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合集下载

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

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

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初探汇报人:2024-01-11•引言•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发现与整理目录•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文化内涵•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历史意义•结论01引言背景黑水城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元代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对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元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进一步揭示元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整理和分析黑水城所出元代礼仪祭祀文书,探究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元代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书进行分类整理、内容解读和艺术鉴赏。

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文书反映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社会风貌进行深入剖析。

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发现与整理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此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元代文献和文物,其中就包括礼仪祭祀文书。

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古城遗址。

黑水城遗址的发现与挖掘黑水城出土的元代礼仪祭祀文书数量庞大,涉及多个领域。

经过学者们的整理和分类,这些文书被分为祭祀仪式、宫廷礼仪、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文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祭祀文化。

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整理与分类元代礼仪祭祀文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文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元代礼仪祭祀文书的特点与价值这些文书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这些文书也是研究元代文学、艺术和语言的重要资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於黑水城的两件西夏文书

关於黑水城的两件西夏文书

关於黑水城的两件西夏文书
聂鸿音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01(000)063
【摘要】本文讨论的这两件西夏文书於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遣址出土,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的西夏学界习惯上称它们为“黑水守将告近禀帖”和“黑水副将上书”。

两件文书分别写成於西夏献宗乾定申年(1224)七月和乾定酉年(1225)二月,为我们提供了西夏覆亡前夕调任官员和招诱边民方面的实例。

【总页数】14页(P133-146)
【作者】聂鸿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契约文书之习惯法研究 [J], 韩树伟
2.西夏末期黑水城的状况——从两件西夏文文书谈起 [J], 佐藤贵保;冯培红;王蕾
3.“西夏乾祐二年(1171)黑水城般驮、脚户运输文契”——汉文文书与西夏交通运输 [J], 张多勇;李并成;戴晓刚
4.《英藏黑水城文献》漏刊的两件西夏文献考释 [J], 马万梅
5.俄藏黑水城西夏汉文材植文书的分类整理——西夏乾祐年间材植文书再研究之三[J], 孙继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

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杨富学陈爱峰中国史研究200902内容提要: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有15件特别重要的汉文文书,反映了西夏对外贸易问题,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这些文书均剥离自西夏文佛经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封套裱纸,但由于刊布较晚,尚未引起史学界应有的关注。

本文在全面校录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指出其年代应为西夏仁宗大庆三年(1142),性质为西夏南边榷场使处理对金朝榷场贸易事务的文书。

西夏与金贸易货物种类繁多,以丝毛织品居多,此外还有食用品和书写用品等。

在西夏与金朝的榷场贸易中,西凉府和镇夷郡是重要的货物供应地。

南边榷场使应即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的卓啰边中转运司使,同时又兼任榷场货物集散地凉州的“榷货”之职,既负责榷场货物的筹备,同时又负责榷来之货物在河西等地的分发。

关键词:西夏金朝文书贸易历史一序说西夏是党项族以宁夏银川为中心建立的封建王朝。

其统治范围东起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今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西部及洞套地区,幅员辽阔。

党项本为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

李继迁时占领了宋的灵州(宁夏灵武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

这些地区适宜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五谷丰饶。

党项人长期与汉人杂居,从当地汉人那里逐步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

“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①西夏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关系。

在和平时期,西夏与宋、辽、金诸政权间贡使往来频繁、榷场贸易兴盛;在战争状态下,北宋为迫使西夏就范,惯用的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注:《西夏书事棱证》卷一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之一就是使用经济制裁,如停止使节往来,关闭榷场,甚至不许他国商人经由西夏人宋贸易。

俄藏黑水城2822号文书《杂集时要用字》疑难字词校补

俄藏黑水城2822号文书《杂集时要用字》疑难字词校补


疑 难字 词 的 考 释上用 力 甚 勤

在 挖 掘 字形 来 源

梳 理 词形 脉

络 等方 面 多 有 所 创 见

结合张 涌 泉的 校 记意见
笔 者试对
仍 存在 问 题 的



些 疑 难 字词 进 行 考校 和 订补

( 5




汉姓 名 》

梁陈





张涌 泉校 云


其中

张 涌泉
敦煌 经 部 文 献 合 集




不仅做 了 录 文
而且 录
① ②

张 涌泉
马德



敦煌 经 部 文 献合集






中 华书局

2 00 8
年版


敦 煌 新本
刍议 》


0 x0 2 8 2 2

杂 集 时要 用 字 初探 》


刍 议》

“ ‘



字 字书 不




疑为




的讹俗字


初探

会议》 均径录 作
梁V

4 22 7







字当即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

[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侯爱梅(1977-),女,河南三门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宋史研究。

①参见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②张笑峰:《元代亦集乃路诸案成因及处理初探—以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为中心》(载《西夏学》(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一文,对案件发生年代做过相关统计,认为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元代晚期,尤其以元顺帝至元、至正年间居多。

黑水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问题侯爱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300余件元代词讼文书,涉及到约170个案件,它们是元代亦集乃路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不仅能反映出亦集乃路的诉讼审判制度和司法状况,还能折射出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文书反映的元代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土地、财物纠纷及斗杀案件时有发生,流民问题严重、出现百姓违抗官府事件等诸多问题予以探析。

关键词:元代;亦集乃路;黑水城文书;社会治安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0)03-0038-05 近年来,随着黑水城文书的大量公布,学界出现了大量有关元代亦集乃路的研究成果。

亦集乃路为元代的地方基层组织,属于下路,地处西北边陲,是中原到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据李逸友先生推测,亦集乃路总人口约在七千人以内①。

居民的民族成分、户籍成分和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居民以农业生产为生,兼营畜牧业,商业发展有一定规模。

整体而言,亦集乃路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物资相对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乱,便会导致该路作奸犯科之事屡见不鲜,社会动荡不安。

本文主要通过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对亦集乃路的治安状况予以探析。

一、盗窃案件多发从黑水城出土的元代词讼文书来看,亦集乃路盗窃案件频发,在元末至元年间和至正年间此种情况尤为严重②。

黑水城出土涉医文献初探

黑水城出土涉医文献初探

中国科技
49
核心期刊
论 坛·医 史 文 献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 Vol.34 No.6
表 1 文献所载疾病与《四部医典》疾病种类对比简表
文书
四部医典
文书
四部医典
风疾、劳病
内科

儿科
热患、热病
热症 孕难
妇科
疫病、疟病、疾疫 疫症 鬼神之病、癞病 邪祟
论 坛·医 史 文 献
DOI :10.12174/j.issn.2096-9600.2021.06.12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 Vol.34 No.6
黑水城出土涉医文献初探∗
陈 陗,沈澍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聋哑盲
上身 金疮
外科
脏病
脏腑 中毒
毒症
隐症
养生
皮肤诸病
杂病
壮阳
恶疮、疮痍
恶疮
2.2 风胆痰 F13:W16-2[15]177(1 元刻本《佛说大白 伞 盖 总 持 陀 罗 尼 经》残 片[20]):“風 膽 痰【等 大 病 中 ,】一切時【中乞覆護。】”
藏 医 学 以 风(音 译 为“朗”)、胆(音 译 为“赤 巴”)、痰(音译为“培根”)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 理机制 ,认为三者是构成人体 、维持生命活动的物 质基础 ,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制约 ,保持平衡 ,若有 偏盛或偏衰 ,发生失调 ,就会产生疾病。所谓风 , 是指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动力 ,类 似中医学中的“气”;所谓胆 ,是指人体生理活动的 热能 ,病理上是机能亢进和衰退现象 ,类似中医学 的热与火之生理病理 ;所谓痰,是指消化食物,运 输精微 ,调节水液 ,维持机体健康的生理功能和消 化系统与体液失调等病理变化 ,类似中医学中脾 、 胃、肾的生理病理[21]。 2.3 宿孽报应论 《四部医典》认为 :“疾病按照 病因分类为 ,今世三邪 、前世宿孽生 、上述两种混 合 ,共三种 ,宿孽报应甚定死亡 。”所谓今世三邪 , 即上文论述的风、胆、痰失去平衡变为三邪 ;前世 宿孽即为前世做下恶业报应于今生而导致疾病。 宿孽疾病格外严重 ,不可救者 ,必定死亡。对于宿 孽病的治疗 ,《四部医典》强调用驱祟神 ,行善积 德 ,做佛事等来禳解 ,即“总之此类疾病前孽生 ,消 除罗网险道和放生、供献净水施食布施、诵念佛经 忏悔修行。”[22]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的孤老救济初探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的孤老救济初探

《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的孤老救济初探吴超【摘要】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数件关于孤老救济的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养济院制度和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书证实了元代针对孤老残疾等的收养制度曾有效地实行,并且在地处西北边陲的亦集乃路也得以贯彻执行。

%Based on the several documents about the succor of lonely and old people excavated from Khara- Khoto, the present paper thinks that the charitable institution had been effective practiced in Yuan Dynasty, even in the remote district, such as the Edzina Route.【期刊名称】《西夏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黑水城文书;养济院;亦集乃路【作者】吴超【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7元代的孤老救济制度,是元代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

黑水城出土文书亦有关于救济孤老的文书。

关于亦集乃路孤老救济制度的研究成果,仅有金滢坤先生根据《俄藏敦煌文献》,编号ДХ19072R《元至正三年 (1343年)亦集乃路巡检司为收养郭张驴等孤老状本路总管府及指挥使判》文书,对元代的养济院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此件文书证实了元代鳏寡孤独残疾收养制度曾有效地实行,并一直到元末[1]。

除《俄藏敦煌文献》中编号ДХ19072R《元至正三年 (1343年)亦集乃路巡检司为收养郭张驴等孤老状本路总管府及指挥使判》[2]外,在《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六件关于对孤老进行救济的文书,这几件文书对研究元代的孤老救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水城所出元代军粮文书杂识

黑水城所出元代军粮文书杂识

水城汉文文献》 以下简称《 ( 中藏》 第二卷 “ 七) ) ( 军用钱粮 书。综上所述 , 这组军用钱粮物文书包括 M :27 F1: l06[ l 6
物文书” ( 大德 四年军用钱粮文书” “ 八) 公布了这批文书的 W51 军用钱粮文卷; 106 [7 : 5 延{六年朵立赤 6] M .28 F9W2 ] ; 占 图版, 并根据文书内容对文书进行命名。《 中藏》 收录的这批 翼军粮文书; 106 [ 13 W7 泰定四年支正军米粮文 M .29 F2 : ] 文书图版编号和《 黑城出土文书》 公布的录文原始编号是相 书; 1 07 [ 15 W ] M .20 F7 : 7 支持库支钱粮 柴文书; 1 07 M .21
( 汉文文书卷) 下篇十“ 军用钱粮类” 收录有一批元代及北元 钱粮类” 但《 , 黑城出土文书》 把这件文书归到了“ 官用钱粮 分, 第一部分为“ 军用钱粮文书” 第二部分为“ , 大德四年军 《 中藏》 收在第六卷第二契约类, 编号为 M .95 Y : 0 108[ 1W21 用钱粮文卷” 08 。20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藏黑 正] 蒙古元帅府军用 口粮文卷, 此件文书也为军用钱粮文
[ 摘要 ] 文章通过对黑水城 出土的一批 元代 军粮 文书的分析 ,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端赤是元代基层 军队中负责 管理 马政的人 员, 认 其军
粮 及 其 他 开 支 由 地 方供 应 , 在 军 队 中 的地 位 和 正 军是 相 似 的 ; 元 代 刹 付 中 , 引 用 圣 旨 、 敕 或 令 旨时 , 书 末 尾 都 用 汉 其 在 凡 诏 文
字 书写 由头 , 之 则 不 用 。 反
[ 键 词 ] 军 用 钱粮 ; 关 阔端 赤 ; 军 ; 正 刳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宁夏社会科学No.2.Mar.2008第2期(总第147期)Social Sciences in N ingxia Gen.No.147黑水城出土文书中的记数符号初探
潘 洁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记数符号是模仿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算筹的摆放得来的,随着文书的出土真实地再现。

通过分析黑水城出土西夏借粮契约和元代赋税文书中记数符号的形式、含义和原则,并与敦煌失名算经和古代数学著作中的进行比较,揭示了记数符号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献中的特征,并从整体上描绘了它的发展历史,折射出黑水城文化所起到的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为研究党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记数符号;黑水城;西夏;敦煌
中图分类号:K246.3;G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8)02-0101-04
收稿日期:2007-08-07
作者简介:潘 洁(1981-),女,宁夏石嘴山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夏历史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史金波.西夏贷粮契约简论[M]//林英津等.汉藏语研究:龚煌城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
研究所,2004.
[2]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在敦煌算经中10用一条横线来表示,但一条横线并不一定是10,还可以是5,当根据符号所在的位置等因素具
体判断其含义.
[5]张沛.出土算筹考略[J].文博,1996(4).
[6]李淳风.孙子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夏侯阳.夏侯阳算经(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秦九韶.数书九章(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5.
(责任编辑 孙颖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