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五章:灌溉工程(渠首、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排水沟道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复习(1~5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复习(1~5章)第一章 农村灌溉原理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它是作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率):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蒸发过程的三个阶段?答:①稳定蒸发阶段,系指灌水、降雨入渗刚结束,土壤含水量高,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强,这时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ε(单位时间单位地面蒸发的水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蒸发力。
②开始于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少到k θθ≤(某一临界含水率值)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取决于大气蒸发力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能力二者的制约关系。
③水汽扩散阶段,当地表土壤含水率很低时,地表形成一层干土,干土层下的水分向上运动移至干土层底部时,以水汽扩散的形式穿过干土层进入大气。
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及调节措施?答:原因:①降雨量不足;②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③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措施:①灌溉;②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调节措施?答:原因:①大气降水补给农田水分过多;②洪水泛滥、湖泊漫溢、海潮侵袭或地面径流汇集等使低洼地积水成灾;③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不断向上补给;或因地下水从坡地溢出,大量补给农田水分;④地势低洼,出流条件不好。
措施:①防止高地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向低地汇集;②加速地面径流的排出;③加速地下径流的排出,把地下水位控制在允许的深度;④排出滞留在作物根系吸水层土壤中的过多水分;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水分的下渗和排出,防止土壤积水。
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物株体所需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答:①作物因素:不同种类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②气象因素:降水、辐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等;③土壤因素: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④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与排水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
支渠
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
干等级:
➢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 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 农渠四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 节性的临时渠道。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 ➢主要作用: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 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 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 ➢干、支渠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渠道防渗主要技术类别
• 土料压实防渗 • 水泥土护面防渗 • 石料衬砌防渗 • 混凝土衬砌防渗 • 加筋混凝土防渗(钢筋、高分子纤维等) • 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渗 • 沥青护面防渗
渠道的等级划分
土料压实防渗
水泥土护面防渗
石料衬 砌防渗
石料衬砌防渗
浆砌块石衬砌防渗
碎石垫层
浆砌块石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2)平原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3)圩垸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 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 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 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 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 ➢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 ➢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极。
灌溉与排水工程
四、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系建筑物:各级渠道上的建筑物 1.引水建筑物 2.配水建筑物 1)分水闸 ➢建在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地 方。 ➢斗、农渠的进水闸惯称为斗门、农 门。 ➢结构形式有开敞式和涵洞式两种。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课程编码:Z106004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开课单位: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课程教学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了解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识,非充分灌溉原理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排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灌溉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与评价,灌排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掌握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理论,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的确定,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的制定,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重点掌握灌溉渠道系统流量推算的基本理论,灌溉排水渠道的横纵断面设计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我国灌溉排水事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查阅我国和世界古代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程相关资料。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10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农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原理。
理解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原理,掌握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概念。
掌握农田水分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和测定方法,作物需水量确定,充分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设计灌水率和灌溉用水过程线的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实验内容:土壤水势、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测定土壤的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4学时植物需水量测定,植物的耗水量,2学时第二章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地面灌水方法,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对于节省灌溉水量和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性。
灌溉排水工程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旱作物的田间需水量是指( D )。
(A)蒸腾量+蒸发量+渗漏量(B)渗漏量+蒸腾量(C)蒸发量+渗漏量(D)蒸腾量+蒸发量2、对于干旱缺水地区,且以旱作物为主,按《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P应取(B )。
(A)75-85% (B)50-75% (C)75-90% (D)25-50%3、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是( A )。
(A)灌水定额(B)灌溉定额(C)灌水率(D)设计流量4、目前常用的灌水方法有(A)、喷灌、微灌等。
(A)地面灌溉(B)沟灌(C)畦灌(D)淹灌5、在进行灌溉时,土壤含水率的下限值通常取(A)。
(A)毛管断裂持水量(B)凋萎系数(C)田间持水量(D)最大分子持水量6、从到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含水量是作物较容易吸收和利用的水。
(C)(A) 吸湿水(B) 薄膜水(C) 毛管水(D) 重力水7、沟灌一般适合于灌溉下列哪种作物?(B)(A) 小麦(B)玉米(C)苜蓿(D)谷子8、当灌区附近河流流量较大,水位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采。
(A)(A)有坝取水(B)无坝取水(C)集蓄取水(D)筑库取水9、各种排水方法中,土地利用率最低的是:(A)(A)明沟排水(B) 暗管排水(C) 竖井排水(D) 鼠道排水10、在渠道水力计算时,如糙率选择比实际值小,渠道运行后可能会产生(A)(A)泥沙淤积(B)冲刷渠床(C)与设计相同(D)水深减小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六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六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农作物的灌溉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BCDF)。
(A) 灌溉面积(B) 灌水定额(C) 灌水次数(D) 灌水日期(E) 作物种植比例(F) 灌溉定额2、渠道的设计流量是(AE)。
(A) 毛流量(B) 损失流量(C) 净流量(D) 加大流量(E) 正常工况下的最大流量(F)最小流量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F)。
灌溉排水工程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旱作物的田间需水量是指( D )。
(A)蒸腾量+蒸发量+渗漏量(B)渗漏量+蒸腾量(C)蒸发量+渗漏量(D)蒸腾量+蒸发量2、对于干旱缺水地区,且以旱作物为主,按《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P应取( B )。
(A)75-85% (B)50-75% (C)75-90% (D)25-50%3、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是( A )。
(A)灌水定额(B)灌溉定额(C)灌水率(D)设计流量4、目前常用的灌水方法有(A)、喷灌、微灌等。
(A)地面灌溉(B)沟灌(C)畦灌(D)淹灌5、在进行灌溉时,土壤含水率的下限值通常取(A)。
(A)毛管断裂持水量(B)凋萎系数(C)田间持水量(D)最大分子持水量6、从到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含水量是作物较容易吸收和利用的水。
(C)(A) 吸湿水(B) 薄膜水(C) 毛管水(D) 重力水7、沟灌一般适合于灌溉下列哪种作物?(B)(A) 小麦(B)玉米(C)苜蓿(D)谷子8、当灌区附近河流流量较大,水位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采。
(A)(A)有坝取水(B)无坝取水(C)集蓄取水(D)筑库取水9、各种排水方法中,土地利用率最低的是:(A)(A)明沟排水(B) 暗管排水(C) 竖井排水(D) 鼠道排水10、在渠道水力计算时,如糙率选择比实际值小,渠道运行后可能会产生(A)(A)泥沙淤积(B)冲刷渠床(C)与设计相同(D)水深减小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六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六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农作物的灌溉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BCDF)。
(A) 灌溉面积(B) 灌水定额(C) 灌水次数(D) 灌水日期(E) 作物种植比例(F) 灌溉定额2、渠道的设计流量是(AE)。
(A) 毛流量(B) 损失流量(C) 净流量(D) 加大流量(E) 正常工况下的最大流量(F)最小流量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F)。
农田水利学—渠道灌溉系统

第四章渠道灌溉系统§1灌排渠系规划布置灌溉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
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大类。
本章介绍渠道灌溉系统。
管道灌溉系统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及布置原则(一)灌排渠系的组成1、灌溉系统:(1)渠首工程(2)灌溉渠道:干、支、斗、农渠等固定渠道(3)渠系建筑物(4)田间渠系工程:毛渠(临时渠道)、灌水沟哇等2、排水系统(1)田间排水工程:毛沟、腰沟、墙沟等(2)排水沟:干、支、斗、农沟(3)排水建筑物:排水闸、涵、站等(4)排水容泄区:大江、大湖、大海等(二)灌排渠系的布置的原则(1)满足作物灌排要求。
1)渠道应布置有高处,排水沟应布置在低处。
2)渠道和排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应当适宜,保证灌得上排得出。
(2)灌溉渠道必须与排水沟统一规划布置在规划布置渠道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排水沟的位置,在平原地区、圩区,渠道一般要服从排水沟布置(因为在平原地区,排水问题更为突出)。
(3)安全可靠如渠道要避免深挖高填,山丘区渠系上方必须修撇洪沟(截洪沟)。
(4)经济合理渠道要尽量短直,以减少土方量;要尽量减少压占耕地;排水沟要尽量利用天然河道。
(5)便于管理便于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布置时要考虑行政区划;也要考虑机耕方便;建筑物尽量联合修建,形成枢纽,以便于管理。
(6)综合利用如渠道落差较大可布置水电站,较大的渠道或排水沟要考虑通航,水产养殖等。
二、丘陵山区灌排渠系的规划布置山丘区的水利特点是:排水比较通畅,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
在山丘区虽然可以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但是由于其蓄水能力有限,因此干旱问题是山丘区的主要水利问题。
因此山丘区灌排渠系的布置,以灌渠道布置为重点。
山丘灌溉渠道布置的关键是布置干渠。
(一)干渠的两种布置形式(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二)支、斗、农渠布置支渠垂直于干渠,其间距由地形条件决定。
斗渠间距一般为:400〜800m农渠间距一般为:100〜200m两种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适用于单一坡向地形(2)灌排相间适用于平坦,或有微起伏能渠道建筑物规划布置渠系建筑物指与渠道或排水沟配套的水闸、涵洞、桥梁、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等建筑物。
《灌溉排水工程学》ppt课件
•式中i 0为第一单位时间内土壤渗吸的平均速度
•用式(1—10) I
•t
•2) 菲利普入渗公式
•式中:S为渗吸系数,
=i (∞)]
i 13f 为稳定入渗速度[ i f
3、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1)无地下水位补给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蒸发 当地下水位较深时,上层土壤的含水率可以看作不受地 下水补给的影响。蒸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稳定蒸发阶段:指灌水、降雨入渗刚结束,土壤含水量 高,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强,此时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 ε主要取决于大气的蒸发力,其接近于水面蒸发强度, 与土壤含水率无关,当土壤含水率降至某一临界值θk, 时,稳定蒸发阶段结束,该阶段又称为大气蒸发力控制 阶段。
1
第一节 农田土壤水分状况
•地面水
农田水分
•地下水 •土壤水
•土 壤 水 是 作 物 生长环境的核心
2
一、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
•固态:在土壤冻结时存在 •汽态: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
土壤水分
•吸着水:不能被利用,其上限(最大分 子持水率)以下的水分为无效水。 •液态:•毛管水:田间持水率和无效水之间的水 ,容易为农作物利用,称为有效水。 •重力水:如地下水位高,停留在根系层 的重力水影响土壤的通气,这部分水称 为过剩水。
19
2、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灾害及其调节措施
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
(1)大气降水过多 (2)低洼地区积水
(3)地下水位过高 (4)排水不畅
灾害类型:
洪灾:河水泛滥 涝灾:积水难排
渍害:土壤过湿 强
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高、蒸发
调节措施:
(1)截流
(2)排出地表水
(3)降低地下水位 (4)排除根系层过多水分
《灌溉排水工程学》各章思考题与计算题
57
8.5
2.3 180.3 6.9
58.7
3 13.7 -1.6 5.6
57
11.0
2.7 232.2 5.9 137.2
4 21.8 5.4 13.8
55
9.7
3.0 236.5 18.1 214.0
5 28.1 11.4 20.1
59
8.7
2.6 283.5 27.2 283.2
6 32.3 16.7 24.6
45
19/4 28/4 24/4 10
生育阶段
幼苗期
现蕾期
结铃期
吐絮期
起止日期(日/月)
1/4—15/6
16/6—
14/7—
27/8—31/10
13/7
26/8
计划湿润层深度 H(m)
0.5
0.5~0.6 0.6~0.7
0.7
5
模 比 系 数 阶段值
10.5
31.0
46.5
12.0
(%)
累积值
10.5
41.5
88.0
100.0
(3)表层土为粘壤土,0~70cm土层内平均容重 1.49t/m3,孔隙率 n=42.5%(占土体),田
178.5
198.8
201.5
(2)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系数α及日渗漏量如下表:
生育阶段 返 青 分 蘖 拔节孕穗 抽穗开花 乳 熟 黄 熟 全生育期
起止日期 4.26— 5.4— 5.29— 6.16— 7.1— 7.11— 4.26—
5.3
5.28
6.15
6.30
7.10
7.19
7.19
天数
8
25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件
2、畦田规格 畦田规格主要指畦田的长度、畦田的宽度和畦埂断面。 (1)畦宽 主要取决于畦田的横向坡度、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要求, 以及农业机具的宽度。通常,畦宽多为当地农业机具宽度 的整倍数确定,一般约2~4m。为灌水均匀,要求畦田无 横向坡度,以免水流集中,冲刷畦田表面土壤。 (2)畦长 根据畦田纵坡、土壤质地及土壤透水性能、土地平整情况 和农业技术条件等合理确定。 ①纵坡坡度大的畦长宜长,纵坡坡度小的畦长可稍短; ②砂质土壤,土壤透水性强,畦长宜短;
3、畦灌法灌水技术 其要素主要指畦田长度l、畦宽b、单宽流量q和放水入畦时 间t。影响这些要素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渗透系数、田面纵向 坡度、畦田粗糙率与平整程度,以及作物的种植倩况等。
为使田间灌水均匀度高,湿润土层基本均匀,畦灌灌水技
术要素之间应满足如下关系:
(1)渗入到畦田内土壤中的水量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时,畦田 内各处所需要的入渗时间tn满足下式:
t :放水历时(s);
y: 停水时刻田面水流推进长度内任一点的地面水深(m);
x: 任意时间的水流推进长度(m);
z: t时段内任意一点x处的入渗水层深度(m);
l: 关闭首端进水口后停止供水时的水流推进长度( m)。
地面水流推进函数和土壤入渗函数的确定:
水流推进函数 L: aTb
土壤入渗函数 Z : ktna
式中:
T :水流推进时间;
a、b:水流推进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t n:向土壤中入渗的时间; k和α:为土壤入渗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上述两个函数中的系数均通过田间试验实测确定。
二、畦灌法:用临时修筑的土埂将灌溉田块分隔成一系 列的长方形田块,灌水时,水从输水垄沟或田间毛渠引 入畦田后,在畦田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坡度 方向均匀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借重力和毛细管作 用,以垂直下渗的方式逐渐湿润土壤的地面灌水方法。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二、课程英文名称: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面对专业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水资、水利水电六、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田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计算,灌溉用水过程、用水量的确定,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的应用,灌溉系统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与管理。
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质水情,及消除水旱灾害,合理科学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学习本课程须注意下列要求:(1)要深入了解各种农田水分形式对作物影响和机理及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要求,掌握利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及计算。
(2)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选择合理的设计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值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目前我国各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类型及原理,掌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确定、细部结构设计。
(4)具有有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的技能。
(5)能够结合实际确定灌溉渠系的规划布置原则并能合理规划布置,必须掌握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系水工建筑物工作原理的基本内容。
(6)具有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编制规划设计文件的技能。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原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
先修课程:测量学、水力学、水文与水利计算、土壤物理学。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和节水模型讲解。
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讲授内容;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和出勤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史海滨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8月参考书:《农田水利学》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农田水利学自学指导教材》农大内部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的确定:根据作物组成、地形、土壤、水源等条 件,结合灌区分区和土壤改良区划,经分析论证后确定。 4、灌区道路、林带与居民点的规划布置 道路:应尽量与灌排系统的布置相协调。 林带:应充分利用渠、沟外坡、塘边、路旁的空地结合防 风、防沙种植树木。 居民点:应尽量少占耕地,以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 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进行专项设计。
井水利用
1)管井:井径小、深度大,一般采用机
械提水,又称机井。
结构:把井壁管和滤水管连接起来,垂
直安装在已打成的井孔中,井壁管安装 粘 在隔水层部位和不拟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土 范围,滤水管安装在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球
范围,管井最下部为沉淀管(沉淀流入
井中的泥沙)。在取水的含水层段,井
滤 料
管与井孔的环状间隙中,填入经过筛选
无坝取水口 布置平面图
①河槽主流在凹岸; ②弯道处横向环流使其表层为清流; ③避开凹岸水流顶冲取水口。
横向环流:
引水角,即引水渠轴线与河道水流所形成的夹角,应为锐 角,通常采用30~45 °。 若灌区位置及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把渠首布置在凹岸而必 须放在凸岸时,可把渠首放在凸岸中点的偏上游处。
无 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 坝 渠 首 冲沙闸:冲走淤积在进水闸前的泥沙 的 组 成 导流堤:平时导流引水、防沙,枯水期截断水流
百丈堤
鱼嘴 金钢堤 内 外江 江
飞沙堰 宝瓶口
都
宝 瓶
江
口
堰
全
景
图
飞沙 堰
鱼嘴
都江堰全景图
(2)有坝取水:当河流水源较丰富,而水位较低,不能 满足引水灌溉要求时,在河床上修拦河坝(又称壅水坝、 溢流坝或滚水坝),抬高水位,以便自流引水灌溉。这种 引水方式叫有坝(或低坝)取水,所建工程称有坝渠首。
①粒径大于0.1mm,其不含有任何养分,而且极易沉淀淤 积在渠道中,故不允许引进渠道和送入田间。 ②粒径0.005~0.1mm的泥沙,粒径较大,可减轻土壤的粘 性,改良土壤结构,但肥分价值不高,可少量引入田间。 ③粒径小于0.005mm的泥沙,常具有一定的肥分,是很好 的肥源,应适量输入田间。但若引入田间过多,大量淤积 就可能会减弱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状况。 引入灌溉渠道的河水含沙量不应大于渠道的输沙能力。
上述几种取水方式,即可单独使用,也能综合地使用 多种取水方式,引取多种水源,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 灌溉系统。
引
蓄 提
2、地下水的利用:埋藏在地面下的地层空隙中的重力 水,统称为地下水。
优点:地下水取用方便,可就地开采利用,无需渠道, 投资少,收效快;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抽取地下 水还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沼泽化与盐碱化。
有坝取水 有河流地区
抽水取水
水库取水
无坝取水
有坝取水 抽水取水
(1)无坝取水:灌区附近的河流水源丰富,河道枯水期
的水位和流量均能满足灌溉要求时,可在河岸上选择适宜
的地点作为取水口,修建取水建筑物,从河流侧面引水。
优点:工程简单、投资省、施工易、工期短、收效快;
缺点:不能控制河道水位,常受河水涨落、泥沙运动以及
缺点: 地下水埋藏较深时,不易勘测; 出水量往往不太稳定而且较小,有的矿化度比较高。 适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根据埋藏条件和开 采方式,地下水的开发 利用与取水建筑物大致 可分为垂直取水、水平 取水、双向取水建筑物 及引泉工程四大类: (1)垂直取水建筑物: 垂直钻取地下水的各种 类型的井。依井径大小 与结构不同,可分为管 井和筒井。
避免渠道淤沙的措施:
①控制灌溉水的含沙量; ②合理设计引水口;
③设置沉沙池;
④适当加大引水渠道坡降。
汛期引洪淤灌,将肥沃的浑水引入田间,改造土壤。
(2)灌溉水的盐类。主要是从含盐量和有害盐类的含量两方 面来考虑。灌溉水中可溶性盐类的总含量称矿化度。 矿化度<2g/L,一般对作物无害; 矿化度2~5g/L,须分析化验所含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 矿化度>5g/L的水,一般不宜灌溉。 允许矿化度的高低与土壤状况、盐类成分和农业技术及灌 水方法有关。灌溉水中无害盐类的含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浓 度,更不可含对作物有害的盐类。以钠盐危害最大。
2、灌溉对水源的要求 水位: 要求:应保证灌溉所需要的控制高程; 自然现状:水源水位通常较低; 解决办法:修建水库、拦水坝、抽水站来提高水位。 水量: 要求:满足不同时期的用水需求; 自然现状:未经调蓄的水源与灌溉用水经常不协调; 解决办法: ①修建水库、拦水坝以调蓄自然水流;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变动灌溉对水源水量提出的要求。
二、灌溉取水方式 1、河流水源的取水: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和含沙量等 随时间变化大,难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故必须修建用 以调节水源状况的的综合取水建筑物,即取水枢纽。取水 枢纽位于灌溉渠道的首部,故又称渠首工程。
山区丘陵地区:修建塘坝、水库蓄水
水源决定不同 灌溉取水方式
各个地区:打井取水 无坝取水
第五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灌区总体规划 第二节 渠首工程(灌溉水源及取水方式) 第三节 输配水工程(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及管道系统) 第四节 田间工程 第五节 灌溉渠道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第二节 灌溉水源与取水方式
灌溉水源是指天然水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 一、灌溉对水源的基本要求 在选择水源时,除考虑水源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灌区,其 地形、地质条件便于引水以外,还应考虑水源的水质、水 位和水量。 1、灌溉对水质的要求 所谓水质,主要指水的化学、物理性状,水中含有物的成 分及其含量。其主要包括含沙量、含盐量及水温等。灌溉 水应符合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要求。还要兼顾人畜饮用以及 鱼类生长的要求。 (1)灌溉水的泥沙。灌溉对水中泥沙的要求主要指泥沙 的数量和组成。
的砾石(滤水阻沙);在填砾石顶部的
隔水层或不开采的含水层段,用粘土球
止水(防止水质不好的水渗入到井内以
破坏水源)。
井 壁 管
滤 水 管
沉淀管
2)筒井:直径大、形似圆筒的井。 优点:结构简单、施工容易、可就 地取材; 缺点:开采深度不大。 筒井由3部分组成: ①井台:筒井的地上部分,保护井 身、安放水泵和生产管理的作用; ②井筒:含水层以上的部分,视当 地岩层的坚固程度,部分或全部予 以衬砌加固; ③进水部分:埋藏在含水层高度范 围的部分,又称水筒。地下水通过 井壁进入井中。
河床变迁等的影响。
无坝渠首位置的选择:一般选择在灌区的上游,以减小坝
高,使灌区农田大部分能自流灌溉。设在河岸坚固、河床
较稳定、河流弯道的凹岸。
取水口宜设在凹岸中点的偏下游处,其距离弯道凹岸顶点
的距离为
L KB 4 R 1 B
式中:L 为引水口至弯道段凹岸顶点的距离(弧长,m); K为系数,K=0.6~1.0,一般取0.8;B为弯道水面宽度(m); R为弯道段河槽中心线的曲率半径(m)。
第一节 灌区总体规划
基本任务: 论证建设农田灌溉设施的可行性,确定规划原则,通过技 术经济论证,选定最优规划方案,以达到重新调整当地水 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目的。
一、灌区总体规划的原则 (1)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灌溉水源的可供水量进行灌溉 工程的总体现划,力求单位水量达到最大的增产效益; (2)灌区总体布置应尽可能兼顾防洪、除涝、排渍、水 电、航运和工业、城市供水等各方面的要求; (3)按投资少、效益大的原则,选定灌溉工程方案; (4)灌区总体规划应考虑涉及到的各方面的问题; (5)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全流域水利规划和保 护生态环境原则。
灌区的总体布置,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和要求,从充分 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发展城乡供 水、航运、水面养殖、水力发电、旅游等。
三、水土资源平衡及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
1、水土资源平衡
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应根据水资源评价成果、土地利
用结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灌溉用水量、灌区内
城乡和工矿企业用水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比较,并以
第五章 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参见教材第五、六、七章
灌区水利工程系统
灌溉沟道系统
排水沟道系统
1.灌溉渠道系统
① 渠首工程(教材第七 章);
② 输、配水工程(教材第 六章);
③ 田间工程(教材第五 章)。
(教材第八、第 九章)
第五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灌区总体规划 第二节 渠首工程(灌溉水源及取水方式) 第三节 输配水工程(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及管道系统) 第四节 田间工程 第五节 灌溉渠道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有坝渠首的布置形式根据对泥沙处理的不同,有如下两种:
①正面排沙、侧面引水 优点:布置和构造简单 施工方便,造价低 缺点:防沙效果差
②正面引水、侧面排沙 优点:防沙效果好
无坝取水
有坝取水 抽水取水
(3)抽水取水:河流水量丰富,但灌区位置较高,修建 自流引水工程困难或不经济时,可采取抽水取水方式。 优点:干渠工程量小; 缺点:增加了机电设备和管理费用。 (4)水库取水:当河流来水与灌溉用水不相适应,其流 量、水位均不能满足灌溉要求,必须在河流的适当地点修 建水库进行径流调节,以解决来水和用水间的矛盾。 实现途径:修建大坝,用来蓄水、提高水位。 优点: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 缺点:工程量大,有库区淹没。
灌溉设计保证率的选定,将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模、灌溉 面积、工程建设的投资。其选取太高或过低都是不太经济 的,应选定一个经济效益最优的保证率作为设计标准。
一般灌溉工程是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作物种植状况选 用灌溉设计保证率。
2、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是指农作物生长期间遇到连续干旱时,灌溉设施 能确保用水要求的天数。其反映了灌溉工程的抗旱能力。 抗旱天数的两种统计方法: ①连续无雨日数,即雨量小于2mm或3mm的天数; ②连续无透雨日数,即两次透雨的间隔天数。 确定抗旱天数时应进行经济比较: 抗旱天数过高,抗旱能力强,但工程规模大,投资多; 抗早天数过低,工程规模小,投资少,农作物易受旱灾。 合适的抗旱天数,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作物种类及经 济状况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