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流行阴谋论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遴选公选笔试面试素养积淀-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公务员考试遴选公选笔试面试素养积淀-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参读)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20年2月1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关于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强调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这种阴谋论的威胁。

其实这是意料中的事,每逢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总是伴随着阴谋论的身影。

本次疫情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阴谋论是病毒起源的问题。

尤其日本朝日电视报道称美国现有的流感案例中也有可能混入COVID-19后,舆情哗然,网友们纷纷猜测难道美国是幕后黑手?理由也很明确: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军人来参加军运会时,美国正在爆发流感,12月底武汉就发现了受感染的新冠病毒患者,时间不可谓不巧合。

“新冠病毒是美军带到武汉的”,“新冠是针对某个国家的生化武器”等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一时间,一些关于军运会、外籍军人患疟疾等报道流传,掺杂着联想,各种阴谋论不胫而走。

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阴谋论”呢?许多人相信阴谋论,有趣的是,相信阴谋论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美国政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所有美国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相信过至少一种阴谋论。

比较流行的阴谋论包括美国登月是假的,美国的秘密军事基地51区里边有外星人,世界是由一个秘密团体真正控制着,9•11是美国政府自己策划的等等。

阴谋论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但古往今来人们相信阴谋论确有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因。

首先,人们出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和思维的惰性。

我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现实中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大部分事件都是多因多果。

弄清楚事情的因果很难,如果要分析一个事件的某个因素影响的时候,需要控制其他因素的变化,使之不产生其他的影响,通常连专业的社会学家也难以做到,更遑论普通人。

因此,人们习惯简单思维。

当事情复杂程度超过认知能力的时候,人们就会陷入困惑、紧张和焦虑之中。

但人们对于重大事件总是本能地想要理解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反应。

超出认知范围,又想认知它,于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拿起自己的“奥卡姆剃刀”,剥离问题的复杂度,将其降解为符合自己认知的维度。

为什么都爱阴谋论

为什么都爱阴谋论

为什么都爱阴谋论为什么都爱阴谋论你相信“巧合”吗?当然相信。

世界非常大而且非常复杂,每天要发生很多很多事,绝大多数事情之间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可是正如人很善于在本来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我们也非常擅长在本来没有联系的事情中发现联系,并且用一个简单理论对这些事情进行解读。

“我的理论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证据,而且我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证据,但是我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看似‘自然’其实‘不自然’的事件,我发现其背后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解读,就是阴谋论。

美国的阴谋比如2014年3月马航MH370航班事故发生之初,整个事件还在被定性为“失联”期间,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阴谋论。

其中有一个理论说,马航失联其实是中美“两个大佬”较量的结果,而且中方目前稳操胜券。

这篇奇文把近期的国际形势――包括乌克兰局势紧张、日本右翼政府的态度软化、朝鲜半岛的微妙变化、西方阵营出现的裂痕和泰国局势未能朝预期方向发展,和国内形势――改革进展、两会前金融波动、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和河南隧道爆炸事故,都通通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全盘考虑这些因素,还要结合“三年前发生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人质事件与奥巴马即将在四月展开的访问活动”,才能理解一架客机为什么会失联。

如果你觉得这个逻辑实在太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你不经常看时事军事论坛。

有人专门写这种文章。

他们旁征博引无所不知,从国际政治讲到国内形势,最后主题归于两点:第一,所有坏事,都是国际敌对势力故意针对中国搞出来的;第二,所有好事,都是中国政府巧妙安排的。

总而言之,中国正在跟美国下一盘很大的棋。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美两国政府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力量――真正的大Boss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我曾经兴冲冲地买过一本《货币战争》,而且真的被书中前面的阴谋故事所吸引,一直看到罗斯福才把书扔了。

中国流行国际大棋论,美国则流行专门针对美国政府的阴谋论,而且相信的人很可能并不比中国少。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针对以下六个最流行的医学阴谋论对1300个美国人进行了调查:1.FDA为了医药公司利益而禁止自然疗法;2.政府明知手机致癌而不作为;3.CIA故意让美国黑人感染艾滋病毒;4.转基因食品是削减人口的秘密手段;5.医生和政府明知疫苗会导致孤独症;6.公共饮用水加氟是化学公司排污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多汉奸的深层原因

中国历史上多汉奸的深层原因

中国历史上多汉奸的深层原因--程万军2014-07-23在总结世界各国“叛徒”的情况时,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法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比较突出,“投降外敌”人数之众,除了“法奸”,就属“汉奸”。

而在探究两国多奸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法国人散漫,没有战斗力,崇尚个人自由,对国家的忠诚并不重要,而中国人呢,贪生怕死没血性。

我以为上述对中国人的分析有失偏颇流于表面。

中国人真是贪生怕死没血性才投敌的吗?纵观中国“汉奸史”,确有一些数典忘祖的软骨头,但其中也不乏才子和能人,他们都是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吗?就拿明末时期,给建州女真人干活的汉人范文程来说,他是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范文程在大明臣民眼里是地道的“汉奸”,然而,放置民族气节,但就才华而言,他是不是人才呢?恐怕,连他的对手敌人,也无法就这一问做出否定的回答。

他的确是人才。

“汉奸”范文程成就了大清一半基业,是他的一个个谙习国情、对症下药的“鬼点子”,使后金完全脱胎换骨,由游牧之国巨变为一统中原大地的大清。

尽管范文程的“汉奸”之名很臭很馊,但他的主意一点也不馊,在干掉大明长城袁崇焕那场攻坚战上,范的反间计使皇太极不战而曲明之兵;既要汉族人臣服,又要给活路,怎么办?“剃发留头”的鬼主意诞生。

满清能够灭李自成、灭明,范文程的作用实不可低估。

这个“汉奸”在外族主子面前,充分展示了不可多得的才华。

也算是人尽其才。

范文程,真真一个大才。

却为什么不在本国做事,而是投靠外敌做汉奸呢?因为本国不用他,迫害他的先人。

提起范文程的祖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就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文程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到了范文程祖父范锪这一代,还曾做到大明兵部尚书一职。

不过范锪后来得罪了当朝权臣严嵩,备受排挤,最终不得不弃官而去,举家迁徙。

范文程最终出生在了辽东沈阳卫,那一年是公元1597。

50年后的公元1644年,这是个很特别的年份,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如此风云变幻。

政观原创阴谋论何以流行?

政观原创阴谋论何以流行?

政观原创阴谋论何以流行?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中,阴谋论似乎从未缺席。

当代社会,真正起效的阴谋屈指可数,但人们讨论阴谋论的热情却从未减退。

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自导自演”或“政府内部间谍”等阴谋论一度甚嚣尘上。

而在戴安娜王妃车祸罹难后,公众舆论的矛头长期聚焦于英国军情五处。

还有一些更为广泛和深远的阴谋论几乎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

譬如“共济会统治世界”、“转基因灭绝人类”的故事时不时还会登上微博热搜。

虽然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于阴谋论不屑一顾,但阴谋论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的进程。

纳粹和第三帝国的崛起无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普遍不愿接受战败的客观事实,而是将愤怒发泄到各种所谓的“叛徒”身上。

作为颇为成功的少数族群,犹太人很快吸引了大量的仇恨。

而纳粹的宣传部门则积极地推波助澜,通过复制、传播《锡安长老会纪要》等伪书,大力宣扬犹太人秘密勾结外国乃至统治世界的阴谋。

二战后期,同盟国意图肢解德国的“摩根索”计划曝光,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门再次将其渲染为犹太人的阴谋。

这一阴谋论强烈地支撑了纳粹后期的反犹暴行。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开始对这一重要现象展开梳理和研究。

时至今日,对于阴谋论的神秘面纱已经被逐步揭开。

被称为阴谋论的故事基本都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即一小撮有权势的人通过密谋合作来实现某种邪恶的目的。

大部分阴谋论都和既有的科学证据冲突,但也存在一些非常经典的例外。

比如“水门事件”起初只是坊间的奇谈怪论,但人们随后在这个阴谋论的故事中发现了真实存在的阴谋。

因此,阴谋论对人类社会的直接作用并不一定是负面的。

但阴谋论的危害确实不容忽视。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阴谋论对某些对象的直接抹黑,而在于阴谋论几乎是无法证伪的。

在与阴谋论不符的证据面前,阴谋论的支持者往往不惜编出新的阴谋论来自圆其说,也不愿彻底放弃自己所迷信的故事。

这无疑对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障碍。

一些学者认为,阴谋论是人类演化产生的“适应器”。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

《为什么我们相信阴谋论》读后感一、阴谋论的吸引力。

阴谋论这东西啊,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特别吸引我们的眼球。

为啥呢?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好奇感。

就好比我们总觉得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秘密被少数人掌控着,而我们普通大众就像蒙在鼓里的小绵羊。

比如说,有些阴谋论说外星人早就控制了地球的某些高层,这听起来多玄乎啊!我们平时的生活平平淡淡,突然听到这样惊爆的消息,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下了一颗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而且,阴谋论往往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像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啥的,都是由好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

但是阴谋论就简单地归结为是一小撮人的阴谋,这让我们觉得好像一下子就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心里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可带劲了。

二、我们内心的不安与寻求安慰。

其实啊,我们相信阴谋论,还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不安呢。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啦,今天还流行这个,明天就被新的东西取代了。

科技发展得像火箭一样快,好多人都担心自己被淘汰。

就拿工作来说吧,以前的铁饭碗现在也不铁了,到处都是竞争。

在这种不安的情况下,阴谋论就像是一个避风港。

我们觉得如果是阴谋导致了我们的困境,那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呀。

比如有人说某个行业的衰败是因为有大公司在背后搞鬼,而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想的话,心里就会舒服一点,就像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好像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而且,当我们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少数知道真相的人,这会让我们有一种优越感。

就像在一个秘密的小圈子里,我们是掌握特殊信息的人,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暂时忘记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和不安。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我们相信阴谋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超级快,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就像一个大喇叭,什么消息都能传得满天飞。

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就会编造一些阴谋论的故事。

而且,这些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添油加醋。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散布的3大原因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散布的3大原因

专家盘点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散布的3大原

来源:共识网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对真实性原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国在历史科学领域的管理上问题使得尊重科学、尊重管理的社会历史作品不能发表,而不尊重科学、不尊重管理的社会历史作品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反而畅通无阻地发表,将历史领域的舆论阵地拱手让给了外国与国内的一些不负责的商业快枪手,以至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历史作品良莠不分,鱼龙混杂,造成社会在历史研究上的正能量减弱,负能量上升,劣币正在取代良币。

假做真时真亦假。

缺乏科学性必然缺乏独立性。

缺乏科学性的任何研究都会失去公信力,必然落魄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中国的现实社会历史档案内容狭窄,又缺乏有效的解密制度。

这种不尊重事实与自残行为使得中国的历史研究处于走向不作为,放弃对历史的话语权。

当今外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历史研究的那些隔靴搔痒的作品或带着有色眼镜的专著可以乘虚而入,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作为权威著作被人利用,实在是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悲哀。

第三,重史不重理是中国历史作品的传统。

中国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历史上,以史料研究、考据、注释为主,理论研究很少。

这个传统使得中国尽管有大量社会文献记载,有汗牛充栋的史学著作,却缺乏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理论,如政治理论、社会发
展理论、法学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等。

就是在中国历史研究本身,也缺乏理论研究。

譬如历史哲学,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目的论,及由历史派生出的各种理论等。

单纯的历史的陈述使社会历史研究滞留在狭窄的社会空间,成为可有可无的少数人把玩的玩意儿,最多只是作为文艺作品,讲故事的素材。

疫情政治中的阴谋论之风

疫情政治中的阴谋论之风

疫情政治中的阴谋论之风超过全世界半数的人口,因新冠疫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尽管这种封闭已经减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但却加速了阴谋论这样一种隐藏的现象。

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担心自己的生命、生计和爱人,已经被事实证明,能够高效地培养名副其实的满口谎言的偏执狂。

流行最广的阴谋论之一显示,此次疫情应归咎于中国制造的新型5G网络。

上述理论的支持者认为,5G设备发出的辐射会削弱免疫系统,甚至会直接传播病毒。

在英国,上述观点的支持者声称,负责华为在英国业务拓展的研究中心就位于武汉。

凑巧的是,武汉也有许多实验室,而且民调显示,23%的美国人和17%的法国人认为,新冠病毒是在其中一间实验室里被“有意”制造出来的。

在法国,阴谋论的透镜首先聚焦的是一间由法国政府协助建立的中国P4(最高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而后又转移到法国前卫生部长阿涅斯·布赞及其丈夫伊夫·莱维身上。

他们两位同为医生,而且都具有犹太血统。

事实上,在阴谋论兴起时,反犹主义从来就在近旁。

毫不奇怪,慈善家乔治·索罗斯已经被人与“中国实验室”阴谋联系在一起了。

阴谋论往往伴随现有的政治分歧,而且对极右翼的吸引力尤其强。

在英国,将病毒与华为扯上关系,对那些执政保守党内部相信该企业是中国政府特洛伊木马的人而言,是极为方便的。

阴谋论绝非无关紧要。

在英国,若干电线杆(在紧急服务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已经被烧毁,而负责安装电话线的工程师则受到骚扰,并被指控为“杀人同谋”。

上述多数阴谋论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这些平台充斥着大量新用户,包括不少依靠数字平台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的老年人,他们更倾向于分享虚假新闻和网络谣言。

名人也会带来问题。

分享5G阴谋论版本者中,包括演员伍迪·哈雷尔森,此人拥有高达200万的Instagram粉丝。

社交媒体诞生前,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被编辑发现,或者遭到接触者的质疑。

但现在,名人和公众人物可以直接向粉丝和追随者传递未经过滤的想法。

阴谋存在,阴谋论存疑

阴谋存在,阴谋论存疑

阴谋存在,阴谋论存疑作者:房宁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04期阴谋可以成为某种社会思潮的推动力量,但不是全部。

如果一种思潮是靠阴谋推动的,恐怕很难算得上“思潮”,至少算不上大的社会思潮阴谋以及阴谋论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阴谋是存在的,但用阴谋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进程,在多数情况下则是不成立的。

何为阴谋论所谓阴谋论,如阴谋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某些社会现象、社会进程是为背后的一个“阴谋”所控制的,即某个小集团制造的特色机制影响甚至控制了大的社会进程。

一般来说,阴谋论有两个特征:首先,社会是被某些秘而不宣的因素所控制的。

社会科学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主流解释,而阴谋论则认为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而不宣的力量和机制,它们并不为现代社会科学所认识并决定着社会进程。

换言之,阴谋论往往对社会科学通行理论或观点不以为然,喜欢标新立异。

其次,阴谋论实际上是在强调单一机制对社会系统的控制。

以在欧洲曾一度十分流行的反犹主义为例,“二战”前德国纳粹党人认为,世界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是犹太人造成的,一个犹太人的小集团控制了整个世界。

因此,他们提出要消灭这个种族,从根本上消除世界的灾难。

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阴谋论。

阴谋论何以长盛不衰反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思潮,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但即使这样,阴谋论总是长盛不衰的。

这种社会现象,可以从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认知角度看,阴谋论总是倾向于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阴谋”,用阴谋来解释一切认识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现象。

世界复杂多变,重大的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问题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是不具备专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简单的、单一性的解释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

不幸的是,还有一个规律,即在各种简单化的解释中那个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欢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流行阴谋论?
世界杯期间,阴谋论盛极一时,最显著的表现,即“假球说”的风靡。

德国战平加纳,有人说是假球;德国狂胜巴西,有人说是假球;巴西与智利踢满120分钟犹未分出胜负,有人说是假球……就我所闻,世界杯共64场比赛,至少有10场被斥为假球。

制造假球的黑手,自然是博彩公司和赌球集团,这不难推想,因为它们是假球的最大受益方。

“假球说”的主张者,只管推测,不问证据。

哪怕没有一丝真凭实据,全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却不妨碍他们坚持和宣扬“假球说”。

这背后的思维,便是阴谋论,也许在阴谋论者眼中,整个世界杯,都是一场阴谋呢。

阴谋论乃是普世的命题,并非中国独有。

然而,论及阴谋论的流行程度,中国自当首屈一指。

试举两例。

前些年,有人清点吾国的畅销书,列出一份书单:《货币战争》《石油战争》《谁在真正统治世界?》《高盛猎杀中国》《美元大崩溃》《世界级阴谋》《低碳阴谋》《产业链阴谋》《高盛阴谋》《华尔街阴谋》《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货币阴谋》《阴谋与财富》《被绑架的中国经济》……这尚且只是经济一域,如果拓展到政治、文化,“阴谋”更是风生水起,由此可知,在我们的阅读生活当中,阴谋论的市场何其巨大。

《新周刊》有一期封面报道,则以“阴谋论患者”为题。

其中两个论断值得注意:“阴谋论是一种社会病,患者不为解释别人,只为说服自己。

”“阴谋论患者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阴谋论的数量。

”这第二点,正呈现了阴谋论的供需关系。

当需求大于供给,阴谋论不仅会流行,而且将以夸张、扭曲的姿态流行起来。

阴谋论在中国的流行,归结起来,应有此五大根源与土壤:
一是行政不透明。

阴谋的要义,即权力与利益之争。

权力运行于阳光之下,与运行于黑箱之中,自然是后者,更易滋生阴谋。

阴谋就像蘑菇,喜欢生长在背光的地方。

倘若阴谋能见光,则当改名“阳谋”。

权力的黑箱是阴谋的福地,反过来,阴谋与阴谋论者则非幽暗的黑箱不能生存,于是生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的政治,从来不曾透明;最大的黑箱,无疑正是宫廷,这个世界最隐秘、诡谲、肮脏、变态的地方。

无论古今,宫廷剧都是国人的至爱,这充分满足了无权者对权力的想象与意淫。

不妨说,宫廷剧愈流行的时代,权力者与无权者的落差便愈分明。

尤为可悲的是,颇有一些国人的政治思维与话语,由宫廷剧所灌输、塑造,他们不仅是阴谋论的拥趸,甚至成为了阴谋的零件,他们不仅观棋,还被当作棋子。

譬如他们一向善于以阴谋家的眼光与阴谋论的视角考量世事,一项政策出炉、一个县长落马、一首歌曲被禁、一家媒体被整肃,都被
归结于高层的内斗与派系的分合,不论这背后到底有无阴谋,他们的揣测与传播,都是对黑箱政治的加固。

二是酱缸文化。

酱缸与黑箱一样,都是阴谋的乐园。

所谓酱缸文化,出自柏杨先生的发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

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在柏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便是酱缸文化的典型,这么说未免武断,毕竟我们的传统还有光明的一面,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哲学。

不过,像柏杨这样的总结(与此相应的是李宗吾的《厚黑学》,他称“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比柏杨还要偏颇三分),立足于一面之词,追求片面的深刻,却也不缺说服力。

事实上,哪种文化没有黑点呢,中国传统文化正有酱缸的一面,而且相当浓郁。

如柏杨所述,中国特色的酱缸,主要成分包括“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由此造就了自私、猜忌、疑惧、阴沉的国民性,这正构成了阴谋论的文化温床。

三是权谋经济。

做生意当然要讲权谋,然而生意不全是权谋,可惜,我们已经惯于将此二者等同起来。

商场、职场被视作战场甚至丛林,“权谋”“攻略”云云,自是必备武器,似乎不讲这些,断难生存。

基于此,无论是一顿十块钱的沙县小吃,还是一宗数百亿美元的巨型并购案,都被阴谋论者解读为“有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无论生意场,还是成功学,阴谋论的暗黑气息都无处不在。

如你所见,阴谋论在商界的蔓延与发酵,并不亚于政界。

在政界,我们还可以呼唤“阳光政治”,以抵制阴谋论与权力的黑箱化;在商界,你吁求抵制阴谋论,只怕无人响应,哪怕风传的阴谋无比幼稚、粗劣,他们宁信其有,从《货币战争》的畅销,可见一斑。

四是阶级斗争与冷战思维。

尽管阶级斗争不再天天讲,冷战的壁垒早已土崩瓦解,它们的余毒依然残留在国人脑中,作为孵育阴谋论的养料。

在此思维的蛊惑之下,国内的任何冲突,最终都能牵出境外敌对势力所发动的意识形态战争,如张三反抗强拆,李四呼吁司法独立,这背后,一定隐藏了帝国主义企图颠覆中国的阴谋,张三李四,都拿了美国人的钱。

这等话语,这等阴谋论,弥漫在我们生活的年代,日日讲,月月讲,重复千遍,竟使我们生出了一种错觉:仿佛全世界都与中国为敌,从南极岛到太平洋[1.34%资金研报]底,都潜伏了亡我之心不死的阶级敌人,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五是受害(虐)者心理。

研究阴谋论,我发现一个现象,相信、制造阴谋论的人,似以弱者居多,相形之下,强者对于阴谋,大抵不屑为之,他们要玩谋略,那也是阳谋,正如要玩道术,那也是王道和霸道,而非诡道。

弱者对阴谋论近乎病态的热爱,一方面出于自我安
慰:受到了阴谋的毒害,我才沦落至此;另一方面,则以阴谋论为武器,反击强大的敌人:不能从正面击败强者,则尝试从侧面妖魔化强者。

说到心理,我想起了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先生的话:“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

”这应该是阴谋论流行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已经超出了国界,而是一个人性问题。

人民需要阴谋论,就像需要宗教,需要心灵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