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讲义1—1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欢迎阅读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4.1.2.1.2.3.4.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两个基本的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个中国之命运: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中国无法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后社会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动?★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2.3.4.另资本-1.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近代史讲义

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代史讲义第一章鸦片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清朝统治的衰落1、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2、人口增长,流民问题严重3、官场腐败,因循疲玩,胥吏幕友蠹政害民4、财政陷入困境,白银外流,钱贱银贵5、八旗绿营装备落后,军队腐败西方人眼中的大清盛世18 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目测心算,推断当日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
而以文化品论,则1750 年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中国以外整个世界的总量为多”。
这种量比,从一个侧面写照了中国盛世国力和盛世的恢宏。
2、流民与内乱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清代人口西迁经历了两百年的漫长历史,东南地区人民相继迁入川滇黔桂等西南地区,在开发当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历史后果,如客土之争、苗汉之争,人口压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封建社会激烈动荡,于是乾嘉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以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天国揭竿而起。
没有安居乐业的桂滇黔三省移民成为不安定的社会力量,在异乡找到生活空间的移民,也成了重建秩序的社会力量。
3、吏治问题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诚然不少清廷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但仍有不少难以为继者,杨国强《百年嬗蜕》则描绘了一幅“士人困窘图”。
其中既有穷困潦倒的士人“白首为功名”,也有“学而优则仕”的官员入不敷出,惨淡经营,更骇人听闻者是作为吏治中的一种病象,亏空和赔累被视作官界常态。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幅“商人富贵图”,清朝的盐商富可敌国,一些行商的家产就足以打一场鸦片战争。
在“天下大势偏重于商”面前,功名社会之尊有时而穷。
吏治问题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贪污问题(1)整个官场趋利如鹜(2)从来所未有之奇冤——李毓昌案(3)捐纳卖官(4)陕西粮道张集馨的迎来送往(5)廉俸微薄,陋规丰厚。
★因循疲玩——行政效率问题★胥吏幕友的蠹政害民★非贪污无以自存——官员贪污的财政制度根源。
中国近代史复习课件

2.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事件名称 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
探索成果 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 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开始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 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重要 的领导作用。 (3)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主题一 伟大开端
第四、五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及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主题一 日本侵华史实
主题二 西安事变 主题三 抗日战争
主题四
解放战争
【要旨点拨】 1.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屈辱,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 残野蛮的本性,揭露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及战争的 罪恶。 2.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们的行 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爱国行为。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并肩作 战。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 本原因。 4.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 了中国共产党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 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 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革命性质: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富裕(目标)。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18略。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让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强迫请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1845年,英国租的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第一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
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P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I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3、开设银行。
中国近代史复习课件

客观: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失败原因 主观: 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影响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半…社会
社会主 要矛盾
人和封 (阶级矛盾) 中和外 (民族矛盾)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侵略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
新思想萌发: 闭关政策
辛亥革命
团体 准备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革命纲领
民族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民权
民生
爆发: 武昌起义 1911.10、10
结果: 成立中华民国 1912.1、1 南京 孙中山
意义:p38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新旧思潮的激烈冲击 标志: 1915年《新青年》民主、科学
内容
前期: 四提倡四反对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域。1927、1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
2.1927、4北伐军进攻张作霖的军队,蒋、
汪背叛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 国共合作破裂。
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民 党
1927、4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 共
共 产 党
八一南昌起义: 1927、8、1 秋收起义: 1927、9
十 年 对
独 立 领 导
严复 译著《天演论》
核心: “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
道具有爱国主义色彩
评价 对西方认识还很肤浅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 、洋务运动p28 学习西方器物
背景 内外交困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旗号 自强、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性质、企业)
中国近代史复习课件详解

一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点拨复习
二、注重联系:
1.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反对外来侵 略的几次战争;尤其是近代史上日 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战争,可结合 现代史、世界史的知识复习。
2.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中日关系 的发展、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等。
例题解析
1、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国民党军队浴
答 答案 案13:: 轮申船报招馆商,局它,创是办洋的务《运申动报期》间是创中办国 近的代我第国一规份模商最业大性的报民纸用,企是业中之国一大。
答案2: 江众南传制媒造的总先局驱,。是洋务运动期间创 答案4: 商办务的印我书国馆最,大是的中军国火近工代厂规。模最大
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例题解析
6.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 (2化)在刺饱激受了列中强国欺资凌本、主被义迫的开产放生的和环发境展中(为 中国艰资难本起主步义,近主代要化经开历辟了了洋道务路运)动;、思戊想戌启蒙 (为变资法产、阶辛级亥思革想命传和播新奠文定化了运基动础。);推翻了 封(建1)帝制上,述使四民次主运共动和分观别念体深现入了人什心么;样解的放思思 想(,3)为想层马主层克张递思?进主、义由传表播及创里造、了逐条渐件深。入(从经 答济(:变2)革(到1这)政些“治思师变想夷革主长再张技到对”思中(想国自文近强化代、的化求变的富革起)或步;从分维学 新习变 西法 方别( 技产变术生法到了图 改什强 变么或 封积要 建极求 制作民 度用权 再?, 到发解展放资思本想主)义。 或(救3)亡图从存这)些;思三想民主主张义的(发同展盟变会化纲,领可的看内出容 或推翻近帝代制化,的建起立步资有产什阶么级特共点和?国);民主、 科学。
(答现3):实(通意1过)义上第: 可述一以探次谈究国,,共国你合共得作两到: 推党了动应什了该么北积启伐极示战进?争行联的系 胜第利三祖进次国军合的和作统国,一民共大革同业命推,运动你动祖认的国为蓬统这勃一次发大探展业究。的有第早什二日么次 国完共成现合。实作意: 赢义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复习讲义一.专题概要:1.中国近代史的线索问题:(1)自身衰败过程:王朝循环下的各种内部体制性危机和社会骚乱的再现,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机构衰落的趋势————沉沦史(2)边缘化(半殖民化)过程:强大的外来政治、经济、军事渗透下,中国原有进程被打断,逐步被纳入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之中,沦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主权的丧失与变形————灾难史、沉沦史 革命史观、社会形态史观(3)革命化过程(现代化的手段):因自身衰败和半殖民地化激起中国内部产生反侵略与拯救民族危亡的强烈回应;————抗争史、探索史 革命史观✍传统形式和准传统形式——民间起义和骚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准现代化和现代化形式的回应——自强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4)现代化过程:在世界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内部出现新兴的民族主义、新经济因素成长、制度革新、文化革命和社会变迁,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型过程。
———现代化史 现代化史观(5)文明转型过程: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商工文明的转型——文明转型史 现代化史观二.中国近代史的独特运动形式:从传统渐进的积累性变迁到急剧的传导性变迁,是错综复杂的、贯穿于整个社会变革中不同性质的多重矛盾纠缠在一起,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副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在兴起的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这三重矛盾的交织,既是世界历史处在有史以来的大转变时代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又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碰撞的必然产物。
三.革命史观、社会形态史观下阶段划分: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第一讲:列强的侵华和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大事年表: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1)鸦片泛滥危害:摧残中国人的生理,败坏道德——国难;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危害王朝统治(2)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硝烟)也战争爆发——直接原因展拓:鸦片战争起源:材料:‚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维护鸦片贸易说:马克思从道义上谴责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但没有揭示出这场战争的根源,仅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表面因素。
材料:‚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
‛禁烟运动肇源说:他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上,从西方的价值观出发来认识这场战争,推卸战争责任,掩盖战争的侵略性和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材料:‚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文化观念、体制冲突说:费正清和张文保观点有一定合理性,西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与英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体制和文化观念、外交理念等方面存在冲突,清政府昧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坚持闭关锁国、天朝上国、重农抑商政策,是引发战争的因素,但但他们显然基于西方文化价值基础上审视这场战争的起因,并没有看到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根本原因。
况且,即或是文化价值冲突或‚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诉求,也不能成为无视别国主权,借助坚船利炮发动战争的理由。
材料:(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维护正当贸易的商业战争说:中英确实存在着贸易政策冲突,但英国外相完全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之上,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来看待鸦片战争,将战争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国,美化殖民扩张,掩盖战争的侵略实质。
总结提升:鸦片战争,固然有中英之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也有双方不同贸易政策的冲突。
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是英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部分材料省略)‚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敌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林则徐致友人信匪夷所思的攘夷:粪桶阵‛破敌;‚五虎制敌‛;‚剥人皮‛御夷;猴子‚火攻‛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
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藉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
——《张亨甫全集》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
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
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
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
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金庸《鹿鼎记》明亡前后,有识之士更对中国文化有过深入地反思。
但在清代康、雍之后,一方面思想定于一尊,另一方面繁琐学风占尽知识资源,再加上经济繁荣、生活逸乐,少有人能深刻地思考根本问题。
于是,中国只剩下一个依靠习惯反射神经维持的肢体,却没有主导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
固然中国军队武器不如人,但鸦片战争失败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缺乏相互呼应的机制,官民城乡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已不是一个整体性的国家,因为已没有可以动员的机制,也没有认知敌我情况的讯息。
中国是一个已经解体溃散的社会,不堪外来一击。
——许倬云《万古江河》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
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即不在于将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日本福泽谕吉结论:武器装备落后、陈旧;愚昧无知的战略战术;缺乏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社会的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根本上说,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战胜先进、强韧进取精神的资本主义制度。
四.中英南京条约(1842)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开创了列强割让领土的恶例;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南京为通商口岸获:列强得了贸易特权,利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四.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部分材料省略):1.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2.古老中国的分界,中西关系格局的逆转3.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觉醒;4.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展拓: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道光皇帝:万年和约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至于协定关税……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
……所以他们……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该夷……虽系贪得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
‚(魏源)说:‘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而其‘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论……他所指的长技,首为船炮,应自设厂局,延用法、美之人,制造教演。
‛‚战争结束后,道光帝曾下令各省修筑海防工事。
……各地竟然旧样复制,全无改进。
祁唝……因仿造火轮船……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
这……触动了他(道光)的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
战后广州:‚战败后的广州,并没有像通常那样死气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地互贺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战争北京:由林则徐辑录京中来信编的(软尘私议),其中一则描绘了战后北京景象:‚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结论:战败并没有促使当时的国人警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更未意识到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野心,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满目自大,因循守旧之风依旧盛行,根本就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错失机遇,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第2讲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一.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2)鸦片大量输入和沉重赋役,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
3)外国商品很多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二.1858年《天津条约》1.公使进京:利于列强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干涉内政;利于清廷了解世界大势,加强与外部世界联系,促进外交近代化2.增开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腹地;3.外国军舰自由航行:—内河航行自由权,便于外国商品向内地倾销;加剧了中国国防安全形势。
4.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传教士进行不法活动和侵略提供附身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承载着,促进西学东渐进程,促进中国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进步;1860年《北京条约》1.天津开埠:成为外国侵略势力在北方的主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的安全。
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扩大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3.准许华工出国:变相奴隶贸易,掠夺劳动力4.沙俄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社会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清廷统治方针改变——抵抗——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集团分化,洋务派兴起,地方汉族官僚崛起;中体西用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化实践艰难起步——自强运动第3讲中日甲午战争一.背景:1.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摆脱生存危机,走出经济困境;2.浓厚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发动对外战争的文化心理资源;3.积极对外扩张国策化;4.帝国主义纵容二.丰岛海战——仓促应战;平壤战役——可歌可泣的悲怆与可耻的逃窜;黄海大战——壮怀激烈;撞击吉野;辽东战役——望风逃窜与旅顺屠杀;威海战役——坐以待毙与集体投降;城下之盟——举国同哭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国土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社会、民族危机赔偿2亿两——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财政危机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通——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商品免征内地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四.中国战败原因:(材料省略)日本: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煽动民族主义,举国团结一致,为民族、国家而战;精心伪装的舆论、思想准备;蓄谋已久的侵略方针;目光远大的战略、外交、军事准备;了解世界大势,抓住有利国际环境;现代化比较全面;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制度因素;海洋意识缺乏——战略战术;缺乏近代公民意识、国家、民族意识——社会因素;有限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存在一定差距——军事因素五.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分水岭:1.政治进化:天朝危机—民族和社会危机——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政治学说传播,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革命运动2.国际关系:中国在远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传统朝贡体系崩溃,加速日本的崛起,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3.经济进化: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政策放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思想观念进化:实业救国、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思想并存第 4 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侵华高潮2.概况:开端:三国干涉还辽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侵略方式:办银行、开矿山、设工厂、修铁路——资本输出危害: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3.三国干涉还辽;(1)实质:非为维护中国主权,列强在侵略中国上既相互勾结、合作又斗争(2)影响:加剧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之间的矛盾,为日俄战争埋下祸根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利用美国自身工业实力,以技术优势为基础,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美国经济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