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

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能)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

运作及其功

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起源19 世纪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

程的内省。

20 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拒绝内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托曼:认知地图心智发展的复兴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

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

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

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

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面孔的神经编码:

特异性编码:特异性编码是指对一个特殊刺激的表征。可能存在专门对某一特定刺激进行反应的神经元—祖母细胞。

特异性编码的问题:(1)环境中有太多不同的面孔以及其他客体,不可能为每一个刺激都分派一个特定的神经元;(2)尽管存在一些神经元专门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但这些反应是这针对这个类型的所有刺激的。

对此的一种普遍解释就是分布式编码

分布式编码认为,对于某一特定面孔的表征,并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独的神经元放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某一组神经元放电实现的。面孔的表征是通过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完成的,且对特定面孔的表征有其独特的神经元放电模式。某一特定面孔的编码需要大量神经元的分布式活动,类似于神经元的“大合唱” ,这种编码方式的优点是仅凭少数神经元的放电就可以表征大量刺激。

分布式编码是指一些神经元的放电模式,而分布式加工则指的是大量不同脑区的激活。

记忆的神经编码:特定的记忆通过储存信息的特定模式被表征,这就会使得我们在体验这些记忆的时候产生特定的神经放电模式。

第二讲小样本研究:裂脑人

第三讲感觉和知觉

知觉的性质:知觉会随信息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知觉也涉及与推理和问题解决类似的过程对失误的知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知觉其实并不是自动化的,它涉及许多复杂的、不可见的加工过程。

知觉是与某种动作一同出现的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始于感受器知觉第一步是感受器接受来自于环境的刺激,这种始于感官刺激的加工方式被称为自下而上加工。

生理层面: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会诱发一系列的电位变化,随后电信号会由感受器传向大脑。电信号到达大脑后,个体就可以看见或者听见刺激。当人们感知某一事物是,每一种特征都会激活皮层中负责相应朝向加工的特征觉察器。

行为层面:成分识别理论(RBC)个体通过感知一些基本特征来知觉客体,这些基本特征又被称为几何子,它们类似于知觉积木,可以组合起来构成客体。只要能感知到构成客体的部分几何子,我们就能识别出客体。

成分修复原则:如果我们能修复原客体的几何子,我们就能够识别该客体。

2.自下而上加工:运用先验知识

语音分割:知觉受个人言语经验的影响(P71)无意识推理理论:似然原理,即我们会将个体感知为与我们以往感知过的刺激模式最接近的客体。

知觉组织的完形法则:连续律、简洁率、相似率、熟悉率

——启发式影响知觉的规律:完型法则、环境规律(物理规律、语义规律)影响知觉的因素:(1)对客体的知觉是客体表征信号,即来源于感官刺激的信息,自下而上加工。(2)情景表征信号,即客体出现的情景等其他信息;(3)个体的知识经验或期待,即反馈信号,自上而下加工。(4)距离因素的影响,即深度线索;(5)气味刺激浓度;(6)完型法则和环境规律对知觉的影响知觉恒常性:物体被知觉为不变的,尽管它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化的,包括了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识别:将感觉输入与内部表征联系起来图形匹配理论:模板理论、原型理论、特征理论(1)模板匹配理论: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与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对应的袖珍副本(模板),内在模板与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关系。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精确匹配优点:模板说

对应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

智能的机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问题:模板说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仍然有许多缺陷。①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解释是不需要100%的匹配,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模板;②由于观察距离和角度的差别,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有大小和方向的差异,解释是大脑会对图像进行操作,包括心理旋转和大小调节。

(2)原型理论:原型是一个类别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可能并不存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或平均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

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近似匹配

优点: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缺点:理论不够清晰直观;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加工。

(3)特征理论:我们将物体表征为一个特征的组合模式,识别通过特征分析得以实现。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客观事物,以各种基本特征的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刺激信息的特征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佳匹配

优点:①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一定数目的特征以不同方式组合就可以表征不同的物体,大大减少了所需模板的数目,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③在识别中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缺点: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局部加工到整体加工,无法说明人在识别模式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实验视觉搜索实验(特征整合论)Treisman特雷斯曼,1980

结构描述理论

物体表征为抽象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识别就是一个对输入结构进行编码的结构,然后将其与记忆中的结构进行比较的过程。不同的结构描述理论对于基本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见解。

最有名的是基于部件的识别(RBC:决定模式识别的关键在于一些基本的几何离子(部件,geo n)以及这些几何离子之间的关系。

部件识别理论:Biederman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Geons)”,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种),人们获得了足够的形状信息就能觉察出“几何离子”,由几何离子再构成一个复杂对象(物体),这样就识别了对象。当给予我们的信息呈现方式不能让人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对象(物体)。

评价:部件识别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较容易的类别区分任务,部分得到实验的支持。不足之处:尚未阐明认知系统如何把一些零碎的线段拼在一起形成部件形状(即几何离子),不能解释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

知觉与运动

1.运动在知觉中的作用

运动为深度知觉提供了线索;

物体的运动提供知觉组织的线索:common fate,同一物体内的部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一致。

知觉者的运动为物体知觉提供线索:从各个角度知觉,看到物体全貌。知觉指导运动

手眼协调:视觉加工和运动之间的配合,对物体的视觉加工指导运动。视觉加

工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向等,指导的运动有方向、速度、角度向等。

3.知觉和运动的生理基础:

①what通路和where通路

what通路(腹侧):枕叶-颞叶,负责物体的识别:形状、颜色、类别等。

Where通路(背侧):枕叶-顶叶,负责运动的位置、方向、速度等。

②神经心理学中的双分离

单分离现象表明:两种功能有着不同的机制,尽管两种功能并不一定是彼此完全独立运作的。

把两种单分离的案例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双分离。双分离的产生表明:两种功能有着不同的机制,并且这两种机制独立运作。

镜像神经元位于前运动皮层

机制:镜像神经系统都具有一种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的功能匹配功能就是

, 这种所谓的“镜像机制” 。这种机制是自动的、反思前的。

(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

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

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

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4)镜像神经元促进了人们的模仿和学习。镜像机制的“映射”功能是双向的。一方面, 镜像神经元通过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的匹配机制, “映射”他人的动作, 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情感体验等等; 另一方面, 镜像神经元也通过镜像机制把自身的动作体验、行为意图等等“投射”给他人, “映射”自身的意图和体验等, 以此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基于经验的可塑性大脑结构受经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机制被称为基于经验的可塑性。

饲养在垂直条纹桶的猫,视觉皮层被重新塑造,最终只剩下主要对垂直方向线条反应的神经元。

FFA对Greeble识别,训练之后,FFA对Greeble的识别就像对面孔的反应一样好。

第四章注意

选择性注意:将注意聚焦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客体或信息上早选择模型

1.过滤器模型( P106)

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注意对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将一些信息滤掉,从而允许另一些信息得到更高层次的加工。

反对证据:鸡尾酒会效应:

2.衰减器模型:被辨别的信息都能通过衰减器,但是追随耳内的信息能被完全接收,而非追随耳内的信息虽然能通过衰减器却减弱了。最后的输出结果由第二阶段信息通过字典单元的分析决定。

衰减器模型从三方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1)物理特性-高音或低音、快速或缓慢;(2)语言-信息如何组织成音节或单词;(3)意义-单词的序列如何组成了有意义的短语。注: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比较。

共同点: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或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输入的信息都要通过过滤器进行调节;注意选择都属于知觉性质的(如物理特征等);过滤器位置大致相同,处在初级和高级分析之间。正由于它们的共同点,二者可以联合起来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 。(1971 年接受了衰减的思想。)不同点:前者把注意的选择视为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而后者不仅认为要对刺激物理特征加工处理,而且认为还对刺激的意义进行加工;前者中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操作的(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是关闭的)。后者中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并不是完全被关闭,而是关小些或出现阻抑性衰减。

晚选择模型:Mackay 的实验大部分输入进来的信息在被选择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都会进行意义加工灵活选择理论

注意选择发生在负荷过重的阶段,可早可晚认知负载的实验:侧干扰相容任务(P111)侧干扰项与目标项对应相同反应-相容侧干扰,反应最快不同反应-不相容侧干扰,反应最慢(flanker 范式)

flanker 范式:在紧密型空间接近上出现的集中性注意失败。知觉竞争和反应冲突的作用。

Stroop 效应

注意分配

?资源分配

视觉搜索:平行搜索和系列搜索

自动化加工-分配注意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特点:(1)非刻意,无意识加工;(2)耗费认知资源少;(3)容易进行注意分配控制性加工-不熟悉和困难的任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