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摘 要 : 壳是 中医临床 上 常 用的 理 气 药之 一 , 主要 有 效成 分 为 黄 酮类 化合 物 , 发 油成 分 , 枳 其 挥 生物碱 类 化合 物 等 。近 年 来 , 中外 学者 对 中药枳 壳 的化 学成 分和 药理作 用 的研 究 层 出不 穷。 本文 就近 年 来 关于 中药枳 壳的 化 学成 分和 药理 作 用进 行 综述 。 关键 词 : 壳 ; 酮 ; 油 ; 物碱 ; 枳 黄 挥发 生 药理作 用 枳壳 为芸香科植 物酸橙 (i sarn u 1 Ct uat m L) u r i 及其栽 培变种 的干燥 2 . 1黄酮类成分 药理作用 未成熟果 实。味苦 、 、 辛 酸。性微寒 。归脾 、 。 胃经 具有理 气宽 中, 行滞消 2. .1橙皮苷 1 胀之功效 。 于胸胁 气滞 , 用 胀满疼痛 , 食积不化 , 饮内停 , 痰 脏器下垂 枳 。 2 .1 炎作用 .1 抗 1. 壳是 中药典 型的理气药 之一 , 泛应用于 中医临床 。 广 彭磊 , 张茜 , 等通 过放 射免 疫法 检测 前 列腺 素 E ( E ) 李荣 2P 2的水 G 1化学成分 平, 高效液 相色谱法检 测 白三烯 B ( B ) 4 T 4的水平 , 甲苯 诱导小 鼠耳 L 与二 枳壳所含 化学成 分较为 复杂 , 已知的有效 成分主要有 黄酮类 、 肿胀实验 等方法证 明橙皮苷 具有 一定 的抗炎 活性日 目前 。 挥发油类 、 物碱类 、 生 香豆素类 和一些微量元素 等。 2. .1 1. 2抗氧化作用 1 . 1黄酮类 秦德安 , 丹, 晓玲研究 表明 , 皮苷具有 抗脂 质过 氧化 和清除 苏 王 橙 枳壳 中黄酮类 成分 主 要有 : 苷 (ep r i 、 橙皮 苷 ehs 羟 自由基的作用 , 且呈剂量 依赖 的关 系 , 皮苷对 羟 自由基引起 的红 橙皮 H se d ) in 新 oe— 并 橙 pr i 、 皮苷 (a ni 、 ei n 柚 d) Nr g ) i n 柚皮 芸香 苷 (a rt)异柚 皮苷 (nr g ) 细胞膜质 过氧化具有显著 的抑制作用日 N ru n、 i i i an i 、 s i n 。 新圣 叶苷 ( 新圣草 次苷(eei ii) N or c r 、 o tn 新枳属 苷( 橘苷 N oocr ) 新枸 epnin、 i 2. .1 1. 3抗癌作用 陈 皮 素 feprt)柚 皮 素 (ai ei 、 陈 皮 素 ( bli)红 橘 素 H see n、 i N r gn )川 n n n it 、 o en 黄彬 , 陈黄琴用 M I 和软琼脂 克隆形成 实验研究证 明橙皮 苷可 T" 法  ̄agrt , , 五 甲氧 基 黄酮 ) 一 一 甲基 川 陈皮 素 ( 0 以显著 地抑制舌癌细胞 T a 13 Fnee n5 ,8 一 i 6 j 74 、O去 5 5 一 - c8 1 的增殖Ⅱ 罗 晓婷 , , 思思等通过 q 。 熊亮 李 ds e v ni t 1 甲川 陈皮 素(o bl i 、  ̄(n ne n MT 法证明高中低浓度的橙皮苷都可以抑制人鼻咽癌 C E 2 em t l hei 、 h n l n去 N moit ) e n 橙黄 ] iest 3 S i r N 一Z细胞增 4 ,7五 甲氧基 黄酮 ) '8 四 甲氧基黄 酮 ( 7 - e -m t x— 殖 。 "6 一 5, 、 7一 4 , 4 , T t a e oy ,8 r h 21. .1 . 4保肝 作用 l o e 一 f vn) 0 甲基 黄芩素 ( 0 M tv ctlri 、 羟基 一 , 6 , a 、 4 一 e l u l e )一 — h s ea n3 34 '8 ’ 7一 ’ 六 甲氧 基黄 酮(a udia和 5 一 N t - a i . 二羟 基-,-二 甲氧基 黄N ( H — s d) 6 7" 4 5 y 一 孙 静 , , 等研 究表 明橙皮苷可能 通过抗脂 质过 氧化及降 低 李俊 黄艳 doy6 , " ea et xf vn) 。 rx-,8 - t m - oyaoe 7, - r 4t h l  ̄ 血 清 T F 水平来对大 鼠酒精 性脂肪肝(F D 一 定的防治作 用。王 N AL 洧 1 - 发油类 2挥 雯 , 俊, 李 李荣等研 究证 明 , 皮苷可能通 过抑制 肝组 织 中 C X 2的表 橙 O一 廖 风霞 、 涛 、 等从 中药枳 壳挥发 油中 , 辛龙 陈华 共鉴别 出 5 个 化合 达及活性来对 大鼠非酒精 性脂肪肝 ( A L ) 1 N F D 有一定 的治疗 作用 。吴芙 物 , 占总挥发 油 的 9. % , 中柠 檬烯 占 4. %、 醇 占 1. %、 蓉 , , 阳等通过 C 1诱导 的大 鼠肝 纤维化模 型发现 , 皮苷 具 约 97 其 8 0 0 芳樟 9 33 1 李俊 任丹 C4 橙 2十一 烷酮 占 1. O、一 一 0 0o 松油烯 占 8 6 ̄。 8 / .f 6 有抗大 鼠肝纤 维化 的作用 。 1 _ 3生物碱类 2 .5心血管药理作用 .1 1. 橙皮 苷具有 维持血 管正常 渗透压 、 降低 血管脆 性 、 短 出血 时间 、 缩 枳壳 中所 含的生物碱 类涪 I成分 主要有 辛弗林 ( np r e、一 生 S eh n) 甲 y i N 基 酪胺 (— e y y mn, t a ie 酪胺 (y mn) 麦 芽碱 ( o— 降血脂 和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 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 心血管疾 病 的辅 助治 N m t hr iec pm n) h a oo 、 T r ie 大 a 、 H r dn e ̄ 。 ei ) n 疗 。陆红玲 , 奎 , 兴等研究发现 , 苷的高 、 、 韩连 刘达 橙皮 中 低剂量 组都对 缺血再 灌注损 伤模 型 的大 鼠心肌组织 具有保 护作用 。王巍 , 智 防, 杨 王 l 香豆素类 4 agro f f R 枳壳 中所含 的香 豆素类 成分 主要有葡 萄 内酯 (uetn、 花 内 红卫 等运用 Lnedr 灌流 糖尿病 鼠离体 心脏 H V功率谱 分 析等方 A r e) p 伞形  ̄ (m e irn)异 前 胡 素 (o pr o n 马 明丙 酮 化 合 物 0 a i 法发 现 , U blf oe le 、 I i ea r ) s m ti、 Vr — Im 橙皮苷 可以改善 由对 链佐星 (T ) 的糖尿病 大 鼠的冠脉循 S Z诱发 nctn e 泼 朗弗  ̄(r fr ) ae i ) od 、 Pa e n、 拉素 (o eac ) n i 异米 1 m rni 、 毒酚 X n 环与 心泵功能 。 s n 花椒 a— 21. .1 .6免疫调 节作用 to x 圈5异戊烯氧基线 呋喃香豆 素 (o prt) 一 ht oD 、 o — I i ea r5 甲氧基线呋 喃 sm o、 李荣 , 李俊 , 胡成穆 等通过 实验研 究证 明 , 皮苷对 小 鼠 的非特 异 橙 香豆素 (e at ) 。 B r pe  ̄ g n 性 免疫 和特 异性细胞 免疫反应有 促进作用 ,对特异性 体液免 疫反应 无 1 - 量元素 5微 生枳壳 药 材饮 片 中含有 MoC 、eN 、i r eBA 、I 、 、t 影响。 、dB 、i 、 、 、 、1 、 S P、 TCF TP r 2. .2柚皮苷 1 Mgz 、i ac 、as 等微量元 素 、nL、 、uB 、n N 。 2 .1 肝作用 .2 保 1. 2药理作 用 找到测 区附近 的一 个 已知 控制点进 行检查 , 前检查 , 查合格后 才 即测 检 能进行数据 采集 。反之 , 就要断开连接 , 机后重新连接 , 固定解后 关 获得 再检查 , 到检 查合格 。 直 一般 以个 测段结束后 还须找到附近另 一个控制 点做测后检 查 , 以此来判 断数据采集过程 的精度 的可靠性 。 5 . 2在控制测量中, 应使用三角架来提高对中的精度 , 并且每测完 N 回后要重 摆角架 , 新对 中 , 接收机 。以此来提 高成果 数据精 重 连接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枳壳(zhǐ qiào)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枳壳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药枳壳的功效理气宽中,化痰消积。

主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痰滞咳嗽,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泻痢后重,肠风痔疾,脱肛,阴挺,风疹瘙痒。

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2.《日华子》:"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瘕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3.《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4.《医学启源》:"治胸中痞塞,泄肺气。

《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

又云:破气。

"5.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产后肠出不收。

"6.《本草正》:"束胎安胎,炙热可熨痔肿。

"7.《本草述钩元》:"治肺气水肿。

"8.《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中药枳壳的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镇静作用3、利尿作用4、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5、对变态反应抑制作用6、强心作用7、升压作用8、利胆作用中药枳壳的炮制1.枳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脱落的瓤核。

《雷公炮炙论》:“用时先去瓤。

”《日华子》:“人药浸软,锉。

”生品长于理气宽中,多用于脘腹胀痛。

2.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加入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再到现、,辛、微寒”,酸、微寒”和“苦,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枳壳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枳壳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枳壳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枳壳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是枸杞的果皮,经过干燥后得到。

枳壳呈现出红褐色或暗褐色,有着特殊的气味和苦涩的味道。

在中医中,枳壳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它具有消炎、杀菌、改善消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枳壳的作用与功效。

首先,枳壳具有消炎作用。

枳壳中含有一种叫做枳壳素的活性成分,它具有抗炎的效果。

枳壳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病变。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治疗一些由炎症引起的疾病,如胃肠炎、肝炎、胆囊炎等。

此外,枳壳对皮肤炎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帮助减轻瘙痒和红肿的症状。

其次,枳壳具有杀菌作用。

枳壳中的枳壳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处理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膀胱炎、口腔溃疡等。

此外,枳壳还可以杀灭肠道寄生虫,对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枳壳还具有改善消化的作用。

枳壳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一种叫做枳壳内酯,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

所以,中医常用枳壳来治疗胃寒、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枳壳还可以增加食欲,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体弱或恢复期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另外,枳壳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枳壳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人体的伤害。

实验研究发现,枳壳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脑损伤、心脏病、肝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枳壳还可以延缓衰老过程,保护肌肤免受环境污染和紫外线伤害。

最后,枳壳被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枳壳中的活性成分枳壳素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此外,枳壳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此,枳壳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癌症的药物使用。

总之,枳壳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具有消炎、杀菌、改善消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

枳壳

枳壳

枳壳文章目录*一、枳壳的概述*二、枳壳的功效与作用*三、枳壳的分类*四、枳壳的药方选录*五、枳壳的服用方法*六、枳壳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枳壳的概述1、枳壳的概述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

枳壳在我国多地都有生产,以湖南和江西的产品为佳。

其中江西省新干县的枳壳又名商洲枳壳、三湖枳壳,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数较多”的特点,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优于其他品种,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枳壳的别名无。

3、枳壳的性状形态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

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

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清香,味苦、微酸。

4、枳壳的性味归经性味苦、辛、酸,微寒。

归脾、胃经。

5、枳壳的来源入药部位为植物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6、枳壳的产地分布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1、枳壳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各种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甙等物质。

玳玳花未熟果实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实成熟时,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

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实中,含维生素C-36.6~82.1毫克/100克。

2、枳壳的功效作用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3、枳壳的毒副作用毒性小、无副作用。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枳壳的分类绿衣枳壳、酸橙枳壳、香圆枳壳、玳玳花枳壳。

枳壳的药方选录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枳壳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枳壳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枳壳药材名称:枳壳拼音名称:ZHIKE别名:川枳壳、江枳壳、苏枳壳。

科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

产地: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凉。

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破气、行痰、消积中成药:共有346种中成药使用枳壳:盐酸贝那替秦片便秘通国公酒胃肠复元膏追风壮骨膏特制狗皮膏荆防颗粒参苏丸胃安胶囊泻痢消胶囊等。

应用: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配伍效用:枳壳配伍郁金:二者均苦辛性凉,但枳壳入肺、脾、大肠经,破气除胀、消积宽中,走气分,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入心、肺、肝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既走气分,又走血分,偏于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二者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宽胸、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胁肋胀痛、刺痛、胸痞、胃脘不适;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区疼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胁肋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煎汤,3~9G(大剂15~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采收加工:宜在大暑前后采摘,过早则果小,过迟则果瓤过大,肉薄,影响质量。

选采绿色尚未成熟的果,在晴天横切对开,一片一片铺开(一般可在草席上),晒时瓤肉(切口)向上,切勿沾灰、沾水,晒至半干后,再反转晒皮至全干。

若阴雨天,可用火炕,切口向下,被炕火力稍大点,半干后,小火炕至全干。

炮制工艺:1、枳实: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生品擅于理气宽中,多用于脘腹胀痛。

2、炒枳壳:取净枳壳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或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放凉。

清炒缓和其药性。

3、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候冒烟时,加入净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

每枳壳100KG,用麸皮10KG。

麸炒后缓和其辛燥之性,多用于和胃消胀。

枳壳的现代研究

枳壳的现代研究

枳壳研究现状关键词: 枳壳; 化学成分; 炮制机制;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枳壳为芸香科( Rulaceae ) 柑橘属植物酸橙( C itrus auran–tium L. )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

枳壳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黄酮类及有机碱类等, 药理作用以这三大有效成分为物质基础。

本文将从枳壳的商品药材、化学成分、炮制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综述其研究进展。

1 商品药材宿树兰[ 1] 概述了枳壳商品药材主要为酸橙枳壳、绿衣枳壳、香圆枳壳、甜橙枳壳、蟹橙枳壳、柚枳壳、宜昌橙枳壳、红河橙枳壳、桔柑枳壳、大麦柑枳壳, 另外拘橼C. m edica L1 未成熟果实在云南亦作枳壳用。

各种橙桔的果实都进入了药材市场充当枳壳,而真正的枳壳却反而相形见拙, 被称为臭桔。

药商往往因需香味浓烈, 逐渐发展到用酸橙代之。

蔡逸平[ 2] 在对江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陕西、福建、贵州、浙江、江苏等省区枳壳枳实的产地进行了药源调查和标本采集与鉴定,得出目前中药枳实、枳壳原药材主要来源于酸橙C1 aurantium 及其变种臭橙C1auran tium - X-iucheng. 、香橙C. aurantium -X iangcheng. 、枳橙C? aurant iu @ P trifo liata 的未成熟果实或幼果,/江枳壳0、/江枳实0 为枳壳、枳实道地药材/江枳壳0、/江枳实0 为枳壳、枳实的道地药材,/ 川枳壳0 / 川枳实0 为主流品种, /湘枳壳0、/湘枳实0 产量较大, 为大宗药材, / 苏枳壳0 曾经有一定产量, 现在在市场上基本消失。

枸橘Ponc irus trifo liata 未成熟果实或幼果曾为古代枳壳(实) 的主要来源, 现仅见福建、广东两省收购和使用。

2化学成分211挥发油类成分枳壳中挥发油是理气、行滞、镇咳、祛痰、抑菌作用的重要成分, 但挥发油又具有/燥性0, 多量服用后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性味】苦;酸;性微寒【归经】肺经;脾经;肝经;胃经;大肠经【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

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功效作用】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

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

痔肿可炙熨。

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⑥《纲目》:治里急后重。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枳实枳壳枳实、枳壳的区别宋代之前只有枳实而无枳壳,到宋代《开宝本草》方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枳实:苦酸,微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壳:苦酸,微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采收的季节不同,其所得之气会有一些差别,如《本草求真》说:枳实实小性酷,不似枳壳体大气散。

《本草崇原》也说: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

理气药、温理药、泻下药(攻下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和化湿药与枳实配伍比与枳壳配伍常用。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和驱虫药与枳壳配伍比与枳实配伍常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只有清化热痰药和温化寒痰药常与枳实或枳壳配伍应用,且与枳实配伍要比与枳壳配伍常用;对于枳实的配伍,温化寒痰药要比清化热痰药常用,但是对于枳壳则刚好相反。

清热药中,清热燥湿药是使用最多的配伍,且与枳实的配伍应用比与枳壳的配伍常用;但清热凉血药却只偏向于与枳壳配伍,清热泻火药只偏向于与枳实配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
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
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
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
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酸、微寒”和“苦,辛、微寒”,再到现、
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
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
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一类化合物或结构
骨架类似的一类化学成分可能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

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种类、成分类别及成分的理化性质
等因素,将枳壳水煎液拆分成4个组分,即多糖组分、黄酮组分、挥发油组分和生
物碱组分。

在获得各化学拆分组分基础上,采用UPLC-MS和GC-MS两种方法开展化学拆分组分的一般化学特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工作中建立的拆分方法,可达到组分之间拆分明确,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3枳壳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1)本部分研究以“性
味是对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为切入点,采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现代
药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构建枳壳
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与枳壳性味功效相关的促进胃排空,抗胃溃疡作用,镇痛、平喘化痰、利胆和健脾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性味功效评价体系,对全部化学拆分组分的生
物学效应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促进胃排空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
碱组分;抗胃溃疡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和多糖组分;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
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平喘化痰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利胆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多糖组分。

(2)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结果,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及现
代药理学理论,对枳壳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性味归属。

实验结果如下: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为“味辛”的物质基础,黄酮为“味酸”的物质基础,多糖组分为“味苦”的物质基础。

4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1)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
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本文研究发现,枳壳中多糖组分具有一定的“健脾”活性。

经过文献查阅,目前对于枳壳中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对枳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
研究①采用冷水、热水、1mol/LNaOH溶液对枳壳多糖进行分级提取,得到枳壳冷浸粗多糖(CALA)、热提粗多糖(CALB)和碱提粗多糖(CALC);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超氧自由基清除实验和H2O2清除实验)和小鼠体内抗氧化实验评价了 3种枳壳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CALB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②通过弱阴弱阳离子交换串联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琼脂糖凝胶、高分辨丙烯葡聚糖凝胶等离子交换和分子筛柱色谱对
CALB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4种均多糖,即CALB-1、CALB-2、CALB-3和CALB-4。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4种均多糖均为非淀粉类物质,不含还原性单糖、多肽和蛋白质等杂质。

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等方法和紫外、红外、HPLC和GC-MS等仪器对4种均多糖进行了初步的结构鉴定。

③采用PMP柱前衍生化法测定了 4种均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如下:CALB-1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2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
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4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
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

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证明,在4种均多糖
中,CALB-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本文研究表明,枳壳的药效物质基础不仅仅是人们一直认为的挥发油、生物
碱和黄酮等,还包括多糖类成分。

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深化
了对中药枳壳的认识,为枳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基于MAPKs信号通路的枳壳多糖CALB-3诱导PBMCs中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发现,枳壳多糖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的作用。

因此,本文继续选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为研究对象,以均多糖CALB-3为研究药物,探讨CALB-3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CALB-3可促进PBMCs细胞增殖及细胞上清液中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此外,采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发现 CALB-3 还可上调MAPKs(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并促进p65的核转位,进而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的研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枳壳粗多糖CALB既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又呈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综合两方面的活性,本文首次尝试探讨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CALB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辐射小鼠的存活率,并提高小鼠骨髓细胞中DNA含量及降低骨髓细胞微核数。

此外,CALB还可以促进脾细胞增殖,提高辐射小鼠血清、脑和肝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同时降低MDA含量。

这些结果证明,CALB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用于枳壳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红橘素对LPS诱导的神经小胶质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本文以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为体外模型,筛选了枳
壳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抗神经炎症的活性,结果证明红橘素的活性为最强。

继之以红橘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抗神经性炎症可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
果表明:红橘素可以减少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

同时,可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

此外,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发现红橘素还能抑制LPS诱导的ERK1、JNK1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65核转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