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
《2024年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范文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典型模式分析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模式逐渐转向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而且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本文从认知负荷视角出发,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及其典型模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学习任务超过其认知负荷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与认知负荷的关系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等环节,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的有机结合。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初步掌握知识,课堂上通过互动讨论深化理解,课后巩固练习则强化记忆。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认知负荷得到了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一)视频导学模式视频导学模式是翻转课堂的常见模式之一。
教师提前制作好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针对视频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二)互动讨论模式互动讨论模式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互动讨论,学生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降低认知负荷。
(三)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学生需在课下自主完成项目的相关研究、设计和制作等工作。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降低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认知负荷。
论“翻转课堂”有利于学习效能提升的理论支撑

论“翻转课堂”有利于学习效能提升的理论支撑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学习进行整合,提高学习效能。
下面将从认知负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社交建构主义理论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转课堂对学习效能提升的理论支撑。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转课堂通过将基础知识和理解任务放在课堂外完成,而将应用和创新任务放在课堂内进行深入探讨和训练。
这样做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内的认知负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问题解决和思考。
学生在课堂内还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习效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潜力。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一种或几种智能的开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潜能。
而翻转课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资源,充分发掘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翻转课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能。
社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等活动,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分享观点,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翻转课堂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共同构建知识。
翻转课堂对学习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2024年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范文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课上授课、课后做作业”的教学形式的革新。
翻转课堂教学通过翻转师生课堂的角色定位,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接受和消化教师传递的信息,而是开始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对其典型模式进行分析。
二、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翻转课堂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学习任务超过其处理能力时,会引发认知负荷的增加。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并避免认知负荷过高,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帮助者。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知识的部分基础内容。
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度的讨论和探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建构。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认知负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1. 视频讲座型模式视频讲座型模式是翻转课堂的基础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提前录制或制作好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同时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互动讨论型模式互动讨论型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看法。
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项目驱动型模式项目驱动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实践。
《2024年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范文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课堂上进行知识内化和应用,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的视角出发,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实施方式,并分析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
二、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会引发认知资源的竞争和分配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当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承受能力时,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翻转课堂的认知负荷视角分析翻转课堂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知识内化和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首先,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进度进行学习,避免了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困扰。
其次,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知识内化和应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翻转课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了认知负荷。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1. 视频导学模式:该模式下,教师提前录制或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上则进行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等活动。
这种模式适合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学习和巩固。
2. 任务驱动模式:该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课堂上则进行项目展示、讨论和评价等活动。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该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也可以在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其背后的算法涉及大量的矩阵计算和数据处理。
翻转课堂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将课堂上的讲解转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讨论。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探讨了翻转课堂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是指人的认知系统在处理信息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如果认知负荷过高,就可能导致信息处理和学习效果的下降。
在深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和算法,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这些都会给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带来较高的认知负荷。
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来促进深度学习。
首先,翻转课堂将基础的知识点和概念讲解从课堂上转移到课外,让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下学习和消化。
这样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减轻他们的认知负荷。
其次,翻转课堂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让学习者有机会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算法。
同时,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还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
除了减轻认知负荷外,翻转课堂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机制来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优化算法的性能。
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反馈机制,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算法和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理论预测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和优化效果。
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和算法,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
总之,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减轻认知负荷、提供实践机会并提供反馈机制来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以注重探索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通过实验研究来评估翻转课堂对深度学习的促进效果。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认知负荷,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负荷都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因此,要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在线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课程更加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从而减少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的认知负荷。
此外,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进行较多的自主学习和任务实践,需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供认知支持。
这些反馈机制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在线讨论和问答等多种方式实现,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困惑。
总之,通过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更快、更好地掌握深度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乐会进蔡亮文摘要促进深度学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学术界认为是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图式理论,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能促进深度学习。
研究表明:深度学习的目标定位、学习任务的结构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促进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则协助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降低深度学习伴随的认知负荷,或者将认知负荷分布到各环节学习活动、媒体和主体间,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翻转课堂认知负荷分布式认知促进深度学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翻转课堂,被学术界认为是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关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1][2];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翻转课堂为什么能促进深度学习?翻转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机制及路径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从认知负荷的理论视角分析翻转课堂何以能促进深度学习。
一、认知负荷视角下的深度学习1976年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gor通过分析比较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概念。
按照广为接受的说法,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
结合我国学者黎加厚引入的深度学习概念,我们将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主动获取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在长期内进行迁移运用以及问题解决的学习状态[3]。
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科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创并实践了翻转课堂,形成学习内化在课堂、传授知识在课外的新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本质在于在课前初步完成浅层学习目标,充分发挥面对面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深度学习[4]。
深度学习往往意味着高认知负荷。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摘要】本研究针对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探讨,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在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知识,探讨了翻转课堂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以及认知负荷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深度学习、认知负荷理论、教学模式、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翻转课堂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多地参与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也被引入到研究中,用以解释翻转课堂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荷,进而影响其深度学习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转课堂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负荷情况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研究翻转课堂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对认知负荷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为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练习环节转移到课堂外,而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讨论和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传授知识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内化的顺序。
自翻转课堂产生以来。
很多学校或教育机构采用此模式。
并取得了较优的成效。
与此同时,可汗学院的出现也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目前,国内众多学校都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期望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通过分析多位学者提出的不同翻转课堂模式,以期能为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翻转课堂;起源;认知负荷;模式;案例自2011年以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以及TED(Technologic Entertainment Design)视频风靡世界。
《2012年地平线报告》又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六种有重大潜在应用的新兴技术。
不难发现,技术与课程逐渐向着深度融合的趋势发展。
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各个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的一大焦点。
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也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转课堂在各学科的应用推广及课前阶段的微课制作方面,很少有人从学习者心理过程视角研究其取得优异成效的原因,以及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
另外,如果要推广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需要对其已有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应用。
基于此,笔者从认知负荷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未来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内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也有人将其表述为反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General SylvanusThayer 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开展小组间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具备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也是翻转课堂思想的起源。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在1991年就提出,计算机在未来的教学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
马祖尔教授还创立了一种他认为能使教学更有活力的教学方法——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
他论述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的传递,然后是知识的内化。
这一观点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的独特之处正是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颠倒。
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d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但是,他们没有提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相关名词或概念。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of Technology,MIT)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 Ware Project,OCW)。
拉开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
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结果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萨尔曼,可汗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信息。
两年后,Salman Khan创建了Khan研究所。
全球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的盛行,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
然后上传到网络上。
以供旷课的学生课后学习。
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旷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
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
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
两位教师实施这一模式后,教学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
现在很多人称“林地公园”高中为翻转课堂的起源地。
2011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文中提出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鉴于美国翻转课堂实践成效惊人,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组织师资力量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模式。
从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
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
他们将技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 day),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充分说明,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国外学校认可。
但是,我国目前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CNKI数据库中。
以“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反转教学”、“颠倒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逐个审阅。
内容相关的文献很少,从2012年开始有相关成果发表,2012年全年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3年1月到8月,有28篇相关文献。
可见,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相比2012年,2013年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
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
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
许多人将翻转课堂与网络课程等同。
显得比较狭隘。
网络视频课程确实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视频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翻转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
换句话说。
是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
表1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从认知负荷角度看翻转课堂Ramsey Musallam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其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时间-转换”(time-shift)观念下教学隐藏的认知心理问题。
研究用屏幕录像作为课前训练(pre-training)工具去管理内在认知负荷的效果。
Sweller等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
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
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
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
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
如果材料包含较多的元素或元素问关系复杂,在新手的工作记忆中将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块,并且还要在工作记忆中建立每个元素问的联系,所以会占用工作记忆容量,增加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
而专家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图式,即使材料包含的元素多或元素问关系复杂,专家会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样在工作记忆中所要加工的元素就会减少,大大降低了工作记忆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
或者产生干扰时。
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
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帮助建构图式和图式自动化的负荷。
它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
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负荷。
比如,学习者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比较、推理等,它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把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活动中去。
在Ramsey Musallam的研究中,将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为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另一组为不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
在这个研究中,课前训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不仅向学习者介绍概念的名称和基本定义,而且也会对最基本的现象进行整体介绍。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RamseyMusallam发现,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
心理努力是指认知负荷中实际分配的用于容纳任务所加需求的认知容量方面。
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测量。
而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是评测认知负荷估计的重要因素,进而可以推测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经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课前训练组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明显比无课前训练组大。
并且,Ramsey Musallam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反比关系,课前训练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有着明显影响。
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心理努力程度明显下降。
绩效明显提高。
从而得出结论: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依据马祖尔教授提出的观点,学习分为两部分: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同化。
RamseyMusallam将翻转课堂模式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描述为图1所示。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内化阶段里,课前训练的作用得以最大化,第二次知识传递的时候就为学习元素组块和管理信息的复杂性留下了空间。
当翻转课堂作为探究性学习周期一部分的时候,课前训练的效果会被放大。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成功案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并且,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时间。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阶段几乎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阶段。
然而。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图式形成阶段被放到了课后,课后学习没有老师在场,学生遇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容易产生挫折感。
丧失学习动机。
相反的是。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形成图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心是图式形成,翻转课堂的这一特征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以图式形成阶段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典型成功案例。
(一)国内成功案例根据国内近十年的课改情况,十年课改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于是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借鉴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教学模式,在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