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概况
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及启示

国际视野I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及启示文/谢建华'马常宝'董燕'张会民2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其在耕地质量研究与保护的实践中,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指导体系和农业政策补贴体系,而且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健康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英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而这些,无疑都为我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农业的基本概况英国曾是欧盟第三大经济体,国土总面积24.41万km\总人口(2018年数据)664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83万亿美元。
英国共有农用土地1751万hm2,其中,耕地占35%,草地占58%,其他占7%。
在耕地面积中,约50%种植大麦、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超过1100mm,中部低地为700~850mm,东部、东南部550mm,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根据资源和环境禀赋及市场需求,经过多年发展,英国农业形成了4个典型农业区域。
一是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以谷物生产为主;二是降雨充沛的草原区,由于地势较高、土壤立地条件较差,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三是农牧兼业区,包括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谷物和畜牧业并重;四是北爱尔兰地区,以养牛、养猪和种植马铃薯为主,兼营林业。
鲜明的区域化布局,不仅使各自生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英国农业人口共47.6万人,约占社会总劳动力的1.6%;农业总产值达176.4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
据2018年数据,英国共有农场21.7万个,平均单个农场土地规模在几十公顷以上,部分可达几百或上千公顷。
其中,大于20公顷的10.3万个,总面积68.2万公顷;大于100公顷的4.1万个,总面积1333.4万公顷。
英国农业地理

英国农业地理夏季英国各地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差的控制,表现为南暖北凉。
大不列颠岛南部七月平均气温普遍在 17℃以上,北部则低于 13℃,南北间相差4~5℃。
在一般英国地理文献中,通常以一月℃(40°F)的等温线和七月℃(60°F)的等温线为界将全国分为四个部分,即冬暖夏热的西南部,冬暖夏凉的西北部,冬冷夏热的东南部,冬冷夏凉的东北部。
诚然,这暖、冷、热、凉之间相差不过 2~4℃,但对于年平均气温只有 10℃上下,尤其夏温偏低接近农作物结籽成熟低限气温的英国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冬暖意味着牧草生长期长,草场利用时间长,牲畜圈养时间短,畜牧业成本低;冬冷则情况相反。
夏热意味着夏收作物发育成熟条件好,果树开花结果条件好,蔬菜瓜类长势旺;夏凉则相反。
因此,无论从发展种植业或畜牧业看,西南部的气温条件都最好,东北部则最差。
以东南部与西北部相比,则东南部发展种植业的气温条件相对优越些,西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比较有利些。
以上非常概括地阐述了英国气温的地区变化及其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实际情况远远较此为复杂。
第一,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十分明显。
从表 18 中可见,顿贝里和埃斯克达尔摩尔两地纬度大体相当,但因海拔相差 234 米,一月气温相差℃、八月相差℃;霍利黑德纬度还稍高于腊亚达尔,只因比腊亚达尔低 220 米,一月要暖和℃、八月要热℃。
在英国,气温垂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耕地和人工改良草地连片分布的上限上,而其最重要的标志却是泥炭沼泽分布的下限。
英国低地带海拔既低,夏季气温又较高,基本上不存在泥炭沼泽。
因此,仅从气温条件看,这里不存在妨碍耕地和人工改良草地连片分布的因素。
在高地带,泥炭沼泽分布的下限随夏季气温自南向北递减而逐渐降低。
在康沃尔半岛和威尔士,泥炭沼泽分布下限一般在海拔 300 米以上,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和奔宁山脉降为海拔 180~240 米之间,而在苏格兰的大部,这一下限仅为150~200 米。
英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英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英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可持续农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英国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包括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这种农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技术创新:英国农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如农业机械自动化、精准农业技术和云计算等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例如,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力成本,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3. 农业多样性:英国农业越来越注重多样性,包括增加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罕见的、有特殊营养价值的作物,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不同口味的需求。
此外,特色农产品也受到市场的青睐。
4.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英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农业景观和农村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农家乐和农民市场等农业旅游项目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5. 农业政策的调整:英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在不断推动农业发展。
例如,脱欧后,英国将不再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限制,有望通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政策来促进农业发展。
总体而言,英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可持续、技术化、多样化和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向发展。
英国农业课件

2、英国圈地运动运动背景 1、毛纺制呢业的迅 猛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 3、英国大量公有土 地的存在。
4、利润的刺激。
5、政府支持的结果。
3、英国圈地运动-经济影响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自由劳动力。 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 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 改造。 3、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 力的发展。 4、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 5、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 备了阶级条件。 6、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 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 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 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 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 条件。 7、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 疑是一场灾难。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 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 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 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 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 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 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 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 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 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英国农业发展简述
一、概述 英国农业革命,指17 世纪至19世纪英国农 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 变革的过程。包括圈 地运动、机械化、四 轮作、良种培育等, 其结果是农业生产效 率大大提高,一方面 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 以支持人口的增长, 令一方面又分流出大 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 件。
二、圈地运动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冬暖夏凉,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终年 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 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 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 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 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一方面受中纬度西风(即 盛行西风)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另一方面与流经此处 的北大西洋暖流也有关系。暖流能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 作用。 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7 ℃ ,七月份 13~17 ℃ 。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 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英国雾气较重,主要是岛国的潮气 所致。首都伦敦冬季河湖极少结冰,一月平均气温在4 ℃ 以上;夏天则相当凉爽,七月的平均气温17度,早晚外出 需加外衣。年降雨量约600毫米,雨量分布较均匀。至于 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由于重视环 境保护,伦敦目前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英语国家概况British Agriculture

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畜牧业
英国中南部的麦田
农业发展的特点:
•从轻视农业转为重视农业,实现农业的 现代 •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单产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业劳动生 产率
规模化的小麦种植
机械化施肥
Answer the Question:
• Make a contrast between agriculture in
British Livestock
• Cattle, sheep, pigs, and poultry are the
important livestock industries. • The population of cattle, sheep and pig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 As a result, the UK imports no significant amount of poultry meat or eggs.
其他; 0.9; 5% 粗放牧地; 5.6; 30%
农作物用地; 5.1; 28%平原草地; 6.9; 37%
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
英 国 农 业
畜牧业
渔业
林业
英国有漫长的 英国的森林覆盖率 英国种植业主要为 畜牧业是英国农业 较低,仅8%;木 海岸线,长达 谷类作物、园艺作 的重要产业,其产 10509公里,是世 材90%以上需要进 物、块茎作物和饲 值约占农业总产值 界上海岸线最长的 口。英国曾是一个 料作物。主要农作 的2/3,重要性超 国家之一带有电子 森林资源丰富的国 物有大麦、小麦、 过了种植业。英国 计算机的综合探鱼 家。产业革命以后, 马铃薯、油菜及甜 的牧场面积接近全 系统技术使英国的 由于滥垦滥伐,毁 菜;其余近1/10 国总面积的一半。 海洋渔业捕捞全部 林放牧等使森林资 为园艺业,包括蔬 实现了自动化。 源几乎丧失殆尽。 菜、水果和花卉等。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british agriculture托福阅读

british agriculture托福阅读摘要:I.英国农业概述A.英国农业的发展历程B.英国农业的主要特点C.英国农业的贡献和挑战II.英国农业的发展历程A.传统农业时期B.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C.现代农业的发展III.英国农业的主要特点A.土地利用和农业技术B.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C.农业政策和环境保护IV.英国农业的贡献和挑战A.对英国经济的贡献B.食品生产和出口C.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正文:英国农业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样化的产业,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英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贡献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英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农业时期,英国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畜力进行耕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机械化、化学肥料和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进入20 世纪以后,英国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运用更多的科技手段来提高产量和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英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英国农业土地利用高效,集约化程度高,尤其是在养殖业和温室蔬菜种植方面。
此外,英国农业技术发达,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产量。
在农作物方面,英国主要种植谷物、油菜籽、马铃薯等;在畜牧业方面,英国以养殖牛、猪、家禽为主。
为了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英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如土地保护、补贴和环保措施等。
最后,我们来谈谈英国农业的贡献和挑战。
农业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不容忽视。
此外,英国农业在食品生产和出口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英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耕地减少、生产成本上升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国农业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英国农业历史悠久,产业特点鲜明,对英国经济和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British_Agriculture 英国农业概况

STRUCTURE
farming livestock
fishery
forestry
Talk about Forest: 2/3, Coast line: it later….. 11.9%(2011) 10509 km More important Timber: than crops farming Automation: 90% imports 100% Pasture fields: Industrial half revolution
British Livestock
Cattle, sheep, pigs, and poultry(家禽) are the important livestock industries. The heads of cattle, sheep and pig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As a result, the UK doesn’t import significant amount of poultry productions.
British agriculture
British Crops
Animal
husbandry(牧业+养殖业) dominates the farming economy of the country and a large part of the crops, particularly grains are produced for animal feed and fodder. Because of some limiting climate factors, wheat has to be imported. Britain’s main cereal (谷类作物) crop is barley(大麦). The other significant crops are potatoes, sugar beet(甜菜), kale(甘蓝) and beans. Horticulture (园艺作物)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Britain’s farming economy(10% of the output valu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农业概况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为英国或联合王国。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组成,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有时称“英伦三岛”。
首都伦敦,人口677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英国最大的海港和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国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为5831万人。
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安徽、江苏两省之和,而只有安徽一个省的人口。
英国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公里, 78%的人口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程度居发达国家的前列。
英国的农业人口(1994年)为104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为51万,占经济活动总人口的1.8%。
这个比例在所有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的。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一度在相当长时间里被称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1914年的殖民地国土面积比其本土面积大111倍,曾炫耀为“日不落帝国”。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动摇、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经济实力逐步削弱,但迄今仍然是西方七大经济强国之一。
英国垄断资本仍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国的货币是英镑,1995年1英镑可兑换1.5 1.6美元。
1993年,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060美元。
英国的东南部为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北部和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北爱尔兰大部分为高地,全境河流密布。
泰晤士河(346公里)是英国最重要的河流,它自西向东经伦敦平原注入北海,水位稳定,终年不冻,海轮朔流可直驶伦敦。
塞文河为大不列颠岛上最长的河流,全长354公里,下游有长约80公里的三角洲。
英国全境有很多湖泊,其中以北爱尔兰的内伊湖为最大。
英国的海岸线在西欧国家中是最长的,总长为11450公里,是世界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国家之一。
英国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纬度较高,但全年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
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季节温差变化很小(10 150C),最北部冬季平均温度为30C,夏季为120C;最南部冬季为50C,夏季为160C。
英国的耕地面积为60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为0.1公顷;还有永久性牧场1105万公顷,适宜于发展畜牧业。
英国农业发展特点从轻视农业转为重视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18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国农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当时英国的农业在欧洲居领先地位。
到19世纪初,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食品基本自给的国家。
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继而改为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
在轻视农业的政策的诱导下,农业逐步衰退,英国在食品供应方面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
在19世纪70年代,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供应当时全国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生产的粮食只能养活36%的人口。
1913年谷物播种面积比1870年减少25%;1931年谷物播种面积减为196.3万公顷,比1918年下降41.7%、产量下降20.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击毁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使国内粮食供应发生困难。
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采取重视农业的许多措施,如:奖励垦荒、对开垦荒地的农户发给奖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各地区普遍建立农业生产管理委员会,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
战后,英国花了近15年的时间,扭转了农业衰退的局面,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目前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
199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可提供谷物38.4吨、肉类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鸡蛋1224公斤。
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单产水平英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美国,属于人多地少的类型;因此,英国较为重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小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的单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1992年,英国谷物平均单产达6940公斤/公顷,高于同期欧洲和美国的单产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
1944年,英国只有农用拖拉机17.34万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
1993年,英国已拥有农用拖拉机5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4.7万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0.5台联合收割机。
目前,英国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
英国的农业机械配套,农业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
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英国目前使用的拖拉机,多数是大马力和液压传动,并装有电子监测和空调设备。
甜菜和马铃薯收获有单行分段作业和多行作业等多种机械,可以适应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操作。
二、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英国农业生产结构中,畜牧业占大头,其次是种植业。
从产值看,畜牧业约占2/3,种植业仅占1/5。
1.种植业英国种植业主要为谷类作物、园艺作物、块茎作物和饲料作物。
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马铃薯、油菜及甜菜;其余近1/10为园艺业,包括蔬菜、水果和花卉等。
1994年,谷类作物种植面积为305万公顷,总产1967万吨,人均占有量接近340公斤。
高产值园艺作物在英国的种植业中居于重要地位。
园艺作物产值约占全部种植业产值的1/3。
在园艺作物产值中,蔬菜产值约占60%,其次是果树和花卉。
1994年的园艺农作物产量中,番茄的产量达13.5万吨,黄瓜12.1万吨,苹果30万吨,梨4.5万吨。
英国有许多专门生产蔬菜的农场,规模为1 2公顷。
大多数蔬菜农场有温室,温室由电子设备控制温度和通风。
实行人工控制的温室,每公顷投资高达6万 7万英镑。
英国的园艺作物投入很大,每公顷蔬菜仅生产投资一项就需约180英镑,果园在开始获益之前每公顷需投入近1000英镑。
2.畜牧业英国的畜牧业是从16世纪的“圈地运动”发展起来的,最初发展起来的养羊业是为国内纺织业提供原料,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发展了肉、奶、蛋的生产。
畜牧业是英国农业的重要产业,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重要性超过了种植业。
英国的畜牧业的特点是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集约经营,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
英国的牧场面积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为畜牧业服务的饲料种植面积又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大片耕地用来种植饲草、饲用甜菜和饲用芜青等。
英国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猪和家禽为主。
在畜牧业结构中,牛、鲜奶、奶制品的产值占牲畜和畜产品全部产值的一半以上。
英国的畜牧业现正向着高度集约化和牧工商一体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1993年,英国拥有挤奶机15.8万台,自动挤乳机的普及率已达90%。
大型的畜禽加工厂不断涌现。
畜禽加工厂集供料、供水、通风、清粪、产蛋、挤奶、屠宰、加工、包装于一体,全部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英国畜牧业还具有饲料报酬高,畜禽个体产品率高、生产周期短等待点。
3.渔业英国有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0509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架面积为48.6万平方公里。
大不列颠群岛周围的海洋都是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陆架,不仅适于鱼类繁衍生长,而且便于捕捞作业。
不列颠群岛曲折的海岸线,使其有很多港湾可以作为渔船的抛锚地,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英国的海洋渔业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雷达、声纳等先进的导航系统进入了海洋渔业领域,带有电子计算机的综合探鱼系统技术使英国的海洋渔业捕捞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4.林业英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仅8%;木材90%以上需要进口。
英国15世纪以前曾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足以自给的国家。
十八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由于滥垦滥伐,毁林放牧等使森林资源几乎丧失殆尽。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通过立法,人工造林、制订了恢复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才逐渐使森林覆盖率恢复到目前的水平。
1994年英国森林面积为24.25万公顷。
三、农业科学技术早在1843年,英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研究机构洛桑实验站。
16年后,英国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问世,在生物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英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有强大的科研队伍。
英国的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
农业研究委员会有23个研究所,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研究的项目。
由农业、渔业和食品部提供的研究经费占农业研究委员会全部经费的一半。
英国的农业研究机构有两类。
一类是国家农业研究机构,另一类是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
国家办的农业研究机构有46个。
农渔食品部所属的研究机构主要侧重于应用研究,如人工育种、畜禽防疫、植物病虫害的控制及水产养殖等;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则主要侧重于动植物生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结构、土壤物理、生物固氮等基础科学的研究。
英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由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发展咨询局负责,在国家和地方设有专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机构。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发展咨询局有5000多个工作人员,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该局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建有8个区域性总推广机构和4个分机构,设有植物病理、昆虫和兽医三个中央实验室。
英国各地还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训练中心,培训农技推广人员。
国际英联邦农业局是全国最大的农业情报中心。
该局每年从全世界40个语种的85000种期刊中选录文摘,占全世界文献总量的50%还多,统计15万条,出版42种文摘杂志,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教育方面,英国设有农业课程的学校有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校三大类。
英国有15所综合性农业大学,42所农学院(英格兰、威尔士36个,苏格兰3个,北爱尔兰3个)。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农校,农民、农业工人等均参加农校的学习。
农校设有全日制和业余课程,学制为1 3年。
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英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从比较先进、衰退、恢复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扭转农业发展的衰落局面,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
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
从那时以来,英国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
2.实行价格保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了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种农牧产品(如肉牛、羊、猪、蛋、羊毛、牛奶、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
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
英国政府还通过提高某些农产品保证价格和压低另一些产品的保证价格的办法来调控农、牧业生产,使之扩大或缩小经营规模,达到预定的目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