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老子“为道”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

老子“为道”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

古代文学研究老子/为道0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张惠军众所周知,道体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以/道0作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思想指导了老子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有智能、能体道、能弃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所谓有智能,是指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5老子633章)所谓能体道,是指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和大道的法则,并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的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

大道的本性是虚静,故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0(5老子616章);大道的法则是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5老子625章)因而体悟大道,说到根本上就是使人的内心虚静,使人的行动自然。

所谓能弃智,是指人顺应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不有意使用自己的智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5老子622章)所谓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的形体是可以死亡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长存。

只有体悟大道,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与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0(5老子623章)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精神成了老子思想的突出特点。

老子把大道视为衡量一切事物本性的准绳,也视为衡量人之本性的准绳。

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不是别的,就是遵从大道而行,并用大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问题。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0(5老子614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0(5老子621章)所以,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充分认识/道0的本质,并能依照/道0的本质去行事,即培养/为道0之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0(5老子654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为道0之人呢?老子认为,理想完善的人生境界只能是自然的境界,婴儿般天真未凿的境界。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

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

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认识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认识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认识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那么你对这位著名学者的政治思想有所了解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政治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主要著作《辞海》(1989年版)1391页记载:“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

著《老子》”。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老子“上善若水”观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表明了老子
对高尚品德和行为方式的看法。

这个观点的基本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的特点。

首先,“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包括慈爱、谦虚、公
正和智慧。

这些品德和行为都是以“道”为基础的,而“道”是老
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向宇宙万物本质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

其次,“若水”指的是水的特点,它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等特点。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活动,而不是强迫自然。

人们应该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要抗拒自然削弱自己的弱点。

同时,人们也应该遵循“道”的思想,不妨开拓自己的劣势。

总之,“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观点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遵循“道”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如何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

如何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

如何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已有 1303 次阅读2009-1-28 23:44|个人分类:诸子百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一: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关于“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的说明这是在网易社区北京宗教信仰版里,针对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讨论,而匆忙间写下的帖子,不一定很严密,但旨在说名中国古代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有独特的哲学和哲学体系,老子的思想里的哲学理念哲学理念幽深,境界高远,言语洗炼,正言若反,形而上与形而下同在。

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及其层次是由宇宙、人生、政治等多个方面所构成的,他的博大精深还在于由这一思想的哲学系统所放射出来的光芒——精神、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由于本人的水准之所限,对其的整理或发掘还很浮浅,因此或许没能把老子思想的哲学系统或架构的全貌都展现出来,也有可能并不严谨,但就是在这么粗略地将其梳理一下,便已使其系统的构架露出了端倪和恢宏气势,足见其思想的哲学理念之底蕴的博大、精深、厚重与高远。

笔者还从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与西方早期哲学思想做了些比较和浅议,并对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出发作了些论述,请网友们参详。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和哲学系统架构(1)中国的文化,也应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她的基本格调不是超世俗的,在研究宇宙这样的大问题时,常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从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在身心经验上的体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后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

中国文化的经典(由这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排列,而典是一种法,一重规则。

这也是我们早些时候有过的文化学说的分类或划分方式,),如老子的《道德经》虽字数较少,内涵却十分的深远,并有着无群的魅力。

这部经典曾被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为未来世界大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

老子能用五千字阐述出整个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诸多门类的哲学性思想,实属世间憾有。

老子的哲学思想doc

老子的哲学思想doc

老子的哲学思想.doc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一、老子的生平与背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他生活在周朝,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

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怀疑。

老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1.道的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和语言,难以用常规的逻辑和概念来描述。

同时,“道”也是自然界的支配原则,万物皆由它而生,受它支配。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整体思考。

2.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运行,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不违背万物的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3.柔弱胜刚强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生命力,能够战胜刚强的对手。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弱势的一方可能会在竞争中胜出。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发展的深刻理解。

4.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即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理想和对政治制度的批判。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思想、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思想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对世界哲学的贡献老子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
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
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
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

“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

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二)老子社会整合方案:治国、用兵之道
(1)、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万物厌恶之,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者,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于军事力量自卫。

又强调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的方法来治理常态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清净守法治国,以奇谋诡计用兵,在常态社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如果避免不了战争,应不择手段,速战速决,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

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

“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

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3)、“治人事天,莫若蔷”,治理百姓,遵行天道,没有比节俭更为重要的了。

指出了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这样政权才能巩固,百姓就能自立自
(三)老子的人生观,处事之道
(1)、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提出“见素抱扑,少私寡欲”,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中心原则。

人的思想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保持思想纯净无杂,这是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以这种状态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

这样就不会陷入主观偏见,也说明了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或虚荣,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种思想揭示出,最好的生活是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纯朴自然。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些是人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

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讲艺术,要讲究曲线的美。

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婉转,容易达到目的。

要是直来直往,是行不通的的。

不过曲中有直,如行路,老是转弯,就会滑到;做人处事老是绕弯子,就使人讨厌了。

还有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认定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人要随时反省,认清自己;不能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多听别人的意见。

(3)、“知人者智,自制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身者强。

”能认识别人,是才智;能认识自己,才算大明白。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老子强调,胜人于自胜,应当并重,自胜是基础。

人生摧毁自我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

人在生活中,易迷于私欲杂念,易于责人,难以责己,既爱挑剔别人的不足,也爱炫耀自己的所长,了解别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重视无私、无欲、不争、不贪的心灵净化人要有自知之明。

(4)、老子的宽容思想,主张要学会包容。

“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虚无的极点,专注地保持“静”的状态,人要体悟到“道”本虚无,就会使自己内心“虚无”,对外界采取开放和接纳的心态,不以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要求别人,“致虚守静”,这是最大的宽容,不去干预和禁止别人的生活,拥用包容的心境。

又如老子思想“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水往地处流,流入大海,大海接纳一切,事实上,说明了能做到虚幻若谷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跟他们的谦虚包容有很大的关系。

(5)、“知足常富”,“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老子的至理名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能满足,人生许多过失,过错都源于贪得无厌。

老子明确指出,极度的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最后反而使人麻痹了,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告诫人们要知足,要认识老子的精神所在,在人道上,老子叫人知足止欲,淡化物语,提倡精神文明,进而净化人的本能,达到修德符道的目的。

知道了知足的人,才能够经常保持充足。

对于欲望应当要加以适当的节制,知足常乐。

(四)、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生命价值观:老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是从对世俗价值的批判和反思入手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只要人们有了求美为美的意识,丑也就随之产生;只要有了善的评判,恶也就如影随形。

因此,所谓的美丑、善恶等各种价值都是相对的,互相依赖而不断转化的,美是由于丑的存在,才显示出美的极性观念,没有丑就不存在美。

又如老子思想“唯之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所谓的美与丑到底相距多远?人们执著于所谓的美丑到底
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实际倒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可信的未必就是外形漂亮的,漂亮的好话反而往往是不可信的。

因此,以外形来评判美丑是一偏之见,它会刺激感官,迷惑人的自然天性,指出世俗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偏执于某一价值,将其绝对化、孤立化、片面化,这样造成了真正的价值遗失。

老子认识到真正的“美”应是朴素之美、内在之美,朴素无华,克服了感官形相之美的偏私与狭隘,是一种自然之美。

这种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观引导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它是自然的真实流露,没有偏私、局限,现代社会充满着诱惑,功利主义比较强,扰乱人们的心性,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更要重视真善美的提倡。

(2)、辩证观物,正言若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揭示出了表面上相反对立的事物,在本质上却相互包含,相互促成。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基础,主张以柔胜刚,弱胜强;说明了事物由对立而达到统一和运用。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变成它的反面,既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

告诫我们认识事物要
全面,用辩证的思维考虑,顺其自然,善于寻找事物另一面的价值,对我们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