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三章糖类2
糖类

第三节糖类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碳、氢、氧为其主要组成元素,其化学本质是多羟基的醛、酮或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酮的有机化合物。
按照分子的复杂程度和水解情况,可以将糖类分为3类: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不能水解。
单糖按分子中碳原子的多少还可分成三碳糖(丙糖)、四碳糖(丁糖)、五碳糖(戊糖)、六碳糖(己糖)等;也可按分子中主要官能团的不同,将单糖分为醛糖和酮糖。
单糖中比较重要的是戊醛糖、己醛糖和己酮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等,单糖的结构有链式和环状两种,当单糖分子从链式结构转变成环状结构时,分子中增加了一个手性碳原子,它在空间的排列方式有2种,因此形成了2种环状异构体,分别称为α-式和β-式,如葡萄糖形成环状结构时,有两种异构体,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
2.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分子缩聚而成的,能水解生成相应数目的单糖分子。
按水解后生成的单糖分子数,低聚糖可分成二糖(双糖)、三糖、四糖等等,其中双糖最常见,典型的代表是蔗糖、乳糖、麦芽糖。
单糖和双糖一般都具有旋光性,能使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偏振光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按偏转的方向不同,分为右旋和左旋。
不同的糖旋光性能有差异,同一种糖的不同构型旋光性能也有差异。
3.多糖多糖是指单糖聚合度大于10的糖类,能水解。
多糖中的典型代表是淀粉及纤维素,一些氨基多糖和海藻多糖也日益受到重视。
糖类由于结构特点的不同,体现出某些不同的性质特点,在食品加工中比较重要是还原性,糖的还原性是指糖还原费林试剂、托伦试剂等碱性弱氧化剂的性质,我们把具有还原性的糖称为还原糖,没有还原性的糖称为非还原糖。
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所有的多糖都是非还原糖;有的低聚糖具有还原性,而有的则没有还原性,比如蔗糖是非还原糖,而麦芽糖、乳糖则是还原性双糖。
食品中常见的糖类有单糖、双糖、转化糖(蔗糖的酸性水解液,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环糊精及麦芽糊精,淀粉、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食品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2. 按功能分 • 结构多糖 • 贮存多糖 • 抗原多糖
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见表一)
Carbohydrates comprise more than 75%of the dry matter of Plants. eg: corn, vegetable, fruit, and so on.
。 糖苷键的连接方式 -D: 16 < 1 2 < 14 < 1 3 -D: 16 < 14 < 13 < 12
。聚合度(DP)大小 水解速度随着DP增大而明显减小
B.环境
. 温度
温度提高,水解速度急剧加快。 。 酸度:
单糖在pH3~7范围内稳定; 糖苷在碱性介质中相当稳定, 但在 酸性介质中易降解。
五碳糖
H—C C—CHO + 3 H2O O
糠醛
3.2.5.2复合反应:
。单糖受酸和热的作用,缩合失水生成低聚糖的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 是水解反应的逆反应。
例如:2 C6H12O6
C12H22O11 + H2O
3.2.5.3 变旋现象
葡萄糖溶液经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旋光值与最初的旋光 值不同的现象,稀碱可催化变旋。
蔗糖12~17
纤维素0.7
甘薯 26.3 肉
葡萄糖0.87 0.1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提供人类能量的绝大部分。 。提供适宜的质地、口感和甜味
(如麦芽糊精作增稠剂、稳定剂) . 有利于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如纤维素被称为膳食纤维,低聚糖可促小孩肠
- D-呋喃葡萄糖
- D-吡喃葡萄糖
开链式葡萄糖
-D-呋喃葡萄糖
食品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分类:
低聚糖中以双糖分布最为普遍,双糖也称为二糖, 是由2分子的单糖失水形成的,其单糖单体可以是 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故可分为同聚二糖和杂 聚二糖。同聚二糖:麦芽糖,异麦芽糖,纤维二糖, 海藻二糖;杂聚二糖:蔗糖,乳糖等。
❖二糖:
❖ 还原性二糖:还原性二糖可以看作是一
分子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单糖的 醇羟基失水而成的。这样形成的二糖分子 中,有一个单糖单位形成苷,而另一个单 位仍然保留有半缩醛基。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 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与营养来源: ❖ 单糖和低聚糖是重要的甜味剂和保藏剂(高
浓度糖渗透压大,微生物不易生长): ❖ 与食品中其它成分发生反应产生色泽和香
味: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 ❖ 具有较高黏度、凝胶能力和稳定作用:多
指多糖
碳水化合物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 有利变化:淀粉糊化,纤维素水解, 果胶在水果后熟中的适当降解
(3)分子中碳原子数≥3的单糖含有手型碳原子(即 离羰基最员的不对称碳原字),手型碳原子上- OH在右侧的为D型,在左侧的为L型。天然存 在的单糖大多为D型。
➢ 2、单糖的环状结构:
单糖分子的羰基可以与糖分子本身的一个醇羟 基反应,生成分子内的半缩醛或半缩酮,形成 五元呋喃环或更稳定的六元吡喃环。天然的糖 多以六元环形式存在。
3.2 单糖
❖ 单糖的结构:
➢ 1、单糖的化学组成和链状结构:
(1)组成Cn(H2O)n:所有食物中的低聚糖和多糖摄 入人体后,都必须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2)自然界中以4,5,6个碳原子的单糖最普遍。6 碳糖:葡萄糖,果糖;5碳糖:核糖等等。按照官 能团又分为醛糖或酮糖。依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 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 。
食品化学

第二章水分三、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1、与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食品中存在离子或可解离成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盐类物质时,这些物质由于在水中可以溶解而且解离出带电荷的离子,因而可以固定相当数量的水。
它们是通过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电荷与水分子偶极子发生经典相互作用(离子-偶极子)而产生水合作用。
例如食品中的食盐和水之间的作用:由于离子带有完整的电荷,因此它们和水分子之间的极性作用比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连接还要强,如Na+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力大约是水分子间氢键连接力的4倍。
2、与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许多食品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或纤维素)、果胶等,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均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
因此通常在这些物质的表面总有一定数量的被结合、被相对固定的水。
3、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非极性的分子通常包括烃类、脂类、甾萜类等。
(1)疏水水合当水中存在非极性物质,即疏水性物质时,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可以导致疏水分子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
由于在这些不相容的非极性实体邻近的水形成了特殊的结构,使得熵下降,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作用。
(2)疏水相互如果存在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实体,那么不相容的水环境将促使它们相互靠近并缔合,从而减少水-非极性实体界面面积,此过程是疏水水合的部分逆转,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一)定义和分类食品中存在不同形式的水分,就实用价值而言,普遍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1、自由水存在于植物组织的细胞质、膜、细胞间隙中和任何组织的循环液以及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
滞化水:指被组织中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及膜所阻留的水毛细管水:动植物体内天然形成的毛细管是由亲水物质构成的,毛细管内径很细,毛细管有较强的束缚水的能力,把保留在毛细管的水称为毛细管水,属于自由水。
自由流动水:指动物的血浆、植物的导管和细胞内液泡中的水。
2、结合水(束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水,具有与同一体系中自由水显著不同的性质。
食品化学思考题—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一、选择题1、关于碳水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葡萄糖是生物界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B、甘油醛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C、脑内储有大量粉原D、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成人不能耐受饮食中大量的乳糖2、碳水化合物属于(B )化合物。
A、多羟基酸B、多羟基醛或酮C、多羟基醚D、多羧基醛或酮3、下列糖中最甜的糖是( C )。
A、蔗糖B、葡萄糖C、果糖D、麦芽糖4、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吸湿性最强的是(B )。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蔗糖5、水解麦芽糖将产生(A )。
A、仅有葡萄糖B、果糖+葡萄糖C、半乳糖+葡萄糖D、甘露糖+葡萄糖6、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B )。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棉籽糖7、乳糖到达(C )才能被消化。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8、DE为的水解产品称为麦芽糖糊精,DE为的水解产品为玉米糖桨。
(A )11A、<20, 20~60B、0, >60C、≦0, >60D、>20, 20~609、相同百分浓度的糖溶液中,其渗透压最大的是( B )。
A、蔗糖B、果糖C、麦芽糖D、淀粉糖浆10、相同浓度的糖溶液中,冰点降低程度最大的是( B )。
A、蔗糖B、葡萄糖C、麦芽糖D、淀粉糖浆11、食品中丙烯酰胺主要来源于(C )加工过程。
A、高压B、低压C、高温D、低温12、下列糖中属于双糖的是(B )。
A、葡萄糖B、乳糖C、棉子糖D、菊糖1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D )A 、产生甜味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C、亲水性D、有助于食品成型14、甲壳低聚糖是一类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或D-氨基葡萄糖通过(B )糖苷键连接起来的低聚合度的水溶性氨基葡聚糖。
A、α-1,4B、β-1,4C、α-1,6D、β-1,615、低聚木糖是由2~7个木糖以(D )糖苷键结合而成。
A、α-1,6B、β-1,6C、α-1,4D、β-1,41216、N-糖苷在水中不稳定,通过一系列复杂反应产生有色物质,这些反应是引起(A )的主要原因。
3糖类

质,又称动物淀粉。
2、生理功能:主要存在于肝和肌肉中,
因此有肝糖原和肌糖原之分。糖原在动物体 中的功用是调节血液中的含糖量,当血液中 的含糖量低于常态时,糖原就分解为葡萄糖, 当血液中含糖量高于常态时,葡萄糖就合成 糖原。
3、结构:由α-D-葡萄糖结合而成,结构与支链
淀粉相似。糖原的支链更多,更短,所以糖原的分 子结构更紧密,整个分子团呈球形,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大约在106-107之间。
4、性质:亲水胶体物质,水溶液在适当条件下
可以形成凝胶。
5、用途:制作果酱,果冻的胶凝剂,还可用于
乳制品,冰淇淋,调味汁,蛋黄酱,果汁,饮料
等食品中作稳定剂和乳化剂。
3.5 单糖的性质
物理性质
1、旋光性: 具有手性的分子都具有旋光性,要判断一个 化合物是否有旋光性,就要看它是否为手性 分子。每个单糖分子都含有不对称碳原子, 所以都具有旋光能力。
4、性质:白色粉末,能溶于水及三氯醋酸,不溶
于乙醇及其他有机溶剂,遇碘显红色,无还原性。 糖原也可被淀粉酶水解成糊精和麦芽糖,若用酸水 解,最终可得D-葡萄糖。
5、分布:除动物外,在细菌,酵母,真菌及甜玉
米中也有糖原的存在。
纤维素:
1、纤维素的存在:棉花,麻,木材,植物细胞
壁 。
2 、结构: 由 D- 吡喃葡萄糖以β-1,4- 糖苷键连接
温度:95℃;
水分活度; 其他共存物; pH
(4)糊化的淀粉的特点:更可口,更利于
人体的消化吸收,更容易被淀粉酶所水解(原
因:多糖分子吸水膨胀和氢键断裂,从而使 淀粉酶能更高地对淀粉发挥酶促消化作用)。
6、淀粉的老化
食品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3.条件:氨基酸和复原糖及少量的水参与
4.产物:色素〔类黑精〕
风味化合物:如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异麦芽酚
5.特点:
随着反响的进展,pH值下降(封闭了游离的氨基),复原能力上升〔复原酮产生〕;褐变初期添加亚硫酸盐,可阻止褐变,但在褐变后期参加
H
OH
H
CHO
HO
H
H
OH
H
OH HO
OH
CH2OH
D- 阿拉伯糖
CHO
CHO
H
H
CH2OH
D- 半乳糖
甘露糖
D- 葡萄糖
O
H
H
CH2OH
CH2OH
CHO
CHO
OH
H
H
OH
CH2OH
D- 木糖
CH2OH
CHO
H
OH
H
OH
OH
OH
HO
H
HO
HO
H
H
OH
H
HO
OH
H
OH
H
H
H
H
CH3
COOH
CH2OH
COOH
①根据多糖的组成分类
均多糖:指只有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如淀粉,
纤维素等。
杂多糖: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组成的多糖,
如香菇多糖等。
②根据是否含有非糖基团
纯粹多糖:不含有非糖基团的多糖,也就是一般意
义上的多糖;
复合多糖:含有非糖基团的多糖,如糖蛋白、糖脂
等。
表1 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
产品
总糖量
3-糖类

1、使用不易褐变的原料
糖类
还原糖>非还原糖; 戊碳糖>己碳糖;
双糖中: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
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
氨基化合物
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A) 提供能量
(B) 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份
(C) 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D) 血型物质即含有糖分子
选择题
根据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碳水化合物是属
于一类( B )的化学物。
(A) 多羟基酸
(B) 多羟基醛或酮
(C) 多羟基醚
(D) 多羧基醛或酮
第二节 单糖
一、结构
手性碳原子
抑制蛋白酶活性 非酶褐变的终产物—类黑精具有很强的抑制胰蛋白 酶活性的作用
2、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酱油、豆腐、面包、烤肉、烤鱼和咖啡中褐色色素
乳和乳制品的加工和贮藏中也会发生非酶褐变反应
而生成棕褐色物质,不是所期望的
3、对食品香味的影响
烤面包,爆花生米,炒咖啡所形成的香气物质 利用美拉德反应的产物,调和制成巧克力精、面包 香精,咖啡香精和肉类香精
C1消去胺基
CH 2 C OH CH 3 C O
C OH CHOH CHOH CH 2OH 2.3-烯胺醇
C O CHOH CHOH CH 2OH
C O CHOH CHOH CH 2OH
Amadori化合物
甲基二羰基中间体
CH3-CO-CHO CH3-CO-CO-CH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链淀粉(Amylopectin)
支链淀粉又叫脂淀粉,也是葡萄糖通过α-1,4糖 苷键连接而成,但在C6上有分支糖链,聚合度3000, 平均支链长25个葡萄糖单位。
CH2OH O H H OH H O O H OH H OH CH2OH O H H OH H O H OH O CH2OH O H H OH H O H OH O H OH CH2OH O H H OH H O H OH CH2OH O H H OH H O H OH CH2 H O H OH H O H OH CH2OH H O H OH H CH2OH O H H OH H
α-淀粉酶(液化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葡萄 糖淀粉酶。
α-淀粉酶水解淀粉
• α-淀粉酶水解淀粉是从分子内部进行的,水 解中间位臵的α-1,4糖苷键,先后次序没有一 定的规律,这种由分子内部进行水解的酶称为 “内切酶”,生成产物的还原尾端葡萄糖单位 为α-构型,故称α-淀粉酶。 • α-淀粉酶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但能越过 此键继续水解; • α-淀粉酶不能水解麦芽糖分子中的α-1,4糖 苷键。
如下三种方法:
① 酸转化法———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② 酸—酶转化法———淀粉经酸水解再用酶处理 ③ 酶—酶转化法 ———第一步用酶处理使其发生水解反应, 第二步用酶处理使其转化为所须的类型。
• 酶水解在工业上称为酶糖化。
• 酶糖化经过糊化、液化和糖化三道工序。 • 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抗酶作用力强,因此,淀粉 酶不能直接作用于淀粉,需事先加热淀粉乳,破 坏其晶体结构使其糊化。(损伤淀粉易于被酶作 用) • 淀粉水解应用的淀粉酶主要为:
淀粉老化通常是表示淀粉由增溶或分散态向 不溶的微晶态的不可逆转变,即大多是直链淀粉 分子的重新定位。
②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温度:
2-4℃ ,淀粉易老化。 >60 ℃或<- 20℃ ,不易发生老化。
含水量:
含水量30-60%,易老化。 含水量过低(10%)或过高均不易老化。
结构:
直链淀粉比支链淀粉易老化(粉丝)。 聚合度中等的淀粉易老化。 淀粉改性后,不均匀性提高,不易老化。 淀粉膨化加工后(膨化食品)不易老化。
① ② 物理变性:只使淀粉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预糊化淀 粉、超高频辐射处理淀粉、烟熏淀粉) 化学变性: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变性。 (糊精、酸变性 淀粉、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交联淀粉、接 枝淀粉) 酶法变性:利用酶法进行变性。(糊精、普鲁兰)
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糖。
实际上多糖常常是由数百到数千个单糖聚合而
成。想象多糖是由多组分单糖组成,单糖间连接 位臵有许多可能,结构一定很复杂,但从已知的 结构的多糖来看,糖链虽长,但多是由重复单位 组成的,每一重复单位不过是数个单糖,相当于
低聚糖,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复杂。
一、多糖的来源、组成
共存物的影响
脂类和乳化剂可抗老化;
多糖(果胶例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
子,可与淀粉竞争水分子及干扰淀粉分子
平行靠拢,从而起到抗老化作用。
七、变性淀粉及其应用 (一)变性淀粉
天然淀粉经适当的化学处理、物理处理 或酶处理,使某些加工性能得到改善,以适应 特定的需要,这种淀粉被称为变性淀粉。 变性淀粉种类
• 平衡体内的荷尔蒙及降低与荷尔蒙相关的癌症。
低聚糖与膳食纤维的关系
• 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 属于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膳 食纤维。 • 低聚糖的某些生理功能类似于膳食纤维, 但它不具备 膳食纤维的物理特征,如粘稠性、持水性和膨胀性等。 • 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完全归功于其独有的发酵特征( 双 歧杆菌增殖特性)。 • 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部分也是因为其独特 的发酵特性而具备某些生理功能的。但是, 目前对膳 食纤维发酵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尚无法与低聚糖 的双歧杆菌增殖特多糖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生成 单糖或低聚糖。
大多数糖苷键在碱性介质中是相当稳 定的,只有在剧烈的碱性条件下才会不稳 定。但在酸性介质中容易断裂,其水解反 应历程可表示如下:
酸水解:
O ~OR
H+
O
~OR
H
+
O +
+ ROH
H2O
O
H+
~OH
首先糖苷在酸性介质中得到了一个H+形成带正 电荷的糖苷,此形式不稳定失去ROH,产生(共 振稳定的)正碳离子,此离子和OH—形成糖。
是大分子聚合物,聚合度由10到几千,常见 多糖按其功能可分成三类: 支持组织的多糖 植物中的纤维素、木聚糖、虾蟹外壳中的甲壳 素、细菌的夹膜,都是这类糖。这类糖性质稳定, 不溶于水,不易水解。 营养性多糖 这类多糖有淀粉、糖原等。淀粉是植物的贮藏 养料,分为直链和支链两种,聚合度300-500。 抗原多糖 糖蛋白是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某些 抗体、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
二、 淀粉的结构 直链淀粉(Amylose)
直链淀粉叫糖淀粉,是葡萄糖通过α-1→4连接 而成,聚合度300-500。
CH 2OH H H OH O H OH O H O H OH H H H OH CH 2OH O H O H
直链淀粉(Amylose)的结构
在晶体状态下,直链淀粉可取双螺旋结构,每3 个糖残基为一圈;也可取单螺旋结构,每6个糖残基 为一圈。 在溶液中,直链淀粉可取螺旋结构、部分断开的 螺旋结构和不规则的卷曲结构。
B.环境
温度 温度提高,水解速度急剧加快。 酸度: 单糖在pH3~7范围内稳定; 糖苷在碱性介质中相当稳定, 但在 酸性介质中易降解。
温度对糖苷水解速度的影响
3.4.1 淀粉(Starch)
一、淀粉粒的特性 淀粉在植物细胞内以颗粒状态存在,故称淀粉 粒。 形状 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大小 0.001~0.15毫米之间,马铃薯淀粉粒最大, 谷物淀粉粒最小。 晶体结构 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研究,能产生双折 射及X衍射现象。
O
支链淀粉(Amylopectin)的结构
三、淀粉的物理性质 ������ 白色粉末,在热水中溶胀。 ������ 纯支链淀粉能溶于冷水中,而直链淀粉不能,直链淀 粉能溶于热水。 四、 化学性质 无还原性 遇碘呈蓝色,加热则蓝色消失,冷后呈蓝色。 水解:酶解,酸解 紫色糊精(30个葡萄糖残基片断) 红色糊精(20个葡萄糖残基片断) 无色糊精(6个葡萄糖残基)
低聚糖优于膳食纤维的特点
①较小的日常需求量, 通常每天仅需3g左右; ②在推荐量范围内不会引起腹泻; ③具有一定的甜味,甜味特性良好,无不理想的组 织结构或口感特性; ④易溶于水,不增加产品的粘度;
⑤物理性质稳定,不整合矿物质元素;
⑥易于添入加工食品和饮料中。
3.4 多糖(Polysaccharides)
四、低聚糖与膳食纤维
人们常听到很多营养专家介绍大家平日要多多
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 到底什么是膳食纤维? 它有
什么好处? 又应该如何去摄取?
膳食纤维
1953年由英国流行病学专家菲普斯利提出“膳食纤维”。 1960年英国营养病学专家楚维尔等在东非乌干达等地研究发 现,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便秘等在英国 和非洲有显著差异。非洲居民因天然膳食纤维摄入量高现代文明 病发病率明显低于英国。 楚维尔于1972年提出“食物纤维”的概念并发表两篇著名营养 学报告指出,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与食物纤维的消耗量成反比; 食用高纤维含量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高血酯、高血压、 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这两份标志性报告拉开了人类研 究膳食纤维的序幕。
影响水解反应的因素
A. 结构
α-D糖苷水解速度> β-D糖苷
呋喃糖苷水解速度> 吡喃糖苷
糖苷键的连接方式
α-D:1→6 < 1 →2 < 1→4 < 1→3
β-D:1→6 < 1→4 < 1→3 < 1→2
聚合度(DP)大小 水解速度随着DP增大而明显减小
异头型对各种糖苷水解速度的影响
D-葡萄糖
54%D-葡萄糖+42%D-果糖
最后产物为果葡糖浆,是一种廉价的 甜味剂,可以代替蔗糖。
据报道,美国市场年销售蔗糖 104 亿公斤,并且近年
开始下降,原因就是由 25% 的蔗糖为果葡糖浆所代替。目 前我国也开始生产这种甜味剂,用于非酒精饮料、糖果和 点心类食品。 工业上生产糖浆主要也是利用水解反应这一特点,有
•
不同来源的淀粉对酸水解的难易有差别, 马铃薯淀粉较玉米、小麦、高梁等谷类淀粉 易水解,大米淀粉较难水解。 支链淀粉较直链淀粉易水解,α—l,4 糖苷键水解速度较β一l,6糖苷键快 另外,酸水解反应还与温度、浓度和无 机酸种类有关,一般盐酸和硫酸催化效能较 高。
• •
酶水解:
α-淀粉酶和 玉米淀粉 葡萄糖糖化酶 异构化酶
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可以复原,双折 射现象不变;
• 不可逆吸水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进入
淀粉粒的微晶间隙,不可逆大量吸水,结晶溶解;
• 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③影响糊化的因素 结构: 直链淀粉小于支链淀粉。 Aw : Aw提高,糊化程度提高。 糖: 高浓度的糖,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 盐: 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 盐存在,对糊化几乎无影响。但马铃薯淀粉例外, 因为它含有磷酸基团,低浓度的盐影响它的电荷 效应,进而影响糊化。 脂类: 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 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止 水渗透入淀粉粒,抑制糊化。
五、淀粉的糊化(Gelatinization)
① 糊化(α-化)
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 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其本质是微 观结构从有序转变成无序。
②糊化温度
指双折射现象消失时的温度。 糊化温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温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