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类鉴赏酬赠诗四首feng公开课
酬赠诗四首PPT学习课件

风流才子元稹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背景:白居易《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韵译】:我曾经历过沧海的深广,自然 不会为别处的水所迷,我曾经目睹了巫山 云霞的绮丽曼妙,哪里还有比那更美的呢? 取道花丛之中我也懒得回头顾视,一来是 因为我正修道二来便是因为你啊!
高二语文:2.10 酬赠诗四首 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选读》)
酬赠诗四首
作家作品
读
◆张籍 (766?—830?)字文昌,苏州吴人, 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 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 等,有《张司业集》。其作品多为古风和 乐府,与王建齐名。后来元稹、白居易所 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其实就是从他们这 里开始的。
解题:什么是“节妇”?
立 节 完 孤
读
◆节,就是节操、气节。
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 节”的女子。即女子对 她所遭遇的第一个男人 的无条件的忠贞。特别 是宋代以后,至于明清 两朝,这种观念始终是 卡在我国女性脖颈上的 一道沉沉的枷锁。
《节妇吟》韵译
译
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 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 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 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 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 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 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 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
• 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干谒,是唐代 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 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首诗写得巧妙, 绘声绘色,精细逼真。全诗展现了一幅 洞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 • 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 着密切关系。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 所蕴含的寄托意义。
高中语文课件: 《酬赠诗四首》课件1

登山所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触景伤怀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第二提句问紧承:上第句二,触句景写伤什怀:么“内秋容来处?处请割作愁肠分”析。秋天
请翻译出下面诗句,并解释词语。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内容】: 此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
闺意图,写得优美动人。
然而,这又非作者本意。请解释标题“近试 上张籍水部”中“近试”的涵义。
临近考试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为了排谴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 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 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登山所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首提句写问登:山第所见一的句景写象 什。 么内容?请作分析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
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 属中央。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两句紧接两句作波
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
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
感谢对方,安慰对方;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
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
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 而意志坚决。
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

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酬赠诗四首《酬赠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法】合作探究(“读-译-思-辩-仿”模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板书】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二、方法指导1、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2、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3、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分类鉴赏酬赠诗四首feng公开课

先齐读诗文,然后自由朗读两遍。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下面,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个故事吧!
一些网友阅读这首诗而生发的感慨:
示例一: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 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 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示例二:你爱我,我也爱你,只是我已经有老公 了,名花有主了,只能伤心地和你说BYE BYE! 同学们,这些看似精辟的见解,准确吗?
小结
1、此诗以诗代简,比兴手法的运用, 委婉含蓄,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 拒之意。 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 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1、要知人象,能研读出比兴 之外的深意。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 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wo1)堕(duo4)髻,耳中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lǚ髭zi1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 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 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 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 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 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酬和赠答诗指导课件

• 表面写节妇对丈夫同生共死的深情厚谊,实写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7
【常见情感】
• ④表酬和作答 ; • 酬朱庆馀 • 张籍
•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艳丽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 诗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 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对朱庆 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奇妙而含蓄地表明自 己的意见。
厚。
13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 【注释]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 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 者三友,损者三友。” 15.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6分) • ①“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 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大方之人。 • ②“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 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 • ③“纵酒凉风夕”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纵情畅饮,表现出 其潇洒不羁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和应答诗鉴赏复习
【概念】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 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 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 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 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2012高二语文课件 2.10酬赠诗四首 共18页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 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 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 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 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 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 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 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 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 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 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 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 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 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 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 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 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 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语文选修第10课《酬赠诗四首》优质课件

一、阅读《节妇吟》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节妇”形象? 提示: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 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品语言] 2.诗文中哪些语句是女主人公拒绝第三者“君”的理由? 她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①“君知妾有夫”“良人执戟明光里”“事夫誓拟同 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②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让 “君”知道自己的境况和意愿,从而让他体谅自己;另一方面让 “君”看到自己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让他自尊心受损,以致恼 羞成怒。
[悟情感] 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 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三、阅读《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7.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提示: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娇羞、可爱,担心、惶恐填充 于心的新嫁娘的形象。
[析技巧] 8.这首诗采用了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手法?请举例予 以说明。 提示:采用了“比”的手法。如诗人以新妇自比,以新郎 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 [悟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 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 安和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期待。
长时间在病榻中苦闷,百无聊赖,幸 近有起色,我想起找出台湾大学前中文系 主任叶庆炳先生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来 浏览消遣,在读到中唐诗时,其中提到张 籍之写实诗中有脍炙人口之《节妇吟》一 章,读之殊感兴味,特抄录于后,以供同 好吟赏,并述明我对这首诗读后的感受与想法,请不吝指教。
《近试上张籍水部》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 意献张水部”。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 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 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朱庆馀临考怕自己的作品不 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 比主考,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课件共59张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方 法 二 读 作 者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咏素蝶诗》——
1、交代写作对象(素蝶)2、点明诗歌的类别(咏物诗) 3、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鹊桥仙·七夕》——
1、交代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 而写)2、暗示写作内容与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征人怨》——
1、交代写作对象(征人)2、点明诗歌的类别(边塞 诗)3、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怨)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 课件 (共59张)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专 题复习 优秀课 件
方 法 一 读 标 题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 “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我们应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1、思想性格
知
2、生活经历
人 论
3、风格流派
世
4、创作背景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准确,脱离写作背景,曲解。 其实课文注解①里说,这首诗还有个 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想想,这首诗是想给谁啊? “知人论世”,就是要结合背景鉴 赏。好,那么大家一起阅读背景。
写作背景 (注解一)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指出表层与实质的对应关系。 主人公: 妾—— 张籍 第三者: 君—— 李师道 “我”丈夫:良人——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 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在长安进士及第任国子博 士,后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 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 府”。
小结
1、此诗以诗代简,比兴手法的运用, 委婉含蓄,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 拒之意。 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 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 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 之外的深意。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 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wo1)堕(duo4)髻,耳中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lǚ髭zi1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 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 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 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 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 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酬赠诗鉴赏
什么叫酬赠诗?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 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酬谢之意, 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 赠诗。
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指作 考题引路(08 年高考北京卷)
者好友王炜暨。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秋老:暮秋。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浊酒:新酿的酒。愁眼:忧愁的眼光。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鬓华:头发花白。华,同“花”。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逐客:指作者漂泊在外,像被放逐。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清朝后,多 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复国 问:颈联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 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 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 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 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 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 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 无家可归。
皇帝(国家)
“知人论世”,就是要结合背景鉴赏: 张籍委婉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 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 朝的志向不能更改。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 未确立之前,没能遇上你。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思考: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比是比喻的意思。 兴是寄托的意思。比兴手法的运用, 委婉含蓄地表达拒绝之意。
“君”,喻指藩镇首领李师道,“妾” 是自比,“良人”喻皇帝,用传统的以 夫妇比喻君臣。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 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 反对藩镇割据。
请同学们归纳出今天所说的酬赠诗的 鉴赏方法。
先齐读诗文,然后自由朗读两遍。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下面,请一位友阅读这首诗而生发的感慨:
示例一: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 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 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示例二:你爱我,我也爱你,只是我已经有老公 了,名花有主了,只能伤心地和你说BYE BYE! 同学们,这些看似精辟的见解,准确吗?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 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 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 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 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 名。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 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婉言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 写的名作。 诗人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 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参考作案
答: (1)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 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2)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 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 决心。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题, 诗歌鉴赏中除了考送别诗(词、曲)、 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 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又新增 了酬赠诗、节令诗和题画诗等。这是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