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人物形象鉴赏
木兰诗人物形象鉴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 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 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渲染归家的欢乐气氛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 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花木兰形象:美丽,勤劳,孝顺,深明大义、果敢坚强、 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 (1)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 (2)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 (3)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 (4) 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谢谢观赏!
2020/11/5
18
既有女孩的勤劳善良,美丽可爱。 又有男儿的勇敢善战,豪迈气概。
——巾帼英雄形象
补充资料
•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 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诗(木兰辞)-文言文翻译-古文解析

木兰诗(木兰辞)|文言文翻译|古文解析织布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评述】《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木兰诗木兰人物赏析

木兰诗木兰人物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其中,木兰这一人物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她的坚韧、勇敢和忠诚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对《木兰诗》中的木兰人物进行赏析,探讨她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文学意义。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种,其作者不详,但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中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她化身为男儿,代替父亲参加军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凯旋而归。
木兰的形象在诗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她的坚毅和勇敢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力量的无限敬佩。
首先,木兰的形象是一个充满坚毅和勇气的女性。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
然而,木兰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她不顾一切地为父报仇,化身为男儿,代替父亲从军。
这种勇敢和坚毅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大奇迹。
她的形象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其次,木兰的形象也是忠孝的化身。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木兰正是忠孝的化身。
她不顾一切地为父报仇,代替父亲从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对家庭的责任。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孝道的真谛,也看到了对家庭的无比珍惜和珍视。
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大典范,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符号。
此外,木兰的形象也是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女性。
在诗中,木兰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英雄,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温柔的女性。
她在军营中与战友相处融洽,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喜爱。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一大典范。
总之,《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奇迹,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勇敢和忠诚,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人性魅力。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以《木兰诗》和《鄌风·载驰》中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型语文课堂。
二、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替换法和类比法。
所谓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
而类比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词的妙处。
比如说,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另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本文就以《木兰诗》与《鄘风·载驰》中的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浅析类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1.木兰: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胡适曾经说过:“《木兰辞》便是北方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歌了。
北方的平民文学的最大杰作是《木兰辞》……”《木兰诗》不仅代民族立言,更代妇女立言,它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更是一曲女性在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的赞歌。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女性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其阴柔的形象与其性别逐渐地被认同为不可分的连生体,即所谓“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因此,极少把女子放在战争范畴内,总是认为战场是男性独占的殿堂,战争是男性的专利。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被剥夺的社会背景下,然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在阿爷年龄已老、自己又没有兄长的情况下,木兰最终还是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从此,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诗鉴赏女儿情长

木兰诗鉴赏女儿情长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闻名的抒情诗,它以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氛围而著称。
诗中描绘了女儿木兰代父从军,表达了她深深的孝心和坚定的意志,同时也展示了她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木兰诗的赏析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欣赏,更是对女儿情长的理解和感悟。
木兰诗开篇即述木兰家有,但无弟兄的情境,一下子展现了木兰家族中的女性命运。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作用被限制在家庭角色,而没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抱负和能力。
然而,木兰并不愿意被束缚在这样的固定角色中,她深知自己的父亲年迈体弱,无法承担从军的责任,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安全,她决定代替父亲从军。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让人们为之动容,也使得木兰成为了中国古代女英雄的代表。
木兰诗中,木兰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长剑被沾满了泥巴,她擦拭剑身而想着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木兰个人的坚韧和果断,她以男子的身份行军打仗,并且在战斗中勇敢无畏,为了国家的和平和家族的安全,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她也体现出了古代中国的女性力量,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不仅仅是个柔弱的女子,更是个可以担当重任的女性。
木兰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木兰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文中描绘了木兰回家后,将战利品献给母亲和姐姐的场景。
这种场景并非只是表达了她对家人的关怀,更是展现了她对家园的热爱和承担。
她不仅仅是出于对家族的责任而从军的,更是出于对家园的无限热爱。
她将自己的成就奉献给家人,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女儿情长的真谛。
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坚强、勇敢、机智而又善良的女性,她凭借母爱和对家园的无尽爱意,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木兰诗给我们展示了女性的无限潜能,她不仅有着与男性相当的勇气和智慧,更有着妇女特有的温柔和孝心。
她的形象饱含着中国传统妇女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她们在国家大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对木兰诗的赏析,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一首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是理解了女儿情长的内涵。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鉴赏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鉴赏导读:《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木兰诗鉴赏《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
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
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
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鉴赏考点背诵要领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为木兰 的形象添上机敏顽皮可爱的一笔。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赞美了木兰勇敢顽 强不输男儿,机警聪慧骗过男儿。暗示中心,余味无穷。 11.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着力表现女英雄孝顺爱国不慕功名热爱家乡淳朴品质,天真聪慧爱美独特 的女儿情怀,不愿血腥的战争冲淡木兰的美好,隐含作者厌恶血腥战争、 热爱生活的感情倾向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比喻,生动地描写了人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 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的飒爽英姿。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触觉、视觉刻画木兰深夜执勤的画面表现战地寒苦的生活,烘托木兰 的刚强勇敢。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略写,十年征战。“百战、十年”“死”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 烈悲壮。“归”写木兰英勇善战。略写的原因是,不愿战争的血腥, 破坏木兰女孩美好的形象,以及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感情倾向。 6、“……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愿言明真相,不贪功名,热爱家乡。
12.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 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冯婉桢谢庄杀退侵略者,刘胡兰不肯说出秘 密,铡刀下英勇就义。
一、常识叙事诗、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双璧《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二、主题:记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年、辞官返乡的故事 (情节概括),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爱国孝顺、不贪功名 的平民女子;一位坚毅刚强、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一位聪慧机敏、天 真爱美、热爱家乡美丽女孩的形象(人物形象),赞美了中华儿女勤劳 勇敢智慧坚强的优秀品质。
7、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 排比,通过亲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的举止,渲染了亲人团聚场景忙碌热烈、欢乐喜 庆的气氛。 8、“开我……坐我……脱我……著我……当窗……对镜……” 排比、互文,六个连续的动作,四个“我”,写木兰重回闺阁,重见故物、从着红 妆的急切亲切、喜悦激动的心情,突出木兰天真爱美的女儿情态。 9、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侧面通过战友们的吃惊表情,木兰令人惊艳的美丽,和行军打仗的勇敢顽强,不被 战友发现的机警聪慧。
《木兰诗》佚名描写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言文

《木兰诗》佚名描写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文言文花木兰(别名木兰,412年-502年),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首关于诗人描写英雄花木兰的古诗鉴赏。
【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通: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通:贴;惊忙一作:惊惶;火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及注释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 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 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 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 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 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 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 优秀品质。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渲染归家及回复女儿身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的喜悦,突出女儿情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双雄 兔兔 傍脚 地扑 走朔 ,, 谨 慎
既有女儿情怀 更具英雄气慨 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花木兰形象:美丽,勤劳,孝顺,深明大义、果 敢坚强、 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 (1)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 态、心理等 • (2)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 地点、周围景物等。 • (3)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 (4) 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思乡情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
—勇敢坚强的 英雄气慨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 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 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渲染归家的欢乐气氛
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
既有女孩的勤劳善良,美丽可爱。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又有男儿的勇敢善战,豪迈气概。
——巾帼英雄形象
补充资料
•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 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 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 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花木兰人物形象分析
• • • •
文学学院 13级汉语言六班 王文艳 130501011630
不唧 闻唧 机复 杼唧 声唧 ,, 惟木 闻兰 女当 叹户 息织 。。 —勤劳孝顺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愿”—— 勇敢坚毅 忠孝两全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黄河流水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