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概论》课程问答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概论》课程问答

闽文化知识问答问:闽文化与福建现代化有什么关系?研究闽文化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方面?答: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

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雕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

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

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

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

如近代侯官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

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

第六,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文化走廊。

海峡西岸的闽东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闽东南的建设。

第七,有利于沟通与台湾关系。

台湾80%为福建人,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同。

第八,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对闽地的凝聚力。

福建省旅居海外乡亲有1030万人,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与福建的联系。

问:闽文化主要由哪些方面构成?答:闽文化的形成与六个方面关系密切。

第一,闽越文化的遗风。

一般认为福建的土著民族是闽越族,虽然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后,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比如闽越人图腾蛇,至今这种蛇崇拜还在福建不少地方得以保留。

第二,中原文化的传入。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第二次是唐代陈元光开发漳州,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第四次是北宋南迁。

第三,宗教文化的传播。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福建都不同程度、不同区域盛极一时。

仅以佛教为例。

据八十年代末调查,全国现存汉传佛教寺院5000多座,而福建就有4000多座,全国僧尼17000多人,而福建僧尼约10000多人。

闽南地方文化概览第一章

闽南地方文化概览第一章

目录
A
闽南地方文化的概念
B
闽南地方文化的特点
C
闽南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D
闽南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
01 闽南地方文化的概念
l 闽南:指福建省的南部。 词起源:20世纪后半期,福建方言
学者提出 l 闽南人分布:闽南地区(泉州、厦
门、漳州)、台湾和东南来闽南华 侨华人聚居地 l 泛闽南:通告闽南语的区域
u 瓷器:建窑、白瓷、黑瓷 u 工艺画:漳州木版年画、版画、漆画、纸
织画 u 剪纸与刻纸:漳州剪纸、泉州刻纸 u 民俗工艺:纸扎(彩扎)、糊纸、彩绘、
“妆糕人”、料丝花灯 u 生活工艺:漳绣、金银首饰、竹编、漆篮、
香等
学校教育取代旧式教育 文学创作呈现新特点
19现21代年新,兴厦艺门术大兴学起创,立外来宗教迅速发展
旧石器时代,人类聚居遗址 新石器时代,掌握水稻种植和陶器制作技术 先秦,“七闽”、闽越 秦,废无诸,置闽中郡
闽南文化的起源——秦与先秦
闽南文化的孕育——汉晋
公元前202年,汉高诅封无诸闽越王 汉武帝元封无年,朱买臣平闽 三国时期,吴永安三年,置东安县,辖今泉州、莆田、 厦门、漳州等地区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晋民八族南迁入闽 南安江改名晋江 闽南话形成
主讲人:高思缘 知识产权代理人
第一章 概述
l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l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l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
南文化得到发展。 l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
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l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
答: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论述题
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
答:道教在福建的文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史书,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道教或与道有关的歌谣,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道教舞蹈极有特点,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经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2、论述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及原因?
答: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的措施。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等。③科举的久盛不衰。我国正式开始以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④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福建的家族大都注意族人的教育,有的家族把开办族学、族塾进《族规》,而子弟靠科举出人头地后,又不忘荫蔽本族,或出资赞助,或激励中士子苦读,大大推动了教育。⑤多种类型的学校。福建历代办学有多种形式,除了官办的府学、州学、军学、县学、或官、或民、或半民半官的各种书院、私塾等外,还有多种类型的学校,以满足各种不同阶层人的需要。⑥刻书业的繁荣和藏书的丰富。闽刻书业始于五代,后随着读书应试风气与日盛行,再加上福建造纸原料丰富,所以刻书业鼎盛于宋元明。正是有了以上几点才使福0建的教育久盛不衰。

闽文化概论答案

闽文化概论答案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第41题(已答).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

(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2题(已答). 立雪程门,讲的是宋代崇安人游酢、将乐人邵雍受业于程颢、程颐的故事。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3题(已答). 寿山石雕在1500年前就已问世,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雕卧猪形象逼真,雕工简朴。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4题(已答). 福州习俗家人出远门、亲友远来、长辈做寿、新婚初嫁等必吃两只鸭蛋和一束线面泡的太平面。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5题(已答).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描写侦探的著作。

(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6题(已答). 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体系形成过程,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集诸儒之大成。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7题(已答). 在闽南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和传教的需要,拟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记号体系的白话字,被称为闽南的白话字(即厦门话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其字母一共只有23个。

凭这23个字母就可以写闽南地方方言的一切,凡是口里可以说出的,笔下完全可表现出来。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8题(已答). 漳浦县湖西乡的赵家堡,是宋朝赵家皇室后人赵范、赵义于宋代末年以1:9缩小的比例模仿宋汴京城修建的。

(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9题(已答). 清代福建戏曲的繁荣,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外地戏曲进入福建后,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各具特色的地方戏。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50题(已答). 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关系极为密切。

福建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无法写成书面语言,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

闽文化概论---任务1

闽文化概论---任务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客观题共50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第1题(已答). 流行于福安的《雷诀》,属于()。

A.武舞B.傩舞C.宗教舞D.蹈畬族舞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2题(已答). ()年画《小上坟》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禄敬入京应试中举后未归,其妻肖素贞疑已亡为其上坟,后刘任县令返家途中遇一孝服女子哭祭于荒冢间,审之才知是妻。

图中刘禄敬戴团纱,穿官家,肖素贞穿大襟清装,头扎素巾,手举香烛祭盘,后有二衙役,绘刻精美,为年画中孤本妙品。

A.福鼎B.泉州C.厦门D.龙岩【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3题(已答). 中国第一部道藏刻版完成于宋代()。

A.福州于山九仙观B.泉州玄妙观C.莆田江口东岳观D.武夷山冲佑观【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题(已答).宋代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18人,名列全国()。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5题(已答). 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

A.创始阶段B.C.进一步发展D.创造性发展【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已答). 宋代()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

A.郑樵B.李纲C.祝穆D.胡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题(已答). 宋代福建作家( )编有《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主要作家之一,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A.郑文宝B.杨亿C.黄昇D.杨徽之第10题(已答). ()依山傍海,城墙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矮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四洞,其东、西、南三门城楼雄视海疆,整个城墙如巨蟒盘旦在山坡。

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街逶迤南北,整个古城规模宏恢,费时10年始修筑而成。

A.惠安崇武古城B.福清万安古城C.东山铜山古城D.湄洲湾莆禧城【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1题(已答).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闽文化概论(三)

闽文化概论(三)

闽文化概论(三)108 教育1081 概述福建开发较晚,教育起步也较迟。

据文献所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晋安郡,刘宋时期,阮弥之任晋安太守时开始兴办学校,当时社会出现“家有诗书,市无器斗”现象。

虞愿任晋安太守时,“初立学堂,教授子弟”。

此外,一些中原人士移居闽地时,断断续续地办过学堂,虽然影响都不大,但为以后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

唐宗室李椅任福建观察使时,“崇学校,励风俗”并“大启学府,劝诱生徒”。

五代时,福建教育开始普及。

一方面是唐代名士于唐亡后纷纷回乡创办学,如原工部尚书黄峭归乡创办了和平书院,“聘请宿儒,讲授诗书,诱掖后进”。

另一方面,闽王王审知广设学校,拨出专门经费供师生膳食,并下令学龄儿童均需入学。

宋代福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福建书院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亦为全国罕见。

元明清福建教育虽因战乱、倭患等原因在某些地区间有衰微,但总的还是向前发展,并在全国名列前茅。

清代福建开始出现全省性书院,如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培养出林则徐、林纾、陈宝琛等著名人物。

清末福建出现了官办的全闽大学堂,洋务派办的船政学堂、外国教会办的教会学校等。

1082 兴盛的原因福建教育由唐至近代久盛不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

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都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措施。

2、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

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等,其中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提出了七大教学原则,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科举的久盛不衰。

我国正式开始以试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

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宋代共有7607人中进士,22人为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并创造出不少奇迹。

2016秋季专科闽文化概论一

2016秋季专科闽文化概论一

客观题共50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第1题(已答). 明代晋江人()对肖像画有独到贡献,能突破成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人称凹凸法。

A.周文靖B.郑文林C.郭汉D.曾鲸【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题(已答). ()年画则往往与乡间民俗结合在一起,如李福记堂印制的《累积资金》图,以墨、绿、黄、红四色套版印制。

A.泉州B.漳州C.福安D.福鼎【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题(已答). ()福建出现了以收精炼气为主的炼养派和以役使鬼神为主的符箓派,一些著名道士都分属这两大派。

A.唐五代B.宋代C.元代D.明代【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题(已答).宋代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18人,名列全国()。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5题(已答).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蔡元定B.黄干C.陈淳D.真德秀【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已答). 清代( )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

A.何秋涛B.陈梦雷C.李光地D.林侗【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题(已答). 近代(),字枚如,长乐人,曾主江西白鹿洞书院、福州致用书院,诗歌大多表现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现实,其《赌棋山庄词话》论词不囿成说,敢于置疑,在词话史上有重要价值。

著有《赌棋山庄全集》。

A.陈宝琛B.谢章铤C.薛绍徽D.林直【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参考书本第8题(已答). 闽南每年寿诞之日早晨,全家老少都先食(),表示托长辈之福,儿孙自能长寿。

之后,儿孙辈开始向过寿者祝寿。

A.甜寿面B.甜寿饼C.寿桃(面制品)D.寿龟(面制品)【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9题(已答). 为了保证族人能受教育,福建各家族都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经费上,不少家族都置有学田,即书灯田。

如清()《问俗录》中所记:书灯田,祖父分产之始,留田若干亩,为子孙读书之需,后有入学者收其租,捐纳者不得与其租。

2018闽文化概论任务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8闽文化概论任务参考答案与解析

客观题共50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第1题(已答). 宋代福清人()善画龙,其《云龙图》右下角自题四行三言六句,这种三位一体的再现形式和手法,在南宋文人画中已开始出现,但为数很少,其开元代及以后普遍化先河。

A.惠崇B.徐竟C.曾世贤D.陈容【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题(已答). 剪纸在()被称为铰花,它以鸳鸯、龙凤、牡丹、鱼草、蝙蝠、鹿等组成鞋花、肚围花、猪头花,表示吉祥如意。

A.泉州B.漳浦C.柘荣D.浦城【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3题(已答). 五代闽国,福建佛法独盛于其时,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繁荣B.人民生活安定C.外省高僧大量入闽D.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4题(已答).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

高甲戏B.歌仔戏C.梨园戏D.竹马戏【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5题(已答).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陈襄B.郑穆C.陈烈D.周希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已答). 宋代()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

A.郑樵B.李纲C.祝穆D.胡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题(已答). 宋代闽籍作家()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贡献,被时人称为“古灵四先生”。

A.杨徽之、李虚已、郑褒、陈襄B.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C.郑穆、章楶、邓肃、陈灌D.高登、刘学箕、周希孟、章楶【答案解析】参考书本第8题(已答). 连城罗坊、北团一带元宵节以()来闹元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A.讲故事B.演故事C.唱故事D.走故事【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9题(已答). 宋代()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提出了七大教学原则,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罗从彦B.李侗C.朱熹D.黄干【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0题(已答). 福建的方形土楼也称方楼,闽西俗称四方楼,闽南俗称四角楼,这是一种以长方或正方形造型的土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文化概论?《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

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

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

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

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理,从而研究闽文化。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

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5、福建石雕的特点有哪些?答:福建最著名的石雕是惠安石雕和寿山石雕。

惠安石雕共分四大类:①圆雕,即将石头上下左右镂空成型,现用其中的碎石雕成附件。

②浮雕,即在石板面上精雕细刻,使形象凸起,有立体感。

③沉雕,即形象下凹,线条分明。

④影雕,即斗精良青石锯成1厘米多厚的薄钢针,在石片上精心雕琢。

寿山石雕因所用石材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名。

寿山石雕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和印钮五大类。

6、简述福建各地剪纸特点?答:剪纸在福建甚为普遍。

这是农村妇女所热爱的一种民间艺术。

其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平辅式,对称式,多折式,网络式,等,而比较突出的如泉州、漳浦、柘荣、浦城等地。

泉州剪纸相传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其最鲜明的特点是风格纤细秀丽,典雅大方。

而柘荣剪纸风格粗犷而抽名象,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只虾,一尾鱼,一朵花等。

漳浦剪纸在北宋时就流传于民间,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内容也多取之于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花,民间故事,戏剧和历史人物等。

浦城剪纸也有多年历史,其风格多式多样大小不拘,或方或圆,或菱或长,大则盈尺,小则一寸,常常是画中有物,物中有字,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论述题1、试述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特别是莆仙戏、梨园戏在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脚色行当等方面都与南戏关系密切。

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在音乐和演奏上也都保留了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演奏遗风。

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

福建戏曲所以难以明显区别外来剧种、本地剧种则因为它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种艺术、各种剧种互相融汇的结果。

如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的。

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这是福建的封闭所致。

如过去许多戏剧史家们认为。

“四平腔”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以绝灭。

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

剧种为高甲戏、闽西汉剧、莆仙戏、戏园戏,闽剧、芗剧等。

赴外演出时间之久,戏班次数之多、剧种之多,为全国地方戏中所不多见。

⑤演出习俗繁多。

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

开演前、演出中、演出后各剧种都有一种详尽种序。

总之,福建戏曲以其独到的表演艺术而令人赞叹。

2、你所在地域有哪些民间文艺样式,试述之?答:我所在地域是在闽北。

闽北是我国朱理学的重镇,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再加上长期处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中,人们安贫乐道,循规蹈矩,求稳怕乱,在贫困中求安乐,容易知足,大型工业和商业难以发展。

闽北民风古朴,人们精打细算,只知从平日生活中节俭,不敢赚不敢用。

闽北人与人为善,待人真诚。

在闽北理学文化中,朱熹的思想体系形成时期则闽学发展成熟阶段。

这是在闽北形成的。

朱熹思想的传播和研究,也与闽北的学者努力分不开的,如浦城人真德秀,为朱熹的再传弟子。

元代的建阳人熊禾等,都是朱熹思想的传播者和研究者。

理学在闽北的流播,对闽北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思想上,闽北学者大都注重道德修养,注重节义。

在学术上,闽北学者,以“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刻若治学,著述宏富。

闽北科技文化:闽北与成都、临安为我国当时的三大刻书中心。

福建陶瓷品种中,闽北建阳水吉建窑的黑由器为最有代表性品种之一。

闽北造纸原料和技术负有盛名。

各类纸的产品别具特色。

闽北的桥梁建造历史悠久。

闽北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闽北四平戏,北路戏,三角戏,南词戏,游青戏,南剑戏等。

闽北民间舞蹈有代表性的如《战台鼓》。

闽北山歌样式多种,主要如:刀花山歌,演唱形式有齐唱和对唱两种。

如最有代表性的锁歌,其曲调古朴流畅。

《闽文化概论》作业3参考答案1、简述福建佛教特点?答:①福建佛教自唐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的持入不衰;②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是长期驻锡弘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与发展;④与海外交往密切;⑤寺庙兼有其它功能;⑥独特的出家形式;⑦寺藏佛学经典法繁。

2、简述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答:①留下了许多宝贵文物;②产生了一批与佛教育有关典籍文献,丰富了地方文化史料,对进一步研究佛教史和文化史有着重要作用;③对民俗产生了影响;④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3、简述福建伊斯兰教特点?答:①穆斯林来源广泛;②居住分散;③文化程度较高;④同中有异的区俗民情。

4、简述历代福建道教发展概况?答:道教传入福建时间很早,福建道教在唐五代有很大发展,福建道教在宋代达利鼎盛,元明时期,福建道教虽然不以宋代那么新盛,但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道教的镇压,再大数派立的支持,明代统治者对道教和取重与各相结合的方法,清代福建道教开始衰微。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答: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论述题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答:道教在福建的文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史书,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道教或与道有关的歌谣,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道教舞蹈极有特点,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经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2、论述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及原因?答: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

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

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等。

③科举的久盛不衰。

我国正式开始以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

④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福建的家族大都注意族人的教育,有的家族把开办族学、族塾进《族规》,而子弟靠科举出人头地后,又不忘荫蔽本族,或出资赞助,或激励中士子苦读,大大推动了教育。

⑤多种类型的学校。

福建历代办学有多种形式,除了官办的府学、州学、军学、县学、或官、或民、或半民半官的各种书院、私塾等外,还有多种类型的学校,以满足各种不同阶层人的需要。

⑥刻书业的繁荣和藏书的丰富。

闽刻书业始于五代,后随着读书应试风气与日盛行,再加上福建造纸原料丰富,所以刻书业鼎盛于宋元明。

正是有了以上几点才使福0建的教育久盛不衰。

《闽文化概论》作业4参考答案1、简述福建土楼的独特魅力?答:①楼址选择灵活多变②充满人性味的内部构造③就地取材不费能源④突出中心,凝聚力与内围空间结构的内心人⑤杰出的实用功能⑥楼中多层次和房间作用统一⑦一简般都有附属建筑,⑧外观布局合理美观。

2、简述福建古代寺观在建筑史上价值?答:福建古代寺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久远,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观保存。

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