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阐释与文化魅力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瑰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奇迹。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他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

汉字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起源主要与古代的史官有关系,他在《且介亭杂文•文外文坛》中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杂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他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执掌分的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的。”

汉字的起源虽然有中华先民的多元物质和不同的地域的背景,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使汉字逐渐成为以象形符号为灵魂,以直观表意的笔画和符号组合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和合体形声的字为主体的形音义三者有机集合的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起初虽与众人的实践创造有关,但后来必定经过像仓颉这样杰出的人物对此进行采集、整理、改造、筛选、淘汰和增补。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符号创始以来,几千年来仍旧沿用至今,而汉字的内核虽然没变,但它的外形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还将延续下去,因为作为汉字的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变化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用汉字所包含的深沉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美化人生,让汉字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强盛的纽带和基石。

从商朝算起,汉字的发生、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价值是历史文化中的固有内涵。我们知道,形成完整符号系统的汉字,使汉语这种文化要素超越了自身的时空局限而物化为一种可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并以此贮存、呈现着文化传统生息嬗变、日积月累的过程.早在东汉时期,汉字在这一向度上的价值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和表述过。许慎《说文解字》即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以降,以汉字为根茎、以经典为关键以通古贤圣之心为目的便成了传统文字学追索汉字价值的鲜明轨迹。

作为文化传统和规律发展的结果,汉字自身实际上积淀着中国文化的深幽奥秘,并在客观上充当着文化的生动提示和指向。例如,从商代甲古文中可以静待古人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具象性。在通常情况下,思维的具象性使古人难以从同类事物或现象中抽绎出某种共同的、一般的特性.许慎释“牢”云:“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东省,取其四周匝也。”甲骨文的“牢”的确像养畜的围栏,但它所关注的并非围栏本身的抽象功能,而是围栏养畜的种种具体情境。

甲骨文字无疑已并非汉字在发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于在蒙昧之中创造文明的古人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由汉字本身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可以窥见工具、居所、制度、语言、哲学、信仰、风俗、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及其流变。因此可以说,汉字本身内容到形式都标志着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汉字的两种价值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每个汉字与文化传统的原初关系固定不变,故汉字自身即汉字构成或读音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由于文化传统不断赋予语言并从而赋予汉字新的东西,故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处于不停的增值之中。为了履行自身的符号职能汉字跟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发生着深刻的转换。例如,“日”由太阳的象形演进为表示“白天”这一时间概念,这是“引申转换”;“其”由簸箕的象形演进为抽象的语词,这是“假借转换”;“甲”、“乙”由铠甲、鱼肠的象形演进为天干用字、演进为阴阳运行的表征,这是“强制转换”。在强制转换之中,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原初关系的自然发展,因而不存在本形、本义、本音方面的基础或依据.经过上述转换,汉字悄悄地建构或重建它对语言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适应。

不过,这些转换客观上使汉字自身价值的突现,常常以汉字在语言符号系统中所获得的完美功能的淡化为前提。甲骨卜辞中“其自西来雨”一句共五个字,其中只有“雨”字的两种价值功能完全一致,“其”本为簸箕之象却被用为语词,“自”本为鼻子之象,却被用为介词,“来”本为来麸之象,却被用为动词,“西”本为宿鸟栖于树上之象,而被用为方位词。由此可看出,当汉字被纳入特定的语言系统之中,其自身的价值常常被不同程度地遮蔽。

所以只有全面地观照汉字的价值,才能发现汉字在文化传统中的定位不仅依赖于它作为语言符号的功能,还可以超越或部分超越自身和语言的联系,而相对独立地接受人们的观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不能传达完整语言信息的汉字却可以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重体验。而在这汉字的构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民族文化精神重要体现者的汉字,其民族文字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无可取代的.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它产生以后又成为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汉字早已成为以汉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汉字,堪称中国文化的旗帜,中国文化的标记。认识汉字之构形,往往具有考究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文化意义。饶宗颐先生曾说:“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素,我们必须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囊取物地掌握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就汉字字形来说,一直在演变。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隶书创于秦国,源于小篆,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应急字体。可以说是小篆的简化体,或者说是小篆的俗体字。隶书成熟于汉代,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汉字以后又演变为楷体,而草书则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手写体。无论是楷体,草体,还是行草,从书写角度来说,比较容易书写,速度也变快了。楷体出现以后,仍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汉字的字体虽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从已知最早的系统汉字甲骨文以来,已跨越了四五千个年头,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