄严肃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屹立在城楼上,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庆的群众簇拥在领导人周围。
画家巧妙地运用光影技巧,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生动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庄重气氛。
此外,画面的色彩运用也是这幅油画的一大特点,以红、黄为主色调,充满喜庆气氛,同时体现了新生共和国的朝气蓬勃。
3.开国大典油画的价值和影响
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代表作品,开国大典油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幅画作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强精神。
开国大典油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油画
简介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闹。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严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
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辛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的艺术处理手法,去选择画面构图。
画作草图构思: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并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外,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里,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大凡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均,但却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
第一版创作:为了节省时间,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
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
作画时,他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
当《开国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时,董希文的老友、油画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画室参观。
讨论中他们发现,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
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立足点造成的透视缩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
虽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为了使画面不留痕迹,董希文用稀料严谨地把原画部分洗去,从头画了一遍。
从开始创作到局部修改完毕,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
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分外的展览,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参观《开国大典》油画作品。
毛泽东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