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配套K12】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1.2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3

我们怎样学地理
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离是它们之间实地距离的多少分之一?
米。
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
其他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
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
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后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同一个比例尺有
①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即分子
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同学们,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易与混淆,只有通过多练习才能掌握
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内。
江苏省泗阳实验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2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情感目标: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
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总结作业情况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利用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疑问,启发学生绘制简单示意图,表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意义及不同列举熟悉的地形——五种陆地常见地形通过读图分析巩固积极思考尝试用以有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
通过举例、板图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分它们的差别,熟练巩固利用身边知识举例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判断海拔高度(米)1.平原:〈2002.高原:〉5003.山地:〉500 坡度较陡4.丘陵:〈500 相对高度〈200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了解海底地形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配套K12】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开的地理之谜、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的地理知识。
2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完成活动要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社会生产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联系实际列举出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现象。
通过仿照举例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的原因。
列举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明白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学过程一、解开地理之迷(1)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2)世界的名胜古迹(3)台风天气(4)我国众多的民族(5)火山、地震现象等。
激发学生关注地理的兴趣。
播放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后:板书:一、解开地理之“谜”2.设问: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昔日的海洋如今为什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3.问;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关心的地理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或课后继续找寻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发言。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所知所想。
3.提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过渡:没有地理知识能否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板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2.问:如果没有天气预报行不行?为什么?据一个例子好吗?3.鼓励学生列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1.思考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苏版地理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教案

苏版地理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教案彭晓珠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够在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活把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3)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适应,培养用图能力。
(4)zk5u中考资源网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特点,明确亚欧、亚非、亚洲、北美洲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2)把握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相对位置、面积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难点: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地理分布和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地球依旧水球?”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你觉得那个星球应该叫“水球”依旧“地球”?新课讲授(一)世界海陆分布1、展现“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照的卫星照片”,然后,指着照片问,蓝色代表什么?棕色代表什么?让学生对比两图,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大依旧海洋面积大?2、展现“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问: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呢?专门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且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专门落后的情形下。
(指导学生看书中的阅读材料回答)3、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能够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奉献。
目前我们差不多明白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那么分布的情形是如何样的呢?(展现“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依次展现“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观看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5、活动: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二)七大洲四大洋(图画图话,理清概念,归纳提升)1、陆地与海洋的差不多概念学生依照老师出示的下面两幅地图,讨论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差不多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大洋。
2、七大洲(1)认识七大洲的名称由来、大小及轮廓形状。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案:第1章第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2 主备:张正荣审核:地理组班级:姓名:【教与学目标】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运用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纬线和纬度的特点【教与学过程】【课堂预习】自主学习本课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填空题。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的球体半径千米周长约千米,相当10万个跑道总长表面积约平方千米,相当于730亿个足球场总面积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地球仪上用不同的、、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和名称。
地轴地球仪绕转的轴南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其中,对着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对应的点叫南极。
三、纬线和纬度1、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叫赤道,纬度为°。
所有与赤道的圆圈叫纬线,是最长的纬线。
纬线指示方向。
2、为了区分纬线,而给每条纬线标上不同的度数,称。
北半球纬度称北纬,用表示,南半球纬度称南纬,用表示。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即°纬线)。
【导学展讲】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尝试讲解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P4页图1.2,分别从地球的半径、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说出地球的大小。
2、阅读课本P5页图1.4,区分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南北极点、地轴、经纬线、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下面问题,组内进行讨论或实验,合作探究,最终达成一致答案。
★1、在下面的空格上标上适当的纬度度数:赤道:;南极:;北极:;南极圈:;北极圈:;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2、阅读课本P6页图1.6,①纬线有何特征?②归纳南北半球纬度变化规律。
【师生点评】先由各组推选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同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各组同学一起进行点评。
点评穿插于上面每个环节中,最终教师归纳总结出标准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优秀范文十篇 (新版)苏教版

A、原料产地B、能源产地C、市场
知识点四:风土人情与地理
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各地风俗习惯
二、达标反馈,人人过关
1、改错:下面一段话中有四处错误,请改正并解释原因
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那里气候寒冷,雨量很大。男子传统
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灰色,十分紧身合体。
学习归纳: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读“地理与生产建设”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4)、水稻是喜水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5)、小麦是耐旱的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6)、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揭开地理之“谜”
1、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构建框架
知识点一:
说一说——解开地理之谜
浏览课件中的地理之谜,并自己举例还知道哪些地理之谜
知识点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找出这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常生活包源自衣、食、住、行,服饰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
住房与地理
出行与地理
知识点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1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吗?题的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题。
一、地球的形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幽默导入新课。
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1.学生在领会这一幽默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宣读资料。
(2)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推荐学习]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2陆地和海洋教案2
![[推荐学习]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2陆地和海洋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50976cb9b89680203d825b9.png)
学生指图反复练习
A南极洲 B.非洲 C.亚洲
5.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是 ( C )
A.北美大陆 B.非洲大陆 C.亚欧大陆 D.南极大陆
6.面积最大的大洲 ( A )
A.亚洲 B.南极洲、 C.非洲
7.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C )
A.乌拉尔山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大高加索山脉
8.下列大洲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 B )
C.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和东半球 D.海洋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和西半球
2.在地球仪上,假如把地球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那么陆半球上的陆地 ( B )
A.占据陆半球的一半多一点 B.占据陆半球的一半少一点
C.占据陆半球的全部地表 D.与海洋各占一半
3.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 A )
A.南极洲 B.亚洲
4.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 A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9.下列各组大洲中,以运河为分界线的是 ( B )
A.欧洲和非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欧洲和亚洲 D.亚洲和北美洲
10.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图2.1 -1)
回答: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
在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海洋大多
分布在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在南极地
三、四大洋
阅读教材:
⑴了解海师用多媒体投出东西半球图和南北半球图,反复识记四大洋的位置
练习:
作业:填充图册
教后追记:
利用竞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观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会说服与被说服。
海陆分布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序言
【教材分析】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
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但,
亿)普
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
4.
以上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
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
2
点。
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2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
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
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
(1
(2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1
(2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
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
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
(l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