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穿孔

肠穿孔
肠穿孔

(肠穿孔)版块

查房目标:通过相互讨论和学习,进一步完善护理问题,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有危险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的发生

查房内容:肠穿孔相关知识治疗原则及进展问题及护理措施定义: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分类:按照病发部位:可分为十二指肠穿孔,小肠穿孔,结直肠穿孔

按照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穿孔

按照病因分类:可分为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肠梗阻,嵌顿疝及医源性,自发性,外伤性肠穿孔。

病因: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肠梗阻,嵌顿疝及医源性,自发性,外伤性肠穿孔。

发病机制:肠道原发的或继发性疾病导致肠管壁坏死,破裂,穿孔,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内,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1.腹痛,腹胀:腹痛突然发生,呈持续刀割样疼痛,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

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

3.腹部检查: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身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样强直,叩诊肝浊音界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但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穿孔部位,穿孔病因来指导治疗。(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由于体液和营养素的丢失,可出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下降,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②血生化检查:可有低钾低钠等血清电解质紊乱的表现2.影像学检查①腹平片,可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明确诊断②超声检查意义不大,可发现积液③C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疾病治疗:(手术治疗)1.明确肠穿孔的同时要明确穿孔的部位

和病因。

2.因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所以一经诊断,积极手术治疗。

3.手术方式要根据肠穿孔的病因及穿孔部位,穿孔时间,腹腔污染程度,病人的一般状态等进行选择。可行穿

孔修补,肠部分切除或肠造口术。

(非手术治疗):病情较轻者,腹膜炎体征趋于局限者,或全身条件差,难以耐受手术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①持续胃

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代谢支持③静脉应

用抑酸剂④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并发症:1.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及脉搏变化,腹腔内出

血常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症状,伴有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等腹

膜刺激征。因此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腹部变化。2.腹腔或切口感染3.吻合口梗阻(表现为患者拔出胃管或进食后腹胀,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可混有胆汁液体)

护理诊断:1.腹痛,腹胀:与腹膜炎症反应和刺激,毒素吸收有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腹腔大量积液导致肺不张有关

3.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4.疼痛

护理措施:1.体位:病人取半卧位,长头抬高45度,促使腹内渗出液流向盆腔,以减少毒素吸收和中毒症状,利于引流和局限感染,

同时避免腹胀所致的膈肌抬高,减轻腹胀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2.禁食,胃肠减压:持续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

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和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以减轻腹痛,腹胀。

3.注意心理护理(呼吸版块已提到)

4.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经常挤捏引流管以防血

块或脓痂堵塞,保持引流通畅,以预防腹腔内感染。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精神

意识状况,尤其注意循环,呼吸及肾功能监测,观察腹部体征,尤其

注意压痛,腹胀有无加剧,了解肠蠕动的回复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

时报告和协助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6.做好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防止压疮形成,保持床单元清洁,促进舒适。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伤寒考试试题

伤寒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31小题.每题1.0分,共31.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患者2l岁,持续发热12日,体温38℃~40℃,无明显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听力下降,曾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查体:体温39.8℃,脉搏90次/分,肝右肋下1cm,脾左肋下1cm可及,血白细胞3.5×109/L。为确定诊断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 A 血培养 B 骨髓培养 C 肥达反应 D 小便培养 E 大便培养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对伤寒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是( ) A 肝脾肿大的程度 B 血嗜酸细胞计数 C 体温的高低及热型 D 血白细胞计数 E 肥达反应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患者男性,38岁。持续性高热20日,伴腹胀、腹泻,于8月15日收入院。进食牛奶3小时后突然出现右下腹疼痛,脉搏细数,肝浊音界消失,血常规白细胞2.3×109/L.N0..83,L0.17。最可能的诊断是( )

A 急性胆囊炎 B 急性阑尾炎穿孔 C 伤寒并发肠穿孔 D 中毒型菌痢 E 胃穿孔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患者男性,25岁,高热3天,体温39.5℃,血培养伤寒杆菌(+),肥达反应"O"、"H"均(一),诊断是( ) A 伤寒迁延型 B 伤寒暴发型 C 伤寒逍遥型 D 伤寒慢性带菌者 E 伤寒普通型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关于伤寒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 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 B 粪便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C 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D 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有助于诊断 E "Vi"抗体的检测常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完整版)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它的发生率一般在4%以下,大多数发生在病程的两周以后,也就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以后会突发的出现右下腹的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腹痛症状会持续的加剧,腹部体征会有压痛和反跳痛,有肠鸣音的减弱或消失。如果做腹部立位平片,可以看到膈下游离气体。对于肠穿孔需要进行及时的抗感染的治疗,建议联合使用抗生素,必要的时候需要及时的手术处理。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以后,病情都可以控制。 伤寒: 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能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后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 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肠穿孔

肠穿孔 文章目录*一、肠穿孔的概述*二、肠穿孔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肠穿孔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肠穿孔的危害*五、肠穿孔的防治方法 肠穿孔的概述 1、定义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在腹腔中分布广,容积大,相对 表浅,又无骨骼保护,因此腹部穿透伤或闭合伤时都容易受累。开放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且常为多发性。闭合伤的好发部位则按其机制的不同而异。 2、症状部位十二指肠、小肠、结直肠 3、症状科室肛肠科 4、常见病因暴力直接撞击腹部中央,由外力从前方直接撞击、碾挫 肠穿孔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暴力直接撞击腹部中央时,小肠中 段易被挤压于脊柱上而破裂(如从高处坠落或突然减速)往往引 起相对固定的肠段如空肠起始段和回肠末段的损伤。当暴力突然施加于充满液体的小肠或爆震引起腔内压骤升时也容易在这些

部位发生破裂甚至断裂。有腹壁疝的病人,钝性伤时发生小肠破裂的机会比正常人大。 在钝性伤中,由外力从前方直接撞击、碾挫引起的破裂,以位置较为表浅的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居多,腹部及腰部遭受暴力,可 伤及升结肠或降结肠,因挤压造成肠腔内突然上升所致的胀裂, 容易发生在盲肠段。 肠穿孔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肠穿孔的检查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部超声、CT等检查,不难诊断。但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穿孔部位、穿孔病因来指导治疗。 2、肠穿孔的诊断鉴别方法诊断多无困难。远端小肠破裂时,由于内容物化学刺激性小,症状体征发展较慢,有可能造成诊断 延迟。脊柱或骨盆损伤本身可引起腹痛、腹胀及肠鸣音消失,若同时肠破裂,后者容易被忽略。腹腔穿刺或灌洗有助于明确诊断。肠穿孔的危害肠穿孔是临床上导致很多胃肠道疾病的严重 的并发症之一,会引起严重的弥漫性的腹膜炎。肠穿孔的临床表征,主要有剧烈的腹部疼痛感、腹胀感、腹膜发炎等病症,严重的肠穿孔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休克或者是死亡。

【传染见习出科考综合】6伤寒(重点)

[Abstract] 沙门菌分A、B、C、D、E群。伤寒由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引起,属沙门菌属D群,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分泌内毒素(致溃疡形成)和外毒素。夏秋多发,病后免疫持久。发病有二次菌血症(潜伏期1次,初期1次)。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滤泡和孤立淋巴滤泡。诊断靠“5症状3发现”。有复发(退热后1~3周)和再燃(患病2~3周后)。并发肠穿孔最严重。 ●伤寒的传染源 病人(起病后2~4周传染性最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水源(最重要,亦是爆发流行的原因),食物,日常接触,苍蝇,蟑螂 ●伤寒的病理特征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hyperplastic reaction of general mononuclear-phagocytic system (MPS) ●伤寒极期(病程第2~3周)的表现 1.发热:高热,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2.消化管症状:食欲不振明显inappetence,腹部不适abdominal discomfort,多有便秘 constipation,少数腹泻diarrhea为主; 3.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轻重相关。伤寒面容typhoid face(精神恍惚trance,表情淡漠apathia, 呆滞dull,反应迟钝lag in response),听力减退,重则中毒性脑病的表现(谵妄delirium,昏迷,病理反射);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RB,若并发心肌炎则不明显; 5.肝脾肿大hepatomegaly, splenomegaly 6.皮疹(玫瑰疹roseola):多见于病程6~13天,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2~4mm,按之 褪色,多分布于胸腹部,多在10个以下,2~4天内消退。 1

伤寒的并发症

近年来国内伤寒的并发症已显著减少,但国外报道伤寒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有增加趋势,并发DIC者也不在少数,应引起警惕。 1.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可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随意起床活动,饮食中含固体及纤维渣滓较多,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治疗性灌肠等均可为肠出血诱因。 2.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1个,少数2~3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肠穿孔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数,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暂时缓解(平静静)。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肠穿孔的诱因大致与肠出血相同,有的病例并发肠出血的同时发生肠穿孔。 3.中毒性心肌炎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但有报告伤寒痊愈1年仍遗留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曾一度发生阿-斯综合征者。 4.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12.8%~60%,常见于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为肝肿大,可伴有压痛,少数(0.4%~26.6%)出现轻度黄疸,转氨酸活性轻度升高,絮状反应及浊度试验一般正常。临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或阿米巴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肿大及肝功能可于2~3周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例可因深度黄疸并发肝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增加趋势,达12.5%~13.9%,国内亦有零星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的发生与伤寒病情轻重,患者红细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霉素应用无关,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除上述并发症外,伤寒杆菌所致肺部感染,急性胆囊炎,溶血性贫血,DIC等也可见到。(搜集)

伤寒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主要抗原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三者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O”及“H"抗体可辅助伤寒的临床诊断;检测“Vi"抗体则可用来发现伤寒慢性带菌者。伤寒菌体裂解时释放出强烈的内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耐低温,但对热及一般消毒剂较敏感,煮沸后迅速死亡。 2.发病机制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死,如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多或胃酸缺乏时,细菌则进入小肠,通过肠黏膜后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繁殖,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1次菌血症。此阶段属潜伏期,病人无症状。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如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2次菌血症,同时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在病程第2~3周,感染胆汁排入肠道,细菌经肠黏膜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孤立和集合淋巴滤泡坏死,溃疡形成。如果累及病变部位的血管可引起肠出血,侵入肌层与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至病程第4周,人体免疫力进一步加强,在血流及脏器中的细菌逐渐被消灭,肠壁溃疡逐渐愈合,病情缓解,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潜伏在体内的细菌可再度繁殖,并侵入血流而形成复发。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伤寒病人从潜伏期末即可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恢复期后排菌减少。排菌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蟑螂等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可引起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为多。人群中发病以儿童及青壮

病理学题目

填空题 1. 结核病的播散方式有、、。 2. 结核结节中的Langhans巨细胞是由或而成。 3. 原发肺结核的原发综合征表现为、、。 4. 常见的肺外器官结核有、、。 5. 肠结核的溃疡多呈状,其长径与肠的长轴。 6.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 7. 绝大多数原发性肺结核患者结局是。 8. 原发肺结核的原发灶常位于侧肺。 9. 结核病病变转向恶化的方式有、。 10. 结核病病变转向恶化的方式有、。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炎症。 12. 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有、、、、、。 13. 结核肉芽肿是由、、、组成。 14.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主要是以为主。 15. 肠伤寒的并发症有、、。 16. 伤寒的肠道病变分为、、、期。 17. 急性菌痢伪膜的成分有、、。 18. 乙型脑炎病毒为病毒,其传播媒介为。 19. 对乙型脑炎的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形态表现是。 20.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为主,结核病时发生的变态反应属于变态反应。 21.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于炎症,主要是的增生。 2 [提示] 1. 结核结节 (tubeicle) 2. 肺原发综合症(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 3. 干酪样肺炎 (caseous pneumonia) 4. 结核球 (tuberculous ball,tuberculoma) 5. 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 3 [提示]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 A. 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 B. 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 C. 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 D. 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 E. 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 2. 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 B. 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 C. 找到Langhans巨细胞 D. 干酪样坏死 E. 类上皮细胞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 A.肠出血 B.肠穿孔 C.中毒性肝炎 D.中毒性心肌炎 E.支气管肺炎 正确答案 B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发病率为1.4%-4%,在疾病的第二到第三周更为常见。肠穿孔常发生在回肠末端,但也可以在结肠或其他肠段看到。穿孔的数量大多数为1,少数为2到3。肠穿孔的症状是右小腹突然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细脉,呼吸急促,意识模糊,体温和血压下降。一到两个小时后,腹痛和其他症状暂时缓解,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并出现腹膜炎的体征,包括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的压痛和回弹痛,肠鸣音变弱或消失,腹腔中有游离气体。 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患者持续高烧(40-41℃)超过1-2周,并出现特殊的中毒面部特征,相对缓慢的脉搏,皮肤玫瑰花,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在骨髓中发现伤寒细胞(环状细胞),临床可诊断为伤寒。 病因

伤寒杆菌在水中生存2-3周,在粪便中生存1-2个月。它不仅可以生存,而且可以在牛奶中繁殖。它具有耐低温性,可以在冰冻环境中存活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和消毒的抵抗力较弱。加热到60℃30分钟或煮沸后,它可能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中残留的氯会迅速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10天,其长度与感染细菌的数量有关。食物类型的暴发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的暴发可长达30天。伤寒的典型自然病程持续约4周,可分为4个阶段 1.初始阶段 相当于病程的第一周,起病大多是缓慢的,发烧是最早的症状,通常伴有全身不适,疲劳,食欲不振,喉咙痛和咳嗽。患者的病情逐渐恶化,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在5-7天内达到39-40℃。发烧前可能会发冷,发抖少,发烧消退时出汗并不明显。 2.极性相 它相当于病程的第二至第三周。它通常具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 相当于疾病的第三至第四周,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改善,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大开始消退。但是,在此期间存在肠出血或肠穿孔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4.恢复期 在疾病的第4周结束时,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得到改善,并且通

肠穿孔

(肠穿孔)版块 查房目标:通过相互讨论和学习,进一步完善护理问题,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有危险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的发生 查房内容:肠穿孔相关知识治疗原则及进展问题及护理措施 定义: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分类:按照病发部位:可分为十二指肠穿孔,小肠穿孔,结直肠穿孔 按照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穿孔 按照病因分类:可分为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肠梗阻,嵌顿疝及医源性,自发性,外伤性肠穿孔。 病因: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肠梗阻,嵌顿疝及医源性,自发性,外伤性肠穿孔。 发病机制:肠道原发的或继发性疾病导致肠管壁坏死,破裂,穿孔,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内,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1.腹痛,腹胀:腹痛突然发生,呈持续刀割样疼痛,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 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 3.腹部检查: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身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样强直,叩诊肝浊音界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但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穿孔部位,穿孔病因来指导治疗。(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由于体液和营养素的丢失,可出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下降,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②血生化检查:可有低钾低钠等血清电解质紊乱的表现2.影像学检查①腹平片,可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明确诊断②超声检查意义不大,可发现积液③C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疾病治疗:(手术治疗)1.明确肠穿孔的同时要明确穿孔的部位和病因。 2.因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所以一经诊断,积极手术治疗。 3.手术方式要根据肠穿孔的病因及穿孔部位,穿孔时间,腹腔污染程度,病人的一般状态等进行选择。可行穿孔修补,肠部分切除或肠造口术。 (非手术治疗):病情较轻者,腹膜炎体征趋于局限者,或全身条件差,难以耐受手术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①持续胃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代谢支持③静脉应用抑酸剂④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并发症:1.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及脉搏变化,腹腔内出血常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症状,伴有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等腹膜刺激征。因此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腹部变化。2.腹腔或切口感染 3.吻合口梗阻(表现为患者拔出胃管或进食后腹胀,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可混有胆汁液体) 护理诊断:1.腹痛,腹胀:与腹膜炎症反应和刺激,毒素吸收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腹腔大量积液导致肺不张有关 3.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4.疼痛 护理措施:1.体位:病人取半卧位,长头抬高45度,促使腹内渗出液流向盆腔,以减少毒素吸收和中毒症状,利于引流和局限感染,同时避免腹胀所致的膈肌抬高,减轻腹胀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