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将鱼类放养到稻田中,利用稻田的养分,以及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糠、草等杂物,鱼类和水稻实现互惠互利,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要点技术:1、鱼种的选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多使用口水鲢鱼、嘉陵江鲤鱼和草鱼三种鱼类。
这三种鱼类生长快,适应稻田生长环境,食性适应性强。
2、封养技术在稻田里放养的鱼,一般是采用封养技术,即在一定时期内,将稻田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深,使鱼类生活在水中,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3、控制水质稻田生态环境灵活性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控制水质,保证稻田的生态环境良好。
需要注意适量增施有机肥,并注意排放风险物质。
4、养殖模式养殖模式分为传统养殖模式和高效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简单,适于初期试水,但效益较低;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更加成熟,可产生更多的收益。
二、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通过利用稻田养殖鱼类,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水土保持,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经济效益与传统单一作物生产模式相比,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的投资成本略高,但其收益较高。
同时,该技术还有增加劳动力收入、提高产值和农民财富等效益。
3、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总体来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方式。
稻田养鱼模式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

稻田养鱼模式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一、稻田养鱼模式简介稻田养鱼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在稻田里同时养殖鱼类。
这种模式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空间,将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稻田养鱼中,农民会在插秧后的稻田里放入鱼苗,鱼苗在稻田的水里生长,它们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食。
而鱼在稻田里游动,又起到了松动泥土、增加水中溶氧等作用,有助于水稻的生长。
二、经济方面的效益(一)增加收入来源对于农户来说,稻田养鱼最直接的经济收益就是多了一项渔业收入。
原本单一的稻田只能收获稻谷,现在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还能收获鱼类。
鱼的市场价格因品种而异,但总体来说,这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例如,常见的鲤鱼、鲫鱼等,在市场上都有稳定的需求。
如果一个农户有一亩稻田,收获的鱼可能能卖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对于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是很可观的。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稻田养鱼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一些地区,围绕稻田养鱼形成了鱼苗培育、鱼饲料生产、鱼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进一步增加了地方的经济收入。
(二)降低生产成本在稻田养鱼模式下,鱼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
这就减少了农户除草的人力成本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传统除草方式,要么人工拔草,耗费大量劳动力;要么使用除草剂,但除草剂不仅有成本,还可能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而鱼吃杂草的方式,既天然又经济。
鱼还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
像稻飞虱等害虫,是稻田里常见的害虫,鱼会捕食它们。
这就降低了农户购买农药的成本,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由于减少了农药使用,生产出的稻谷更加绿色、环保,在市场上可能会有更高的价格,间接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三、生态方面的效益(一)改善稻田生态系统鱼在稻田里游动时,会搅动泥土。
这一搅动过程使得稻田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得到改善。
通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出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1、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特别是草食性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稻田养鱼农户反映,稻田养鱼2、3年后,不施或少施化肥,稻谷同样能增产。
据四川省大足县水产部门测定,亩产成鱼90千克的稻田,鱼排出的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千克纯氮(折合27.4千克尿素)。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再每年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薅秧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至300%。
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
(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产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千克,最高的可达500千克。
(7)增加收入由于稻田养鱼是一家一户经营,这种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据测算,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100元左右。
如果实施高产模式的“稻鱼工程”的养殖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800元。
稻田养殖名、特、优、新品种,每亩稻田增收超过千元,相当于或超过稻谷的收入。
2、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方式。
它不仅保持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下面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一、技术要点:
1.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适宜的稻种和水产养殖品种,以保证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和共生关系。
2. 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持生态平衡。
同时,还要注意稻田水位的维持,保持水质清洁。
3. 放养水产:在适当的时间和密度下将水产放入稻田中,避免过度密集造成水质污染和过度捕食稻草虫害。
4. 碾压管理:将稻田中的杂草和水草碾压成稻草,这不仅可以为水产提供栖息地,同时也可以保护土壤和减少水面流失。
5. 适时采收:采收稻谷的同时,及时清理稻草和水产,以防止过度腐烂和种植下一季稻谷时的影响。
二、效益分析:
1. 增加土地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了稻田的潜在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还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增加农民收入:在种植稻田的同时,在水体中养殖水产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3. 保护生态环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积极的作用。
4. 协调产业链: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需要农户、水产养殖户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有助于协调产业链和打通市场渠道,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模式,应得到更多的推广和普及。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发展方向。
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让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
发展稻田养鱼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发展项目。
一、稻田养鱼的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农业模式。
在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稻田养鱼的记载。
稻田养鱼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很多地区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往往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
而稻田养鱼可以在稻田的同时利用水资源,增加了农业的生产价值,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稻田养鱼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
这对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减少农民的贫困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稻田养鱼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传统的农业模式中,农民往往只能依靠种植和养殖来获取收入。
而发展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民增加一种新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地位。
稻田养鱼可以改善农村的就业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而发展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稻田养鱼和稻田种植相互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稻田养鱼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种。
在传统的农业模式中,稻田养鱼通常是将稻田和养鱼场分开进行经营。
这种模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对农民的投入要求较高。
而在现代的稻田养鱼模式中,往往采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即在稻田中放养鱼类,通过合理的管理,使得鱼类和稻米能共生共存。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在发展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养鱼技术水平。
稻田养鱼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区别,需要农民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学习。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是一种利用稻田湿地进行养殖的方式,主要是将稻田利用起来,同时养殖鱼类,实现产业的双效益。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如下。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稻田养鱼产业在中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发展初期以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规模较小。
随着人们对养殖技术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稻田养鱼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的稻田养鱼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种苗培育、养殖管理、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1. 种苗培育:种苗是稻田养鱼产业的基础。
通过培育品种优良、生长快速的种苗,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目前,种苗培育主要依靠养殖户自行培育,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需要加大对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种苗质量。
2. 养殖管理:稻田养鱼的主要管理任务包括鱼类的投放、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
由于稻田养鱼与传统养殖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目前,养殖户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效益。
3. 加工销售:稻田养鱼的产量逐渐增加,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
目前,稻田养鱼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但价格波动较大,利润空间较小。
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可以加强加工环节,开发鱼肉制品和鱼鳞鱼鳍等副产品,拓宽市场销售。
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水平,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推广科技养殖:加强科技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益。
可以引进优良品种,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加强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减少养殖风险。
2.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建立稻田养鱼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推进养殖户的规范化管理。
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
加强水质监测和质量检测,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3. 加强合作与组织:建立稻田养鱼产业的合作组织和合作社,加强养殖户之间的交流合作。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农业与渔业于一体的生产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既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又可以为稻田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有机质。
稻渔综合种养的种田面积较小,一般为亩以上,比较适合小农户使用。
1. 水质控制: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质对于鱼和稻作都非常重要。
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要注意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通过控制水位和注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来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适宜性。
同时,要注意不能在稻田内放置有毒物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鱼类养殖和管理:在稻田中饲养鱼类是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了解不同鱼类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鱼类进行养殖。
同时,还需掌握饲料的成分和喂养量,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3. 肥料和防病管理:在稻田内,鱼和稻作需要维持适宜的氮磷钾供给,因此需在肥料选择上注重平衡。
同时,要注意化肥的使用量,不可过度使用,以免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防病管理方面,要随时观察并及时处理病害,采取物理方法或药物进行防治,确保健康的稻作和鱼类。
1. 增加农产品产值:与传统农田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增加多个农产品的产值。
除了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外,还可以进行多个鱼类的养殖,从而大大增加经济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和鱼类共生共存,互相协调,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优质度,并减少农药使用。
同时,还通过稻草和鱼粪等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污染。
3. 提高农民收益: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产值,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民资源和土地空间,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并为农民提供了多种经营模式的选择。
4. 增加就业机会:稻渔综合种养需要人力和技术的投资,因此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培训。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 引言1.1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利用效益:稻田养鱼有效利用了农田水域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鱼类能够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
二、农业生产效益:稻田养鱼可以通过增加产值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饲养的鱼类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生态环境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改善水稻田间水质环境,促进水稻生长。
鱼类排泄的废物可以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提高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四、社会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也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稻田文化。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更在于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农业生产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发展稻田养鱼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稻田养鱼的概述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利用水稻田的灌溉水体和丰富底栖生物为鱼类提供生长环境,实现养鱼与种植水稻的有机结合。
稻田养鱼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宋代就已有相关记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稻田养鱼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鱼的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农田的生态平衡。
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不仅可以获得水稻产量,还可以同时获得鱼类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稻田养鱼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水面蒸发,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
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养鱼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可以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禾苗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据统计,亩产成鱼90公斤的稻田,鱼排出的烘粪便相当于增加千克纯氮,折合尿素千克。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需要每年再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唸300%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水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加,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公斤。
7、增加收入稻田养鱼最适合家庭式经营,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300至500元,如果实施工程改造的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1000元,甚至1000元以上,远远超过了超过稻谷的收入。
二、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养鱼的稻田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而且田埂加固后,不再渗水。
2、除虫灭害防病稻田养鱼后,田里对人类有害的病原生物大为减少,如血吸虫、丝虫、蚊子幼虫等基本绝迹。
3、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稻田养鱼后,水稻的病虫害明显下降,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使稻田环境中和稻谷中的农药残毒有所减少,而且稻田中害虫天敌蜘蛛、青蛙明显增加。
4、鱼类的增肥保肥效果显著水稻一生中后吸收的养分2/3来自土壤的自生肥力,只有1/3来自人工施肥。
纵观稻田全局,水稻、杂草、光合细菌和浮游生物一类的生物都是依靠细胞内含的叶绿素,利用水、二氧化碳和养份,借助光合作用来组织自己的机体。
这就是说,稻田的土壤和水体,除了供给水稻生长外,其他养分同时也被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所夺走。
稻田养鱼后,首先消灭和抑制了杂草这一因素,起到了保肥作用。
/ 稻田的选择和工程建设\一、稻田的选择1、土质好。
一方面保水力强,无污染,无浸水、不漏水(无浸水的砂壤土田埂加高后可用尼龙薄膜覆盖护坡),能保持稻田水质条件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求稻田土壤肥沃,呈弱碱性,有机质丰富,稻田底栖生物群落丰富,能为鱼类提供丰富多种的饵料生物原种。
2、水源好。
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水量充足,有独立的排灌渠道,排灌方便,旱不干、涝不淹,能确保稻田水质可及时、到位的控制。
3、光照条件好。
光照充足,同时又有一定的遮阴条件。
稻谷的生长要良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鱼类生长也要良好的光照,因此养鱼的稻田一定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十分炎热,稻田水又浅,午后烈日下的稻田水温常常可达40C —50C。
而35C即可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鱼凼上方一定的遮阴条件是必需的。
二、稻田养鱼工程建设1、田埂的修整。
田埂要加高加固,一般要高达到40c m以上,捶打结实、不塌不漏。
鱼类有跳跃的习性,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越田埂;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将鱼啄走;同时,稻田时常有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埂引起漏水跑鱼。
因此,农田整修时,必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夯实打牢,最好采用水泥混凝土加固护坡,混凝土厚度不得低于10cm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 —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一70cm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 以上,保证坚固牢实。
2、开挖鱼凼、鱼沟。
为了满足水稻浅灌、晒田、施药治虫、施化肥等生产需要,或遇干旱缺水时,使鱼有比较安全的躲避场所,必须开挖鱼凼和鱼沟。
开挖鱼凼和鱼沟是稻田养鱼的重要工程建设。
鱼沟,鱼沟在插秧前挖好,鱼沟宽30- 60cm深30 - 60cm可开成1-2条纵沟,亦可开成“十”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等不同形状。
鱼沟与鱼凼连接。
鱼凼是关键性设施,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混凝土护坡。
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 10%每田1个,由田面向下挖深一,由田面向上筑埂30cm鱼凼位置以田中或北端头为宜。
凼口四周挖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
鱼凼设于田中宜于鱼类出入活动,设于北端头宜于植树遮阴。
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鱼凼的要求设计和施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 10%设计,沟宽一,深一,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亦可沿田边而下。
鱼凼和鱼沟的具体形式根据稻田养鱼的养殖模式和稻田面积大小而^定O3、开好进、排水口。
稻田养鱼要选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这样,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
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与拦截渣杂塞拦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4、搭设鱼棚。
夏热冬寒,稻田水温变化很大,虽有鱼凼、鱼沟,对鱼的正常生活仍有一定影响,因此,必要时可在鱼凼上用稻草搭棚,让鱼夏避署,冬防寒,以利鱼正常生长。
此外,稻田养鱼还需要一些必备的简单渔具和用具,如罾、鱼撮子、小抄网、小提桶和装运鱼的水桶、鱼盆等。
5、施足底肥。
养鱼稻田要结合整田施用一定量的底肥,底肥通常占耗肥总量的70%—75% 一般每亩施有机底肥(厩肥)750—1000kg,复合肥不超过20kg。
/ 养鱼稻田的基本模式\\稻田养鱼的模式根据稻田养鱼工程模式可分为稻田鱼凼式、稻田回沟式、垄稻沟鱼式和鱼沟、宽沟式;根据养鱼生产季节模式可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冬闲稻田养鱼。
一、稻田鱼凼式。
此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在稻田内按田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的开挖面积一般为田面积的5% —8%,深2 —2. 5m鱼凼一般设在田中央或背荫处。
但不能设在稻田的进、排水口处及田的死角处。
鱼凼的形状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
鱼凼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开挖,而下部按坡比1:1开挖,两部分中间留一宽30cm的平台。
这种稻田养鱼工程模式有两种养鱼模式:1、培育鱼苗鱼种。
这种模式不开挖鱼沟,可用于鱼苗发花及苗种培育。
根据稻田浮游生物条件和养殖技术条件每亩可投放水花3—5万,至寸子时疏稀鱼种密度至-万,要想获得大规格春片鱼种还要在今后的养殖中视鱼种的生长情况分1 - 2次疏稀鱼种密度。
2、养殖小个体成鱼或大规格鱼种。
这种模式要开挖鱼沟,但鱼沟的宽度只要30-40cm呈1 —2条纵行沟或“十”字形沟即可。
一般设计鱼产量为每亩50 —70kg。
若已养的是草鱼春片鱼种,则可同时套养培育夏花,每亩1—2万。
二、稻田回沟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0cm顶宽50cm左右八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 —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沟的设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相对两端与进、排水口相连,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
根据需用养殖对象可以是成鱼亦可以是大规格鱼种,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30kg左右。
南方若在第一季种稻养鱼后,第二季只养鱼而不种稻时,亩产鱼的设计产量为80—100kg。
三、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
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主沟,沟宽50 —100cm深70—80cm。
把稻田分为若干龚,各龚之间有龚沟,沟宽小于主沟。
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稻。
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稻田中央挖一条主沟。
总开沟面积占田面面积的10%—15%用于成鱼商品鱼养殖,设计养鱼产量为每亩100—150kg。
稻谷产量将会减少0—5% / \四、鱼沟、宽沟式亦称沟池式。
此种方式是小池和鱼沟同时建设。
总开挖面积占田面积的8%—10%, 小池设在稻田进水口一端,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呈长方形,深1米—1. 5米,上设遮荫棚。
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cm宽30cm 的小埂。
田内据稻田面积大小建设环沟及中央沟,沟宽30 —40cm深25 —30cm。
中央沟呈“十”字形或“井”字形。
沟池相通。
根据需用养殖对象可以是成鱼亦可以是大规格鱼种,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亩60—75kg。
鱼种放养为提高产量与效益,要严把苗种质量关:要求放养品种合理,搭配得当,规格适中,体格健壮。
稻田养鱼一般应以草鱼、鲤鱼、银鲫为主,同时搭配部分鳙和罗非鱼;鱼苗鱼种规格则要视养殖模式而定。
一般要求鱼种大小适中,体格健壮的个体。
一般不能养殖肉食性鱼类,否则会造成大鱼食小鱼。
一、放养品种。
稻田作为养鱼水体来看,特点不同于池塘、湖泊等水体。
稻田水浅受气温影响大,盛夏时水温有时可达40C —50C。
在饵料方面,稻田中杂草、昆虫和底栖动物较多,浮游生物较少,所以,稻田中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而又是杂食或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鲤、鲫、银鲫、杂交鲤、工程鲫等吃食性鱼类。
如利用稻田养鱼种则以单一品种为宜,可套养少量鲤或鲫和鲢或鳙。
我县稻田养鱼最为普及和适用的鱼种是鲤鱼和鲫鱼。
二、放养种类及规格。
放养鲤鱼和鲫鱼,一般都放养当年鱼种,1cm以上的就可以放养,左右的鱼苗最佳,二个月后可长到50g,三个月后可长到100g,杂交鲤可长到150g,如放养50g左右的隔年鱼种3个月可长到250g以上。
三、放养密度与时间。
稻田养鱼是一种粗放养殖方式,通常以一种鱼为主要养殖对象,在不发生饵料冲突的情况下考虑充分利用稻田饵料生物群落可适当搭养其它鱼类。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养鱼的季节就越长,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放养,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
放养隔年鱼种则不宜太过早,约在栽秧后20天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
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
如果稻田里有小型野杂鱼时应再搭养2-3尾小规格翘嘴鱼白。
翘嘴鱼白的规格一定要小心控制,既要能清除野杂鱼,又绝不能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稻田养殖成鱼时主养鱼类的放养密度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同时与养殖技术和生产成本投入有关,下表仅供参考。
表1 养殖模式与放养苗种规格、投放量单位:(尾/亩)养殖模式主养象对与放养规格草鱼6寸/4寸/鱼苗鲤4-5/ 寸/3-4寸/鱼苗鲫4寸/3寸/鱼苗团头鲂5寸/4寸/鱼苗稻田鱼凼式120/180/5-6 万100/150/4-5 万200/300/4-5万180/250/6 万稻田回沟式150/220/5-6 万180/200/4-5万250/400/4-5 200/300/6 万垄稻沟鱼式150/220/5-6 万180/200/4-5 万280/400/4-5万220/180/6 万鱼沟、宽沟式120/180/5-6 万100/150/4-5 万200/300/4-5万150/200/6 万冬闲稻田养鱼一/20-30/ ——/40-50/ —20/40-60/ ——/ —/注:罗非鱼、银鲫的放养量可以鲫为参考,杂交鲤、工程鲫的放养量\可以鲤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