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应综合管理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压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

(2)当急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220 mmHg时,应积极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当患者收缩压>180 mmHg时,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调整降压速度,160/90 mmHg可作为参考的降压目标值(Ⅲ级推荐,C级证据)。

早期积极降压是安全的,其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Ⅲ级推荐,B级证据)(3)在降压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水平的变化,每隔5—15分钟进行1次血压监测(I级推荐,C级证据)。

(二)血糖管理---推荐意见: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0 mmol/L的范围内。

应加强血糖监测并相应处理:(1)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2)血糖低于3.3 mmol/L时,可给予10%一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

(三)药物治疗---推荐意见:由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I级推荐,A级证据)。

神经保护剂、中药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Ⅱ级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突发头痛或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急诊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基底节区(壳核≥30ml,丘脑≥15ml),小脑(≥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的脑积水),脑叶(≥40ml),脑室出血(重症全脑室出血)急请脑外科会诊→行手术治疗的转脑外科进一步诊治↓不手术的转内科ICU继续治疗,病情平稳转入普通病房(ICU治疗略)↓重整医嘱,●一般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鼻饲(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3天即应鼻饲,给予高纤维、高能量饮食);保持尿便通畅;观察病情;缓解疼痛;卧床休息,床头抬高20-30度;减少探视,避免声光刺激和情绪激动;预防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采取勤翻身、肢体被动活动、气垫床等措施预防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康复治疗:早期将患肢置于或固定于功能位,如病情允许,危险期过后,应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语言障碍及心理的康复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

●药物治疗:调控血压(不要急于降压,先降颅压再决定是否降压,>180/100mmHg应降压,降压幅度不宜过大,血压过低应升压)、降低颅内压(脱水、抬高床头、镇痛、镇静)、止血药物(一般不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的液体量1500-2500ml、补液、补钠、补钾)、对症治疗(镇静、镇痛、治疗高热、防治继发感染)、神经营养剂、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7天左右复查肾功能、离子、血常规等及其他异常指标,7-10天复查1次头CT,病情变化随时复查头CT,必要时脑外科会诊,若病情平稳可行头MRA或CTA协助评价血管情况。

↓血肿显著吸收且无明显感染等并发症者预约出院。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规律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和糖尿病。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脑
出血。
高危人群筛查与监测
高血压筛查
定期检查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糖尿病筛查
定期检查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糖尿病引起的脑出血。
公众教育
开展脑出血防治知识讲座、健康咨询 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 和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 保健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流程
根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02
诊疗技术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CBiblioteka 扫描显示脑出血的部位、范围 和程度,帮助判断病因和 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提供更细致的脑组织图像 ,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原 因和预后。
DSA检查
显示脑血管结构和病变, 帮助诊断脑血管疾病。
按出血部位分类:基底节区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等。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脑出血发病率高,每年新发病例 约180万,其中50%以上死亡, 存活者中约30%遗留严重残疾。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饮酒、肥胖等。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老年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考虑脑出血 可能。
血管疾病筛查
检查血管健康状况,预防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
急性期救治与转运规范
01
02
03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10:I6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2. 头颅可见出血改变;(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2. 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3. 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4. 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5. 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6. 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7. 脑出血的微创治疗;8. 早期康复;9. 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4-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10: I61. 脑出血疾病编码;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 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 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 A1、B;3. 胸部、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 头颅,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

(七)选择用药1. 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2. 降压、止痛、镇静治疗;3. 抗菌药物;4. 缓泻药;5. 抑酸药物;6.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7. 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 生命体征监测。

2 卒中量表和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 患者病情稳定,出血吸收,症状减轻。

2.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 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最新医院管理精品-脑出血临床路径

最新医院管理精品-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902)皮质下I61.0脑叶I61.1脑半球未特指部位I61.2小脑I61.4(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病学》第二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脑出血。

头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2-4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实用文档小便通畅,预防和及时治疗褥疮、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等;2.控制血压;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控制体温;5.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如出现癫痫发作,应给予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一线抗癫痫药处理;6.手术治疗:适应症:大脑半球血肿30ml以上、小脑半球血肿10ml以上者,在患者家属的要求和同意下,可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可考虑脑室引流治疗。

禁忌证:症状较轻、病情稳定者;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 902脑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实用文档3.胸片、心电图4.头颅CT(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2.选择口服缓泻药3.抗菌药物4.抑酸药物5.胰岛素(八)辨证论治中医诊断要点主症: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发病特点:大多数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好发于50岁以上。

具有两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以及《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国卒中学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内科治疗:(1)尽量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2)控制血压: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时,控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

(3)血糖管理:控制血糖值在7.7-10mmol/L的范围内。

(4)控制体温。

2.药物治疗:神经保护治疗、传统医药治疗3.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1)控制脑水肿,必要时降低颅内压治疗;(2)控制癫痫发展、肺部感染,防治深静脉血栓。

4.必要时外科手术。

5.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出血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高血压性脑出血:①常于活动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急,多迅速进展,多与高血压有关;④可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⑦必要时腰穿,脑脊液一般可能含血。

2、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①多为急骤发病;②多数无前驱症状;③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⑤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能含血;⑥应做头颅CT或MRI检查。

3、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并出血:①发病多由于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有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④必要时腰穿,脑脊液可有红细胞。

4、脑肿瘤并出血5、脑梗死并出血6、其他:继发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抗凝剂、溶栓剂等导致的脑出血7、原因未明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外科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1)适应证①头颅CT证实脑出血,占位明显;②患者有明显意识障碍;③有脑干受损、脑疝或急性脑积水表现者;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禁忌证①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且不能纠正者;②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③患者家属拒绝手术者;④恶性肿瘤晚期、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3)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③脑室外引流术。

2、内科药物治疗,建议:(1)稳妥运送;(2)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3)控制血压;(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5)止血剂的使用;(6)脑出血致内脏综合征的处理;(7)营养支持治疗;(8)康复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
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SS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退出路径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或手术治疗,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轻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