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秦汉文学: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习题集(已传)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吕氏春秋》:(1)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3)①《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②《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
(1)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贾谊政论文。
(1)《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二版 PPT网络教学

• 《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 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等等。 •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 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 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 复杂。
• 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 灵光殿赋》 •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 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半叙述宫殿 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 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 批判的发展过程 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 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 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 斑固、张衡 。 • 楚辞:刘向、王逸 。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 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 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
《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 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 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的传统。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 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 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 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 关心。
• • • • •
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
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整理(完)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代文学
东汉文人诗和《古诗十九首》
汉代文人诗
❖ 项羽《垓gāi下歌》 ❖ 刘邦《大风歌》 ❖ 刘彻《秋风辞》 ❖ 张衡《四愁诗》《同声歌》 ❖ 秦嘉《赠妇诗》 ❖ 古诗十九首
❖ 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 于垓下,对着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 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是一首以新婚女子口吻表现情爱题材的五言诗。 其中“思为苑蒻席”以下四句,想象奇特,为人们 所喜爱。诗中男尊女卑的意识很强,但《乐府解题》 认为这诗是“喻臣子之事君也”,乃是迂阔之见。
❖ 东汉后期秦嘉夫妇之间相互赠答的诗篇,也是值得 注意的作品。下面是秦嘉三首五言体《赠妇诗》的 第一首。据自序说:“嘉为郡上掾(yuàn),其妻 徐淑,寝瘳还家,不获面辞,赠诗云尔。”可见这 是别妻之作:
❖ 武帝坐稳了江山,他的感慨与生活于历史剧变中的 项羽、刘邦不同,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 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 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 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时代、 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五 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已经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依然不足以取代 辞赋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 因而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
❖ 虽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已失传的作品中绝没有这 样的诗篇,而且《四愁诗》的个别句子尚有脱胎于 楚歌的痕迹,但它在七言诗型发展史上的意义,仍 然是非常重要的。
❖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路远莫致倚逍 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路远莫致倚惆 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赠妇诗》
❖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 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 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 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 环,匪席不可卷。
《古诗十九首》
❖ 除了上述知道作者姓名的作品,汉代还产生了不少 不知名文人的五言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入《文选》 的《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 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 新阶段。
❖ 我所思兮在汉阳(今甘肃甘谷县南),欲往从之陇阪 (今陕西陇县西北)长。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 心烦纡。
❖ 我所思兮在雁门(今山西西北 ),欲往从之雪雰雰。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 《文选》载此诗,前有后人所加的小序,谓此诗乃 因作者郁郁不得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 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 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恐系迂儒之见,未 必合于张衡的本意。
❖ 此诗表明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 和无力。这种关于个人的自主欲望与外界控制力 量——所谓“命运”——相互冲突的意识,以及由 此而产生的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在先秦诗歌中, 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自《垓下歌》以后,汉代诗歌
中充满了这样的感叹,并且在汉末魏晋间达到高潮。
❖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虽 然,刘邦是战胜了项羽的成功的英雄,他的《大风 歌》却贯穿着相似的关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 《垓下歌》和《大风歌》,表现出关于人在世界中 的处境的新的思考。虽然他们的思考只是以困惑和 感慨为主,却预示了文学的主题将会有深入的发展。
刘彻《秋风辞》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 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 壮几时兮奈老何?
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在抒情表现方面,东汉中后期的文人诗广泛地歌咏 了夫妇或恋人相思离别之情、朋友之情、游子思乡 之情,尤其是对于生命短促的感伤和紧紧抓住这短 暂人生的欲望,既反映出时代的生活气氛,也开拓 了中国古典诗的题材。特别是人生主题,成为魏晋 南北朝诗歌的中心主题。
❖ 张衡写作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 七言诗——《四愁诗》。
❖ 《古诗十九首》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 过种种不同说法。《文选》对这些诗不标作者,而 差不多同时由徐陵编成的《玉台新咏》则将其中八 首列为枚乘之作;另外,稍早一些的刘勰的《文心 雕龙》中,又提到其中一首被人们认为是傅毅之作。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诗大都是曹植、王粲等人所作。 这些说法都无法加以确切的证明。
《古诗十九首》的过渡作用
❖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的问题,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探讨。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认为这批古诗并非一人之作,其产生年代大致在东 汉中后期。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 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 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 在东汉中后期那个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的 时代,一向以皓首穷经、报效君国为人生目标,以 节操伦常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 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往日以为崇高的显露出荒 谬和虚伪,往日以为牢固的亦已摇摇欲坠,人生的 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他们面临着巨大 的痛苦和困惑。
❖ 在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张衡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同声歌》:
❖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 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 助烝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 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dī)芬以狄香。重户 结金扃(jiōng) ,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 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 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 从汉初以来即被反复咏唱着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的感伤,这时在他们心中显得更为强烈,成了 “古诗”的中心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悲哀的 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 游宦、行役、劝慰、愿望……等各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