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报告

合集下载

10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10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预 防控制 中心实 验室 检测 H 7 N 9禽 流感 病 毒 核酸 呈 阳性 或恢 复期 与 急性 期相 比血 清特 异性 抗体 滴度 呈
病例 , 共 4例 。截 至 目前 , 病 例 分 布 于 上 海 等 七 省 市, 其 中上 海 3 3例 、 浙江 4 2例 、 江苏 2 4例 、 安 徽
资料 与方 法

4 1~ 5 0岁 9例 , 5 l~6 0岁 2 0例 , 6 1~7 0岁 2 3例 , 7 1~ 8 O岁 2 1例 , 8 O岁 以上 者 1 1例 。年 龄 > 5 0岁 者7 5例 , 占6 9 . 4 4 %; >6 0岁 者 5 5例 , 占5 0 . 9 3 %;
4例 、 河南 3例 、 北京 1 例、 山东 1 例。 四、 职业 分 布
4倍 以上升 高 , 并 经相 应 的 专家 组/ 专 家 委员 会 会 诊 确诊 的 H 7 N 9型 禽 流 感 病 例 。收 集项 目主 要 包 括发 病地 区 、 性别 、 年龄、 职业、 禽 类 接 触史 、 发 病 时 间、 就 诊 时间 、 病 情 加重 时 间 、 死亡时间、 确 诊时间、 临床 表现 、 病情 严 重程 度 、 治疗措 施 与结果 和 密切 接
五、 禽类 接触 史
从 目前得 到 的数据 来 看 , 约6 0 % 患 者 有 明确 的
禽类 接触 史 , 而近 4 0 % 的 患 者 无 明 确 的 禽 类 接 触
史 。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 , 总结分析 H 7 N 9型禽 流
感 病 例 的流行 病学 特征 和 临床特 点 。
年 龄信 息齐 全 的 1 0 3例 中 , 年 龄最小 者 4岁 , 最 大者 9 1岁 , 平均 6 0 . 2 5岁 。其 中 0~1 0岁 2例 , 1 1 ~2 0岁 0例 , 2 1~3 0岁 5例 , 3 1—4 0岁 1 2例 ,

流行病学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学号:M13505 姓名:孙中涛专业:预防兽医学一、收集和综述H7N9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资料H7N9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2013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33例,9例死亡。

均为散发病例。

一、病原学特征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

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任何一对HA和NA均可组合成一个亚型,如HINl、H5N1、H7N9等。

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广泛,根据宿主的不同。

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avian innuenza,AIV)、猪流感病毒和马流感病毒等。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

而对于H7亚型的感染人类病例报道只有 H7N2、H7N3、H7N5 和 H7N7 亚型,其中 2003年 H7N7 亚型流感病毒在荷兰造成了 89 人感染,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类感染 H7 亚型流感病毒的事件。

此次报道的为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以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报道过,共发现25株,但是均为LPAI,且无感染人病例。

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HA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不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HA裂解位点只含1-2个碱性氨基酸.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HA裂解位点则至少含4个碱性氨基酸。

此次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HA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P-E-I-P-K-G-R-G,仅含赖氨酸(K)和精氨酸(R)两个碱性氨基酸残基,因此该毒株对禽类而言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禽类致病性不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例报告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例报告
生 ,掌握病 例 的基 本 情 况 、发 病 经过 和就 诊 情 况 、 临床 表现 、实验 室检 查 、诊 断 和转归 情况 、病例 家
庭及 家居 环境情 况 、个人暴 露史 、密 切接触 者情 况
境涂抹 5 份 ;并随机采集病例邻近 自然村 、煤山某 与病 例无 明显联 系 的 自然 村鸡鸭 肛拭 子 8 份 ,作 为
1 流行病学调查
1 . 1 一 般情 况 按 照 《 人感染 H 7 N 9禽 流感 疫
涂抹 1 8份 ,同村 叶某 家林 场 鸡 粪 3份 ,槐 坎 乡 菜 市场 活禽 区环境 涂抹 6份 ,煤 山镇 菜市 场鸡 粪 、环
情 防控方案 ( 2 0 1 3 年第 1 版) 》 中人感染 H 7 N 9 禽 流感 流行 病 学 调 查 方 案 调查 病 例 、家 属 及 接诊 医
中图分类号 :R 1 8 1 .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0 0 7— 0 9 3 1( 2 0 1 3)0 8— 0 0 4 2—0 2
全 球 曾 报 道人 感 染 H 7 N 7 、H 7 N 3等 不 同 亚 型 禽流感 病 毒 发病 、死 亡 的事 件 - 2 1 。H 7 N 9禽 流感 病毒 是 甲型流感 病毒 中的一 个亚 型 ,既往仅 在禽 类 间发 现 ,2 0 1 3年 3月 底 在 上 海 和 安 徽 率 先 发 现 人 感染 病例 ,此后 报 告 病 例 主要 集 中在江 浙 沪 地 区 。 长兴 县地 处 江浙 沪 三 省 交 界 处 ,家 禽 饲 养 密 度 较 高 ,风 险评估 发现 长兴县 人感 染 H 7 N 9禽 流 感疫 情 风 险高 ;长兴 县 自 4月 初 开 始 加 强禽 流 感 监 测 工 作 ,于 2 0 1 3年 4月 2 3日发 现 1例人 感 染 H 7 N 9禽 流 感病 例 ,现将流 行病 学调查 情况 报告 如下 。

禽流感 调查报告

禽流感 调查报告

禽流感调查报告禽流感调查报告一、引言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其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经济造成的威胁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禽流感进行调查报告,旨在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二、疾病概述禽流感是由禽类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

病毒主要通过禽类的粪便、唾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

严重情况下,禽流感可导致呼吸系统衰竭,甚至死亡。

三、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人与禽类的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感染禽类接触、食用感染禽类的肉类或鸡蛋等。

此外,禽流感病毒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密闭环境中,如养殖场、市场等。

因此,密切接触禽类的人群、养殖场工人以及市场从业人员是禽流感的高风险人群。

四、病毒变异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不断出现新的亚型和毒株。

这使得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近年来,H5N1和H7N9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这些亚型的病毒不仅具有较高的致病性,而且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增加了疫情的扩散风险。

五、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禽流感的传播,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禽流感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禽流感疫情,以便采取紧急措施。

3. 健康教育:教育养殖场工人和市场从业人员关于卫生和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4.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改善禽类养殖环境,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如保持清洁、通风等。

5. 加强国际合作:禽流感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禽流感疫情。

六、结论禽流感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禽流感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并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禽流感疫情,保护人类健康和农业发展。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随着禽流感病毒的不断演变和传播,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禽流感防控形势。

本文将围绕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展开,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疾病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在鸟类中传播。

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禽流感病毒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H5NH7N9等亚型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生存力和适应性,可在粪便、水和饲料等介质中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禽流感疫情,特别是H5N1和H7N9亚型病毒的传播。

其中,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家禽养殖密集区。

流行趋势方面,冬季和春季为高发季节,但近年来夏季和秋季的疫情也开始增多。

禽流感疫情在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场中较为常见,这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禽流感主要通过带毒的野鸟、候鸟和家禽之间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感染病毒后,家禽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也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疼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和死亡。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还可能对家禽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和传播途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方法: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警。

提高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控制人员进出等措施,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毒的传入。

加强免疫接种:根据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家禽进行及时的免疫接种。

推广环保养殖:发展环保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防止病毒的传播。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本文通过对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的阐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禽流感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H7N9禽流感是中国最为关注的一种禽流感。

H7N9禽流感是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7天。

关于H7N9禽流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病例分布和传播途径、发病和临床特点、病毒基因特征和变异、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

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与禽类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体内繁殖,禽类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人类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活禽、禽类粪便或污染的环境等,易受到感染。

H7N9禽流感的发病和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

严重的病例可导致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人
群。

病毒基因特征和变异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H7和N9两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其基因特征和变异的研究对病毒来源、传播动态以及疫苗研发等
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苗和药物研发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和开发相应的疫苗,以提供对抗H7N9禽流感的保护。

针对H7N9禽流感的
药物研发也在进行中,目前已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例。

预防控制措施是防止H7N9禽流感传播的关键。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活禽市场的监管和检测,同时也加大了对畜禽养殖场的检测和消毒力度。

公众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
免接触感染源,并做好个人卫生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天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分析

天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分析

天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感染H7N9禽流感的发病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天门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进行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该病例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

结论应加强对H7N9禽流感菌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为快速诊断患者,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要加强检验和检疫,有效预防该病的爆发和传播。

关键词:H7N9禽流感病;流行病学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

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1 流行病学调查2017年2月7日8时30分,市疾控中心接市卫计委电话指示,市中医院收治了1例高度怀疑H7N9的病例,并马上报告科主任、公卫科,分管院长,专家组会诊后不排除感染H7N9可能性,遂采样送市一医检测,结果为H7N9禽流感核酸检测弱阳性。

2月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转市一医(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市一医采样送市疾控检测。

市疾控中心对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患者陈某某,男,69岁,汉族人。

现住址天门市皂市镇邱桥村7组,职业为农民,长期拉运、贩卖蜂窝煤。

无外出史,家中喂养10余只鸡,均为喂养1年的本地鸡,平时由病例投食,饲养并偶尔清洁圈舍,近期所喂养的鸡无病、死现象,发病前10天病例未到过有活禽的集贸市场,未接触过死禽,未到过其他禽类养殖场所,本人及家属反映没有接触过发热呼吸道病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结案报告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结案报告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结案报告关于XX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XX的结案报告现将疫情处臵情况报告如下:一、病例发病及诊疗情况XXX,女,XX岁,XX市XX县XX镇XX村XX组XX 号。

X月X日上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0℃,在XXX就诊,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并用了氨基比林、小柴胡退烧。

X日凌晨开始出现咳嗽,于X月X日上午自行到XX镇XX卫生所治疗,当时患者精神较差、体温40℃,心率108次/分,呼吸28次/分,XX村卫生所给予患者头孢他定、左氧、新青霉素抗二、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家坐落在XX东方红组边上,为一所独栋两层楼房,约300平米。

XX个人卫生状况一般,信佛,不吃荤,体形偏胖。

发病前两周无外出史,也未接触过发热病人。

无嗜酒、抽烟等不良嗜好,患者家中没有饲养鸡鸭等家禽。

患者工作的XX镇农贸市场位于XX镇XX路,经营面积5000余平方,农贸市场摊位比较密集,人流量较多,卫生状况一般。

患者XX的蔬菜摊位位于XX镇农贸市场正门中部,此区域主要经营蔬菜,活禽经营摊点2个,位于农贸市场东北角,一摊位经营水鸭,该摊位活鸭购于XX县XX镇XX村养殖户,日销售量XX余只,- 2 -一摊位经营活鸡,购于XX市鸡鸭批发市场,日销量XX 只左右,宰杀、拔毛等加工流程均在本摊位完成,X月X日晚现场调查可见该摊位禽类宰杀褪毛的痕迹,该摊位距XX的蔬菜摊点约XX米。

农贸市场内有一公用厕所,离活禽摊点XX米左右,患者日常方便均在该厕所。

另有X家位于农贸市场正门附近专卖已经宰杀好水鸭的摊位,X个摊位日销售量XX余只。

患者平时在农贸市场主要有两个活动区域,一个是买菜摊位,一个是位于市场西南角的麻将馆。

三、密切打仗者调查和医学管理情况根据卫生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下称《防控方案》)的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共确定密切接触者XX 人。

其中医务人员X人,患者家属X人,患者同事X人,并按要求采集咽拭子标本和血标本,送XX市疾控中心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结论
在发病前2个星期直接接触家禽或鸟类,慢性疾病(不包括高血压),接 触家禽环境,包括去过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个生态模型研究估计,在最受影响的4个城市中关闭活禽市场, H7N9病毒感染的平均天数降低了97%至99%。
研究结论
在4个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中,在密切、长时间、无保护的接触有症状 的患者后,有限的、非持续性的H7N9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研究结论
到目前为止,H7N9病毒对金刚烷抗病毒药耐药但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敏感。早期怀疑H7N9感染和早期应用奥司他韦可能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研究结论
现有的病例数据中,82%患者曾经接触过活的动物如家禽或猪,包括 曾去过活禽交易市场。这就提高了人畜共患H7N9病毒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 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从家禽或猪传播到人的可能性。
初始期 高峰期 衰退期 间歇期 复发期
研究结论
确诊病例特征
年龄较大 男性
城镇居民
高并发症因素
年龄<5岁 年龄≥65岁 某些基本医疗状况
研究结论
H7N9 H5N1
住院
4 7
ARDS
7 7.5
死亡
21 11
研究结论
H7N9病毒易感染免疫力低的人群,且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感染。由 于监测和检测的局限性,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患者的数量的可能低于所 有已经发生的有症状的患者。
研究结论
中国国家指南推荐实施控制措施,比如H7N9患者的及时隔离,在医 院由医护人员实施标准,预防飞沫传播,以及主动监测疾病密切接触者。此 外,国家指南推荐,应尽快对H7N9病毒感染的疑似或确诊病例给予奥司他 韦抗病毒治疗。
Thank you!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报 告
内容提要 1 2 3 4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结论
研究背景
2013年2月,华东地区发现首例人感染新 型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其特征为急进性肺 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致命的 临床结局。
研究背景
本研究对实地调查得到的现有数据进行 分析,归纳2013年12月1日前报告给中国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确诊的H7N9禽流感 病毒感染病例的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
研究结果之临床特征
研究结果之医疗时间
研究结果之临床预后
研究结果之家究结果之家庭聚集
在密切、长时间、无保护的接触有症状的患 者后,有限的、非持续性的H7N9病毒人传人的可 能性依然存在。
研究结果之发病时间轴
研究结果之发病时间轴
2.17~3.27 3.28~4.18 4.19~5.31 6.01~9.30 10.1~12.1
研究方法
RT-PCR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
研究材料 139名确诊病例
人口学特征 接触史
病情时间轴
研究结果之地理分布
139例确诊病例 分布在10个省 和2个直辖市, 主要在华东地区。
研究结果之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结果之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结果之流行病学特点
其中1例是仅通过血清学试验确诊的,另外在 5位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的确诊病例中行血清学 检测也呈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