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

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
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2项目工作机制 (4)

2.1装配式建筑统筹协调及管理人员配置情况 (4)

2.2装配式建筑验收制度 (6)

3装配式建筑设计 (11)

3.1建筑设计 (11)

3.2结构设计 (54)

3.3BIM 应用 (95)

4装配式建筑的施工 (100)

4.1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计划 (100)

4.2预制构件生产和运输 (109)

4.3预制构件吊装和安装 (122)

4.4装配式模板施工 (154)

4.5预制内墙的施工 (173)

5 结论 (195)

1 项目概况

表 1.1.1 装配式建筑实施依据

表 1.1.2 装配式建筑实施概况

2项目工作机制

2.1装配式建筑统筹协调及管理人员配置情况

2.1.1建设单位统筹协调参建各方的工作机制

(1) 前期策划

根据装配式建筑特点,在项目初期阶段启动招采工作,进行相关厂家的考察并确定参建单位,协调各方提前介入配合,统筹推进装配式设计及施工工作。

(2) 沟通机制

组织定期会议,各参建单位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根据项目进展需求开展专题讨论会,包括PC 连接做法研究、防水构造、保温做法等。此外,组建了“项目装配式协同工作”微信群,各方实时沟通解决问题。

(3) 联合会审

为确保图纸有效准确,在设计各阶段组织各方进行联合会审,特别是深化图完成后,各方需对图纸进行仔细审核、校对,并经签字确认无误后,提交给各参建方进行模具深化和构件生产。

2.1.2管理人员配置情况

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成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团队架构如下图所示。其中项目部、设计管理部作为建设单位管理团队,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并协调各方工作。设计单位和审图机构负责项目图纸的设计及图纸质量把关。

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整个项目施工并统筹管理相关分包单位如铝模和爬架等。监理单位负责PC 构件生产、施工的监督及验收工作。PC 构件生产单位和内墙板

生产单位分别负责PC 构件和墙板的生产及优化工作。

图 2.1.1 管理团队架构

2.2装配式建筑验收制度

装配式建造实施中严格实行预制构件厂“首件验收”和现场施工“铝模样板验收”、“首段验收”制度:

2.2.1预制构件样板验收制度

(1) 首批预制构件浇筑前,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生产单位等参建各方到厂内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浇筑后续生产。

图 2.2.1 各方联合验收

工程经理

熊霆

项目总负责人

咨询单位区域公司

碧桂园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部、设计管理部设计单位审图单位总包单位监理单位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

有限公司

珠海聚科源建筑工程

咨询有限公司

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监

理有限公司

构件厂家铝模厂家轻质墙板厂家

华发中建新科技

(珠海)有限公司

中天建设铝模厂广东建华墙板厂

中国建筑

有限

(2) 构件生产期间,建设单位安排1 名监理驻场,负责材料验收、隐蔽验收、构件质量检查与验收。构件浇筑前经构件厂隐蔽验收自检通过后报监理验收,监理验收通过后方可浇筑。验收记录影像资料及表格留档。

图 2.2.2 驻场验收

(3) 构件进场验收;构件厂自检合格后PC 构件方可出厂,进入施工现场甲方、监理、土建总包、构件厂应在车上进行四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卸货使用,不合格直接退场处理。

图 2.2.3 验收流程

图 2.2.4 进场验收

2.2.2铝模样板验收制度

(1) 安排1 名监理驻场,对铝模生产的进度、质量、整改情况进行每日汇报。铝模出厂前必须将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并对验收报告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复。

(2) 铝模在铝模厂完成试拼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前往铝模厂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铝模排版是否按图纸执行,铝模拼缝是否过

大,铝模支撑体系是否合理等。验收完成后形成书面验收报告。

图 2.2.5 铝模联合验收

2.2.3装配式标准层结构联合验收制度

(1) 装配式结构、装配式内墙板、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单位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建立样板先行制度。

图 2.2.6 样板先行

(2) 首个标准层构件吊装时,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生产、施工单位进行联合验收。内容包括:检查结构下部埋件设置,检查构件运输固定方式,检查工人安装操作规范性,检查构件预留钢筋与主体结构钢筋笼是否冲突。验收后形成验收报告,批量施工必须对验收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复。

图 2.2.7 PC 构件吊装

(3) 首个装配式标准层结构铝模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之前,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构件生产单位等参建各方进行工程验收,重点检查预制构件安装、预制构件和铝模连接节点、铝模安装等。

图 2.2.8 浇筑前验收

(4) 首个装配式标准层拆模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咨询、监理、施工、构件生产单位等参建各方进行结构验收,对工程设计、施工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改进,落实到后续工程的生产,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图 2.2.9 评估总结

(5) 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在首层结构验收、样板先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制度,及时组织参建各方进行工程验收。

3装配式建筑设计

3.1建筑设计

3.1.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则

(1)本工程实施装配式建筑遵循“少规格,多组合”设计原则,满足装配式

建筑核心内容之一“标准化设计”的要求。

①标准化楼栋:实施装配式各楼栋采用相同标准层,最大程度实现标准化;

② 标准化户型:制定标准化户型,各楼栋利用标准户型进行组合、拼接,

实现楼栋标准化;

③ 标准化模块:对户内各功能区制定标准化模块,各户型由标准化模块和

可变模块组合拼接,实现户型标准化、楼栋标准化。

④ 构件标准化:在不同户型、不同部位之间,应用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最

大限度地实现预制构件标准化。

⑤ 构件连接节点标准化:在不同户型、不同部位使预制构件连接节点标准

化,实现后期安装做法统一。

(2)建筑设计采用统一模数协调尺寸,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

准》GB/T50002-2013 的要求;套型采用模块化设计,起居室和卧室的开

间采用模数设计, 厨房、卫生间采用模块化设计。

(3)建筑平立面设计与装配式建筑体系相协调:

①平面规整,少凸凹,体形系数小。

②立面造型简洁,标准段无外凸线条。

3.1.2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

(1) 户型模块标准化

从方案阶段对住宅空间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划分,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优化套型模块的尺寸和种类,实现套型预制构件和内部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结合设计规范、项目定位及产业化目标等要求;确定 4 种核心筒, 5 种套型, 5 种楼型,实现模块的标准化组合设计。

图 3.1.1 模块标准化组合分析图

套型模块面积分为93m2系列(A 套型)、109 m2系列(B 套型)、120 m2系列(C 套型)、140m2系列(D 套型)、190 m2系列(E 套型),组合出五种标准楼栋。

图 3.1.2 套型模块多样组合示意图

(2) 预制构件标准化

以套型标准化为前提,构件连接节点采用标准化设计。项目共有23 种种类标准化构件,标准化构件总数为10298 个。其中共使用17 种外墙构件,3 种阳台构件,2 种楼梯构件。预制构件的种类少,重复使用率高,标准化程度高,有利于减少施工难度,节省施工工期,降低模具摊销费用,节约成本。

3.1.1 项目预制构件统计表

(1) 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

1#\2#\3#\4#\5#\6#\7#\8#栋标准层采用的预制构件有:预制凸窗、预制阳台、预制外墙、预制空调板、预制混凝土内隔墙、轻质内隔墙,预制率20.57%,装配率43.05%。计算过程详预制率、装配率计算书,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平面图如下:

图3.1.3 1#\2#\3#\4#\5#\6#\7#\8#栋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图

图 3.1.4 1#\2#\3#\4#\5#\6#\7#\8 栋标准层BIM 模型三维示意

9#、10#、11#、12#、13#、14#栋标准层采用的预制构件有:预制凸窗、预制楼梯、预制空调板、轻质内隔墙,预制率23.00%,装配率45.50%。计算过程详预制率、装配率计算书,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平面图如下:

图 3.1.5 9#、10#、11#、12#、13#、14#栋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图

图 3.1.6 9#、10#、11#、12#、13#、14#栋标准层BIM 模型三维示意

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

15#、16a#、17#、18#、19#、20#栋标准层采用的预制构件有:预制凸窗、预制楼梯、预制阳台、预制空调板、轻质内隔墙,预制率20.93%,装配率45.12%。计算过程详预制率、装配率计算书,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平面图如下:

图 3.1.7 15#、16a#、17#、18#、19#、20#栋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图

图 3.1.8 15#、16a#、17#、18#、19#、20#栋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图

装配式建筑平面设计

16b#栋标准层采用的预制构件有:预制凸窗、预制楼梯、预制空调板、轻质内隔墙,预制率20.40%,装配率50.89%。计算过程详预制率、装配率计算书,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平面图如下:

图 3.1.9 16b#栋标准层预制构件布置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