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

合集下载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全面分析1、经济效益(1)节约耕地稻田养鱼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它节约耕地,既可减少占田挖鱼塘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又可避免因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现象发生。

(2)节约肥料鱼类,特别是草食性鱼类,在稻田中活动可起到保田造肥作用,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蘖增多和谷粒饱满。

稻田养鱼农户反映,稻田养鱼2、3年后,不施或少施化肥,稻谷同样能增产。

据四川省大足县水产部门测定,亩产成鱼90千克的稻田,鱼排出的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千克纯氮(折合27.4千克尿素)。

(3)节约用工稻田养鱼工程建设使稻田的进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再每年护田埂;鱼的觅食活动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可以免耕;草食性鱼类以稻田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薅秧除草。

(4)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的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性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试验观察,不养鱼稻田中飞虱、稻叶蝉的发生率,比养鱼稻田高200%至300%。

每年每亩稻田可节约农药开支10至15元。

(5)增产粮食稻田养鱼虽然因开挖沟占用少量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内养鱼,使土壤肥力提高,杂草减少,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至10%。

(6)增产鲜鱼稻田养鱼把池塘养鱼的高产技术和稻田的生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使产量大大提高。

亩单产一般能达到50至100千克,最高的可达500千克。

(7)增加收入由于稻田养鱼是一家一户经营,这种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

据测算,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100元左右。

如果实施高产模式的“稻鱼工程”的养殖稻田,平均每亩可增收400至800元。

稻田养殖名、特、优、新品种,每亩稻田增收超过千元,相当于或超过稻谷的收入。

2、生态效益(1)增加有效蓄水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渠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

一稻田养鱼的意义与作用

一稻田养鱼的意义与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还有许多地区在稻鱼双元复合结构的基础 上,发展稻萍(莲)、笋(菱白)、鱼、菜、 菌、禽、畜等多元复合结构的综合养殖,更加 充分地发挥水田的光、水、气等自然资源和时 间、空间的潜力。在养殖原理上,它充分利用 和发展了稻田生态学、生物防治病虫害理论及 物质循环理论,使稻田的各种生物资源及物质 能量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在作业方式和技术 上,打破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相互分离、单 独生产经营的旧框子,实现了复合型生态作业 方式等。
1、开辟了养鱼生产的新途径,
可节省大量的资金。
发展稻田养鱼,既不需要占用现有的养 殖水面,也不需要占地挖池。利用稻田, 可以做到就地育种,就地放养,利于生产, 方便群众。改变了过去良种靠外援,品种 不对路,规格小质量差,价格不合理,长 途运输成活率低的现象。同时,利用稻田 养殖成鱼或其他水产品,不但可以解决农民 “吃鱼难”的问题,还可以就近销售、繁 荣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变自然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其三是可减轻病虫害
稻田中养鱼还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据江苏省 如皋县病虫测报站提供的材料,鱼类对三化螟、稻 飞虱、纵卷叶虫和稻叶蝉等虫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该县邓元农科所用养鱼与不养鱼的两块稻田相比较, 每亩稻田三化螟三代卵块减少30%,白穗率降低50 %,稻飞虱减少50%以上,纵卷叶虫百株束叶数减 少30%,白叶率降低70%,稻叶蝉减少30%。同时, 由于虫害的减少及通风条件的改善,病害的发生率 也有所降低。培育鱼种的稻田比不养鱼的稻田用药 减少两次。湖北省广济县花桥乡罗皮塘村的养鱼稻 田,不施肥,未中耕除草,未施用农药防治水稻病 虫害,稻谷的增产幅度仍超过10%。
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技术推广工作 的加强以及农渔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 新性生产实践,我国传统养鱼技术又有所 发展和创新, 稻田养鱼也相应地在基础理 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为661万亩,产鱼 3.63万吨,亩单产达5.5公斤。到1989年, 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330万亩,其中养成 鱼面积1062万亩,产鱼12.49万吨, 平均 亩产12公斤,在生产区域和养殖技术方面 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第一节稻田养鱼的意义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把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稻田水域空间中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后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生产方式。

一、生态效益1、在稻田的生态环境中,鱼通过取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有机碎屑、杂草及一部分害虫等,把在传统的耕作中注定要被流失、遗弃而浪费的能量物质,转化成鱼和鱼粪,在鱼产量得到增加的同时,使稻田土壤肥力得到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使稻谷产量也得到增加。

2、稻田养鱼通过合理安排与调整稻田的平面与主体布局,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关系的相互协调,达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兼容与统一。

另外,由于养鱼的稻田少施化肥和农药,对保持地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积极意义。

可以说稻田养鱼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好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典型。

二、经济、社会效益1、稻田养鱼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县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增收脱贫关键一条是要有好的生产门路和收入渠道。

稻田养鱼,一般可收入几百元、上千元,且都是现金收入,对丰富菜篮子、活跃市场经济、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增强人民体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稻田养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好方式。

稻田养鱼不仅不破坏农田的基本结构,不破坏粮食的生产能力,并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且稻田养鱼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被形象地誉为“四小工程”,即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

它是融种稻、养鱼、蓄水、增肥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好模式。

3、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养殖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方式的调整,二是品种结构的调整,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原因在市场,养殖方式的调整主要应是开拓新的养殖水域,而稻田养鱼这种生产方式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是调整养殖业结构乃至调整整个渔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 引言1.1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利用效益:稻田养鱼有效利用了农田水域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鱼类能够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

二、农业生产效益:稻田养鱼可以通过增加产值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饲养的鱼类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生态环境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改善水稻田间水质环境,促进水稻生长。

鱼类排泄的废物可以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提高稻田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四、社会效益: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也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稻田文化。

稻田养鱼的背景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更在于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农业生产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发展稻田养鱼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稻田养鱼的概述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利用水稻田的灌溉水体和丰富底栖生物为鱼类提供生长环境,实现养鱼与种植水稻的有机结合。

稻田养鱼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宋代就已有相关记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稻田养鱼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鱼的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稻田养鱼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农田的生态平衡。

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不仅可以获得水稻产量,还可以同时获得鱼类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稻田养鱼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水面蒸发,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

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

稻田养鱼可行性分析引言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将鱼类放养在水稻田中,通过互利共生的方式,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双丰收。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还可以增加稻田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稻田养鱼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环境适宜性稻田养鱼是基于稻田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的,因此生态环境适宜性是评估其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稻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如大量的水源和足够的面积供鱼类生长。

其次,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淹条件,这为养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此外,稻田内长有丰富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性。

经济可行性农业养殖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稻田养鱼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农民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不需要投入额外的土地,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利用价值,增加土地产出。

稻田和养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收获丰收的水稻,又可以收获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稻田养鱼可以为农户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缓解了农业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减少了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稻田养鱼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养殖产业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社会效益稻田养鱼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首先,稻田养鱼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

鱼类可以吃掉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其次,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同时,稻田养鱼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稻田养鱼还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稻田养鱼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显著社会效益的农业养殖方式。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稻田养鱼是一种双赢的农作方式,它能通过让水产动物在稻田中生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它
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第一,促进稻田产量的增加。

稻田养鱼有益于提高稻田的产量。

这是由于,鱼在稻田
中会吃掉一些害虫,如蚜虫,蝗虫,鼠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的直接损害。

另外,鱼粪也
是一种有机肥料,它能够为稻田中的水稻提供营养素。

因此,稻田养鱼可以使得稻田的产
量增加10%以上。

第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能够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鱼在稻田中
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被农民收割,并出售给市场上的消费者。

此外,稻田养鱼还能够带动
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饲料生产、装备制造、加工销售等。

第三,维护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能够增加稻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鱼的存在可以促进
稻田水体的循环,提高水质、减少藻类繁殖,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鱼也促进了稻田中
微生物的富集和种类的多样性,从而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此外,稻田养鱼也可
以降低农业环境的污染,缩减污染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稻田养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稻田养鱼指的是在稻田中放养鱼类,利用稻田养鱼不仅可以增加水产资源,还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稻田养鱼的好处一、促进农业发展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将养殖与种田相结合,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稻田养鱼使得田间的水资源成为了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资源,让农民们的田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提高生产效率稻田养鱼可以提高田地的生产效率,一方面是因为鱼能够保护田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因为鱼在水里能够清除许多有害的草莓和浮萍,使得田间的水体更为清洁。

鱼还能吃掉一些害虫以及松鼠、老鼠等小动物,从而促进稻米的长势和收成。

三、提高经济收益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供养殖产物,同时还能够为农民提供高额的经济收益。

在传统农业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中,鱼和稻谷往往是各自为政,不仅难以协调,且产品多半仅仅是市场价值较为低廉的普通鱼类。

而稻田养鱼改变了这一局面,让农民们不仅种出了优质的稻米,还收获了高品质的水产产品。

四、提供就业机会稻田养鱼可以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吸引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农村从事养殖工作,推动乡村就业的稳定和发展。

五、保护生态环境稻田养鱼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能有效减少田面和水体中余氮、余磷等养分,使之保持生态平衡,从而达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降低耕地污染的目的。

另外还能够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底栖生物前来,从而形成丰富的生物链。

稻田养鱼是一种需要耐心并且细致的农业经济活动,需要一定的科学技能和专业知识。

合理的养殖经营方案、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合理的养殖管理,能够让鱼类生长更加健康,产量更加丰富。

稻田养鱼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址选水--要选择光照充足、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地肥沃且容易管理的区域,为养殖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步,养殖模式--要选择好养殖模式,如单一养殖或配合养殖等,分析计算样地单位收入,确定养殖规模。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试论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

S h u i c h a n y u y e综合生态农业的中一种就是稻田养鱼,它是在对稻田的生产潜力进行挖掘的基础上,用养鱼去促进稻田的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浅析稻田养鱼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稻田养鱼在我国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稻田养鱼是一种对稻田和鱼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即提供给水稻生长充足的养料,又给鱼儿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使得水稻和鱼做到双向共赢。

一、稻田养鱼的作用1、增加了水稻与鱼的产量稻田养鱼不同于传统的水稻种植,它旨在利用能吃草的鱼群在稻田中主动、积极地替农民消除与水稻争夺阳光、肥料和空间的杂草,促使水稻增产。

同时,鱼群本身利用水稻中的杂草和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为食料而自由生长,形成水稻和与互利共生的最佳生态环境,使得水稻与鱼的产量得到了提升。

此外,稻田养鱼做到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维护了当地环境的和谐发展。

2、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产品稻田养鱼已经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展山塘、水库、湖泊、家庭养鱼、精养鱼池等水体养鱼,需要大量的鱼种,若靠原有的鱼种池或用扩建鱼池的办法来满足鱼种的需求,是不够用的。

而采用稻田养鱼的方式则解决了这一问题,稻田养鱼面积的不断增加,为养殖成鱼提供了大量的鱼种来源,提高了淡水鱼的产量,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产品。

3、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稻田养鱼使得水稻与鱼的产量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长,农民的收入增长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得农民对于水稻养鱼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认识到稻田养鱼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发展的作用,结合当地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进行稻田养鱼,不断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水平。

4、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稻田养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稻田养鱼使得水稻与鱼之间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鱼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并减少了杂草对于水稻营养及生存空间的危害,减少了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了对当地的水质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李忠清 222009317011146 09级生科5班【摘要】稻田养鱼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立体开发实用生产项目,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

稻田养鱼在我国南方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起步较晚出稻田养鱼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典范,:本文在论述稻田养鱼历史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几个方面阐述了稻田养鱼的现实意义。

最后,简要分析了发展稻田养鱼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稻田养鱼价值生态中国是世界上发展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稻田养鱼是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农业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稻田养鱼在中国具有历史久、面积大、分布广、效益好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能够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柯炳生,2007)。

但是,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因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品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蜕变、‘动植物物种单一化等问题,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摆脱依赖石油农业的局面,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成为现实的一、稻田养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1 稻田养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有“在圃渔,十一月”的记载,可见中国最早的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和考古发掘推断,最迟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开始稻田养鱼。

成书于1 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中明确记载了稻田养鱼的情况:“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陕西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有关稻田养鱼起源的证据。

可见,中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

1.2稻田养鱼的现状根据《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2000年8月16日报道,近年来,稻田养鱼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江苏省90%以上的县开展了稻田养鱼,1996年该省仅有稻田养殖面积292.67 khm2,2000年已发展到1 866.67khm2。

目前,江苏省稻田养鱼正逐步改变过去分散、面积小和粗放粗养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区域连片、规模生产、商品化经营的新格局,江苏省万亩以上基地乡镇多达80个,66.67khm2以上的县已达12个。

江西省1990年已有75个县(市)推广了稻田养鱼,占全省总县(市)数的77%以上,稻田养成鱼面积达303.4khm2,平均单产成鱼17.3kg/667m¨,最高的安远县平均达71kg/667m2,全省年产成鱼7 882t。

贵州、新疆、内蒙、甘肃等偏远和经济不发达的省、自治区也在积极开展稻田养殖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

统计表明,199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9986.67khm2,比1996年增加5533.3khm2,增幅达38.3%。

大量实践表明,稻田养鱼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稻田养鱼的价值与效益2.1、生态效益在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如大气、海洋、湖泊、湿地等。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生态环境的状况。

稻田养鱼的生态效益显著2.1.1稻田养鱼能防止农村面源污染。

稻田养鱼农耕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代谢废物加以充分利用,且无化肥、农药污染之祸,能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

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当地侗族居民将厕所修建在稻田上方。

使人畜粪便自然进入水域.成为稻谷成长的肥源,或被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后成了水生动物的饵料,水生动物又口被鱼采食,鱼食用后又以粪便回田。

成为肥料,有效地化解了生活废物的污染。

2.1.2稻田养鱼能有效利用水土资源。

①稻田养鱼抑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稻种植相对于旱地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

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水土流失。

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为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

稻田养鱼又能起到生物保肥、增肥和提高肥效的作用,可缓和人地紧张的关系,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一②稻田养鱼能促进水稻吸收养分。

水稻有需求高温气候条件的遗传特性,水温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水稻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能力。

养鱼的稻田比不养鱼的稻田水温高,因为鱼的拱土觅食活动会使田水变混且有波纹,当透入水中的太阳辐射,被混水中的悬浮微粒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并传给周围水体,使水温增高。

另外,鱼在稻田水层流动,使水面经常波动,透入的太阳有效辐射增多,也使得水温增高,促进水稻吸收养分哺。

2.1.3节肥减药,保护环境稻田养鱼,可有效减少肥料(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少用或基本不用农药),对减少稻田环境污染、保护农业(农田)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4生物耕作,改善土壤稻田养鱼,很多鱼类(如鲤鱼)具有掘食习性.可使土壤疏松,减少土壤板结程度,从客观上起到持续“中耕”一即“生物耕作”的作用,从而减轻了土壤容重,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效改善丁土壤性状。

2.1.5生物培肥,提高地力稻田养鱼后.通过鱼取食,稻田-{J的杂草、昆虫虫卵、水稻枯枝落叶等各种田间“废物”均可变成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肥料,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

以稻田养草鱼种为例,据测定,若以每亩生产草鱼种500尾计算(规格6.5~13cm),粪便·11氮的含量栩当于2.5kg硫酸铵,含磷量相当于5kg过磷酸钙。

养鱼稻田还可提供2500~5000kg/667m2鱼沟肥泥,可为下茬作物提供一季基肥,市H当于10~20kg标准化肥的肥效。

养鱼稻田弓未养鱼稻田棚比,土壤有机质可增加O.4倍,全氮增加o.5倍,速效钾增JJn o.6倍,速效磷增加1.3倍。

2.1.6生态减灾,保护天敌一足除草。

稻田中的杂草是鱼的饵料,鱼是稻田里的天然“除草工”。

田I}I杂草大为减少,可使肥料集q-供应水稻生长,减少了肥料损失,从而起到了保肥作用。

二是防虫。

稻田养鱼可以起到灭虫作用,鲤鱼对稻田中的昆虫有明显的吞食能力,特别是对飞虱、泥包虫有控制作用。

经7月30日对l尾鲤鱼进行解剖观察,发现食物中有叶蝉两只,飞虱四只。

经测定,莽鱼稻田每亩虫口密度530只。

而未放养鱼种的对照田,每亩虫口密度为l 280只。

养鱼稻田泥包虫、飞虱明显减少。

2.1.7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将种稻与养鱼结合起来,实行种养结合,形成“稻一鱼”复合农田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学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原理,这一复合系统有利于资源的多层、多级、多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对当前发展“循环农业”有利,或者说,稻田养鱼种养结合生态系统就足循环农业的一种典型模式,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2.1.8节能减排,优化环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稻田养鱼,实行生物耕作、生物培肥,减少人工投入量和化学制品的使用量,不仅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还具有“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用。

据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研究(见《生态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1期第5461~5468页),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不养鱼的稻田(ck)CHt排放量为26.71 g/m2,养鱼稻田(RF)的CH4排放量为25.01g/m2,RF处理的CH4排放总量比ck处理减少6.4%[3]。

2.1.9节省水面,节约土地稻田养鱼不与粮食争地。

而是借田养鱼,如按稻田产鱼50kg/667m2计算,6 670m2稻田可产鱼500kg,相当于667m2精养鱼塘的产量。

发展稻田养鱼节水(节省水面)、节地(集约利用)效果明显。

2.1.10稻田水库,调节旱涝由于稻田养鱼,栩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

在一些丘陵地区,实施稻鱼工程,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一,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

对一些干旱较多的缺水地区,养鱼的稻田由于蓄水量大,可以有效地延缓旱情。

因此,可以说,稻田养鱼等于在稻田中修了一座“小水库”.水多时储水养鱼;若逢天旱水少时,又可将养鱼稻田中的存水放出种稻,调节旱涝。

2.2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消费者需求的转型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稻田养鱼不仅能让农业增产,更能让农民增收。

稻田养鱼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显著增长。

稻田养鱼既增粮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

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可以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收入两方面来说。

2.2.1降低成本发展稻田养鱼,既不需要占用现有的养殖水面,也不需要占地挖池。

利用稻田,可以做到就地育种,就地放养,利于生产,方便群众。

稻田养鱼节肥节药又省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是节肥。

由于稻田养鱼,可增加鱼粪等作为水稻生长所需的肥料,可大力节省人为施用肥料(主要是施用化肥),从而节省生产成本。

二是节药。

鱼在田中吃虫可减少农药用量。

根据四川省有关资料报道,稻田养鱼后可节省农药10~15元/667m2,少用药次数1~2次。

三是省工。

鱼在田中觅食松土,不需进行耘田.节省劳力,如果浇注水泥田埂,每年不用再修造田埂,可节省劳力1~2工。

据有关调查,稻田养鱼后平均稻田可降低肥料、农药成本8~12元/667群,若加上省工在内,稻田养鱼可使稻田节省成本15~20元/667 m2以上。

2.2.2增加收入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有利于农民增收。

传统的稻田养鱼管理粗放,单产不高,规模很小,主要是自养自食。

在商品化生产的大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不可避免地介入传统农耕文化。

如龙现村现有部分稻田养鱼田块的田埂已用水泥硬化,防止鱼逃出田块。

传统的养鱼方式,鱼完全以杂草、害虫、稻叶、稻花为食,现在已有农户开始喂养一些配合饲料。

为了提高鱼的产量,选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高产田鱼品种⋯’。

现代科技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的“增加收入”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节省生产成本,栩当于增加了收入;二是实行稻田养鱼,可促进水稻生长,增加稻谷产量,实际上就相当于增加了经济收人;三是利用稻田养鱼而不用水面(水塘或水库等)养鱼,可节省“开塘建池”、占用土地的费用,一般每开挖667m2池塘,一般需要建设资金2000~3000元。

利用稻田养鱼.通常施工量较小,所耗人力及资金较少,而且一家一户能自己施工,可以减少大量的资金投入。

2.3社会价值2.3.1稻田养鱼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

我国在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作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不计成本,老百姓为了传宗接代不计成本,两个不计成本叠加,形成相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而稻田养鱼是这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缓解了生态压力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7j,并成为我国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