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
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
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一、智力正常。
具体表现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记忆巩固,注意集中等。
二、有安全感。
能悦纳自我,承受挫折。
三、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总是处在快乐、满意、宁静之中,并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难与艰险。
五、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
六、适应能力强。
善于适应、选择与改造环境。
七、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乐于学习、工作、社交。
八、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帮助人、关心人,相应地也易于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心。
九、人格完整协调。
情知交融,言行一致,不易产生人格障碍。
十、睡眠正常。
十一、生活习惯良好。
十二、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他们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能适时地
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他们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也会享受美好人生。
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

七大标准--测试学生心理健康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大症状--现学生心理问题1.焦虑2.冷漠3.狭隘4.狂妄自大5.自卑四大途径和方法--增进学生心理健康:1.我们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
2.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要注意:①学习负担适量;②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③注意保护大脑;④保持健康的情绪;⑤学会去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⑥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⑦学会自我娱乐,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多种业余爱好,3.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教育工作,选修有关维护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等,与社会早日接触,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多条热线--助学生走出阴霾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室(0537)4454329(每天14:30——21:0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了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供大家参考。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1、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者的十项标准是:(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适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
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
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比如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
又如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4)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
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
马斯洛和米特曼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马斯洛和米特曼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文章标题:探索马斯洛和米特曼心理健康十条标准一、引言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马斯洛和米特曼是两位心理学家,他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思考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十条标准,以及它们对我们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认识马斯洛和米特曼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 自尊和自我接受在马斯洛和米特曼的心理健康标准中,自尊和自我接受被视为基础。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能够真正地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并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
这种自尊和自我接受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自我实现和成长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自我实现和成长。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追求个人潜能的最大化,这包括精神上、情感上和实际上的成长。
3. 情感的自由表达马斯洛和米特曼也强调了情感的自由表达。
这意味着个体需要能够自由地表达并接受自己的情感,而不受到外部的压力和约束。
4. 从内心产生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也是马斯洛和米特曼所关注的一点。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根据内心产生的道德标准来进行行为决策,而不是受到外部的压力。
5. 宽容和接纳马斯洛和米特曼认为宽容和接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应该能够宽容地接纳他人的不同,包括不同的观点、文化和生活方式。
6. 心灵的平衡心灵的平衡也是马斯洛和米特曼心理健康标准中的一个关键点。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能够在内心找到平衡,不受情绪的左右,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7. 精神的独立马斯洛和米特曼也认为精神的独立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能够在精神上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8. 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在心理健康的标准中,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也被提及。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能够真实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能够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调节和管理。
9. 构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马斯洛和米特曼认为构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 以注意力品质的高低为 客观指标。
6.康复能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 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 历一些精神创伤。
— 4—
5.暗示性 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 个心理健康标准。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 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 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 7—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以及人格处于 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 理上及社会行为上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拥有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平和的心态,能够促进自 己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够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能够赢取人生的成功。
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是一个 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也会 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机械 地对号入座,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心 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 理活动,或者说,不包含具有精神病 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正常(异常 ),也叫异常心理,是指具有典型精 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 动。
— 2—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学家郭念锋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也看作衡量心理
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其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 节律性。
— 5—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体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得以平衡和发展的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情绪稳定、自我认知、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
下面将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焦虑等,而不至于情绪失控。
他们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
其次,自我认知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自信、自尊和自爱的态度。
他们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逃避或否认。
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爱情关系等。
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理解和尊重他人,处理人际冲突,避免孤独和孤立感。
再者,适应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
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积极面对挑战,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或崩溃。
最后,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不会轻易放弃。
总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情绪稳定、自我认知、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积极态度等多个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这些方面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真正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有平衡、稳定的状态,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首先,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个体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能够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产生过度的情绪波动。
情绪稳定的人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自我认知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个体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产生过度的自卑或自大情绪。
自我认知的健康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再者,社交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之一。
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能够处理人际冲突和问题。
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获得情感支持和资源支持,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此外,适应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之一。
个体能够适应
各种环境和情境的变化,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不会
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压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助于
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涉及情绪稳定、自我认知、社
交能力、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
个体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关注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一、心理健康的的八大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1.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3.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4.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
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5.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
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6.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8.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