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特性,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玻璃杯、纸巾等。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拿出一个气球,邀请一名幼儿上台,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吹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是如何变大的。
(3)教师提问:气球为什么能变大?是谁让气球变大的?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瓶,讲解空气的存在。
(2)教师演示:用空气泵将空气抽走,塑料瓶变瘪。
(3)教师提问:塑料瓶为什么会变瘪?空气在哪里?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塑料瓶、一个玻璃杯。
(2)幼儿用空气泵将空气吹入气球、塑料瓶和玻璃杯中。
(3)观察并讨论:气球、塑料瓶和玻璃杯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存在。
(2)幼儿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主题:神奇的空气1.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空气让气球变大,让塑料瓶变瘪。
3.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空气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吹气球、吸管喝饮料、风等。
2. 作业题目:保护空气,从我做起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植树造林、减少开车、节约用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认识了空气的特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1.重点: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空气的存在。
2.难点: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气球、塑料袋、漏斗、水、玻璃杯、蜡烛、火柴。
2.环境准备:实验操作台、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引导部分(1)教师出示气球,邀请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和颜色。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气球里装的是什么吗?(2)教师邀请幼儿尝试吹气球,引导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你们在吹气球的时候,感觉到了什么?2.探索部分(1)教师将塑料袋套在漏斗上,将水倒入漏斗中,邀请幼儿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2)教师邀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蜡烛、火柴、玻璃杯验证空气的存在。
师:请你们用蜡烛和火柴进行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3.实践部分(1)教师邀请幼儿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然后松开塑料袋,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你们感受到了空气的流动吗?空气是从哪里来的?(2)教师邀请幼儿将收集到的空气倒入玻璃杯中,观察空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空气和水会发生什么反应?师: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知道了空气的哪些特征?(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五、活动反思1.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实验操作,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教师引导: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得当,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活动组织: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充分,分组实验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培养了合作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认识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的重要性,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演示仪、实验器材、图片、PPT。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空气演示仪,让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鱼能在空气中游动?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如:空气中的风、云、雨等。
(2)讨论: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空气?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吹气球、风力发电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记录本,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空气,并分享给同伴。
(2)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空气的重要性2. 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空气中的风、云、雨等,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幼儿可从呼吸、吹气球、风力发电等方面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空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秘密》,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知道空气的存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无形特性,以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花草、小动物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塑料瓶、气球、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引发幼儿兴趣。
(2)让幼儿猜测,气球里装的是什么。
(3)教师揭秘,气球里装的是空气。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形。
(2)教师演示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如:花草需要空气呼吸,小动物也需要空气呼吸。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一个塑料瓶,用剪刀在瓶底剪一个小口,然后用胶带封住。
(2)让幼儿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水是否进入瓶内。
(3)讨论:为什么水没有进入瓶内?引出空气的占据空间特性。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2. 实践活动:塑料瓶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身边的空气请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并记录下来。
答案:空气无处不在,如:房间、教室、公园等。
2. 作业题目:保护空气,从我做起请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答案:多种树、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乱扔垃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性,认识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空气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特性3. 空气的利用4. 保护空气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水杯、吸管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概念,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 实验一:气球吹气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的膨胀,感受空气的力量。
3. 实验二:塑料袋捕捉空气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捕捉空气的乐趣。
4. 实验三:水杯倒置不漏水实验,让幼儿观察空气的支持力。
5. 实验四:吸管喝水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流动性。
6.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现象,讲解空气的特性。
五、作业与拓展: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吸管喝饮料,观察吸管的作用。
2. 拓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空气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如在公园、马路边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特性。
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空气。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幼儿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幼儿的思维。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保护空气。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注空气。
2. 实验一:气球吹气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的膨胀,感受空气的力量。
3. 实验二:塑料袋捕捉空气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捕捉空气的乐趣。
4. 实验三:水杯倒置不漏水实验,让幼儿观察空气的支持力。
5. 实验四:吸管喝水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流动性。
6.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现象,讲解空气的特性。
7. 生活情境: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三章《自然界的秘密》,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作用,并学会保护我们的空气资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概念,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2. 培养幼儿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空气测量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空气。
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掌握简单的空气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漏斗、沙子、水、花草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漏斗、沙子、水、花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幼儿观察花草在阳光下生长的情景,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花草能生长得这么好?让幼儿初步认识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空气的存在,通过吹气球、倒水等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讲解空气的重要性,通过让幼儿观察花草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会死亡的现象,让幼儿认识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3)讲解保护空气的方法,让幼儿知道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空气资源。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等工具进行空气测量。
(2)讨论实验结果,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通过提问方式让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空气2. 板书内容: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
空气对生物的生长和生存非常重要。
保护空气的方法:减少空气污染、植树造林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空气污染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减少空气污染。
2. 答案:观察到的现象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空气》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探索》第三节《神奇的空气》。
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性质,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用途,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重点: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湿毛巾、花草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吹鼓的气球,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气球里有什么吗?”让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2. 讲解空气的存在教师用空气泵演示,将塑料瓶内的空气抽走,让幼儿观察瓶子变瘪,说明空气的存在。
3. 探索空气的性质(1)教师让幼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感受空气的湿润;(2)带领幼儿到户外,闻花香,感受空气的清新;(3)让幼儿把气球放在头发上摩擦,观察气球吸附在墙上的现象,了解空气的性质。
4. 讲解空气的用途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幼儿明白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如呼吸、燃烧等。
5. 培养环保意识教师让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6.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出空气中的事物,如气球、花草等;(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保护空气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3. 空气的用途4. 保护空气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质量作业要求:用彩笔画出空气中的美好事物,如蓝天、白云、花草等,并注明保护空气的方法。
答案示例:(画纸中间画一片蓝天,下面是绿草如茵的地面,旁边有花草、树木等,上方写上“保护空气,从我做起”)2. 作业题目:分享保护空气的方法作业要求: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学到的保护空气的方法,并尝试实践。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的特性;2.初步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3.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二、教学准备1.空气球、塑料袋、烛台、吸管、温度计、食盐水等实验器材;2.大班(5-6岁)学生教材及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拿出一只充好气的空气球,让学生感受一下空气的力量。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空气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通过图片、简单的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人们生活中的空气如何起作用(如风车转动、水流动、火灭等),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空气的存在。
第三步:实验探究(1)空气的存在——用吸管吹气球教师拿出一只充好气的空气球,用吸管吹进气球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气球里加进了一些空气后,气球变得更大了。
实验原理:由于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加进气体使气球中的空间变大。
(2)空气的重要性——烛台实验1.教师点燃烛台上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烛台上的火焰。
2.然后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上方,再把整个蜡烛一起插在塑料袋里面。
实验现象:随着蜡烛里的氧气消耗殆尽,蜡烛上的火焰也慢慢消失。
实验原理:火焰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燃烧,只有蜡烛里的氧气消耗殆尽时才会熄灭。
(3)空气的特性——食盐水实验老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然后倒入食盐水,让学生观察水表面的现象。
实验现象:在温度计中,食盐水的表面有不规则的凸起。
实验原理:食盐的颗粒会让水的表面张力变大,从而产生了这些凸起的形态。
第四步:总结在实验完成后,老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使用《科学探究报告》的思路进行复盘,总结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此推导出空气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特性。
四、教学反思1.教学中要注意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警惕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时存在的潜在危险。
2.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气体。
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存在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实验环节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
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
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
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
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
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
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
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
风有时大有时小。
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
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
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
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离不开实验,实验出真知。
所以这节科学课,我以五个实验有步骤地让幼儿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利用空气。
原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空气的变形”上,后来经过上网阅读有关空气的很多作用——诸如空气的动力、空气的浮力、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光合作用、保护地表的环境等等后,我改变了主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空气的神奇”上。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讲过于深奥的知识等于对牛弹琴,所以我决定从空气的流动性、空气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命元素、空气的助燃性三个比较好理解的性质入手,设计了三个相对应的实验。
活动表明,改变是值得的,幼儿这节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