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第一单元)

第一课从内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和外服制。

2.特点:对附属国(地方)控制力有限。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1.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2.分封制

①内容: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族姻亲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此外受封的还有姻亲、功臣和旧贵族。

③作用: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对商而言)

消极作用:到周朝后期,随着王室的衰落,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春秋战国)

3.宗法制

①目的:为解决继承矛盾,巩固已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主要内容(也是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③大宗与小宗的含义和关系:嫡长子为大宗,其它为小宗,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④作用: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凝聚宗族。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解决了分封制下的继承问题。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指夏商周时期)

1.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第二、三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含义

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二、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措施(内容)

①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实行皇位世袭制。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军务)。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加强皇权。

③地方上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及细密的法律。

2.作用和影响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三、汉朝到宋朝中央集权与分权的斗争

1.汉朝

①地方权力的扩大:汉初刘邦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

②解决措施:汉景帝时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又实行推恩令以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

唐中后期藩镇长官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唐亡后,进一步发展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从“权”、“钱”、“兵”三方面入手。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地方;由中央掌握地方财政。

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影响

1.积极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的: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专制皇权的含义

指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里。不断加强的过程也就是权力不断地高度集中到皇帝手里的过程。而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宰相,所以加强皇权的过程,核心是皇权与相权斗争过程。

二、从汉至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1.汉: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军国大事,削弱丞相权限。

2.唐:

①措施: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②作用: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3.宋:沿用唐的分割相权的方法而有所改变:三省长官基本不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管行政,设枢密院管军政,两者合称“二府”,后又设三司使管财政。这样宰相的权力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

4.元:

①措施: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②影响:元中后期,由于宰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

5.明:

①措施:建国之初沿袭元制。后来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管理全国政务,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设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权力逐渐扩大,被皇帝授与“票拟”权。(当然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②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6.清:

①措施:清初沿袭明制设内阁,同时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限。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②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三、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积极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严重妨碍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自此,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一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中国近代政治(第四、五单元)

第12、15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第一次)

1.背景:①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为了争夺广阔的世界市场而疯狂对外扩张。

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统治腐朽,国力衰退,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转贸易逆差,便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巩固统治,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开放港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议定关税。

此后又通过其它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及租地特权。

4.中国战败原因简析:中国制度腐朽,实力落后,清政府领导抵抗不力。

5.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带来屈辱和灾难,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

②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转化为主要矛盾。

③独立的发展道路被中断,并被迫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人民自此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中国过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客观了,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制度,打破了闭关状态,中国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思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修改条约的主张遭清政府拒绝。

2.过程: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于1858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①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面对失败,部分人士开始思考变革,洋务运动兴起。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政策。

2.过程: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经过黄海海战等战役,由于中国统治者的腐朽,1895年中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内容:割台湾等地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重庆等港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①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允许在华设厂,严得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巨额赔款加重国家负担。

④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四、八国联军入侵

1.义和国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外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19世纪末爆发了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最终由于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共同镇压而失败。但运动显示了人民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借口镇压义和国运动,英美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最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