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表格专题
中考物理知识点表格总结专题

一:力学专题1:速度与质量(1)速度知识对比图片2.1质量和密度测量质量测量体积图片“火”能让纸风车转动吗结冰湖面下的鱼为什么还会游动推门人推船撑竿跳高弹性形变甲乙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滑板车用尺子击打棋子自行车的车闸专题3:(1)压强F=G F>G F<G多轴平板货车U形“反水弯”自制气压计口吹硬币(2)浮力人能漂浮在死海上浮力的大小潜水艇专题4:机械能+机械效率(1)机械能功和功率动能机械能转化(2)机械效率杠杆滑轮机械效率二:电学专题5:电路分析(1)基本电路知识对比电路图1.4常考图片展示图片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2)串、并联+电表知识对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图片水果电池盐水电池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专题 6:欧姆定律(1)串联并联的规律知识对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他辅助器材任选只有电流表,无电压表,其他辅助器材任选专题 7:多档位电路+专题 8:电功率(1)知识对比试电笔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容易引起火灾几种触电低压触电三:热学专题9:热学(1)物态变化图片考查内容纸锅为什么能够将水烧开如图所示,用纸锅烧开水时,水的温度最高能达到________℃,纸锅的温度大约与水的温度________,不会达到纸的________,所以可以用纸锅烧开水 人与狗的感觉为何不同刚从水中出来的人身上有水,水蒸发要从身体上________热,所以感到冷;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使汗水蒸发________,蒸发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狗感到凉快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有无规则 有规则可循 无规则可循 运动情况 静止或运动 永不停息地运动 可见度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影响运动 快慢的因素力和作用时间温度内能 机械能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整个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影响因素 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状态、材料有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任何状态下都具有内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或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机械能可能为零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联系 内能和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温度 热量 内能定义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上:反映物体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量的性质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表述 只能说“降低”或“升高” 只能说“放出”或“吸收”只能说“有”“具有”“改变”“增加”“减少”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联系 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度量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图片气体扩散实验分子引力内能的改变甲乙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3)内能的利用汽油机柴油机气缸顶部有火花塞、无喷油嘴气缸顶部有喷油嘴、无火花塞图片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燃机的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永动机四:声学+光学专题 10:声学+光学(1)声学知识对比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图片桌子能否传声水瓶琴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2)光学知识对比反射面凹凸不平反射面平整光滑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光的反射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光垂直射到界面上时“三线合一”,此时入射角为0°,图片鱼在哪里硬币魔术成像特点物体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特点 u>2f f<v<2f ______________的实像 u =2f v =2f ______________的实像f<u<2f v>2f ______________的实像 u =f 不成像 u<f 物与像同侧,v>u ______________的虚像成像规律______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______处是成倒立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________,焦距以内反变化名称对比实像 虚像形成 实际光线会聚 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 承接 能用光屏承接 不能用光屏承接 画法 用实线表示 用虚线表示 观察 可以用眼睛观察,可以用相机拍摄名称比较近视眼 远视眼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得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方原理图矫正图图片考查内容邮票中图案变大用凸透镜观察邮票上的图案,看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他看到的图案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图案之所以被放大,原因是图案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应用这一规律可以制成________。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汇总(表格打印版)

1.欧姆定律
2.电阻的测量
1.电能 电功
2.电功率 3.额定电压 额 定功率
(2)电流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 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 最大测量值(量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 和。 (1)电源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电压通常用字母 U 代表,单位是伏特,符号是 V。 (2)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要正确(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 源的负极),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 值。 (1)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 之和,用符号表示时可以写为 U=U1+ U2 (2)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相等,用符号表示时可以写为 U= U1= U2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通常用字 母 R 代表,单位是欧姆,符号是 Ω。导体的电阻是 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 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2)变阻器是能改变接人电路中电阻大小的一种元 件。 (1)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 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I=U/R (2)对于一个导体,只要知道电流、电压、电阻这三 个物理量中的两个,就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 个量。 (1)根据 R=U/I,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的测量计算出 电阻,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⑴发电机或电池等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 能,用电器则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⑵生活中常用的电能单位是千瓦时(KW.h),是电功 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h 所消耗的电能。 1kW.h=3.6x 106 J。 ⑶消耗电能的多少用电能表来计量。电能表的计数 器上前后两次的读数之差,为相应时间段内用去的 电能。 ⑷电流做了多少功,用电器就消耗了多少电能。电 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 W= UIt。 ⑴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定义 式是 P=W/t,即电功与时间之比。 ⑵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是 P=UI。利用这个关 系式,可以测出用电器的实际用电功率。 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额定电压,此时 它的电功率是额定功率。
初三物理第一学期表格归纳练习题

1.(虹口)在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时,小明和小华同学分别利用 A、B 两个导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表一、表二为他们的实验记录表。
表一 实验 序号 1 2 3 导体 A 电压 电流 (伏) (安) 2.0 2.4 4.8 0.10 0.12 0.24 表二 实验 序号 4 5 6 导体 B 电压 电流 (伏) (安) 1.2 1.8 3.0 0.12 0.18 0.30 表三 实验 序号 7 8 9 导体 C 电压 电流 (伏) (安)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或 2 与 5;或 3 与 6)的后 2 列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 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 的后 2 列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4.(奉贤)为了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某小组分别用甲、乙、丙三个导体进行了实验,记录 的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表一 (导体甲) 序 号 1 2 3 4 电压 (伏) 1.5 3.0 4.5 6.0 电流 (安) 0.3 0.6 0.9 1.2 表二 (导体乙) 序 号 5 6 7 8 电压 (伏) 1.5 3.0 4.5 6.0 电流 (安) 0.2 0.4 0.6 0.8 表三 (导体丙) 序 号 9 10 11 12 电压 (伏) 1.5 3.0 4.5 6.0 电流 (安) 0.1 0.2 0.3 0.4
1
长方体的沙面凹陷程度却不相同,且第一组凹陷程度较小,第二组凹陷程度较大。 表一(第一组) 表二(第二组) 实验 序号 1 2 3 A 重力 力 F G(牛) (牛) 1 1 1 1 3 7 压 力 (牛) 2 4 8 受力面积 2 (厘米 ) 5 10 20 实验 序号 4 5 6 B 重力 力 F G(牛) (牛) 2 2 2 2 6 14 压 力 (牛) 4 8 16 受力面积 2 (厘米 ) 5 10 20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9 数据表格之3 力

题型三:力学数据表格例6.(★★★)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初步知识后,提出推测:既然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强,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面或者一部分液体对另一部分液体也会有压强,应该也可用公式P=F/S计算液体的压强.于是他们对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
如图(a)、(b)、(c)他们用形状不同的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用橡皮膜封口,橡皮膜面积均为25×10-4米2)、密度为0.8×103千克/米3酒精、盛水容器等器材进行实验。
他们每次都先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然后在管内装入酒精使橡皮膜变平,再测出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橡皮膜受到水对它的压强以及管内酒精高度h2和管内酒精的重力G。
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1 0.04 0.05 392 0.982 0.08 0.10 784 1.963 0.12 0.15 1176 2.94 表二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4 0.04 0.05 392 1.15 0.08 0.10 784 2.46 0.12 0.15 1176 3.6【分析】(1)分析表一中的实验序号1或2或3(表二中的4或5或6)(表三中的7或8或9)的实验数据,压强相同,液体密度越小,深度越大;(2)分析比较表一的1、2、3或表二的4、5、6或表三的7、8、9几组数据,同种液体,深度增大几倍,压强也增大几倍,可得同种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3)小华同学认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有关,则压强相同,深度应相同,由但又表中的1、4、7或2、5、8或3、6、9得,虽然压强相等,但液体的重力不同,所以可判断小华的结论是错误的;(4)a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重力;b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c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根据F=PS,几种情况下压强相同,虽然液体的重力不同,但由于底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底面的压力相等,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大小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容器底面积的比值。
初中物理表格设计大全

初中物理表格设计大全一、概述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自然现象。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设计合适的表格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初中物理表格设计,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测量实验表格设计1.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长度表格设计示例:------------------------------------------|物体名称|示例长度(cm)|示例长度(mm)||--------|------------|-------------||物体A | 10 | 100 ||物体B | 12 | 120 ||物体C | 8 | 80 |------------------------------------------2.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质量表格设计示例:------------------------------------------|物体名称|示例质量(kg)|示例质量(g)||--------|------------|------------||物体A | 0.5 | 500 ||物体B | 0.75 | 750 ||物体C | 1.2 | 1200 |------------------------------------------三、物理常量表格设计1. 常用物理常量表格表格设计示例:-----------------------------------------------------|常量名称|常用符号|常用数值|国际单位|英制单位|量纲| |--------|--------|-------|--------|--------|----||光速 | c | 3.0×10^8|m/s |9835710 ft/s| LT^-1||重力加速度| g | 9.8 |m/s^2 |32.2 ft/s^2 | LT^-2||定向角| α | 30° | 无 | 无 |无 |-----------------------------------------------------2. 波长和频率表格-----------------------------------|波长(λ)|频率(f)|光速(c)|λf=c||-------|-------|-------|----||可见光 |4.3×10^14 Hz|3.0×10^8 m/s|1.29×10^-6 m| |无线电波|1.2 m|2.5×10^8 m/s|3.0×10^8 Hz|-----------------------------------四、位移和速度表格设计1. 线性运动位移和速度表格表格设计示例:----------------------------------------| 时间(t) | 位移(x) | 速度(v) ||------------|------------|------------|| 0.0s | 0.0m | 0.0m/s || 1.0s | 2.0m | 2.0m/s || 2.0s | 4.0m | 2.0m/s || 3.0s | 6.0m | 2.0m/s |----------------------------------------表格设计示例:---------------------------------|时间(t)|速度(v)|位移(x)|加速度(a)| |-------|------|-------|---------|| 0s | 0m/s| 0m | 0m/s^2 || 1s | 4m/s| 4m | 4m/s^2 || 2s | 8m/s| 12m | 4m/s^2 || 3s | 12m/s|24m | 4m/s^2 |---------------------------------五、能量转化表格设计1. 动能和势能表格表格设计示例:--------------------------------------| 物体 | 动能(K) | 势能(U) | |-------- |------------|------------|| A | 40J | 60J || B | 80J | 20J || C | 120J | 0J |--------------------------------------2. 能量转化过程表格设计表格设计示例:-----------------------------------------|能量转化过程|可逆过程|做功(正)/受力(负)|热量转移(正)/吸热(负)| |-------------|--------|-----------------|---------------------||电源供电 | 否 | 20J | 0 ||电灯发光 | 是 | 0 | -20J ||电灯发热 | 否 | 0 | 20J |-----------------------------------------六、总结通过本文介绍的初中物理表格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整理和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中考物理实验数据表格题专题

(2)小组经讨论,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多次实验:①只改变电源电压;②更换其中一条支路的电阻,其他器材不变。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组同学采用方法(10)
(选填“①”或“②”)来进行实验的,理由是(11)。
(3)分析表中的第二、三、四行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2)。
序号
A(安)
A1(安)
A2(安)
1
0.22
0.10
0.12
2
0.44
0.20
0.24
3
0.58
0.26
0.32
图18(a)
图18(b)
图18(c)
8.某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B.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组同学用如图16所示装置做了如下实验,将50克的水装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在烧杯中再加入50克的水,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与5与9,(或2与6或4与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5);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16)(选填“质量”或“速度”)的改变对动能的改变影响更大些。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17);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力越大。
上海市初三物理表格归纳复习讲义(教师版)

【例1】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某小组利用焦距分别为(f1=8厘米、f2=10厘米、f3=15厘米)的三个凸透镜、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先后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测得的物距u、像距v、所成像与发光物大小比较的结果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与4)或(5与6与7与8)或(9与10与11与12)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 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焦距的增加而增大。
(3)进一步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关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6、7、8、10、11、12,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9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分析】掌握“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本题关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根据表格数据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答案】(1)减小;(2)(3与6与9)或(4与8与12)或(7与11);(3)①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②不同的凸透镜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2倍焦距【变式训练】的金属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中它们改变金属柱体在液体中的深度h,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金属柱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p1和p2,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表格法”巧解并联动态电路的计算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表格法”巧解并联动态电路的计算一、要点解读1.确定电表测量对象,并确定电表量程,若量程未知,则需要讨论电表量程。
2.由于并联电路中电压表和定值电阻的电流表始终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的仅是含滑动变阻器这条支路的电流以及总电流,所以我们要考虑:①滑动变阻器这条支路的电流有没有超过这条支路的电流表的量程以及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②干路上的电流有没有超过干路上电流表的量程。
3.强调同时性,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公式UIR中的三个物理量是同一时间的值,不可将前后不同过程中的I、U、R的值随意混用。
4.基本的解题方法表格计算法简介:表格法就是将已知条件填入表格,然后再根据电路的特点和规律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求出未知量。
该方法简单易行,且能有效防止学生胡乱代入数据。
利用表格,我们可以知道表格中填入三个不在一排的物理量,其余的几个量都可以通过串并联的关系以及Ω姆定律解出。
对于并联电路中的各个量,R1、R2、R总;I1、I2、I总;U1、U2、U总有以下关系,我们利用表格可以清晰看到:R1R2R总I1I2I总I1+I2=I总U1U2U总U1=U2=U总U1=I1R1U2=I2R2U总=I总R总注:①对于并联电路,我们一般情况不求R总,求的时候也一般通过Ω姆定律来求,不建议用并联电阻的公式:12111R R R +=总来求总电阻,或者知道总电阻来求各个分电阻。
②对于并联动态电路来说,也是两个不变量:一个为U 总,一个为定值电阻R 1。
我们将这两个不变的量首先填入表格中。
我们再填入另外一个量(此为限定条件,如滑动变阻器此时的阻值、电流表的示数等),我们就可以将表中其它所有的量全部解出。
二、典例引领1.有关范围的计算例1.在如图(a )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 且不变,电阻R 1=10Ω,滑动变阻器R 2上标有“20Ω,2A ”字样,现闭合开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专题复习表格专题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表格题主要考核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而非概念的定义),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等问题。
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手段获取实验数据,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论。
2、做表格题,要理清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尤其要重视密度、压强、功率、比热等物理概念,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等规律的形成过程。
理解两个物理量比值的含义(物理意义),清楚可以用比值的方法,把不同的时间、面积、体积等物理量转化为相同的时间、面积、体积(即1秒,1米2,1米3)等。
3、要搞清楚实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要研究问题(如压力作用效果、运动快慢等)之间的关系。
二、解题思路和方法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
2、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和表格中栏目所对应的物理量,寻找研究的物理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公式)。
3、根据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公式,启示(提示)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结合表格中物理量的数据,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4、回答问题时,依据、条件和结论缺一不可。
依据就是比较表格中的实验次数及相应的数据;条件就是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即要寻找表格数据中的相同物理量;结论就是根据依据和条件,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例题1、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根据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用F/S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根据F/S可以得到启示,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归纳:如可以从F不变和S不变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这是初步的分析),还可以从F和S的比值(F/S)来分析(即从F/S不变和F/S变大或变小两个方面分析----这是进一步的分析,是压强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
应用这个思路,再结合依据、条件和结论缺一不可的回答问题的原则,上述(1)、(2)、(3)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变式(评价题)1:(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甲同学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乙同学的结论是: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错误”、“不完整”或“正确”)这个问题变式(评价题)其实是利用了S/F也可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只不过与F/S 正好是相反的。
根据这个道理,就可以分析甲与乙的结论对与错了。
问题变式(评价题)2:(5)甲、乙、丙三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甲同学计算了每次实验中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由此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与压力的比值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相同,比值不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不同;乙同学计算了实验序号1、4、7三次实验中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差值,由此得出结论: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差值越大时,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丙同学计算了每一组中任意两次实验的压力变化量与受力面积变化量的比值,由此得出结论:当压力变化量与受力面积变化量的比值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丙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错误”、“不完整”或“正确”)(答案是:不完整;错误;不完整。
)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
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归纳总结:这是涉及物质特性的实验探究题,分析这类题目一般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物质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道题目同样可以利用密度概念形成过程中用M/V来表示物质的特性的思想,根据M/V来帮助我们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再根据依据、条件和结论来回答问题。
对于同种物质,M/V是一个定值;不同的物质,M/V(一般)是不同的。
对于比热容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思考。
问题变式(评价题)某同学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归纳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请判断,这位同学的结论是(选填“错误”、“不完整”或“正确”)(答案是“不完整”,主要是没有考虑不同物质之间M/V 的关系)3、某小组同学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用九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使它们都正常发光,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电流。
该小组的同学仔细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把九只灯泡分成三组,每组的亮暗程度相同,且第一组最亮,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暗。
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归纳总结:这道题目主要研究灯泡发光的亮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电功率的问题。
根据电功率P=UI,这个实验其实质是研究灯泡电功率(亮暗)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根据P=UI来分析三个表中的数据,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电压不变时,比较P与I的关系,从而判断I大小与灯泡的亮暗;电流I不变时,比较P与U的关系,从而判断U的大小与灯泡的亮暗;UI的乘积不变时,P就不变,从而判断灯泡的亮度与U或I无关,只与UI 的乘积有关;UI的乘积越大时(或越小时),P就越大(或越小),从而判断灯泡的越亮或越暗。
问题变式(评价题)甲、乙、丙三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甲同学的结论是: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的电流的乘积相同,灯泡的亮度相同。
乙同学的结论是: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的电流的乘积越小,灯泡就越暗。
丙同学的结论是: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的电流的比值越小,灯泡就越亮。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丙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错误”、“不完整”或“正确”)(答案:“不完整”,“不完整”,“错误”)4.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
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液体甲(1)分析比较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解题方法归纳总结:这道题目主要研究液体内部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深度的关系,根据F=PS=ρghS ,由于S 不变,因此实际就是研究F 与ρ和h 的关系。
即同种液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就越大。
再根据上、下表面压力差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因此F 上—F 下=ρV 排g ,由于V 排不变, F 上—F 下 就转变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即浸没在同种液体,F 上—F 下不变,浸没在不同液体,液体密度越大,F 上—F 下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