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第五单元过关测试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检测题一、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38分)1、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A、憔悴(cuì) 风筝(zhēn) 虐杀(lüè) 粼粼(línɡ)B、寒颤(zhàn) 撒谎(sā) 丫杈(chà) 堕下(duò)C、嫩芽(lènɡ) 拆散(cāi) 分歧(qì) 嫌恶(è)D、祷告(dǎo) 花瓣(pàn) 匿笑(nì) 苦心孤诣(zhǐ)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A、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经打了个寒战。
B、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怒。
C、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在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D、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3、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3分)A、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里的“爱”指对母亲的爱,其“悲哀”是指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B、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慢慢地”、“稳稳地”表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都很细心,都很稳重。
)C、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
(“熬”字可以让我们想像母亲过冬的艰难,也可想象“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D、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条的严冬,所以“惊异”;又因为“我”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弥补,所以“悲哀”。
)4、下列句子中没有毛病的一句是( ) (3分)A.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2018年秋学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8年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计10分)1.下列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怅然(chàng)干瘪(biē)匍匐(pú)神彩奕奕B.蜷曲(juăn)栅栏(zhà)蓦然(mó)怪诞不经C.叮嘱(zhŭ)臃肿(yōng)蓬松(péng)孤苦伶仃D.怂恿(sŏng)惩戒(chĕng)魁梧(kúi)大相径廷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B.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老城区的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C.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传遍大江南北。
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B.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我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效果。
D.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基座。
A.①⑤④②③B.①⑤③②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5.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2分)A.原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缺乏精神追求。
改句:改革开放30年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少了很多精神追求。
B.原句: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光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改句: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过关测试及答案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过关测试卷一、基础知识(1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凫水哺.乳(bǔ)神采奕奕..(yì)B.惩诫瞑.目(míng) 畏罪潜.逃(qián) C.魁梧怅.然(zhàng) 怪诞不经.(jīng)D.驯养嗔.怪(chēn) 大相径.庭(ji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他十分注意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他的考据旁征博引,材料过硬,从不根据推测妄下断语....。
B.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C.今年七十五岁的李佩教授,满头飞银,仍神采奕奕....、步履轻捷地往返于课堂与住宅。
D.五月以来,“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中小学中无所顾忌....地开展了起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蜜蜂可以搜索人为设埋的地雷。
蜜蜂为什么具有此非凡本领呢?因为蜜蜂________,________。
加之________,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________。
①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有效②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③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④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4.展开联想,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4分)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告诉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面包,那是在告诉我们要齐心协力;__ __,__ _ 。
二、阅读理解(27分)(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5—7题。
(12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解析新人教版)第五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7分) 总分得分四(23分) 五(14分) 六(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
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总计得分一、(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这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B.“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这句写了此时的眼前景。
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诉说,今晚在巴山做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这句话是描写现实的场景。
D.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作者一贯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 有答案

初一语文下第五单元测试题姓名成绩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éiruò()毛骨悚.然()yīnmái()盘盂.()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2)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
()3、默写。
(1)《论诗》中说明文学创作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两句是,。
(2)《口技》中,起统率全文的句子是:。
(3),。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下列一段话中画线部分有多处语病,请在原文上改正,改出四处即可。
(4分)那是一个炎热的星期天,我在家中闷得慌,想出去(1)修整一下心情。
到哪儿去玩好呢?走着走着便到了姥爷家。
一进门,舅妈看到我便好像见了太上老君一样似的,把我请进屋,给我拿糖、洗水果。
我觉得气氛不大对劲,舅妈怎么(2)那么热情?再说了,我又不是舅妈家的(3)客人。
一问,才明门其意:舅妈或老舅要去上街,家哩只剩下一个六七岁的甜甜小妹,他们正着急没人看孩子;好么,给我逮着了。
“哼,不就是当保姆嘛?这有什么难的!”我信心十足.把头发一甩,(4)萧洒地答应了。
二、文言文阅读。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
5、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6、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7、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答:8、“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答:三、现代文阅读。
(一)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教育部2017-2018年七年级语-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过关测试试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50分)一卷面书写(4分)二、积累与运用(共24分)(二)基础知识1、下列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2A 骸.骨(hái)潜.行(qián)狩.猎(shǒu)匀称.(chân)B 轻.盈(qíng)河干.(gān) 篡.夺(cuàn)铁锹.(qiū)C 躯壳.(kē)喑.哑(yīn)喧嚣.(xiāo)静谧.(mì)D. 窸窣.( sū)嗉.囊( sù)湮.于(yān) 溯.流(s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A、丝丝缕缕测隐之心心无旁骛更胜一筹B、昂首挺立莫衷一是不记其数海枯石烂C、获益匪浅一叶孤舟遥遥在望两全齐美D、津津有味弱肉强食开膛破肚惊慌失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C.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A.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 最近,他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D.通过最近一段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5、下面一组句子里的空格内,哪句里可以用问号:()2A.安排工作了吗()这批转业来的同志?B.1958年,到处放“卫星”,人家问陈永康一亩地能打多少斤水稻()他老老实实地说,只能产1100斤,多一点不行。
C.她的大名叫凤英,还是个团支部书记呢()D.“这是什么意思()”觉民半惊讶半玩笑地问,“你将来不也是绅士吗?”6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或名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绿色蝈蝈》的作者是(国家)的()(作者)著有《》《》(2)《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朝代) 字( ) 是以( ) 形式写的以 ( )为主(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五单元过关小测(共21张PPT)

②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 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 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 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 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
③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
11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 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 方白鹳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 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
12“砰——” 13 14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 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击
15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 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一种感悟或寓意,
50字左右。(4分)
风筝
长线
飞翔
答: 示例:一只在高空飞翔的风筝忽然断了线, 最后坠落地面。是的,风筝需要长线的牵引才能
飞翔。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只风筝呢?有父母的指
引我们才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6.综合性学习。(5分) 七年级(1)班开展“关注动物朋友”的综合实践活动,
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 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 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欢迎你来参加。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 拟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2分)
答: 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
(2)请你给相关部门提几条切实可行的保护动物的建 议。(3分)
答: 示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 区;加强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班级姓名
第五单元过关测试
一、基础知识(1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
A.凫水哺.乳(bǔ)神采奕奕
..(yì)
B.惩诫瞑.目(míng) 畏罪潜.逃(qián)
C.魁梧怅.然(zhàng) 怪诞不经.(jīng)
D.驯养嗔.怪(chēn) 大相径.庭(ji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
A.他十分注意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他的考据旁征博引,材料过硬,从不根据推测
妄下断语
....。
B.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
C.今年七十五岁的李佩教授,满头飞银,仍神采奕奕
....、步履轻捷地往返于课堂与住宅。
D.五月以来,“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
中小学中无所顾忌
....地开展了起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D)
蜜蜂可以搜索人为设埋的地雷。
蜜蜂为什么具有此非凡本领呢?因为蜜蜂________,________。
加之________,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________。
①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有效
②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
③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
④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
4.展开联想,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4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告诉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面包,那是在告诉我们要齐心协力;__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滴落的水珠能滴穿岩石__,__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__。
二、阅读理解(27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5—7题。
(12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两狼之并驱.如故(追赶)
(2)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3)少时,一狼径去.(离开,走开)
(4)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__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案】__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__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7.参照示例,概括本文的内容。
(4分)
示例:(1)第1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屠户遇狼,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2)第2段是故事的__发展,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了屠户的退让与狼的贪婪。
(3)第3、4段是故事的__高潮和结局,写屠户御狼和杀狼,表现了狼的狡诈阴险和屠夫的勇敢。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8—11题。
(15分)
螳螂
布丰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
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
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
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
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
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
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
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
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
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
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
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
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
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
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
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8.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
(3分)
【答案】__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9.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__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0.“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案】__螳螂做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1.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4分)
【答案】__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__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三、写作(60分)
12.书包里有褶皱的书本,崭新的文具;书包里有妈妈亲手装的水果盒,有我偷偷放进去的漫画书……
一笔一纸勾起儿时的记忆,一字一句唤出青春的希望。
孩童的懵懂、少年的青涩,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都在书包里汇集,积聚,交织!
请以“书包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注意要突出中心。
【答案】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