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与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阐释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阐释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阐释马克思哲学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之一,是以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首先在欧洲兴起,并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一哲学思想不仅对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哲学本身也提出了极富创造性的思考。
那么,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涉及到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源远流长,从十七世纪的莱布尼茨、康德到十八世纪的黑格尔、费尔巴哈、沃尔夫、席勒等轰轰烈烈的哲学名家,德国哲学影响着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
德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从认识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个方面构成的三位一体,它注重世界的建构和这种建构的合理性,即追求一个总体的哲学系统。
其中,用一个单一原则来统摄整个世界观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流之一。
1.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莱布尼茨著名的单子论主张,万物皆生自单子,世界是由一切不同的单子以完美无缺的方式组合而成的。
这个单子是不可分割的,是无限的,是理性和神智的原型和表征,同时也是构成个体和各种物体的最基本的单位。
2. 康德的“先验范畴”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提出了先验范畴的概念。
康德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依赖于先验范畴的,先验范畴是超越经验的,是人类理性活动的必然前提。
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
3. 黑格尔的“合理与自由”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理论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时期,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合理与自由。
马哲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当然,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中具有科学性内容的理论后,进行的理论改造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这是黑格尔哲学的精髓,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精髓被“窒息”了,因为黑格尔最终所追求的“绝对观念”的终结决定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只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两大基本缺陷:一是未能克服近代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普遍缺陷。
二是继续陷入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自己也承认:“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所以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有形象的说法:“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保留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石。
其次,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恢复了实践的权威。
而马克思主义则运用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从哲学的高度将‘实践’发展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成为一种在实践批判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因而实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通过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的唯物主义改造。
同时在辩证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指导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基础——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完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
马哲对德古典哲学的继承及批判

马哲对德古典哲学的继承及批判2019-09-13物⾃体”学说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贯穿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
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是通向其道德哲学的门户。
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分析论》的最后,康德还专门⽤⼀个篇章来探讨“物⾃体”①(所有⼀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
亨利希•海涅把这⼀篇当做康德哲学的最重要部分和其哲学的核⼼。
叔本华也认为康德的最⼤的贡献就是对现象和“物⾃体”的区分。
这种⼆元区分所导致的“物⾃体”不可知也成了康德哲学的最⼤障碍。
这也是其后费希特、谢林、⿊格尔乃⾄马克思对其进⾏批判并要解决的问题。
⼀、康德的“⾃在之物”之谜1770 年,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哲学因为康德⽽变成了⼀件民族的事业。
⽽康德的批判哲学所蕴含的“哥⽩尼式的⾰命”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类的思维⽅式。
康德以前的哲学家总是假定⼀切知识都必须遵照对象,但是,对象先天地通过概念来澄清某种东西以扩展知识的尝试在这⼀假定下都失败了。
因此,康德指出,“⼈们可以尝试⼀下,如果我们假定对象必须遵照我们的认识,我们在形⽽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发展”[1](P16)。
康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明知识为什么能够与对象相⼀致,同时⼜能够具有科学所要求的普遍必然性。
这种“哥⽩尼式”的思维⽅式的变⾰虽然突出了主体本⾝在认识中的能动性,但依照这⼀原理对⼈类认识能⼒进⾏批判考察的⼀个重要后果就是区分了现象和“物⾃体”。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感性论中写道:“如果我们被⼀个对象所刺激,则对象对表象能⼒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与对象发⽣关系的那些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
⼀个经验性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就叫做显像。
”[1](P56)这⾥的“被⼀个对象所刺激”的“对象”就是指“物⾃体”。
正是由于它的“刺激”,我们才能产⽣感觉并进⼀步获得感性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种未完成的认识,只是对⼀般认识抽象分析的提取物),可以说它是我们获得感性材料的来源,但康德指出它却不能被我们所认识。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论文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论文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紧密的源与流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
诚然,康德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先验唯心主义的倾向,但他的许多观点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启发作用,概括表现为:认识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康德既承认了认识来源于经验,又承认唯理主义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其能动性最主要表现在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上。
其次,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把人的尊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虽然康德所谓的实践,仅仅指的是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仍旧从中受到启发,他把实践扩展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所在。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者——费希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辩过程中,很少有人谈到费希特,但在理解评价马克思的立场和观点上,费希特显然是一个关键人物。
马克思非常熟悉费希特的立场、观点,并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对费希特的兴趣。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特别是在《巴黎手稿》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极力主张的观点(对人类个体的理解)和费希特的“人类主体观”是十分接近的,显示出了他对人类有限性的理解。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费希特的理论与他的关于人类有限性的特定观点是一致的,他甚至用费希特的语言来描述人,这就表明马克思明确地接受了费希特人类个体观的主要思路,即认为人类个体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因而只能在改变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推进者——谢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众所周知,恩格斯把他从谢林那里获得的观点与他本人对费尔巴哈的理解结合起来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摘要自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以往学界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时,往往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继承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吸取发展,但很少涉及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
为此,本文以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为题,探究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
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等基本问题,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自由观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现有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
厘清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和青年黑格尔派自由观的基本内涵。
第三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理解,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抽象意识形态和唯心史观。
第四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马克思自由观属于唯物主义范畴,与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以观念为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之所以能超越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实现自由的历史性转变,就在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探究自由问题。
因此,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具有了社会现实性、历史具体性、实践全面性的特质。
结语部分:阐明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
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维度,整体阐述马克思自由观最终成为完全科学的自由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观;德国古典哲学AbstractFreedom is the essenc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is the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ast, when academic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y often emphasized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egel's idealistic dialectics b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Feuerbach's materialism. Draw on development, but rarely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To this e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from Marx's inheritanc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o clarify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plan, and to sort out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put forward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Clarify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defects of Kant's practice of rational freedom, Hegel's absolute concept of freedom, Feuerbach's view of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young Hegelian concept of freedom.The third part: Marx'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is based on the rational core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criticizing the abstract ideology and idealistic view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The fourth part: Marx's view of freedom over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Marx's view of freedom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aterialism. Unlike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ideal view of freedom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freedom is the real individual engaged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reason why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can transcend the ideal view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freedom lies in the fact that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real individual" engaged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Investigate the object and explore the issue of freedom from the real social life. Therefore,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transcends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ality, historical specificity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veness.The conclusion par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It clarifi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by Frankfurt School, Lenin and Mao Zedong. It points out that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e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or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practice.Keywords: Karl Marx; view of freedom;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目录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1)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5)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6)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 (8)第一节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 (8)一、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8)二、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9)第二节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 (11)一、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11)二、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批判 (17)三、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20)第三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 (23)第四节青年黑格尔派:自由是自我意识的抽象扩展 (24)一、鲍威尔:自由是自我意识的哲学 (24)二、赫斯:自由是“精神的行为自由” (25)三、施蒂纳:自由属于“唯一者” (26)第二章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8)第一节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8)第二节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9)一、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29)二、必然与自由 (30)三、对象性劳动与自由 (35)第三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37)第四节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38)第三章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42)第一节自由的社会现实性超越 (42)一、“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自由 (43)二、自由的社会关系性 (46)三、自由与物质生产的此岸性 (49)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51)第二节自由的历史具体性超越 (55)一、“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55)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56)三、“自由个性”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9)第三节自由的实践全面性超越 (61)一、生产实践:自由实现的基础 (62)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前提 .. 64三、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剩余价值规律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66)结语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 (70)参考文献 (73)致谢 (7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0)独创性声明 (81)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81)引言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当代价值的理论内涵。
重思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笔谈)——我们能够从康德哲学学些什么?——一个并非康德主义的

编者按 : 德国古典 哲学是马 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 自然也是 阐释马克 思哲学 的主要参照。传统 的将 马克思哲 学视为黑格尔哲学“ 唯物论颠倒” 的阐释路 向, 不仅磨 平 了马克 思哲学的革命 意义, 而且 也忽视 了德 国古典哲学 内部康德哲学与黑格 尔哲学之间的原则 性差异。本组笔谈 基于康德 哲学与黑格 尔哲 学之 间的异 质性 , 或者是从 重建 当代 中国哲 学的现实意义 出发 , 或者是 以 自由观念为例 , 者是 为社会批 判理论重建普遍 或
一
个 并非康 德 主 义 的 中 国马 克 思主义 哲 学研 究者 的思考
王 南浞
当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德 国哲学从康 德到黑格 尔 的发展是连贯 的 、 乎逻 辑 的、 合 必然 的时候 , 或许 就错 失 了康德哲学对 于马克思 哲学 思想 的发展 , 特别是 对于 当 今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所具有 的不可取代 的重大 意
2 8
亭 海 29 O. O6
了古代柏拉 图哲学和亚 里士多 德哲 学 的对立 的② 。而鉴 于从卢卡奇开创 了对马克思 哲学 的黑格 尔 主义 阐释路 向 以来 , 黑格 尔哲 学 在 马克思 哲 学 阐 释 中—— 特别 是 在 近 几十 年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阐 释 中—— 的 支 配 性 地 从绝对不 变的抽象 即 自我意识 转换 为 了人 , 作为 “ 特 但 类 性” 人” 的“ 无疑在很 大程度 上仍是 抽象 的 。在 《 意志 意 德
实 体 的异 化 出发 ( 逻 辑 上 就 是 从 无 限 的 东 西 、 象 的 普 在 抽
马克思虽然高度赞 扬 了黑格 尔否定 之否定 的历史 主 义辩证法 , 却在 哲学 的出发 点 问题 上严 厉地 批 判 了黑 但 格尔从无 限的 、 象的普遍 的东 西 出发 的绝 对唯 心主义 , 抽
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十八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部分思想,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它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纠正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又正好反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正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一、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他同人们的世界观、知识观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等的理论表现形态。
而哲学是不断的继承与发展的,因此,每个时期哲学的思想和内容又不尽相同,而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活跃于德国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康德为创始人、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西欧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德国也面临着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德国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不统一,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极为软弱,它虽然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却缺乏勇气和力量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改良。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它的理论往往是抽象的、思辨的。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和发展精神,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
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连续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和无矛盾的。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正确的认识步骤是:物→感觉→精神(意识)或思维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唯物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片断(如感觉或概念)加以夸大,使之变成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⑴唯物主义有其社会阶级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当然,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中具有科学性内容的理论后,进行的理论改造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这是黑格尔哲学的精髓,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精髓被“窒息”了,因为黑格尔最终所追求的“绝对观念”的终结决
定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只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两大基本缺陷:一是未能克服近代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普遍缺陷。
二是继续陷入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自己也承认:“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所以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有形象的说法:“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保留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石。
其次,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恢复了实践的权威。
而马克思主义则运用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从哲学的高度将‘实践’发展为“人类有目的,有
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成为一种在实践批判中推动历史发
展的动力。
因而实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通过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的唯物主义改造。
同时在辩证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指导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基础——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完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
最后,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工阶级的革命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奠定了实践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哲学由维护阶级统治到科学推动革命性变革的第三次飞跃。
综上所述,在三个飞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实现了哲学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