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收稿日期:2015-07-16前,多项临床报道利培酮㊁奎硫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起效快㊁不良反应少等特点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㊁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P A N S S 评分均下降,患者的阳性症状㊁阴性症状㊁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均均减轻,两组总体有效率分别达到91.6%㊁92.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过程中耐受性㊁依从性均较好㊂总之,利培酮与奎硫平均可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且不良反应少㊁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㊂参 考 文 献1 王慧芳,张红霞,杨晓敏,等.喹硫平㊁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1年随访.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2):69~73.2 张淑芬,潘继英,全传升.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比较.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43~2945.3 张加强,张燕,刘飞虎.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36例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2,41(4):484~485.4 刘薇,熊吉东,唐月,等.八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4):305~309.5 王勇,陈祖金,袁洪彬.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193~2195.6 袁刚,曾昱,余雪芹.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7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重庆医学,2014,43(4):411~413.文章编号:1004-4337(2015)12-1817-02 中图分类号:R 256 文献标识码:A㊃药学研究㊃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李 瑛 雷心华(解放军171医院 九江332000)摘 要: 目的:探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到某院诊治的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吗丁啉治疗㊂在经过1个月的治疗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㊁胃镜检查结果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0.05㊂结论:临床上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止胆汁反流,减轻胃黏膜炎症,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㊂关键词: 蒿芩清胆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疗效; 胃镜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15.12.04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之后,治疗效果良好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到我院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患者38例,所有患者患者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9.3ʃ3.7)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病程(4.1ʃ1.2)年㊂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疾病,在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病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 >0.05)㊂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观察治疗期间禁止食用较为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对烟酒忌口;不使用其他药物㊂(1)观察组患者进行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的基本方案:各取10g 黄芩㊁半夏㊁青蒿㊁赤茯苓㊁竹茹,5g 半夏,15g 生枳壳,6g 陈皮以及10g 碧玉散混合之后用水煎煮,1天1剂药,分成两份,分别于午餐和晚餐前30m i n 服用㊂加减:如果患者恶心呕吐的状况严重则添加15g 代赭石和10g 旋覆花;胃粘膜充血状况较为严重则加入20g 败酱草及15g 连翘;胃粘膜炎症严重,糜烂萎缩状况明显则加入3g 三七粉和5g 珍珠粉进行冲服;肠鸣严重的加入12g 煅瓦楞子;腹胀严重的加入厚朴㊁木香各10g;大便秘结的患者添加适量大黄;食欲不振的加入适量白术㊁党参㊁麦芽[3]㊂(2)对照组采用吗丁啉进行治疗患者在饭前30m i n 口服10m g 吗丁啉,1天3次[1]㊂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之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㊂1.3 疗效评价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没有出现胆汁反流的现象,胃黏膜炎症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胆汁反流现象明显减少,胃黏膜炎症面积缩小超过2/3;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胆汁反流的情况减少,胃黏膜炎症面积缩小不超过2/3;无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症状加重㊂1.4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 P S S 18.0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差x ʃs )表示,组间采用t 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㊃7181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年第28卷第12期疗效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㊂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n)%]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8228295.0对照组4051811685.0 t值-----10.845P-----<0.053讨论蒿芩清胆汤属于中医药剂中的一种,有清胆利湿,和解少阳,和胃化痰的功效[4]㊂临床上多用于对流行性感冒㊁急性胆囊炎㊁急性胃炎等的治疗㊂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主要可通过胃镜检查来鉴别诊断[2]㊂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㊁手术治疗及日常调养㊂使用药物治疗时主要根据该病的发病原理来进行针对性的用药,主要包括两种药物:一种是增加胃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另一种是对胃黏膜进行保护的药物,如生胃酮㊁蒙脱石散㊂手术治疗主要的针对症状较为严重且通过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使用胆道分流术和R o u x-e n-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进行治疗㊂患者的日常调养过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调养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禁食高油高脂的食物,辛辣㊁温度过热或过冷的食物都需要避免;一是改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适当进行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康复㊂本次研究对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与进行吗丁啉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做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综上所述,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胆汁反流,使患者早日摆脱病痛,恢复健康㊂参考文献1李庆标.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8(11):701~702.2刘顺庚,赵静,等.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4例.光明中医,2013,11(3):2307~2308.3杨国祥.疏肝和胃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4刘乃勤.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9(7):51~52.A nO b s e r v a t i o no n t h e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H a o q i n Q i n g d a nD e c o c t i o n i n M o d i f i e dD o s a g eo nB i l eR e f l u xG a s t r i t i sL iY i n g,e t a l(T h e171t h H o s p i t a l o f P L A,J i u j i a n g332000)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H a o q i nQ i n g d a nD e c o c t i o n i n m o d i f i e dd o s a g e o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b i l e r e f l u x g a s t r i t i s.M e t h o d s:At o t a l o f80p a t i e n t sw i t hB R Gr e c e i v e d i n s o m e h o s p i t a l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f r o mJ u n e2013t o J u n e2014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t h e m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e r e t r e a t e dw i t hm o d i f i e dH a o q i nQ i n g d a n d e c o c t i o n,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d o m p e r-i d o n e.a f t e r1m o n t ho f t r e a t m e n t,o b s e r v e a n d c o m p a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g a s t r o s-c o p y i nb o t h g r o u p.R e s u l t s:T h e o v e r a l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o f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o b v i o u s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 t h e2g r o u p sw a so b v i o u s,P<0.05.C o n c l u s i o n:C l i n i c a l l y,i t i s e f f e c t i v e t o t r e a tB R G w i t h m o d i f i e dh a o q i n q i n g d a nd e c o c t i o n,i tw o u l de f f e c t i v e l y r e d u c e p a t i e n t s'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a n d p r e v e n t b i l e f r o mr e f l u x,r e l i e v e i n f l a mm a t i o no n p a t i e n t s'g a s t r i cm u c o s a a n dh e l pp a t i e n t s t o r e c o v e r e a r l y,i t i sw o r t h y o f c l i n i c a l p r o m o t i o n.K e y w o r d s H a o q i nQ i n g d a nd e c o c t i o n;b i l e r e f l u x g a s t r i t i s(B R G);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g a s t r o s c o p y ㊃8181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 V o l.28N o.122015。

?蒿芩清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蒿芩清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蒿芩清胆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组成】青蒿15~30g 黄芩10~15g 青黛10g 竹茹10~15g 枳实10g 陈皮10g 半夏10~15g 茯苓15g 滑石20g 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阳三焦湿(痰)热,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口苦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黏,或干呕、呃逆,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者。

亦治眩晕、黄疸、湿热盗汗、神志不清、心悸、失眠、咳嗽、咳血、热淋、痔疮下血等证。

【证析】此属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机理。

形成此机理的原因不一,或因邪犯皮毛,由表及里;或因邪从口人,肠胃受病,由里达外;或因邪从上受,由上而下;或因邪从尿路侵入,由下而上,影响三焦水道失调,阳气为湿浊所遏,气郁化热,遂呈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为患。

湿热阻于少阳三焦,则寒热如疟;热邪偏盛,故热重寒轻。

肝胆经脉循胸胁,湿碍气阻,壅滞经隧,故胸胁胀痛。

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胆热乘胃,胃浊上逆,则呕吐酸苦水,甚至胆汁随胃液上逆而呈呕吐黄涎。

肝与胆为表里,胆热及肝,气病及血,故舌质红;湿热熏蒸则苔腻;肝脉自弦,脉象弦数,是肝胆有热象征。

至于眩晕、黄疸、湿热盗汗病在肝;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病在心;咳嗽、咳血病在肺;热淋病在肾;痔血病在肠道,征象部位虽异,湿热为患致病本质则同。

上述征象有气郁化热、津凝为湿(痰)、胆汁壅阻、血热外溢等基础物质病变,也有组织结构感受刺激病变,但以湿热为其主要病理。

【病机】三焦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上下分消法。

【方义】叶天士《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谓:“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叶氏指出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之少阳病,但伤寒之邪自表入,邪在少阳,法当和解表里之半。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之邪若不逆传内陷,留恋少阳三焦,水液失调,即呈湿热。

治疗少阳三焦湿热,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遏其阳气,当如温胆汤之走泄,展其气机。

沈元良主任运用蒿芩清胆汤经验

沈元良主任运用蒿芩清胆汤经验
内蒙 古 中医药
沈 元 良主 任运 用 蒿 芩清 胆 汤 经验 △
裴静 波 吕旭 阳 指 导老 师 : 沈元良一
关键词: 蒿芩 清 胆 汤 ; 名 医经验 ; 沈元 良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9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5 ) 0 8 — 0 0 4 6 — 0 2 根腻 , 脉 滑 数 。中医 诊 断为 “ 痞满 ” , 从 症状 、 舌、 脉分 析属 湿 热 阻 胃 证, 予 以清 热化 湿 、 消痞 和 胃之 法 , 用 蒿 芩清 胆汤 加减 治 疗 。处 方 : 青蒿 1 5 g 、 淡子芩 1 2 g 、 姜 竹茹 1 5 g 、 柴胡 1 2 g 、 茯苓 1 2 g 、 姜半夏 1 2 g 、
发挥 , 将此 方运 用 于内科 杂病 , 取得 满 意疗效 , 验案 举 隅如 下 。 1 病 案举 例
退, 脉 细滑 。前方 加远 志 1 2 g 北 秫米 3 0 g 。再七 剂 。三 诊 : 药后矢 气
例 1 : 反 复发 热案 赵某 , 男, 1 4岁 , 2 0 1 3 年 9月 8日初诊 。 反 复 发 热 二十 余 天 , 经 在 当地 医院 多处 中 、 西 医治 疗 , 发 热 持 续 未退 , 恶 寒轻 , 发热重 , 咽部 红肿 疼痛 , 胃脘胀 满 不适 , 口干 苦 , 兼 有 泛恶 , 且不 欲饮 食 , 小便 黄赤 , 舌苔 黄厚 腻 , 脉 浮数 。 体 温在 3 8 ℃~ 3 9 . 3 ℃间 , 曾查 血 常 规 : WB C: 7 . 8 x 1 0 9 / L , N : 4 5 %, L : 5 5 %; 血生化 : 正 常; 尿 常规 : 蛋 白阴 阳性 。经抗 炎 、 抗病 毒输 液治 疗 一周 无 效 , 使用 激 素治 疗后 虽 热退 , 但 停药 后热 度 再升 , 经 人介 绍来 本 院诊 治 。据 脉症 诊 为病 毒 湿热 郁 于三 焦 , 少 阳枢转 不利 , 治 疗予 以三焦 湿 热清 透 为先 , 使 湿热 之邪 从 三焦 少 阳枢 转而 出 , 其郁 热 自能 消退 。处方 以蒿 芩 清胆 汤 加味 治疗 : 青蒿 1 5 g 、 黄芩 1 0 g 、 柴胡 l O g 、 淡竹 茹 l O g 、 滑石 1 5 g 、 茯苓 1 5 g 、 青黛 1 . 5 g 、 甘草 3 g 。三剂 水煎 , 每 日早 、 中、 晚服 三次 。 复诊 : 服完 第一 剂后 , 体 温未超 过 3 8 . 6  ̄ C, 第 二剂 后 , 体温 降至 3 7 . 7 ℃, 第三剂后 , 体 温在 3 7 . 5 ℃左右 , 近 日复 诊 时 体 温 3 7 ℃, 诸 症 大减 , 已思 饮食 。舌苔 淡黄 腻 , 脉缓 滑 。继 用前 方加 芦 根 1 5 g 、 米 仁 1 5 g , 1 剂/ d , 2 次, d , 服 四剂 后 复查 血 、 尿 常规 正常 , 体温 正 常停药 。 按: 《 素问・ 阴阳离合论》 日: “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 太阳为开 , 阳 明为 阖 , 少 阳为枢 。” 开 阖枢 三层 次之 中 , 枢居 中位 , 涉 及 内外 , 影 响 表里, 关 连上 下 。影 响少 阳枢 机失 调 的病 因 , 或外 感湿 毒郁 闭化 热 , 或 素体 湿 病毒 蕴结 三 焦 。枢机 失 调呈 现 的病证 较 多见 , 且 较 复杂 。 如 本例 湿 热之 毒郁 于 上焦 则 头胀 痛 、 口苦 咽干 , 蕴 于 中是 见胸 脘 痞 满, 恶心 呕 吐 , 结 于下 焦可 见小便 黄 赤 。“ 三 焦者 , 水火 之道 路也 。” 故选 用 蒿芩 清 胆汤 。蒿芩 清胆 汤 中青 蒿味 苦气 香 , 清芳 透 络 , 能从 少 阳领 邪外 达 于表 ; 柴胡、 黄芩 能退 表 里之 热 , 祛三 阳不 退 之热 ; 黄 芩、 竹 茹等 药 清化 中焦 湿 热病 之 毒 , 清热止呕; 陈皮、 半夏、 枳 实 能 燥湿 化 痰 , 行 气 导滞 和 胃; 茯苓 、 碧 玉散 清利 下 焦湿 热从 小便 排 出。 综本 方 , 有清 透三 焦湿 热 、 和 胃导 滞 的作用 。 例2 : 痞 满案 徐某 , 女, 5 8 岁, 单 位食 堂 工作 人 员 , 2 0 1 2年 1 1

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化痰祛湿清热

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化痰祛湿清热

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化痰祛湿清热
蒿芩清胆汤这首方剂出自于《重订通俗伤寒论》,起到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化痰祛湿清热的功效,其药物组成由青蒿、黄芩、半夏、竹茹、陈皮、枳壳、茯苓、碧玉散组成。

位于中焦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当肝气不舒,脾失健运,胃气不降,胆热上逆,肝胆脾胃气机不畅,进而痰湿浊热便由内而生,郁结不散,从而会出现往来寒热、口干口苦、胸闷、胸胁胀满、烦躁失眠、咳痰、口中黏腻等症状,蒿芩清胆汤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

蒿芩清胆汤中用到青蒿、黄芩,青蒿入少阳胆经,能够清透胆热,引邪外出,黄芩苦寒,加强青蒿清热透邪的作用;半夏竹茹两味药,能够化痰降逆止呕,能够平降胆胃之气;枳壳、陈皮、茯苓,能利气燥湿和胃,疏利中焦的气机,茯苓甘淡利水,引邪外出,最后还有碧玉散,也有加强清热利湿泻火的功效。

因此,从蒿芩清胆汤的组成来看,这个药方有疏肝利胆、和胃化痰祛湿、利水祛湿清热等多重功效,非常适合痰湿浊热郁结中焦,气化不利,升降失常,胆胃化热等疾病。

临床所见,一些急性外感发热、肝胆炎症、胃肠消化不良、胃胀痞满吞酸、心烦失眠,或口腔溃疡、胃食道反流综合征等疾病,属于
上面的辨证类型的,用蒿芩清胆汤都比较有效。

关注我
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的分享。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

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章进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海安226600笔者在1996年4月~2004年12月,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0例,并用西药对照组50例进行疗效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责料本组450例均系本院门诊患者,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本院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治疗组400例中,男性229例,女性17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3个月。

伴有食管炎26例,浅表性胃炎210例,萎缩性胃炎37例,胃糜烂37例,残胃炎14例,胃粘膜脱垂13例,胆蠢切除12例。

西药组50例,年龄、性别、病程及伴随病症等与治疗组400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1.2主要临床表现上腹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餐后更甚,抗酸剂不能缓解,食欲不振,口苦、暖气、恶心呕吐,呕吐酸苦水,呕吐上腹痛减轻或消失,也有不能缓解,舌苔多黄腻,脉弦或滑。

2治疗方法(1)治疗组:以蒿芩清胆为基本方,青蒿10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10g,陈皮6g,生枳壳20g,赤茯苓10g,碧玉散(包)12g。

伴食管炎加白及、生地榆、石打穿;胃糜烂加仙鹤草、参三七;吐酸、嘈杂合左金丸或乌贝散;便秘加生大黄;胆囊炎、胆石症加金钱草、片姜黄、郁金等。

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前服。

20d为1疗程,治疗3疗程观察疗效。

(2)西药组:吗叮咻10mg,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丙谷胶0.4,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疗程同上 o3疗效观察(1)疗效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无胆汁返流,胃粘膜麋烂、出血消失、充血水肿范围缩小2/3以上。

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査胆汁反流减少,胃粘膜糜烂、出血威轻、充血水肿范围缩小1/3~2/3。

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普,胃镜复查胃粘膜病变无改变。

(2)治疗结果:治疗组400例,治愈216例,占54.0%;有效147例,占36.7%;无效37例,占9.3%;总有效率为90.7%。

蒿芩清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蒿芩清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蒿芩清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蒿芩清胆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蒿芩清胆汤自古以来被称作看病的灵丹妙药。

它针对许多病症均成效显著。

下边我们就看来一看蒿芩清胆汤的实际的作用。

特异药方生产
青篙脑4.5~6克淡竹茹9克仙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青子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广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清胆清热利湿,和胃止咳化痰。

治少阳寒湿痰浊证。

症见热寒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口臭膈闷,吐酸苦口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现用以体会暑湿、登革热病、亚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证属寒湿侧重者。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水煎服。

特异备注名称生产
聚瑞青篙清炎热以透邪,柴胡化寒湿以利胆,共为君药;竹茹、橘子皮、半夏、枳壳行气降逆,和胃止咳化痰,均为臣药;赤茯苓、翡翠散淡渗清热利湿,并导胆热下滑,为佐、使药。

合而变
成清胆热,止咳化痰湿,畅气轮的要方。

特异摘抄生产
《重订通俗伤寒论》
以上便是针对蒿芩清胆汤的一些详细介绍,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等的各有不同,同一种药方具有的实际效果很可能也不是太一样的,因此大伙儿应当依据本身的具体情况服食,不必盲目从众。

蒿芩清胆汤临床验案举例

蒿芩清胆汤临床验案举例
1 不 寐
如 治 鲍 某 ,男 ,5 7岁 。2 0 1 3年 3月 4 日初 诊 。
柏地 黄 丸后 ,反 增腹 胀 、胸 闷 ,而 盗 汗 未 止 。细 审其 症 ,另有 胸 闷 、 口苦 。证 属 湿 热交 蒸 ,入 于 阴分 ,正
邪纷 争 , 营 阴 失 守 ,逼 津 外 泄 ,故 投 蒿 芩 清 胆 汤 治
患者 失 眠半 年 ,长 期 服用 乌灵 胶 囊 等 2片方能 人 睡 ,伴 精 神 紧张 、
形体 消 瘦 、烦 躁 不 安 、 失 眠 、 口苦 。舌 苔 白 腻 、质
红 ,脉 弦 滑 数 。证 属 胆 热 痰 阻 、痰 火 扰 心 。 治 拟 清 胆
2 盗 汗
按 :胆 汁返 流性 胃炎 是 由各种 原 因引起 的幽 门功 能不全 ,或 胃切 除 术 后 胆 汁 返 流 ,导 致 胃粘 膜 充 血 、
水 肿 、糜烂 等改 变 ,多系 胆 热犯 胃, 胃气 上 逆 ,表 现
为 胃脘 部 疼 痛 ,伴 有 嗳 气 、泛 酸 ,时 有 腹 胀 ,纳 少 , 小便黄 ,大便 干结 。舌 质红 、苔 黄 腻 ,脉 弦 细 滑 。故 投蒿 芩 清 胆 汤 清 胆 利 湿 、 和 胃化 痰 。方 中 青 蒿 、黄
蒿芩 清胆 汤 出于 《 通 俗伤 寒 论 》 ,用 于邪 在 少 阳 、 往来 寒热 等 。笔者 在临 床 上 ,采 用 蒿芩 清 胆 汤 治疗 不
煎)各 1 5 g ,青 蒿 、 黄 芩 、姜 竹 茹 、 白 薇 、郁 金 各 1 2 g ,姜半 夏 9 g ,枳 壳 、麻 黄 根 、稽 豆 衣 各 2 4 g ,煅
如 治 刘 某 ,男 ,3 7岁 。2 0 1 3年 4月 3 日初 诊 。
患 者夜 寐 盗 汗 3个 月 ,反 复 发 作 。 曾服 用 知 柏 地 黄

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配伍治疗脾胃湿热病

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配伍治疗脾胃湿热病

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配伍治疗脾胃湿热病摘要:中药青蒿实为黄花蒿,其性味苦,辛,寒,归肝、胆、肾经,可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使临床中脾胃湿热证明显增多,刘师灵活运用青蒿配伍治疗脾胃病中的湿热证,如胃痛、痞满、便秘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就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配伍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经验总结,以飨同道。

关键词:青蒿脾胃病湿热证刘华一刘华一教授,医学博士,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名中医,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脾胃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跟师期间,笔者有幸随师抄方,收获颇丰。

2015年,随着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被推上了世界的领奖台,而青蒿也被人们所熟知。

然而青蒿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在治疗疟疾方面,青蒿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跟师期间,脾胃病中湿热证越发增多,刘师选方用药中,青蒿使用频繁,遂将刘师应用青蒿在脾胃病湿热证中经验总结于下。

1.青蒿的历史沿革《神农本草经》中描述:“草蒿,味苦,寒。

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一名青蒿。

”青蒿正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而记录最为详尽的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载:“主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温疟甚,鼻中血,金疮扑损,牙齿肿痛,毒蜂螯人,耳出脓血,鼻中痣肉。

”《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

提到青蒿,截疟的作用被人们所熟知,因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可抗疟原虫,但此青蒿并非真名青蒿,而为黄花蒿。

经实验表明,菊科篙属5种植物,其中包括青篙(黄花篙)、茵陈篙、牡篙、南牡篙和邪篙。

除黄花蒿含青蒿素外,其他品种,均不含青蒿素[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0年版)将青蒿定义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因此,现如今所应用的青蒿实为黄花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蒿芩清胆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4-20 14:50:55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麻春杰1 韩雪梅1* 新燕2 钱占红1 任存霞1
1.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010110);
2.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院(010110)
关键词:蒿芩清胆汤;脾胃病;胆汁返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
蒿芩清胆汤出自清代医家俞根初的《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蒿芩清胆汤的药理作用中发现,该方不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1]、抗炎作用[2],而且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具有保护胃黏膜和止泻等作用[3-4]。

因此,我们将此方广泛运用到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现就本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1 胆汁返流性胃炎
患者,张某,男,46岁,干部。

主诉:胃脘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3年余,近日加重。

该患于3年前因过量饮酒出现胃脘部疼痛,剧烈呕吐,经治疗症状消失,其后每因饮食不慎即感胃脘部饱胀、疼痛。

近日因外出就餐过食辛辣而致胃痛加重,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结果示: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治予清利肝胆、和胃降逆。

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处方:青蒿15g,黄芩10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代赭石15g,白芍药10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呕吐次数减少,腹胀缓解,仍有嗳气、反酸、大便干、小便黄等症,舌脉如前。

继服上方加黄连5g、
大黄10g(后下),服7剂。

三诊:胃痛、腹胀消失,已有二天未出现呕吐,嗳气、反酸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继服初诊方7剂巩固疗效。

随访1周后诸症消失,近3个月未复发。

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Hp(-)。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208020605)
*指导老师
按:胆汁返流性胃炎又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所致,主要是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其症状除上腹部胀痛、隐痛、灼痛或者不适,餐后或者抗酸药难以缓解外,常伴有胆汁性呕吐或者恶心,体重下降等。

属中医“胃痛”、“呕吐”、“嘈杂”等范畴。

《灵枢》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其发病特征似与反流性胃炎相吻合。

本案患者过食辛辣,湿热内蕴,结于胆腑,胆气横逆,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痛;肝胆郁热,克犯脾胃,胃气上逆,胆汁返流,引起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酸苦水;胃气郁滞,腹气不通,故见腹胀,便干。

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胆郁热,痰湿内阻之象。

药用青蒿、黄芩、柴胡清利肝胆;竹茹、半夏、代赭石降逆化痰止呕;枳壳、陈皮理气化痰宽中;茯苓健脾利湿和中;白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相伍,疏肝清胆,和胃降逆,使脾胃气机升降恢复正常。

2 功能性消化不良
邢某某,女,54岁,上腹部痞闷不适6年余,近3个月加重。

患者6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饱胀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服用吗丁啉、奥美拉唑等药可缓解,其后经常反复发作。

近3个月症状明显加重,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就诊于中医。

现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纳呆、恶心、时有烧心和反酸,口苦口臭,尿黄、渴不欲饮、便溏,舌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痞满,证属湿热阻胃证,立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之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药用青蒿15g,黄芩10g,黄连5g,竹茹10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焦三仙各15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主证明显减轻,继服14剂后症状消失。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208020605]
*指导老师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亦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纳呆”、“反酸”等证。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治疗失当所致。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该患饮食不节,脾胃受伤,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导致脾胃升降失职出现痞满。

病程日久,湿邪郁而化热,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故见上述诸症。

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方中青蒿清热利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旋复花燥湿化痰,降气止呕,消痞散结;茯苓渗湿利水;枳壳理气消积、化痰除痞;陈皮理气调中;焦三仙消积化滞;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切合病机,诸证悉除。

3 溃疡性结肠炎
杨某,女,36岁。

自诉患有腹泻、腹痛1年多,经结肠镜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曾服用柳氮磺胺吡啶、固肠止泻丸等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又明显加重。

现症见大便次数每日5~6次,便中夹有粘液脓血,里急后重,泻后不爽,左下腹胀痛明显、肛门灼热,口干苦欲饮、心烦,纳呆、恶心,全身倦怠乏力,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痢疾,证属湿热蕴结,气血壅滞,立清肠化湿、调气和血,兼以健脾益气之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

青蒿10g,黄芩10g,黄连8g,半夏8g,茯苓12g,枳壳10g,陈皮10g,柴胡8g,白芍药10g,甘草10g,生黄芪30g,党参10g,白茅根10g,苦参10g。

水煎服10剂,服药
后腹胀、腹痛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每日3~4次,便中已无脓血,但仍有少量粘液,余症基本同前。

继续服上药1个月,所有症状均消失,大便成型,每日1~2次。

按: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临床以血性粘液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泄泻”、“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所致,本案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且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其局部病理变化。

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治应以清热利湿、调和气血为主,兼以健脾。

方中青蒿、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凉血行瘀;配以地榆、当归行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

党参、茯苓、半夏健脾胜湿;枳壳、陈皮行肠胃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柴胡舒肝和胃,升阳举陷;生黄芪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白芍药、甘草养血和营、又能缓急止痛,全方具有显著的清热化湿、解毒降浊、理气健脾之效。

可使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泻痢自除。

参考文献
[1] 莫日根,韩雪梅,新燕,等.蒿芩清胆汤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5):9-10.
[2] 卢志刚,韩雪梅.蒿芩清胆汤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3):32-33.
[3] 钱占红,任存霞,莫日根,等.蒿芩清胆汤对大鼠胃液分泌及胃排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 (5):3-4.
[4] 钱占红,任存霞,莫日根,等.蒿芩清胆汤的胃肠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