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现代汉语中有许多量词,它们为汉语语法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表达手段,是我们理解和运用汉语这种语言的重要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量词的表达形式、分类、运用特点、变位法则等语言学角度,对量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首先,量词的表达形式,量词有变量和不变量两种表达方式,变量量词有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等数量的表示形式,不变量量词通常由“个”“点”“处”等语素组成,有“一”“两”“三”“几”等表示数量的形式。
其次,量词的分类,量词通常分为基本量词、动量词、元量词和变量量词,它们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用法。
基本量词有“一”“两”“三”等,动量词有“有”“无”“多”“少”等,元量词有“块”“只”“双”“件”等,变量量词有“台”“场”“桶”“罐”等。
再次,量词的运用特点,量词的用法不仅取决于任何一个量词本身,而且取决于它所表达的数量。
比如“两”可以表达几乎所有可数名词的不变量,但“双”只能用来表达一类可数名词。
此外,量词用法还可以根据主语变化。
比如可数名词“匹马”用“只”表示,但可数名词“人”用“个”表示,两者是不同的量词用法。
最后,量词的变位法则,有些量词通常可以前置、后置或中置,而有些量词只能前置或后置。
比如可数名词“匹马”前面可以加“三只”,后面可以加“只”。
而“本”只能以前置的形式出现。
另外,当量词和可数名词结合时,一般量词放在可数名词的前边,但有些量词可以放在可数名词的后面。
以上,就是关于量词的研究,由此可见,量词在汉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语言本身的表述,而且更增加了语句的变化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魅力。
未来,希望有更多研究者能够深入探究量词的表达方式、分类、用法及变位法则,为汉语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文章主要以十部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为考察对象,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对量词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把握。
标签:现代汉语量词类属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量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把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
这也是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一大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受到印欧语法的影响,量词的地位并不高,对它的研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语法研究的初期,甚至将量词作为名词的一类来研究。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量词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其从名词中独立出来。
一、量词作为名词的附类《马氏文通》作为最早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既没有给量词命名,也没有给其下定义,只是提到了“记数之别称”,并且认为,“凡记价值、度量、里数之文,皆无介字为先,故以列于宾次。
”我们从其认为量词是“记数之别称”可以看出,马氏是将量词作为名词一类的。
由于《马氏文通》是模仿印欧语法体系的,所以对汉语中特有的量词认识还不足。
1922年,陈泽淳的《国文法草创》中提到了“表数之单位及度量衡”,并且认为它们表示的是“物之所属”,所以,将其归入了名词里面,并没有独立出来。
书中提到了表数的单位,如:个、只、双;表度量衡的,如:尺、寸、升。
1934年,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数量词归入到了形容词中,但是,数量形容词中并未提到量词,只提出了数词,并将其分为定数和不定数。
书中真正提到的量词只有“师”和“旅”,并将其归入了名词类中的集体名词一类中。
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正式命名了量词,认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记数的事物之单位。
黎氏将量词分为三项:1.用一种个体的普通名词来表示他物数量。
例如:桶、杯等。
2.专表数量的名称,就是一切度、量、衡。
例如:尺、寸等。
3.既非物体又非专称,大都是从名词转变而成为形容词性质的。
例如:朵、匹等。
汉英量词研究综述

殷朝时期的甲骨文上u , 在汉朝得以繁荣。关于量词的研究可 今, J 英语中表数量概念的词尚无统一命名。
以追溯到 1 世纪末。自第一本汉语语法书《 9 马氏文通》 问世以 ( 汉语量词的英文翻译 三)
“
汉语 量词 的英 译 多种 多样 , “ e u o ,es f 有 ma r wr ls - s e d ai i 来, 量词的名称多种多样, 记数的别称( 如: 马建忠,88 、 19)量词 e r"( , 】 ,[ 。 ’ [ 】 9 ] [ ] ・ 96 ui nu ”( 位 词 ) ] , n on 单 t s 3 ( 黎锦熙, 2 )单位名词 ( 14、 9 王力,93 、 1 )单位词、 4 副名词、 量词
91
.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表量比较、 汉语与外语表量比较、 但它指的 是事物的种类, 而非数量。 Ma rwr 与物体的 “ e u o ” se d 长 民族语量词、 个体量词、 名量词及动量词、 量词语义表 度、 宽度、 重量等相关, 相当于汉语的“ 度量词” uk 。Qi 指出, 汉语量词的分布特征、 r 量词修辞特征、 名著中的量词分析等。 ’1 [ 4 J qate’ unfr包含 “ai e , i ’ i prt ”同时还包括诸如 “ ay s e la 达、 tv i mn,e r , va
朱德熙将汉 语量 词添加为汉语的 语法 词类之一【 郭绍虞 4, ” 数名词。与汉语不同, 英文的可数名词没有个体单位, 比如“ a o 就 g 而汉语的 “ 可用 条” 作个体量词, 比如“ 一 阐述并 认 可了 “ 量词 ” 一名。自此, 汉语 量词 才被 普遍 接 d ” 没有个体量词,
摘要: 汉语量词经历了较 长的命名过程 才被普遍接 受并列入汉语语法词类 ; 英语 中的表量词 的功能和性质类似 汉语 量词 。 尚未统 一 但 命名, 也未进入英语语 法词类。2 O世 纪9 O年代 以来 , 从认 知角度对 汉语量词进行 的研 究有所增加 , 开始在语言层面研 究英语量词和 比较 且 汉英量词, 但从认知角度对 比汉英量词的研 究较少, 关汉英 器官量词的研 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 有 关键词 : 汉语量词; 英语量词 ; 量词研 究; 器官量词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一、概述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词类,具有表达数量关系和事物类别的双重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广泛且复杂,对于非母语者来说,掌握和正确运用量词是一大挑战。
在现代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的特点、分类、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量词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性,还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首先将对现代汉语量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概述,明确量词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学习者在量词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原因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本文还将对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量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汉语量词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独特的词类,它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量词的存在使得汉语的数词与名词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词短语。
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名词的所指范围。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量词是汉语表达数量概念的必要手段。
在汉语中,数词不能直接与名词组合,而需要通过量词作为中介。
例如,“一个苹果”、“两只狗”、“三本书”等,其中的“个”、“只”、“本”都是量词,它们将数词与名词连接起来,形成了表达数量的完整概念。
没有量词,这些数量概念在汉语中就无法准确表达。
量词对于明确名词的所指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量词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名词,它们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约定俗成性。
例如,“条”通常用于表示长条形的物品,如“一条裤子”、“一条鱼”等而“个”则更常用于表示独立的个体,如“一个人”、“一个苹果”等。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

2、部分量词:表示事物的一部 分,如“半、几、部分”等。
3、关系量词: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比、共、相当于”等。
二、量词的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它们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起到 描述事物性状、参与结构等作用。例如:
1、表示数量:我今天吃了两个 苹果。(用“个”表示数量)
4、避免歧义:使用量词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歧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形状、大 小相似的物体。例如,“一叠纸”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若干张纸叠加在一起,实际 上可能是指一本装订好的书。
三、量词的研究现状
量词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 些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量词的认识,也为量词的教学、翻译和使用提供了有益 的指导。
参考内容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 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本次演示将 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一、量词的分类
现代汉语量词可以根据其意义和功能分为以下几类: 1、整体量词:表示整个事物的数量,如“个、只、件、群”等。
总之,汉语方言名量词是一个极具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领域,值得学界进行持 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感谢观看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汉语方言名量词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使用规则。不同地区 的名量词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南方地区的名量词多用于表达 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北方地区的名量词则更注重表达动物的性别和年龄。此外, 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使用的名量词也有所不同,如南方地区用“只”来 计量鸡、鸭、鹅等家禽,而北方地区则用“头”来计量猪、牛、羊等家畜。
2、实物演示:通过演示实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量词所表示的事物或 动作。比如在讲解“个”和“只”的区别时,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和一只小鸟进行 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211214884_基于CiteSpace_可视化分析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104《名家名作》·考证[摘 要] 以1980—2021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到的有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107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5.8.R3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显示,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从发文量的年代分布上可以分为平缓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逐步回落阶段。
论文作者队伍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缺乏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量词的分类研究、结合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的研究、结合语义特征的研究。
基于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应加强多理论、多学科的互动研究,以期推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汉语量词;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侯炳楠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词类。
1898年马建忠编著《马氏文通》,最早开始了对于汉语量词的研究,该书涉及了量词的功能“故凡物之公名有别称以记数者”。
后来,吕叔湘、王力、高明凯等人开启了汉语量词的系统研究之路①。
前人多从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的量词进行研究,从语义、词汇等角度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却不够深入。
只有明确了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才能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汉语学界对于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逐步增强,方法也灵活多样。
因此,本文以1980年至2021年间有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文献为语料进行整理与统计,通过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定量研究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主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的方式,以“量词”为篇名,时间范围选择1980年至2021年,文献分类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接下来选择“中文”“学术期刊”“中国语言文字”学科,默认其他选项后进行检索,共得到1528篇文献。
近年来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

近年来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现代汉语中的动量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涉及动量词的来源、分类、动量词及有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语法学家们尝试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动量词进行研究。
本文试从研究趋势和不足两方面就近年来的研究做简要梳理。
标签:现代汉语动量词综述新趋势不足一、近年来动量词研究的新趋势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广义的动量词包括借用动量词、专用动量词和时量词。
语法学家们对动量词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分类、重叠、语法特征、形象功能和修辞效果等静态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动量词在动态语流中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词类、短语、句法结构等成分之间的语义和搭配关系。
近年来,汉语动量词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一)尝试探讨宾语与动量词的次序问题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语法学者深刻认识到,对动量词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分类及用法方面,不能单纯就动量词而研究动量词,应深入到句子的内部,从句法层面上,通过对宾语和动量词的次序的研究,来探讨动量词的用法。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1.从宾语名词的小类入手,考察二者的次序问题。
方梅(1993)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N的指称性质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
文章最重要的观点是:决定动词后动量成分和名词性成分次序的主要因素是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质(有指/无指、定指/不定指)以及名词性成分传达的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这两个方面。
2.将动量成分和时量成分分别考虑,并对这两种成分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二者的功能差别。
王静(2001)详细考察了二者的差异,认为语序实际上反映了相关成分之间的某种力量对比。
名词性成分和动量成分的前后顺序是由二者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强弱对比共同决定的,单方面考虑任何一个成分的性质,都不能充分解释我们的问题。
任何一个状态动作或事件都含有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可以就各个方面对动作事件状态实施“个别化”。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是对现代汉语中的量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总结。
量词是汉语中的一
种重要语法范畴,用来表示数量、计量单位、程度等概念。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丰富,包
括固定的量词如个、只、条等,也包括不定的量词如些、点、片等。
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
配也有一定的规律。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量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量词进行分类,如按照概念分类、按照形态分类等。
2. 量词的语义:研究量词的具体语义含义,包括数量概念、计量单位、程度等。
3. 量词的句法功能:研究量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包括量词的独立使用、量词的修饰作用、量词的谓语作用等。
4. 量词的语用功能:研究量词在交际中的使用和语用效果,包括量词的修辞作用、量词的话题
管理作用等。
5. 量词的变化和演化:研究量词的变异和演化过程,如新量词的产生、旧量词的消失等。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是汉语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深入理解汉语的语言系统、语法
规律和语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并且在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文章主要以十部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为考察对象,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对量词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把握。
标签:现代汉语量词类属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量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把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
这也是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一大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受到印欧语法的影响,量词的地位并不高,对它的研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语法研究的初期,甚至将量词作为名词的一类来研究。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量词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其从名词中独立出来。
一、量词作为名词的附类《马氏文通》作为最早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既没有给量词命名,也没有给其下定义,只是提到了“记数之别称”,并且认为,“凡记价值、度量、里数之文,皆无介字为先,故以列于宾次。
”我们从其认为量词是“记数之别称”可以看出,马氏是将量词作为名词一类的。
由于《马氏文通》是模仿印欧语法体系的,所以对汉语中特有的量词认识还不足。
1922年,陈泽淳的《国文法草创》中提到了“表数之单位及度量衡”,并且认为它们表示的是“物之所属”,所以,将其归入了名词里面,并没有独立出来。
书中提到了表数的单位,如:个、只、双;表度量衡的,如:尺、寸、升。
1934年,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数量词归入到了形容词中,但是,数量形容词中并未提到量词,只提出了数词,并将其分为定数和不定数。
书中真正提到的量词只有“师”和“旅”,并将其归入了名词类中的集体名词一类中。
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正式命名了量词,认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记数的事物之单位。
黎氏将量词分为三项:1.用一种个体的普通名词来表示他物数量。
例如:桶、杯等。
2.专表数量的名称,就是一切度、量、衡。
例如:尺、寸等。
3.既非物体又非专称,大都是从名词转变而成为形容词性质的。
例如:朵、匹等。
同样,黎氏将量词归入了名词的细目中,认为量词是名词的一种。
1956年,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在表达范畴的数量中提出了“单位词”这一概念。
事物不能计数的必须用种种度量衡单位才能计数,并认为,在名词前面不能直接加数字,中间必须要有“单位词”。
并将表示物量的单位词按照来源及性质分成了八类:1.度量衡单位,如尺。
2.借用器物的名称,如杯,一杯水。
3.借用动词,如捆,一捆柴。
4.集合性的单位,如队,一对兵。
5.与时间有关的单位,如场,一场病。
6.取物件部分的名稱,如头,一头牛。
7.略依物件的形状,如根,一根绳子。
8.几个一般性的单位词,如个、位、只、件。
我们说,这是对量词研究的一大进步。
同时,吕先生将表示动量的单位词区分开来并进行了分类:1.专用的单位,如趟,走一趟。
2.表现动作的工具,如口,喝一口。
3.即以动词为单位,如笑,笑一笑。
吕先生将单位词分为用名词表示的单位词和以动词表示的单位词,即将单位词分成物量和名量,这是一种突破。
但是,单位词却归入了“指称词”一类,并没有将其独立出来。
1957年,高名凯在其《汉语语法论》中,第一次将量词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词类,并将其命名为“数位词”,因为它们的作用在于“辅助说明事物的单位或单位的特点”。
高先生认为,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加上数位词来表明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
一切具有名词功能的词上面都可以加上数位词。
例如,“一本书”等等。
高先生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数位词:1.度量衡的单位。
2.部分词的运用。
3.普通事物单位的规范,即范词。
并认为前两者是一切语言所普遍共有的,而最后一种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
高先生将度量衡分为长度、重量、容量、距离、面积、货币、时计七类,说明数位词代表某种单位,它给具有名词功能的词一个范围或限制。
在部分词的运用中,是指以另外的东西来度量有弹性单位的物类。
例如,几杯酒。
在范词的介绍中,将其大体划分为:以事物的形状来表示的;以事物的特征是部分来表示的;以事物的特殊动作来表示的;以做成事物的用具来表示的;一般的范词。
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词都具有相同的语法作用,所以,高先生统一将其归在了“数位词”之下。
将数位词独立出来是一大进步,但是,高先生并没有脱离印欧语法的束缚,将数位词归入了虚词中。
我们认为,虚词是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的词,而且大都不能重叠。
而量词是有词汇意义的,它表示计量的单位,而且单音节的量词大都可以重叠。
因此,将量词归入到虚词中是不科学的。
二、量词独立成类1961年,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按照性质和用法把词分为十类。
其中,量词作为其中的一类独立出来,量词不再归属到名词中,也没有和数词一起作为一类。
自此,量词正式成为汉语中词类的一个分支与其它词类并列。
书中所列现代汉语中的十类词分别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
关于量词的分类,丁先生将其分成了四个小类:1.个体量词,名词代表的事物,有的是可以一个一个数的,这种名词前头用个体量词。
例如:一把酒壶,一个大盘子。
同时指出,什么名词用什么量词不一定要说得出道理的,为什么马用“匹”,牛不用“匹”而用“头”,诸如此类都是无道理可讲的,是社会认可的,我们可以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集体量词,名词代表的事物,有的是可以一组一组数的,这种名词前头用集体量词。
例如:一副手套,一双鞋。
3.度量词,度量词是约定俗成的计算单位。
例如:一斤粮食。
4.临时量词,名词表示的事物,有的是有长度(包括空间的长度和时间的长度)、面积、容量的,这类名词都可以作临时量词用。
例如:“两个碗”中的“碗”是名词,“两碗饭”中的“碗”就临时用作了量词。
书中指出,不但名词,动词、形容词同样有量词。
例如:说一下,三斤重。
也有学者仍认为量词属于名词的一种。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便是这样阐述的。
同时将量词分成两类:度量衡单位和天然单位。
前者如:斤、两;后者如:个、只等。
我们认为,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将量词归入到名词中”在初期的语法学中是比较普遍的观点。
能够看到汉语中独特的量词的存在,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语法学家们也都放弃了量词归入名词这一主张,认为量词应独立成类。
三、量词新解量词应独立成类已经被众多语法学家所认可,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教材中对量词的阐述。
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将实词分为6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量词是独立成一类的,并将量词划分为表示物量和表示动量的两种。
前者如:只、双;后者如:趟、遍等。
张斌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中将实词分成了7类,除了张志公先生所说的6种外,还将副词添加进来。
在量词的分类上,将其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时间量词。
表示时间的量词有:年、天等等。
在物量中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类别量词、度量量词、借名词和借动词。
动量中又分为专用和借用。
张斌先生认为,专用的一般是固定的、封闭的,而借用的一般是临时的、开放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斌先生提出了复合量词。
例如:架次、人次、件套等等。
我们认为,张斌先生的分类更加细致具体。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将实词分为十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和叹词。
并将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物量词又分为:度量衡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借自名词、借自动词,在动量中也分为专用的和临时借用的两类。
在量词的分类上,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和张斌先生的《现代汉语》相差不大。
所不同的是,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将“年、星期、小时、天、月”等表示时间的词作为特殊名词,而不是量词。
在这些名词前面可以直接加数词而不必用量词。
在“一年时间”中,因为也可以说成“一年的时间”而且意义并没有改变,所以说“年”是名词,而非量词。
同时,书中提到了复合量词,即“由两三个不同的量词复合而成”,例如:人次、吨海里等等。
我们认为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对量词的划分更具说服力。
四、小结尽管现在对量词如何分类仍存在着分歧,在个别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将量词作为实词的一类并从名词中独立出来这一看法已经达成共识。
随着研究的深入,量词的研究也将更加详尽和完善。
参考文献:[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8]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程南昌杨柳广西百色百色学院中文系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