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执笔人)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邵建林拉巴次仁孟令梅郭曲练黄立宁黄伟民梁伟民韩如泉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1^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的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的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和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及稳定。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的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的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的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的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的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 16-1),已决定患者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表16-1唤醒开開手寧的利与弊汽遺檯限性童息罟心咂吐 禺内压(ICP )升高术中舍柞困琳 一不凰合作 —崩虑 一疼帰 一不tf iS神经行为学异常 一-劭常活动—u 诸屈雄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 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 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手术力而有利于术中电生理监测保盟相关神ig 功能•械少术扁神繞系蜿并发症 啟后及時熾浙 1阜澤笑 —早出院—垃軍进行种縊珂能檜酗 患右方團本中主动性参与用韦JW 功能监洌(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和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发电位(,),肌电图(,)和脑电图(,)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

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二)术中波形释义和监测预警刺激特定外周神经时,特定记录组合记录到的特定波形以波幅(微伏)和潜伏期(毫秒)进行测量,并以电压(微伏)-时间(毫秒)曲线图表示。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

正中神经阻滞疗法中国疼痛学与麻醉学专家共识2023正中神经卡压一、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穿过腕管时受到卡压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围成,内含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

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拇指、食指和中指皮肤感觉区的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疼痛,但麻木、针刺样疼痛等异常感觉较为少见。

刚开始呈间歇性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发生于夜间;随着病程的进展,发作频率不断增加并扩展到白天,有时会延伸至前臂及上臂部;最后,随着广泛的轴突退化,相应皮肤感觉消失,大鱼际肌出现失神经性肌肉萎缩。

任何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因素都会诱发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可能的危险因素有女性、超重、关节炎、糖尿病等。

水肿、肌腱感染、解剖结构异常(正中神经走行或分支异常、腕管内存在神经纤维瘤等异常结构)等。

全面而准确的病史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标准,可通过波士顿腕管问卷(BCTQ)进行评估。

腕管综合征的特异性体格检查有 Tinel's 试验和 Phalen's 试验阳性提示腕管综合征存在。

Tinel's 试验的操作方法是,检查者叩击受损神经病变的部位或其远端,该神经支配感觉区出现放电或蚁行感。

对于腕管综合征,叩击的部位即手腕折痕与正中神经的交叉点。

Tinel's 试验阳性代表神经受损处存在着新生且未成熟的感觉神经纤维,Tinel's 征范围代表新生感觉神经覆盖范围,扩大者预后良好。

神经受损后会进行缓慢的自我修复,近端再生的轴突会通过损伤区与远端断端重新连接,表现为 Tinel's 征随时间延长而向远端进展;若卡压因素持续或形成神经瘤,再生轴芽不能进入远端鞘膜管而堆积在局部,表现为Tinel's 征局限于卡压点。

Phalen's 试验即腕掌屈试验,原理与 Tinel's 试验相似,试验方法是两手背相对,腕关节屈曲 70~90°,持续 1 min,自觉正中神经麻木症状加剧侧为阳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颅脑疾病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颅脑动静脉畸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及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高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水平,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并改善患者术后转归。

由于该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照本专家共识实施个体化麻醉管理。

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管理目标是既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防止脑缺血,又要控制过高血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加重颅内出血风险。

1.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等,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如脑动脉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减少,以及后天因素如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术前常合并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癫痫以及心肺功能异常,对上述合并症进展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和术后麻醉管理。

早期颅内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低血容量和颅内压升高均可增加脑血管痉挛和脑缺血风险。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1mmHg=0.133kPa〕,推荐降压药物包括尼卡地平〔负荷剂量0.1~0.2mg,静脉注射,持续输注剂量:0.5~6.0μg·kg-1·min-1〕、拉贝洛尔〔负荷剂量0.1mg/kg,持续输注剂量:20~160mg/h〕或艾司洛尔〔0.5mg/kg,持续输注剂量:0.05~0.30mg·kg-1·h-1〕,应防止使用硝普钠。

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其可减少迟发性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不推荐应用。

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推荐维持正常血容量,而不是预防性高血容量预防迟发性脑缺血。

不推荐经典的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根据心肺功能状态推荐使用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 王保国王海云(执笔人) 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邵建林拉巴次仁孟令梅郭曲练黄立宁黄伟民梁伟民韩如泉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十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得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就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得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得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得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得安全及稳定、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得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得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得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得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得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得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16—1),已决定患者就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与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与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得外科医师与麻醉医师。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PBSH)是指排除了外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可溯源继发性因素的自发性脑干出血。

在无法溯源的PBSH中,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在国内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干出血(hypertensive brainstem hemorrhage,HBSH),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最致命亚型。

血肿通过对脑干神经核团、传导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挤压,迅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通常起病急,致残、致死率极高,对现存所有治疗手段构成挑战。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理念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很少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积极手术干预,特别是对PBSH的手术治疗列于手术禁忌之列。

虽然国内许多单位已开展PBSH的手术治疗,但缺乏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没有PBSH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随着医学影像、评估方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本文汇聚国内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两大脑血管外科学组专家及所在单位的经验,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达成以下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大家提供PBSH临床诊治的参考和建议。

一、概要PBSH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严重的亚型,占所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10%,最常见部位发生在桥脑。

责任血管位于脑干内部、邻近的小脑或丘脑,溢出的血液在脑干间质内扩展或由邻近丘脑、小脑向脑干内扩展并形成血肿,还可累及脑室系统。

损伤类型包括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及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损伤。

因受损结构特殊,残存功能有限。

此外,重症管理不当及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也不容忽视。

由于出血量、累及部位、基础疾病、重症管理与操作水平的差异,PBSH 预后可能大相径庭。

适当的血肿分型可对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带来方便,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规范化精准施治。

其次,因多数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常用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等评分方法对该病预后评估的区分度不高,难以对疗效作精细化评价,不利于现有方案的优胜劣汰。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目录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二、唤醒麻醉禁忌证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四、术前评估五、术前用药六、患者手术体位七、头皮局部麻醉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十、术中监测十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的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有效方法。

因此唤醒麻醉的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和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及稳定。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的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的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的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的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的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

当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16-1),已决定患者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1)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2)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和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6)枕下后颅凹入路手术需要俯卧位者;(7)无经验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

2、相对禁忌证(1)对手术极度焦虑、恐惧者;(2)长期服用镇静药、镇痛药,已成瘾者;(3)病理性肥胖,BMI>35kg/m2,合并有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征;(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5)肿瘤与硬膜粘连明显,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硬膜疼痛刺激明显的;(6)不能耐受长时间固定体位的,如合并脊柱炎、关节炎患者;(7)有全身或重要器官感染者;(8)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发电位(,),肌电图(,)和脑电图(,)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

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二)术中波形释义和监测预警刺激特定外周神经时,特定记录组合记录到的特定波形以波幅(微伏)和潜伏期(毫秒)进行测量,并以电压(微伏)-时间(毫秒)曲线图表示。

通常,不同波形来源于经通路上不同位点的突触,这些位点就被称为波形的生成元(见表7-1)。

在正常成人中,波形的极性以“N”和“P”表示,“N”()表示向上的波形,”P”()表示向下的波形,波形之前的距离表示刺激后至波形产生的潜伏期。

例如,皮层记录到的刺激正中神经后产生的特征波峰N20(负极波,向上,刺激后20可记录到),P22(正极波,向下,刺激后22可记录到)定义了波形的波幅(图7-1,图7-2)。

获取可识别的,可重复的基线波形是成功的术中监测的基础,也是辨别术中变化的基础。

包括外科和麻醉影响在内,术中患者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监测过程极具挑战性,使得解释显著变化得非常复杂。

因此,为术中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提供有依据的预警标准很困难。

有研究认为,术中波幅降低45%~50%,潜伏期延长7%~10%不会引起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

然而,就经验而言,在不考虑麻醉和生理学因素的情况下,波幅降低50%或更多,潜伏期延长10%或更多被认为是需要预警并干预的显著性变化。

(三)影响的生理学因素1、体温轻度低温延长皮层潜伏期,对皮层波幅和皮层下或外周反应的影响很小。

低温会导致皮层消失,皮层下、脊髓和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延长,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这些反应也会消失。

复温可以改善潜伏期但不能完全逆转低温导致的负面反应。

轻度高温与皮层和皮层下潜伏期延长有关,不会影响波幅。

局部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例如,由手术暴露或术野低温冲洗引起的手术部位温度变化会影响。

此外,无论是否输注低温液体,手术室温度过低都会影响。

2、组织灌注血压及与其相关的组织灌注变化会影响。

如果低灌注不能满足组织基本的代谢需求,皮层将会减弱。

正常体温下,当脑灌注低至18·1·1001时反应减弱,当进一步低至约15·1·1001时皮层消失。

皮层下反应对组织灌注不足不如皮层敏感。

局部因素导致的局部缺血也会影响。

例如,脊髓牵拉,牵引器导致的缺血,体位性缺血,止血带导致的缺血,血管损伤以及血管夹(无论暂时性或永久性)引起的缺血。

血细胞比容的变会会改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粘稠从而影响氧的输送。

通常情况下轻度贫血会引起波幅增加,但当血细胞比容低至10%~15%时潜伏期会显著延长,血细胞比容低于10%则会导致波幅降低和潜伏期的进一步延长。

3、血氧水平与通气2和2的变化会影响。

轻度低氧不影响。

术中明显的低氧会引起波幅的降低。

当[2]升至50时,高碳酸血证并不会影响。

过度通气会增加波幅并轻度延长潜伏期。

4、颅内压颅内压升高会导致皮层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随着颅内压的升高,皮层会发生压力相关性衰减,颞叶沟回疝形成时会发生皮层下反应的消失。

5、其他生理学变量包括电解质和葡萄糖,总血容量以及中心静脉压在内的其他大量生理学因素也会影响。

(四)影响的麻醉不因素麻醉药物对有多种影响,各种麻醉药物对影响的机制差异很大(例如,有些麻醉药物增强,而绝大多数抑制),但是所有麻醉药物均是通过改变改突触或轴突传导功能从而改变神经元兴奋性这一机制发这、挥作用。

1、吸入麻醉药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波幅并延长其潜伏期。

与皮层下,脊髓或外周神经相比,这种对的抑制作用在皮层更加显著。

氧化亚氮降低皮层波幅并延长潜伏期,这种作用与卤族类吸入麻醉药和大多数静脉麻醉药有协同作用。

2、静脉麻醉药一般情况下,静脉麻醉药对的影响较吸入麻醉药轻。

除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外,低剂量的静脉麻醉药对皮层影响很小,大剂量重复使用时会轻度降低波幅,延长潜伏期。

绝大多数静脉麻醉药对皮层下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单次诱导剂量的丙泊酚不影响刺激正中神经后的皮层和皮层下波幅,但是会轻度延长皮层潜伏期。

丙泊酚诱导和持续输注导致的皮层波幅降低会在输注停止后恢复。

丙泊酚对硬膜外诱发电位没有影响。

与等效计量的卤族类吸入麻醉药或氧化亚氮比较,丙泊酚对波幅的影响更小。

作为全凭静脉麻醉药的一部分,丙泊酚适合于的术中监测。

依托咪酯会明显增加皮层波幅并轻度延长其潜伏期。

依托咪酯对皮层下波幅无影响或轻度抑制。

依托咪酯已经应用于那些无法进行术中监测的病例,以改善皮层,但是依托咪酯具有抑制肾上腺功能的缺点。

氯胺酮增强皮层波幅,对皮层和皮层下点位的潜伏期没有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氯酮的副作用,包括致幻,半衰期长,次生代谢物的长期存在,拟交感神经效应以及在颅内病理状态下增加颅内压。

右旋美托咪定是α2受体兴奋性麻醉药物,对术中监测的影响轻微。

3、阿片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会轻度降低皮层波幅,延长其潜伏期,但是对皮层下和外周电位的影响轻微。

单次剂量的阿片类药物较持续静脉输注对的影响大。

因此,阿片类药物的持续输注是术中监测时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芬太尼具有时量半衰期短,起效快的特点。

因此经常得以应用。

除了哌替啶,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没有影响。

4、苯二氮类苯二氮类药物轻度抑制皮层。

单独使用咪达唑仑对皮层影响轻微或无影响,N2O潜伏期中度延长,对皮层下和外周影响轻微或无影响。

间断给予或持续静脉输注50~90μg·1·1咪达唑仑可以增强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遗忘作用并可改善氯酮引起的致幻作用,从而利于术中监测。

5、肌松药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通常不会直接影响。

但是,神经肌肉阻滞药可以抑制自由肌电和(或)记录点附近肌肉群的干扰,增加信噪比,改善波形的质量。

(五)推荐麻醉方法鉴于麻醉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特点,静脉麻醉药较吸入麻醉经更适合于术中监测,也可以考虑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和与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但是对于波幅较小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更牵连合物术中连续监测。

另外,由于运动诱发电位监测通常与联合使用,运动诱发电位对吸入麻醉药非常敏感,因此通常需要全凭静脉麻醉。

典型的药物组合是丙泊酚和瑞芬术尼,术中不使用肌松药。

二、运动诱发电位是指用电或磁刺激中枢运动神经(脑功能区或脊髓),在刺激点下方的传出路径或效应器、肌肉记录到的电反应。

刺激中枢运动神经主要有经脊髓和经颅刺激两种方法。

电刺激脊髓或运动皮质后,在外周肌肉记录到的电位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广泛使用的测量的方法。

是最新引入的术中神经生理监测(,)项目,与通路定位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皮层血供区,不同的脑干和脊髓部位。

运动功能路较通路对缺血更为敏感。

(一)监测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监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

相对来讲,发生变化并不常见,但是与相比与术后运动功能的预后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因此强烈推荐在下列手术中都应该进行监测:1、骨骼畸形矫形术;2、髓内外肿瘤切除术;3、颅内肿瘤切除术;4、中枢神经血管损伤手术;5、卒中和胸腹主动脉瘤修补术预后的评估。

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监测就不必采取其他监测技术,对于不同患者,其他监测技术是监测必要补充。

(二)术中监测的预警制定变化标准很困难,因为即使是在清硬状态下除此以外有大量的变量需要考虑,全麻时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

最常用的评估反应标准是在固定刺激参数的(刺激数量和强度)情况下诱发相似的肌肉反应。

一般认为需要增加刺激强度超过50V,增加刺激次数,或与初始波形比较波幅下降大于80%是显著性改变。

有关变化范围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无论如何,当反应消失时需要提醒外科和麻醉医师纠正影响变化的生理学因素。

(三)监测的并发症监测并非没有风险,并发症包括:皮层灼伤,舌裂伤,心律失常,颌骨骨折和术中知晓。

放置牙垫可以减少舌裂伤的发生。

(四)监测的相对禁忌证监测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癫痫,皮层损伤,颅骨缺损,高颅压,颅内装置(电极,血管夹和分流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泵。

肌肉酸痛是最易被发现,也是最普通的并发症。

放置针状电极可能会引起出血和插入点的擦伤,也有可能感染。

这些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

实施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会引起患者的体动,因此诱发前需要与外科医师进行紧密的沟通。

目前采用的多脉冲刺激减少了体动的发生,并且有可能在不干扰手术操作的情况进行监测。

(五)影响监测的生理学因素1、体瘟体温的降低可以引起潜伏期延长,刺激阈值增加,但是其对振幅的影响呈双向性,随着体温下降,振幅增加,在29℃使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22℃时消失。

中度低温(31~34℃)时会出现波形的改变,32℃以下会出现潜伏期延长,复温至正常体温后恢复正常。

2、缺氧吸入氧浓度降至10%时,27波形消失,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吸入氧浓度降至5.25%时波形消失。

3、低血压轻度和中度的低血压对没有影响,对于行控制降压的患者平均脉压降运动50时波幅降低。

4、缺血脑血流降至16·1·1001以下时会引起波表的变化。

主动脉或股动脉夹闭30分钟后可以引起下肢缺血,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完全的主动脉夹闭2分钟后即可引起脊髓缺血,进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