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红树内生真菌混合发酵液提取物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LC—MS研究
硕士论文--红树植物桐花树内生菌Streptomyces+sp.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微生物处于低温、高压、低养分的特殊环境,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其许多
重要次级代谢产物是陆地生物所没有的,因此,是寻找和发现新药火星先导化合物的重要
资源【l捌。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海洋微生物已发展出独特 的代谢方式,也提供了在陆地微生物中未遇到过的代谢产物。海洋微生物中,放线菌具有
H2N
O
OH
oH
O
l・
化合物1★,为黄色油状物,【a】苦.20.O。(c O.015,MeOH);Uv A懈(MeoH)318,
206咖;IR(I①r)%蟠3733,3357,2964,931,1698,1650,1595,1379,1175,826 cm-1;
ESIMS刀心364【M+H】+,HI也SIMS刀如364.211 85[M+H】+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sp.(GT20021545)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4个对氨基苯乙酮酸类化合物(1★.4★), 4个吲哚类化合物(6.9),5个苯环类化合物(10.14),1个环二肽类化合物(15),1个其 他类型化合物(5★)。其中新化合物5个(1★.5★),其余为已知化合物。
1.1.1对氨基苯乙酮酸类化合物
3,3-bis(3’血dolyl)propane-l,2-diol(6),IIlethyl-2一(1H一砌ol-3-y1)acetate(7),1H-砌ole-3-aCetic
红树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抑制活性

o () N me h 1 t i e n n g r e r m o h r l v se s f 一 — t yc i n da a yi o S p oaf a ec n ys a nf
Ab tac The i bior a tviis f he m e h no e r c s r sr t nhi t y c i te o t t a l xta t fom sxt e s ce o an ov plnt a a n t he i e n pe is f m gr e a s g i s t s or sofThi l opsspar p e eavi i ado xa ,Fus i m xys r ar u o po um . s f p. n ve i um n a d Sphac l ma eo w c ti e e dee m i d e tiw r tr ne
a a s pn o e td sJ .Agi Bo C e 。 9 3 g i t iewo dn mao e[ ̄ n r il hm 1 8 ,5 : c 9
红树植 物 提 取物 对 3种植 物 病 原 真菌 孢 子 的抑制 活性
毕秀 莲 , 邓 业成 , 陈 凯灵
ZZ 7 一 ZZ
.
tmao a d e rd cin o t l c uu eiomi J . o t n rpo u t fRoye h lsrnf r s[ ] o n
Ne a o e i 。1 9 m t lM d t 9 3,21 :9 7—9 . 8
[ 3 Mas d Ya d Ki r , t 1 1] tu aK, ma a K, muaM e .Ne t ia at i a mai dl ci t c vy o tn n s eiaie gis iewo dn mao e[ ̄ f r eadi r t s a t n o e td sJ . ma i td v v a n p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陈昭华;伍菱;杨秋明;王骥妍;朱敏佳;杜希萍【期刊名称】《激光生物学报》【年(卷),期】2013(022)003【摘要】本文对厦门集美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的多个部位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并采用菌饼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3种红树植物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分别隶属8个类群,以链格孢属和曲霉属为主,分别占菌株总数的28.0%和24.0%;有19株菌株对至少一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76.0%.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植物来源的内生真菌数量多,种属丰富,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研究抗菌活性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总页数】4页(P263-266)【作者】陈昭华;伍菱;杨秋明;王骥妍;朱敏佳;杜希萍【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相关文献】1.3种沙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株筛选 [J], 张伟;贾倩;王丽;王泽东;王永昊;郝丽;顾沛雯2.三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J], 黄银芳;范志英;章方珺;刘幸;姚韶莹;王丽薇3.广西北部湾海洋腐木产孢真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J], 龚斌;方怀义;熊拯;义翠花;廖日权;宋静静;张艳秋4.广西山口8种红树林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 [J], 肖胜蓝;雷晓凌;佘志刚;林诗敏;李翰祥;王力卫;刘亚月;刘颖5.广西钦州湾红树林抗菌活性菌株 Erwinia sp .5-8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J], 孟令洋;姜伟;张培玉;林学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树植物苦郎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红树植物苦郎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作者:邓业成毕秀莲杨林林廖永梅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10期
摘要:采用活性跟踪法及色谱分离技术从红树植物苦郎树叶中分离获得2种抗菌化合物KLS-46和KLS-54,测定苦郎树甲醇提取物及2种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芒果叶枯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梨褐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苦郎树叶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茎提取物和果提取物,10g/L叶提取物对7种病原菌抑菌率为22.37%~100.00%。
KLS-46对
后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9.79×10-3~7.88×10-2g/L,KLS-54的EC50值为9.26×10-3~9.75×10-2g/L,2种活性成分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相似。
活性成分对甘蔗凤梨病菌、柑橘疮痂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0.25g/L时,KLS-46的抑制率分别
为98.31%、100.00%和98.15%,KLS-54的抑制率分别为99.83%、100.00%和99.33%。
关键词:苦郎树;提取物;活性成分;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0-2010-04。
两种园林植物提取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两种园林植物提取液抑菌活性的研究马海旭;郭阿君【期刊名称】《林业勘查设计》【年(卷),期】2017(000)001【摘要】运用琼脂扩散法、琼脂平板法,比较了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与银中杨(Populus alba × P.berolinensis)叶片的水提液、醇提液、鲜汁液对5种目标菌种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水提液低浓度下即可实现对绿脓杆菌的抑制.62.50mg/mL浓度的银中杨水提液、125mg/mL浓度的兴安落叶松水提液可以有效抑制绿脓杆菌;250mg/mL的银中杨水提液可杀灭木霉,1000mg/mL的银中杨水提液可杀灭黑曲霉.%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leaf extract from Larix gmelinii and Populus alba × P.berol inensis was evaluated and measured by paper-disc agar-diffusion method and agar dilution method.Antibacterial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water extract from tested 2 plants presented significant antimicrobial activitie on Pesudomonas aeruginosa.The minimal b 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of Populus alba × P.berolinensis against Pesudomonas aeruginosa was 62.50mg/mL.MBC of Larix gmelinii against Pesudomonas aeruginosa was 125mg/mL.MBC ofPopulus alba ×P.berolinensis againstTrichoderma virens and Aspergillus niger was250mg/mL, 1000mg/mL respectively.【总页数】3页(P54-56)【作者】马海旭;郭阿君【作者单位】吉林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北华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溶剂艾蒿提取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J], 秦凯;刘永震2.茄非食部分生物碱提取液抑菌活性研究 [J], 刘艳芳;张德欣;丁寅寅3.两种园林植物提取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J], 马海旭;郭阿君4.紫茎泽兰提取液对猪链球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J], 张小苗;周玉照;张以芳5.金银花枝叶提取液体外抑菌活性与体内抗炎作用研究 [J], 吕归红;陈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内生菌的抗菌杀虫活性总结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杀虫等活性,以便寻找到植物源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菌活性;杀虫活性植物内生真菌(Plant endophytic fungi)是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但不引起植物体病害的真菌。
这类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它们可能产生在微生物一宿主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其次生代谢产物在生物制药、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等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十分活跃,但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植物内生真菌即是这样一类有待开发的新兴微生物资源,本文对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内生菌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
1 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1.1生物碱类IFB-Lactam-1 (1)是来自白菜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的1个大环内酰胺生物碱,其可以很好地抑制柿子炭疽病[1]。
6-isoprenylindole-3-carboxylic acid (2)是从黄花蒿(Artemisiaannua)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分离的吲哚生物碱。
生物活性测试,在浓度200 µg/mL时,其对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Rhizoctonia cerealis、Helminthosporiumsativum有抑制作用[2]。
内生真菌E99401的发酵液中产生的cerulenin (3),在5 μg/disk时对C.glabrata、Candida albicans、C. krusei、C. parapsilosis、Microsporum canis、Cryptococcus neoformans、Mucor miehe、Nematospora coryli、Rhizomucor pusillus、Paecilomyces variotii的抑菌圈分别为17、16、14、28、40、30、40、42、36、38 mm,而对应的阳性对照制霉菌素在20 μg/disk 时,抑菌圈在10-20 mm[3]。
红树林内生真菌350#低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

红树林内生真菌350#低极性成分的GC-MS分析李尚德;魏美燕;郑明彬;陈铭祥;林永成【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3(041)015【摘要】首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红树木榄内生真菌350#低极性成分,并利用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主要包括烃类、醇、醛、酮、羧酸酯和酰胺等.结果显示酮的含量最高(32.35%),其次是酰胺(15.53%)、烷烃(13.32%)、醛(12.02%)、烯烃(8.62%)、羧酸酯(5.62%)和醇(3.59%).两个已知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醌类化合物柯桠素(23.31%)和蓝雪醌(2.97%)也从该菌中首次被鉴定.研究为红树木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总页数】3页(P124-126)【作者】李尚德;魏美燕;郑明彬;陈铭祥;林永成【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相关文献】1.桐花树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低极性成分研究--基于GC-MS法分析 [J], 廖日权;钟秋平;陈俊其2.GC-MS法分析红树林内生真菌Nigrospora sp.的脂肪酸成分 [J], 李尚德;魏美燕;吴都督;陈铭祥;林永成3.GC-MS法分析红树林内生真菌#3895菌体低极性成分 [J], 陈海燕;张怀泉;王志滨;林翠梧;佘志刚;林永成4.蒙药苏格木勒-4汤低极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J], 果佳霖;孙利东;孟根花;白东浩;马丽杰;靳尚武5.油松叶低极性成分的GC-MS法分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J], 郑巍;郭良君;金永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种产物对抗植物病原真菌瓜枝孢的活性 [26] ꎮ
3 2 植物内生放线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研究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种类相对较少ꎬ 一般可在植物
柳科柳属的细柱柳 ( Salix gracilistyla) 中的内生拟茎
体内部对植物内的病原菌起作用ꎮ 人们对烟草体内的
来的ꎮ 要获得新颖的抗菌化合物ꎬ 就必须加大对植物
内生菌的研究力度 [28] ꎮ
2000 年 Strobel 研究小组从宿主植物蛇藤 ( Kenne
Strobel G A 等 从 植 物 界 中 筛 选 出 欧 洲 红 豆 杉
dianigriscans) 中发现了 1 株能产抗生素的内生链霉菌
行研 究 发 现ꎬ 生 存 于 植 物 体 内 部 的 1 种 内 生 真 菌
[18]
ꎮ 从欧 洲 赤 松 ( Pi ̄
nussylvestris) 和欧洲水青岗 ( Fagussylvatoca) 的内生
NRRL - 30562ꎬ 这种链霉菌所产生的抗生素对多种人
具有广范围的抑杀活性ꎮ 可利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抗
菌活性解决一些如病原菌感染等的生物学问题ꎮ
3 3 植物内生细菌的抗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32]
ꎮ 此外ꎬ 通过研究还发现ꎬ
可以从一些常见的植物中取得能产紫杉醇的内生菌ꎮ
如ꎬ 对宿主植物松树 ( Wollemianobilis) 和 茜 草 科 植
物 ( Maguireothamnusspeciosus) 体内可 得 到 2 种 能 产
生菌的研究是属于微观世界的研究ꎬ 必须将在植物中
收稿日期: 2023-08-09
作者简介: 阎紫菲 (1987-) ꎬ 女ꎬ 硕士ꎬ 实验师ꎮ 研究方向: 抗炎药理学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章 ̄ - ]0 7 16 (0源自0 1—0 70 文 N 1 0 ・8 52 1) 20 0 —3 -
A ntf ga tv t iun l Ac i iy Aga ns a tPa h g nsa i tPl n t o e nd LC — S A n l sso t a t ft i e M a y i fEx r c so heM x d Fe m e t to q d o r n a i n Li ui fTwo M a r veEn ph tcFung ng o do y i i
a tv t s c i i e i Ke w o d : a g o ee d p y i n i m i e r e tto ; a t u g l c i i y r s m n r v n o h t t g ; ch x df m nain e n i n a t t f a v y
21 0 0年 第 l 2期 第 3 卷 总 第 2 2期 7 1
广
东
化
工
7
www.d h m.o g c e c m
两株 红树 内生真 菌 混合 发 酵 液 提 取 物 抗 植 物病 原 茵
活 性 及 L MS研 究 C—
丁唯 嘉 , 张杰 ,黎 荣 棠 ,李 春 远
( 南农 业大 学 理 学 院 生物 材料 研 究所 ,广东 广州 5 4 ) 华 6 2 1 0
海 洋 微 生 物 已 成为 寻找 新 药 先导 化 合 物 的新 源 泉 …。红树 林 独 特 的 生理 和 生态 使 其 成 为 了海 洋微 生 物 ( 别 是 海 洋 真 菌 ) 特 丰 富 的聚 集 地 , 红 树 林 内生 真 菌 的研 究表 明 ,从 中有 可 能 找 对 到 新 的 生物 控 制 剂 和 药 物 。 内 生真 菌 K 8 E 3 别 采 集 自我 3和 3分 国湛 江 湿 地 红 树 植 物 秋 茄 叶 片 及麒 麟 菜枝 干 , 们 曾 系统 研 究 我 过 两 株 真 菌 的 代 谢 产物 』 。由于 两 株 菌 在相 同培 养条 件 ( YT G 培 养 基 ,室 温 ) 均 生长 良好 ,为 寻找 更 多 的 有 活 性 化 合 物 , 下 文 章 将 混 合 发 酵技 术 引 入 到 两株 茵 的培 养 中 , 别 测 试 了两 株 分 菌 单 独 发 酵 及 混 合 发 酵 的 乙 酸 乙酯 和 正 丁 醇 提 取 物 对 小 麦 赤
【 要】 合发 酵技术 用于 南海 红树 内 生真菌 E 3和 K 8的培 养 ,发酵液 乙酸 乙酯和 正 丁醇萃 取物 对 多种植 物病原 菌 显示强 烈抑 制作 用 , 摘 将混 3 3 抑 制率 比单独 发 酵平均 增加 13倍 。L — - C MS检测 显示 混合 发酵 时代 谢物 种类显 著 增加 ,表 明两菌 发展 出不 同于 单独 发酵 韵代谢 途径 ,产 生 了强
DigWej . a gJe L n tn i h n u n n  ̄ a Zh n i. i i Ro g a g L u y a C
( stt o imaeilC l g f ce c, o t hn r utrl iesy G a gh u5 4 , hn ) I t e f o t a, ol e i e S uhC ia n i B u r e oS n Agi l a Unv r t, u n z o 6 2 C ia c u i 1 0
A b t a t i e em e t t n tc n q e wa p l d t u t r wo m a i ed rv d m a g o ee d p y i u g 8 a d E3 r m h u h Chn e a t sr c :M x d f r na i e h i u sa p i o c l e t r e i e n r v n o h t f n iK3 n 3 f o e u n c o t eSo t ia S a Co s. Th t y c t t n — u a o xr c so e mi e e e tt n l u d s o d sg i c n n i i r ci i g is e e a l n ah g n . ei h bto ae eeh l ea ea d n b tn l ta t ft x d f r n ai i i h we i n f a tih b t y a t t a a n ts v r l a t t o e s Th n i i n r ts a e h m o q i o v y p p i w e ea o to e t h e i sh g st o eo u e fr e tt n l u d r b u n o t r e t me i h a h s fp r e m n ai i i Th C — S a a y i h we h i d f ea o i swe e rm a a y ic e s d u d rt e o q e L M n l ss s 0 d t ek n so t b lt r e k bl n r a e n e m e h c n i n o x d fr e t t n w h c u g se a h O f n i e eo e i ee tme a o i p t wa n r d c h mi a c m p n n sw i i h a tb ce a o d t fmi e e m n ai , ih s g e td t tte t u g v l p d d f r n t b l ah ya d p o u ec e c l o o e t o o h W d c t h g n ia tr l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