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死亡标准及死亡分期

合集下载

基础护理学第十五章 临终护理

基础护理学第十五章  临终护理

第十五章临终护理1、临终关怀: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2、濒死:即临终,指患者已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即: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3、布拉克法律词典对死亡的定义:生命的永息,生存的灭失,血液循环停止,同时呼吸及脉搏等身体重要生命活动的终止。

4、脑死亡标准: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无呼吸无运动、无反射、脑电波平坦5、我国的脑死亡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的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图平直、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持续12小时以上3、临终患者的生理变化(1)肌肉张力丧失-希氏面容(2)循环功能衰竭-皮肤湿冷,脉搏不规则(3)胃肠道蠕动减弱(4)呼吸功能衰竭-潮式呼吸、鼾声呼吸(5)知觉改变-听觉最后消失(6)意识改变(7)疼痛4、临终患者的生理护理(1)临终患者的身体护理: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疼痛、促进患者舒适、加强营养,增进食欲、减轻感知觉改变的影响、观察病情变化(2)疼痛控制(3)缓解呼吸困难(4)控制排泄紊乱(5)保证营养(6)皮肤护理5、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1)否认期:病人不接受所面对的死亡(2)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病人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对任何事情都不合意、不满足,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3)协议期:病人期盼能延长生命,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提出种种要求。

如有的病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作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心理。

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4)忧郁期:病人已不得不面对所患疾病的现实,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症状愈加明显,因而产生绝望。

护理重要知识:临终护理常考点

护理重要知识:临终护理常考点

护理重要知识:临终护理常考点在《基础护理学》中的临终护理一章节考点相对较集中,中公教育医疗卫生考试研究院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于大家进行有效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一、知识点总结:(一)死亡过程的分期1.濒死期:各种反射减弱或逐渐小时,肌张力减退或消失,血压下降,心跳减弱。

2.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3.生物学死亡期:(1)尸冷:最先发生,24小时左右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

(2)尸斑:2~4小时出现在尸体最低部位。

(3)尸僵:1~3小时出现,12~16小时最硬,24小时后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24小时后出现。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1.否认期:病人在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时,首先会表现出震惊,进而进行否认,他们会说不,不是我或不可能。

病人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试图证实诊断是错误的,如要求复查、转换医院就医等。

这是因为病人尚未作好接受自己疾病严重性的准备。

护士应尊重其反应,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心理,与病人交往过程要采取理解、同情的态度,认真倾听其感受。

同时对其家属给予支持,使之理解病人的行为。

2.愤怒期:在被诊断无误后,病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现实,痛苦、怨恨、嫉妒、无助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为生气、愤怒、怨天忧人,为什么是我? ,有的人甚至迁怒于医务人员和家属,以谩骂等破坏性行为发泄其内心的痛苦。

此时护士应明白愤怒是病人心理调适的反应,要理解病人发怒是源于害怕和无助,而不是针对护士本人。

护士要为病人提供表达其愤怒的机会,以渲泄其情感,尽量满足其合理需要。

3.协议期:病人表现为不再怨天忧人,会提出要求,希望尽一切力量延长生命,要求活到完成某件重要事情之后。

病人为延长寿命会承诺做某些事情,如配合治疗和护理。

此时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4.忧郁期:即将来临的死亡威胁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使病人产生悲伤、失落、情绪低沉、食欲下降、甚至自杀的想法。

护士在这个时候应注意允许病人有悲伤、哭泣和表达失落的机会,并让家人陪伴在病人身旁。

临床死亡的标准

临床死亡的标准

临床死亡的标准机体生命的死亡包括濒死、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三个阶段。

1.濒死期的特征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丢失或深度抑制,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应迟钝或减弱,呼吸和循环功能进行性下降,能量生成减少,酸性产物增多等。

2.临床死亡期的主要特点是延脑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表现为各种反射消失,呼吸和心跳停止,但是组织器官仍在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活动。

3.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此时,机体各重要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功能和形态改变。

但是,某些对缺氧耐受性较高的器官、组织如皮肤、毛发、结缔组织等,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维持较低水平的代谢过程。

4.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随着脑死亡的发生,全身各个器官功能也随之停止,其诊断标准是:①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及固定;④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⑦生理反射消失: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消失:即用50ml的冰水刺激耳膜,眼球不转动;角膜反射消失;呕吐反射消失;咳嗽反射消失:即通过插管刺激气管支气管没有咳嗽反射。

5.植物人与脑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植物人脑干的功能是正常的,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因此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

脑死亡时,全脑呈现永久而不可逆性的器质性损伤,无自主呼吸,脑干反应消失,脑电波是一条又平又直的线,经颅多普勒B超显示脑死亡。

从临床的角度讲,当最后确定某人已经死亡时,主要指的是临床死亡,或临床死亡期,表明某人已经再没有可能复苏并恢复生存的可能性。

本栏目中近期介绍的3例“死亡”患者又复苏的事例,都是“死者”家属自行确定,并未经专业人员或医生最后确诊死亡的案例。

如果上述案例发生在某家医院里,那可真正成了天下奇闻了。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第一章考点精讲-第十七节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第一章考点精讲-第十七节

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第一章考点精讲第一章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十七节临终病人的护理1.死亡概念死亡是指个体的生命活动的永久终止。

目前医学界主张的死亡诊断依据是脑死亡。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不可逆的脑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

脑死亡标准是: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②自主呼吸停止。

③脑干反射消失。

④脑电波消失。

上述标准24小时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药的影响,即可得出脑死亡的诊断。

2.死亡过程的分期分3个阶段。

(1)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极度衰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潮式呼吸及间断呼吸。

猝死等病人可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2)临床死亡期: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如果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仍可复苏。

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l小时或更久。

(3)生物学死亡期:为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要复活。

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即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等。

①尸冷。

死亡后24小时接近环境温度。

②尸斑。

血液循环停止,坠积性充血使尸体最低部位皮肤出现暗红色斑块或条纹。

死后2~4小时开始。

③尸僵。

死后1~3小时出现在下颌部,4~6小时扩散到全身,12~16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缓解。

④尸体腐败。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基础护理学之临终护理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基础护理学之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临终护理1.概述2.临终关怀3.临终病人的护理4.死亡后的护理5.临终病人家属及丧亲者护理一、概述死亡的概念传统的判断标准:心跳、呼吸停止。

脑死亡判断标准:①无感受性及反应性;②无运动、无呼吸;③无反射;④脑电波平坦。

上述标准24小时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死亡过程分期一般可分为三期:(一)濒死期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极度衰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潮式呼吸及间断呼吸。

濒死期的持续时间可随病人肌体状况及死亡原因而异,猝死等病人可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层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三)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

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即尸冷、尸斑、尸僵等;晚期尸体现象,即尸体腐败等。

生物学死亡期表现1.尸冷一般死后10小时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10小时后为每小时0.5℃,死后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2.尸斑死亡后2~4小时出现。

若死亡时为侧卧,则应将其转为仰卧,以防脸部出现尸斑而颜色改变。

3.尸僵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到全身,12~16小时至高峰,24小时尸僵开始减弱,尸僵缓解。

【含15份配套试卷】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学备考:死亡的分期与各期临床表现

【含15份配套试卷】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学备考:死亡的分期与各期临床表现

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学备考:死亡的分期与各期临床表现死亡的分期与各期临床表现:(一)濒死期(临终状态)濒死期的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

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

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

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

此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有些猝死的病人,因心跳、呼吸骤停,则无明显的濒死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配合抢救工作,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注意保暖。

多用语言和触觉与病人保持联系。

通知病人家属及单位,允许家人陪伴,并做好安慰工作。

(二)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主要特征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中仍有微弱代谢活动。

在一般条件下,持续时间为4~6分钟(即血液供应完全停止),但在低温条件下可延长1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此期由于重要器官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如对失血、窒息、触电等致死的病人给予积极抢救复苏,仍有生还的可能。

(三)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机体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

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1.尸斑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2.尸冷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温度经过6~8小时同室温接近。

3.尸体腐败一般死亡24小时后发生(气温高时发生较早),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发生分解、自溶。

护士资格考试妇产科护理学模拟题一、单选题(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共20题,每题5分。

)1、先兆流产与难免流产主要鉴别是A.阴道流血时间长短B.下腹疼痛程度C.宫颈口开大与否D.子宫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E.妊娠反应轻重标准答案: C解析:因为宫颈口已扩张难免已不可避免2、关于稽留流产的症状和体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多有过先兆流产的经过B.子宫小于妊娠周数C.妊娠反应消失D.出现反应性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E.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标准答案: E解析:尿妊娠实验多为阴性。

17临终病人的护理(护士职业资格考试)

17临终病人的护理(护士职业资格考试)

临终病人的护理一、概述【死亡的概念】1.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其诊断标准有·①无感受性和反应性·②无运动、无呼吸·③无反射·④脑电波平直【死亡过程的分期】1.濒死期(临终状态)生命即将终结,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2.临床死亡期·延髓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5~6分钟,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仍有复苏的可能3.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变化;死亡最后阶段。

①尸冷:最先发生;死后24小时接近环境温度。

②尸斑:2~4小时开始出现,最容易发生于尸体的最低部位。

③尸僵:首先从小块肌肉开始。

咬肌、颈肌开始。

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扩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至最硬,24小时后尸僵开始减弱。

④尸体腐败:死后24小时先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展至全腹。

二、临终病人的护理【临终病人的躯体状况和心理反应】1.临终病人的躯体状况·循环与呼吸:脉搏快而弱、不规则、血压下降、呼吸浅快、可有潮式呼吸、间断呼吸等·希氏面容:面肌瘦削、面部呈铅灰色、嘴微微张,下颌下垂、双眼呆滞·听觉最后消失·通常呼吸先停止,随后心跳停止2.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五个阶段)·否认期:拒绝接受事实。

去各个医院检查·愤怒期:为生气与愤怒。

情绪发泄·协议期:病人接受临终事实。

积极配合治疗。

·忧郁期:强烈的失落感。

轻生;低沉·接受期:为临终的最后阶段。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1.否认期:不要轻易揭露患者的防御机制,也不要欺骗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

2.愤怒期: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允许患者发怒、抱怨、不合作。

3.协议期:关心和指导患者,尽可能答应患者合理的需求。

4.忧郁期:给予患者同情和照顾、鼓励和支持,预防患者的自杀倾向。

5.接受期: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

2013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死亡的分期与临床表现

2013执业护士考试基础护理:死亡的分期与临床表现

(一)濒死期(临终状态)此时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

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

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

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

此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有些猝死的病人,因心跳、呼吸骤停,则无明显的濒死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配合抢救工作,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注意保暖。

多用语言和触觉与病人保持联系。

通知病人家属及单位,允许家人陪伴,并做好安慰工作。

(二)临床死亡期主要特征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中仍有微弱代谢活动。

在一般条件下,持续时间为4~6分钟(即血液供应完全停止),但在低温条件下可延长1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此期由于重要器官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如对失血、窒息、触电等致死的病人给予积极抢救复苏,仍有生还的可能。

(三)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机体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

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
1.尸斑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2.尸冷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温度经过6~8小时同室温接近。

3.尸体腐败一般死亡24小时后发生(气温高时发生较早),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发生分解、自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标准及死亡分期
基础护理学临终患者护理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考点不多。

我们事业单位考试中主要考察死亡判断标准,死亡分期和临终患者心理变化三部分内容,这里笔者带着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死亡标准和死亡分期两个知识点。

一、死亡标准
相当成的一段时间内,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一直是作为判断死亡的核心标准,但是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但这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均同时死亡。

目前医学界逐步开始主张将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认为脑死亡后,生命活动将无法逆转。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1.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

2.无运动、无呼吸。

3.无反射。

4.脑电波平坦。

上述标准24h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做出脑死亡的诊断。

二、死亡分期
这里要跟同学们先区别这两个概念,死亡标准是临床上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判断一个病人是否死亡的标准,而死亡分期是人们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会经历的阶段,刚开始是濒死期,接下来进入临床死亡期,最后当患者死亡,就是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有几个名词需要我们掌握,包括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

1.濒死期:又称临终期,是临床死亡前主要生命器官功能极度衰弱、逐渐趋向停止的时期。

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或消失。

循环系统功能减退,心跳减弱,血压下降,病人表现为四肢发绀,皮肤湿冷。

呼吸系统功能进行性减退,表现为呼吸微弱,出现潮式呼吸或间断呼吸,代谢障碍,肠蠕动逐渐停止,感觉消失,视力下降。

2.临床死亡期: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有复苏的可能,若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3.生物学死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