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弗洛姆人物简介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弗洛姆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
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
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

性格取向
1、非生产性取向: 接受取向——受虐狂 剥削取向——施虐狂 囤积取向——破坏性 市场取向——机械性
2、生产性取向
实际上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 只是其中的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社会性格
个体性格——个体心理差异 社会性格——绝大多数成员 所具有的基本
性格结构
三个特性
群体心理
共同处境、生活方式、 基本实践活动 形成
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 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出任教授,并 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 从1962年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80年,弗在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於家中去世。弗洛姆一生 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着作。
两件事情
少女因父自杀
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被周围战争的 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他后来写到:
“战争结束时,我是一个内心混乱重重的年轻人, 经常思考战争怎样成为可能的这样的问题,希望 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合理性,渴望和平和国际 间的了解。”
内驱力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 《健全的社会》 《爱的艺术》 《为自己的人》 《占有还是生存》 《马克思论人》
最浪漫的心理学家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926 年他和里奇曼(Frieda Reichman )结婚,但这场婚姻 仅维持了 4 年。
曾同另一位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K.霍妮同事,且两人间发生过 一段恋情。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
弗洛姆

弗洛姆(1900—1980)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同马尔库塞一样,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做了更多的探讨,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主义。
他的哲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性特征做了与其不同的探讨,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为了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的“自我保存”,而超越以上需求的其它需求才是人的本质特征,其中主要是人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做了批判剖析,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创发性性格结构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的“处方”,即通过拯救与治疗原理和培育创发性的爱这两条途径来培育健全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其中治疗与拯救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培育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则寄托了弗洛姆对健全人格和健全社会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情怀和乌托邦精神。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教育思想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

弗洛姆教育思想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启示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教育思想对于高校实践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主张个体的自由和个性成长,同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弗洛姆的教育思想为高校实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弗洛姆教育思想强调发展人的自由与个性。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自由不仅仅是从外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内心的自我觉知和自我约束。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弗洛姆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弗洛姆指出,人的幸福感源自于与他人的合作与关爱,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弗洛姆教育思想注重人的成长与完善,倡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成熟与自我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修炼。
高校实践教育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成长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弗洛姆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倡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我们需要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体验,需要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4、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 性
一、弗洛姆的简介
• 弗洛姆(Erich Fromm,)美籍德 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 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 大战後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 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 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 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 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和机械地 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 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 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 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狂 者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 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 主动地非理性地区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 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 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非 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 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 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 独裁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 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最后过渡到经济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日益跟进。
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西方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学派代表,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中有着“新马克思主义”的称号。
法兰克福学派创建于1923年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
它的雏形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因其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所知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就是“批判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旨在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相对立。
在30年代,西方工人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法西斯主义逐渐崛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看来,无产阶级并不具有革命的强大意志,反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阶级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们逐渐认同并强化他们的阶级意识,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斗争,而是任由资本家奴役并驱使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堕落为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涉及到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方面,被看做是批判的社会学。
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
判形式,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
弗洛姆的作品多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他的心理学研究尤其著名,并一生致力于整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著作。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于1941年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姆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上的自由。
弗洛姆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
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只能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在书中,他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论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在人类持久的自由之战中,弗洛姆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我们看到,自由一次次地经受挫折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随后就会出现“逃避自由”的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认为,这次世界大战是自由之战,一战后民主政权比以往显得强大些,一时间德国人认为,旧的君主制被民主制所取代,。
但是没过多久,独裁者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不少人认为,独裁者的胜利是少数人的狂热造成的。
但是,当我们看到对希特勒,德国人举起的手臂比森林般密集,我们还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狂热吗?弗洛姆终于“无可奈何地认识到,几百万德国人渴望放弃自由,就如同他们的父辈曾为之而奋战一样,他们在寻找着逃避自由的方式,而不是想要获得自由”。
我们不否认,专制体制是对自由最大的损害,纳粹时期的德国人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纳粹时期德国人的狂热,不能完全归咎于纳粹的独裁专制,这是一个“集体罪恶”,它与人的性格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有关。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谈了他对爱的看法。
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并认为人们有
必要学习并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弗洛姆认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能获得实现。
他认为真爱具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真爱的因素除了“给”以外,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除了真爱的因素,弗洛姆还指出了什么是成熟的爱。
他说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在这本书中,他的核心思想便是教会我们如何自爱。
他说,自爱不是自私的爱,自爱的爱他人的基础,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它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
弗洛姆的学说也有明显的不足,他试图综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但实际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他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唯心主义,他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也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403
学号:1412010318
姓名:王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