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提出: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1. 问题提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评价是否合理: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建议1. 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 注重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第12页例5)【教学目标】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
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学生交流,汇报。
【新课讲授】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
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
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B,A更省钱。
4.回顾与反思。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
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课时5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课时5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1.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 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检查,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我国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5课时 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5课时解决问题【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渗透“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怎样测量一个土豆、苹果的体积呢?问: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我们利用什么办法解决的?二、自主探究教学例71.读题,理解题意.条件是: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是:?2.分析与解答。
(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能不能直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容积?怎样求出它的容积?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2)思考:怎样转化呢?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演示。
用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
(4)引导学生说说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5)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和过程,你有哪些收获?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图形再求容积。
三、练习: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四、课堂达标1.完成练习五的第10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五、.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dm,体积为81dm3。
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dm,体积是多少?六、拓展练习【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第3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导学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3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浓度问题等。
2.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列表法、方程法、比例法等。
3.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检验结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和“小组讨论”环节。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知识点总结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来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吧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复习简单应用题。
(1)算一算。
过程要求:①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②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③选择部分算式要求学生说一说过程与方法。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元。
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②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一)班48本,还剩多少本?③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④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⑤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⑥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5/8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教师:逐一指名列式,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它表示的是什么意义?(说出加、减、乘、除。
)教师小结: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从以上的应用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
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如果是一道复合应用题我们又该怎样入手呢?怎样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呢?复习复合应用题。
1. 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③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④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比例、百分数、图形面积和体积等方面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 教学内容1. **问题提出**- 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
-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问题分析**- 分析问题的类型,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3. **问题解决**-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通过计算、画图等方式,验证解答的正确性。
4. **问题拓展**- 对问题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本课的主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 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通过实例,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3. **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小结**-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5. **作业布置**- 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
- 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 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包括解答的正确性、解答的完整性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1.数与代数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复习简单应用题.[1]算一算.过程要求;①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②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③选择部分算式要求学生说一说过程与方法.[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①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②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一]班48本,还剩多少本?③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④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⑤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⑥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5/8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教师;逐一指名列式,并要求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它表示的是什么意义?[说出加、减、乘、除.]教师小结;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从以上的应用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如果是一道复合应用题我们又该怎样入手呢?怎样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呢?复习复合应用题.1.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提问;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③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④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其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再次,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最后,进行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2.教师;同学们,我们就按刚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决第10题吧!这道题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常是怎样分析题意的?你知道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有几种方法吗?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①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②分析法;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问题解决.3.教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吧.学生分析题意.教师;如果这道题用分析法来分析题意应怎样思考呢?要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就要找到六[2]班的作品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回答;通过分析发现,得到六[2]班的作品与六[1]班有关系.同学们画出线段图吧.①教师;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1”.][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4②教师;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实际是求六[1]班的“1+41”是多少件.]“1+4③教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题意,还应该记住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收入、支出、结余收入-支出=结余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本金、时间、利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请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再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指名汇报,教师完成板书.教师;复杂应用题都是以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掌握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二、课堂作业教材78页“做一做”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答案;[16.5-15]÷15=0.1=10%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解决问题的困惑解除了吗?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习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第 5 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知识回顾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