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 散文二篇(教案)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5* 散文二篇◇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写的一篇散文。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罗素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课文的思路与层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1.重点: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2.难点:理清课文的层次,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主要著作有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检测生字词臼.齿(jiù)兴.味(xìng)洗涤.(dí)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理清结构1.选两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6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了解罗素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指名回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思考和写作能力。
3.了解罗素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与教(一)走进罗素1、作者简介--罗素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过渡:罗素这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非常仰慕他,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聆听罗素1.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3.读完课文之后,大家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活了吗?板书: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可是作者却说:“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有着什么含义?明确: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从柔弱上寻觅刚强。
《我为什么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点明活着的价值。
教
学
板
书
永久的 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生命 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赞美生命
2.文体知识
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这一长句可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人情感、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结尾,罗素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认识。
这篇文章选自《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他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字词积累
遏制(è) 俯瞰(kàn) 凋谢(diāo) 臼齿(ji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二、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什么是散文?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散文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三、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四、字词测评:兴味xīnɡ 洗涤dí卑微wēi 牛犊dú茸毛rónɡ 修葺qì消逝shì繁殖zhí凋谢diāo 臼齿jiù蔓延màn词语集注:臼齿:磨牙的通称。
在口腔后方的两侧。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传授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此中含义丰裕的语句。
3.领会作者议决质朴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绪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4.明白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代价的见解,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传授重点】1.品味此中含义丰裕的语句。
2.领会作者议决质朴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绪体验的写法;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传授难点】1.赏析作者议决质朴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绪体验的写法。
2.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
【授课类型】略读课【传授要领】合作探究【传授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部署】1课时【传授历程】一、导入新课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片刻的一瞬。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结局是为了什么呢?同砚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标题呢?现在就请同砚们认真思考一下。
同砚们的回答很有见解,本日我们就来和严文井、罗素一起探究这个标题。
(板书课题《散文二篇》)二、预习检测检测预习环境,小组互相听写生字词。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永久的生命》本文开篇感叹个别生命的片刻,然后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弱小中寻觅刚强。
文章展现出个别的生命是卑微弱小的,但就整个别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本文的布局:第一部分(1):开篇感叹个别生命的片刻。
(抑)第二部分(2~5):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弱小中寻觅刚强。
(扬)《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从对恋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制止的怜悯三个方面简述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昂民气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泄露出作者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品德。
本文的布局:全文采取总分总的布局方法,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法直白地做出回答:对恋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制止的怜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5.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9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案例《散文二篇》

《散文二篇》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课文。
从单元目标来看,本单元着重把握各类散文中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是教读课文,第一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第二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二篇》则是自读课文,由两篇精短的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写人记事和写景抒情散文八上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但哲理散文没有接触,缺少深度解读的能力。
因此,本文的自读就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在阅读赏析中感受和体会哲理散文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做到“学文识类”。
◎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及本课教学要点,把《散文二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分两课时(连着上90分钟)达成:1.通过对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课文的中心观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 通过反复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3. 通过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初步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本课由复习导入、独立阅读、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学习小结五个板块组成。
下面逐一展开叙述: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我们一起回忆下学过的散文,有同学知道这些散文的类型吗?(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我们需要给散文进行归类,本册新学的课文会最先被学生提起。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景抒情散文。
《春》《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名篇也易被学生提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
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
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