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3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张彦昂;陈魁【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入院患者426例进行调查,分析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结果心血管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总发生率为67.37%,合并抑郁、焦虑情绪或两者兼有的分别为107例、98例和82例,构成比分别为37.28%、34.15%和28.57%。
中青年、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完善社会保险、家庭支持、病情较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明显较低(P ﹤0.05)。
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支持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4【总页数】2页(P635-636)【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作者】张彦昂;陈魁【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53中心医院河南郑州 4500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明显增快和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焦虑、抑郁作为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其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已成为共识。
焦虑、抑郁可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越严重,越易伴发抑郁、焦虑情绪。
且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心血管病患者常提示心理康复不良和死亡率增高。
不良的认知情绪带来的错误认知观点常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正确的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1]。
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可能原因,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因各种心血管疾病住院的426例患者,应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调查,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及拒绝调查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心理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两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并探讨这一关系对健康管理和预防的启示。
1.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在内的一类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一个良好状态,它涉及到个体的情绪、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功能等。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炎症反应的激活,增加血压和血液凝结,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其次,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本身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2.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调节机制研究者们通过对心理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调节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通过影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来调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戒烟和健康饮食等行为,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例如,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启示心理健康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通过心理干预,个体可以学会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常会导致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许多人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只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不仅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无欲、自卑和沮丧等情况,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内分泌功能紊乱,降低心脏收缩的强度和频率,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无法忽略,因此,改善心理因素将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1.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咨询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2.锻炼身体:可以通过运动方式来缓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并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3.改善饮食:科学的饮食结构对心血管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减少饮酒、戒烟等都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4.积极面对问题:遇到困难和压力不要抱怨和消沉,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结论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
抑郁、焦虑、心理压力等情绪状态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心理疏导、锻炼身体、改善饮食、积极面对问题等途径,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在心血管科的调查分析

的学生具备 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结构 , 适应 临床 护理工 作
和 护理 专业 的 发 展 , 程 设 置 必 须 突 出 护 理 专 业 的 特 色 , 课 内
焦 虑 抑 郁 情 感 障碍 在 心 血 管 科 的调 查 分 析
高等护理教 育。
5 讨 论
关 于教 育心理 学理 论 知识 应用 的收 获和 体会 , 之学 以致 使
用; ②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学 实践 所证 明的真理 。教 师 的劳 动 具有示范性 的特 点 。要 求带 教老 师不仅 要严 格科 学地 管 理 学生 , 更重要 的是 以身 作则 ; 选 拔优 秀 的护理人 员作 为 护 ③
4 5 进 一步 完善 护理法 , 理使用 人才 . 合
护 理法是 护理 教
育和护理服务 的法律 。我 国 1 9 9 3年颁 布《中华 人 民共和 国
护士管理办法 》 加强 护士管 理 , 障护士 合法 权益 。但是 在 保
护理教育方 面仍 欠缺 , 尚未 涉及 高等护 理教育法 。应进一 步 完善护理法 , 完善高 文化 层次 护生 毕业 后 的用 人 机制 , 视 重
会 支 持 度 , 护 理 事 业 创 造 一 个 宽松 的 发 展 环 境 。 为 参 考 文 献
[ ] 陈碧 流. 护 理 教 学 与 教 书育 人 . 1 论 中华 护理 杂 志 ,9 5 3 19 , 0
(0)6 1 1 :1 .
4 3 创造 良好 的教 育环境 .
①形 成 良好 的学 习氛围 。老师
容具有 前沿性 、 实用性 、 学性 , 国际护 理教 育接轨 , 临 科 与 与
床实践相结 合。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处理

4例( 5 1 %) 其中长期紧张不能 放松 的占 3 2 焦虑 3 .4 , 4 5 %. 呼吸困难 、 胸闷和心 慌 2个月时 间内到不 同的三级 医院 在 找 有 8 不同的专家求诊多孜 , 分别被诊断为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绞痛 、
恐 发 作, 一 理 疏 导 和 S RI 药 物 治 疗 后 2周 症 状 完 全 消 经 S s类 失 。 a kf 等 指 出, 对 各种 心 血 管 症 状 的 主诉 , 从 生 。L n a d 面 应 物一 心理 一 人 际 关 系等 几 个 方 面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 能 对 心 血 管 如 尤 压 构 心力衰竭等, 经多种药物治疔教 果不佳, 披确诊为急性焦虑惊 型 人 在 不 良情 绪 应 激 其 是 在 祖 丧 、 抑 或 愤 怒 时 , 成 了 充 后
分 发展的 A型行 为。F i m n等发 现脾 气 急躁和容 易激 动的 rda e
A型人, 其脑脊液 中去 甲肾上腺 素( A) 量过多 , N 含 而脾 气过于
温 和 的 B型行 为人 却 是 5 羟 色 胺 含 量 过 多 , N 含 量 过 少 一 而 A
症状的发生因素 了解得 比较明 确, 蜊对 患者的预后 和浩疔方法 的选择 比较有把握。应该 说 心理 障碍 的躯体症状 主要涉 及大 脑和 自主神经系统支 配 的情绪和血 压、 心率 、 律、 心 呼吸、 出汗、 括 约肌等功能的控制, 因此治疗必 须采取心身 同治, 尤其要解除 心理和 自主神经功能失 调的症状。
讲
座 ・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处理
杨菊 贤,蔡 文 玮 ( 海 第 二 医科大 学附属 第九人 民医院,上 海 2 0 1 ) 土 00 1
一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和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

过1 5周 的 紧 张 环 境 刺 激 后、 发 展 戒 为 严 重 的 高 血 压 都 Mmkvt 'oi等对 113例血压正常的人随访 2 2 0年后. 发现在 中年
指显 有 一 项 上疾病危险 因素的人群, 主要指 高龄、 高体 重、 高 血压、 高血脂、 高血黏、 血糖和高负荷( 高 体力和心理)在快节 奏 ; 与竞 争剧烈的现代社会中, 高心理负荷的主要 表现 为过分紧张 、 焦虑 不安以l心情忧郁、 及 闷闷不乐等 理障碍 1 t b
1 心 理 障碍 的发 生 和 分 布 ‘
大鼠长期 生活在恐惧或 紧张 的环境 中可引 是 心理障碍作为主诉 . 致 内科 医师 对这些心理障 碍的识别 物 实验的结果显示 , 起 较持久的血压升高。L wl a e r曾使用父代有高血 压的子代鼠经 率仪为 1 %. 句话说. 8 【 的患者 被诊断为内科躯 体疾 病. 6 换 有 4I 6 而漏 渗了心理障碍。漏诊 的主要原 因是患者 躯体症状 作为 主 要主诉, 而内科医师未经 专业 的心理训 练, 别能力有 限所 致: 识
车为 门 诊 1 % ~ 2 %. 院 病 人 2 ~ 5 %, 中 心作 中观 察到 一部分 急性 心梗 患者发病前有观看体育 比赛 、 与^争 吵、 赌博 、 悲伤、 焦虑不安等诱园, 发生心梗后 7 2小 时内情绪仍不能稳 定者 死亡率较高 。Jh sn o no 等报道, 情绪剧变 如精神紧张、 恐惧、 焦虑等心理应激, 交感张力骤增. 使 儿茶酚胺 的释放过多, 可诱发 急性 冠脉事 件。R i e h分析 2 c 5例冠心 病病 人致命性心律失常发作前 2 埘 应激 状况, 44 其中 1 7铡为愤 怒, 其余为沮丧、 恐惧、 悲痛 、 事业 失败及恶 梦. 并发现 A型行为 是 冠 心病患者发生致命性 心律失常 猝死的 重要预报 因素 此外.
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治疗技巧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失眠、早醒, 或睡眠过多 食欲不振, 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明显减退 反复出现想死念头, 自杀
( DSM IV, 1994)
Hale Waihona Puke 慢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表现
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1. 患者长期感到焦虑和不安。 2. 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 3. 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不沉稳; 4. 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极易朝坏处 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卧不宁,担心出现 飞来横祸。 5.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 威胁,纯粹是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忧虑。
临床诊疗中注意问题
(2)解释病情。
首先承认患者的感觉是真实的,向其解释病情,消 除或减轻患者对心脏病的顾虑,并告诉其引起目前 多种不适的主要原因,即是一种称为“焦虑障碍或 抑郁障碍”的病,这种病主要是由脑内神经递质5HT、去甲肾上腺素紊乱引起。对抑郁患者还要向患 者家属交待病情,预防自杀。
(3)告诉患者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避免患者随便停药。
(4)对病情严重的焦虑抑郁患者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或 专科医院诊治
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治疗
❖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 抗抑郁药物 改善睡眠药物
❖ 辅助心理治疗 (解释、支持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技巧
❖ 对于各种心血管症状方面的主诉,应从生物—— 心理——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如能 对心血管症状的发生因素了解得比较明确,则对患 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比较有把握。
❖ 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主要涉及大脑和自主神经系 统支配的情绪和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出汗、 括约肌等功能的控制,因此治疗必须采取心身同治 ,尤其要接触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几率越大。
□心理:具有敏感、过分内向、多思多虑、易焦虑的
人格特点者以及个性自卑、压抑,对挫折和不幸习 惯采取悲观的认知态度。
□社会支持: □应激:负性生活事件
抑郁障碍
n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 主的神经症,且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 睡眠障碍 “持久”是指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至少1年以
□ 非特异性ST段及T波变化:ST段J点压低或水平样下
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且较易改变,时而消失、 时而加重。
□ 活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可阳性。心得安等B受体阻滞剂
n
n
n
患者常反复去医院就诊,辗转于不同科室或医院,以期寻 找一个满意的医学诊断来解释其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n
患者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或即使存在某些身体疾病,但 其症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不能以此来解释。病人常反复就 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尽 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有关,但病人 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n
患者常疑为心脏病发作而前往急诊室就医,除部
分患者心电图可有窦速、早搏外,其他检查没有 异常。往往在到达医院后不久或给予输液后短时 间内症状即可明显缓解。
广泛性焦虑
n
心理症状:容易担忧、紧张、烦躁、害怕、不祥预感等焦 虑情感为主。
躯体症状:易出汗、头晕、头痛,血压波动大,心悸、胸 闷、胸痛;呼吸困难需大叹气;腹胀、腹泻;尿频或排尿 困难,性功能障碍;颈背部肌肉酸痛、乏力等。 运动症状:常表现有双手颤抖,严重者小动作增多或静坐 不能及激越等。
n
三大主征
□ 极度恐惧:伴窒息感、失控感、濒死感; □ 严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面潮红或苍白、心悸、大汗、
尿频等症状;
□ 严重运动不安:要活动
惊恐障碍或惊恐发作
n
其他躯体症状:常有胸闷、心前区痛、呼吸困 难;由于换气过度,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如四肢麻木、手足搐搦等;可有耳鸣、头晕、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n
及程度不相符。
□ 往往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手抖、腹胀、疲倦、失眠、
多梦、纳差、头晕、肌疼等。
□ 四处求医,尽一切能力去找好医院,好大夫,要好药。
焦虑抑郁障碍心血管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n
心电图改变:大多正常,可出现非特异性改变。
□ 心律失常:窦速、房或室性早博,极少数可有阵发性
室上速、阵发性房颤、传导阻滞、甚至室速、室颤。
躯体形式障碍常伴有程度不等的 抑郁和焦虑,但往往在严重程度 和持续时间上不足以诊断抑郁和 焦虑,否则应首先考虑抑郁障碍 的诊断。
n
躯体形式障碍
n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且常涉 及至少两个或多个系统,最常见的情况是累及心血管系统 (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过度换气)、胃肠系 统(胃神经症和神经性腹泻)、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神经肌 肉系统等。
n
抑郁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n
抑郁等负性情绪应激可促发心律失常的发 生,甚至引起致命性的恶性心律失常。 可能机制:
□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心电不稳定、QTc延长、
n
QTd加大、跨膜复极离散度(TDR)增大、心率 变异性(HRV)降低或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 等
焦虑抑郁障碍的病因学
n
可能是遗传素质、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 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n
躯体形式障碍可以各种慢性疼痛为其较明显的临床特征。
在心内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胸痛,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
心血管疾病中继发性心理障碍
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或加重心理障碍 n 合并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差,它可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功能性残 疾,增加躯体不适的主诉,造成自我照料 不良和对疾病的处理不当,不利于患者的 治疗和康复。
n
上,且期间至少2/3时间心境恶劣,正常间 隙期每次也不会超过2个月
抑郁障碍
n
心内科所看到的抑郁障碍通常程度较轻,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 相,至少伴有下述症状中的3项以上:
□ 兴趣减退但未完全丧失兴趣; □ 对前途丧失信心但又不是悲观绝望; □ 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 □ 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意接受鼓励和赞扬; □ 不愿主动与人接触,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意接受同情和支持; □ 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 □ 自觉病情严重,但主动求治; □ 由于病情迁延不愈,患者感到内心痛苦,常主动求治,日常生活不
受显著影响。
焦虑障碍
n
焦虑障碍属病态焦虑,常不能明确焦虑的原因或 引起焦虑的原因与反应不相称,且呈持续性,其 焦虑情绪及行为影响到了日常生活的应对。 焦虑障碍可分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社交恐 怖症、场所恐怖症、强迫症等类型 。 在心内科常见到的是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n
n
惊恐障碍或惊恐发作
n
发作特点:起病突然,无明显原因,症状在数分 钟内迅速达到高峰,一般持续5-20分钟,0.5-1小 时内自行缓解;
n
n
抑郁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不利影响
n
抑郁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抑郁可以诱发心肌梗死,增加冠心病患者的长期死亡
率。
n
抑郁的严重性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关系。 与没有抑郁的患者相比,合并有抑郁的患者有更 高的再入院率、更频繁的胸痛发作、更严重的生 理功能受损以及更低的生活质量。
焦虑抑郁障碍 与心血管疾病
泉州市第三医院 张晓阳
流行病学பைடு நூலகம்
n
心内科门诊,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30%和10%; 住院心脏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42.5%和 25.0% 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发病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而且冠心病 越严重,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 ACS住院病人中抑郁/ 焦虑症状合并率分别达46.6%和54%,抑郁/焦虑共病达 38% 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慢性心衰、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 病人中也很常见
n
焦虑抑郁障碍心血管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n
心血管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出汗、心前区紧缩感、间歇性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不 齐、阵发性房颤及心血管非特异体征和心电图改变。 上述躯体化表现的特点是:
□ 可持续也可间隙反复出现,呈波动性改变,变化多端。 □ 长期检查和观察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或与其器质性疾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