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教你自治各种疼痛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伴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疼痛的月经期。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所致。
在中药中,有许多经典的土方药方可以用于治疗痛经。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中药土方药方,供女性读者参考。
1. 红花煮茶材料:红花5克,开水适量。
做法:将红花放入干净的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茶杯盖,静置10分钟。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期前后喝1-2次。
作用机理: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疏通经脉、促进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2. 当归煲猪脚汤材料:当归15克,猪脚1只,生姜适量。
做法:将当归和猪脚清洗干净,放入煲汤锅中,加足够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生姜。
先用高火煮沸,再转至小火炖煮2-3小时。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连续食用3-5天。
作用机理: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猪脚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可补充体力,缓解痛经。
3. 茴香水煮鸡蛋材料:茴香水5滴,鸡蛋2个。
做法:将鸡蛋煮熟,剥掉外壳,用刀在鸡蛋表面划上几刀,然后将茴香水滴在鸡蛋上。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食用1-2个鸡蛋。
作用机理:茴香水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
鸡蛋则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能够增强女性体质,改善痛经症状。
4. 炒姜足浴材料:生姜100克,温水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将姜片放入足浴盆中,加入温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
使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进行足浴。
作用机理: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的症状。
以上几个中药土方药方都是传统经典方剂,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中药。
总之,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是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痛经症状。
然而,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果症状严重或难以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名老中医治疗心口窝疼痛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心口窝疼痛医案心口窝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许多人选择寻求中医的帮助,因为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疼痛。
下面将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是如何治疗心口窝疼痛的经验。
患者张先生,男性,40岁,近期感到心口窝疼痛,伴随着胀闷感和疲劳。
他之前有过类似的症状,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次症状加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于是,他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张先生到了一家中医诊所,遇到了一位名老中医王大夫。
王大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他对这个症状非常熟悉。
他首先询问了张先生的病情和症状,对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望诊。
根据张先生的症状,王大夫初步判断他的心口窝疼痛可能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
王大夫解释说,在中医理论中,心口窝是心脏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气血运行顺畅,不会出现疼痛的情况。
而气滞血瘀则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堆积,引起疼痛。
基于这一判断,王大夫制定了一套针对张先生的治疗方案。
首先,他给张先生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材,用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同时,王大夫还告诉张先生一些生活上的调理方法,如避免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张先生按照王大夫的建议进行了治疗和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逐渐感到心口窝疼痛的症状有所缓解。
他也逐渐恢复了精力和活力,不再感到疲倦和胀闷。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治疗心口窝疼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从根本上缓解疼痛。
其次,中医强调生活习惯的调理,如饮食、作息等,这些调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加快康复。
当然,中医治疗心口窝疼痛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患者应该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治疗,因为心口窝疼痛有很多不同的病因,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其次,治疗的同时,患者也需要自己积极配合,遵守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名老中医治疗心口窝疼痛的医案告诉我们,中医在治疗这种症状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医保健缓解手腕疼痛

中医保健缓解手腕疼痛手腕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过度使用、劳损、创伤等。
中医在保健和缓解手腕疼痛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保健方法,帮助缓解手腕疼痛。
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在缓解手腕疼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穴、外关穴、劳宫穴等。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应选择专业的中医师,并留意个人的身体反应,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二、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缓解手腕疼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作用,可帮助缓解手腕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独活、川乌、秦艽等。
对于手腕疼痛患者,应到正规的中医诊所就诊,由专业医师开出对症的中药处方,并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三、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的疗法。
对于手腕疼痛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来缓解不适。
按摩的手法可以使用指压、推拿等,主要的穴位包括手三里、曲池、合谷等。
然而,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宜过度用力,以免发生损伤。
四、中医运动疗法中医提倡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缓解手腕疼痛。
例如,练习太极拳、气功等可以改善手腕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此外,一些手部运动,如手指操、握拳松手等,也有助于手腕关节的活动,减少疼痛感。
然而,不同手腕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运动疗法,因此,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运动。
综上所述,中医保健在缓解手腕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针灸疗法、中药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和运动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手腕疼痛的不适。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异,对于特定的手腕疼痛问题,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保健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医保健,我们可以更好地缓解手腕疼痛,改善健康状况。
老中医的祖传方,公开9个治愈方

老中医的祖传方,公开9个治愈方1.治肩周炎妙方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羌活10克,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细辛5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活血,温阳除痹,祛风通络。
主治:急慢性肩周炎,上肢酸麻胀痛等疾病,症见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肩部怕冷、畏风、沉重,或上肢僵硬、手指发麻、肿胀,或颈项拘急、疼痛等。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不和,风寒湿痹阻经脉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两次药汁,分三次饭后30分钟温服,一日一剂。
2.治慢性结膜炎妙方内服方:生地、煅龙骨各30克,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地骨皮、谷精草、菊花、茺蔚子、密蒙花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浴足方:苍术、桑叶、木瓜、牛膝各15克,防己12克,菊花、黄柏、甘草各9克。
加水约2000毫升,煮沸,再用文火煎20分钟,滤出药液注入搪瓷盆中。
待水温适度时浸泡双足并保持水温20分钟。
每日午、晚各1次。
3.治过敏性鼻炎妙方组成:当归、赤芍、生地、苍耳子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2g,黄芪、白术、防风、辛夷各10g。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治则:活血凉血,宣通鼻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鼻塞重、喷嚏频、涕呈水样者,加麻黄6g,细辛3g;脓涕量多者,加黄芩、丹皮各10g;脾虚纳呆者,加茯苓、山药各12g,炒扁豆10g;肾虚者,加女贞子12g,五味子10g;鼻痒者,加荆芥、蝉衣各10g 。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2例,经治6~20日后,痊愈3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 95.2%。
4.治疗白癜风妙方组成:川芎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老葱白9克、红枣7枚、黄酒30克、麝香0.1克、桔梗15克、浮萍30克、防风9克。
名老中医治愈五更腰痛之经验

乃 缓 用独 活 寄 生 汤 加 柴胡 一 味
,
。
外络 支节
,
。
肾 姆 痹 中参 人 舒 肝 升 阳之 品 补 中求 通
应 手 告痉
。 , ,
伸 经 气畅 达
, 。
腰痛 属 经 脉气 血 不 通
2
.
取 肾区 穴 下 焦区 穴
,
,
于 治五 更 腰 痛 之 沉 疗 瘤疾 若 舍 去 柴胡 周
,
药后
足厥 阴
,
营 卫 之 气始 手 太 阴 而 终
循 接如 环 无 端
,
有 效率 1 0 肠 体会
昼 夜各 随值 时
子
,
腰 痛属 中医
。
痹证
之 范畴
可
见 于 多种 疾 病
临 床有 急 性 腰 痛 和 慢性 腰 痛
,
后 阴 尽 阳生
五 更 气交 丑 寅 适 当 风 木 司 令
。
乃 肝 胆 阳 气初 生 之 际 阳交 亏
名老 中医治 愈 五 更腰 痛 之 经 验
临床 上 常 见 一 种腰 痛 作
, ,
急性 腰 痛 配 双眼 肝 胆 区 穴
上 焦 区 和 肾区 穴 眼球 周围
, 。
;
慢性 腰 痛 配 双 眼
可 用特 制 眼 针 在
:
每 于午夜 之后始
,
施术 时
。
、
尤为五 更 为 甚
,
,
辗 转 床第
。
痛苦 不 堪
”
,
眼 眶边缘 . 0 6 厘 米 处 沿 皮 下 按辨
,
克
怀 牛膝 1 2 克
气鼓舞 真 阳
6
名老中医治腰腿痛的案例组方

名老中医治腰腿痛的案例组方案例一:腰腿痛缓解方组方:桂枝汤加减【方剂组成】桂枝(9g)、白芍(9g)、芎藭子(9g)、甘草(6g)、生姜(6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缓解,促进气血畅通。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气血不畅所致的疼痛。
案例二:腰腿痛疼痛加重方组方:四逆散加减【方剂组成】附子(9g)、桂枝(9g)、生姜(6g)、甘草(3g)、白芍(9g)、半夏(9g)、黄连(6g)、黄耆(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疼痛加重,温通寒凝。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三:腰腿痛伴寒湿方组方:温阳胃气汤加减【方剂组成】干姜(9g)、附子(9g)、白芍(9g)、甘草(6g)、厚朴(12g)、苍术(9g)、木香(9g)、茯苓(12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寒湿,温中祛寒。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四:腰腿痛伴肾虚方组方:四物汤加减【方剂组成】当归(9g)、川芎(9g)、熟地(15g)、白芍(9g)、干姜(6g)、生姜(6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肾虚,补益肾气。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肾虚所致的疼痛。
案例五:腰腿痛伴湿热方组方:黄连阿胶汤加减【方剂组成】黄连(6g)、阿胶(15g)、生地(15g)、茅根(9g)、白芍(9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湿热,清热化湿。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湿热内蕴所致的疼痛。
案例六:腰腿痛伴气滞方组方:活络通痹汤加减【方剂组成】川芎(9g)、桃仁(9g)、红花(6g)、丹参(9g)、三七(9g)、当归(9g)、白芍(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气滞,活络通痹。
名老中医治末梢神经炎的经验

名老中医治末梢神经炎的经验
末梢神经炎是一种神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刺痛和肌肉无力等。
传统中医可以采用一些经验来治疗这种疾病。
1. 草药疗法:中医常采用一些草药来缓解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常用的草药有川芎、当归、丹参、红花等,可以制成中药汤剂或外敷药膏来使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管,可以刺激神经和经络系统,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3. 理疗疗法:理疗包括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刺激或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麻木感。
4.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末梢神经炎与体内寒湿和风邪有关,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避免寒湿和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可以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大蒜等。
总之,中医治疗末梢神经炎通常采用草药疗法、针灸疗法、理疗疗法和饮食调理等综合手段。
然而,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是不同的,建议在就医前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教你自治各种疼痛疼痛的出现,特别是疼痛较剧时,如能掌握一些简易疗法,不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争得治疗时间,有时还能解除疼痛,把病治愈,尤其是在远离医院、手头上又无针药的情况,更显其优越性和重要性。
现就个人的一些经验与体会作简单介绍。
(一)胃痛对于胃脘痛发作及一些上腹部疼痛,我喜欢指压肩井穴以缓解之。
曾会诊一张姓军队高级干部,其胃溃疡10余年,1972年初入某院治疗,经X线钡透拍片检查,发现胃小弯距贲门约2cm处有一1.1×1.6cm椭圆形龛影,深约0.9cm,似穿透至浆膜下层,与前片相比,溃疡病有所发展,医院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但病人不愿作手术,要求中医会诊,会诊时病人胃痛较剧,卧床呻吟,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
余见此病状,首先为病人施行按摩手法,一手点按肩井穴,一手在胃脘部轻按推揉,约半小时后病人胃痛减缓,随后按中医辨证处方遣药。
共住院46天,龛影消失出院。
出院后续服中药数月,以后数年断断续续服中药,追踪5年,每年定期作X线拍片检查,溃疡未见复发。
此例溃疡的治愈虽离不开药物治疗,但指压按摩肩井穴一法功不可抹,胃痛的缓解,使病人坚定中医治疗的信心,坚持配合治疗,故能取效。
我的硕士研究生杜少辉医师在深圳市中医院主持急诊室工作,亦用此法缓解过多例胃痉挛胃腹痛的急症病人,并喜云此法成了他常规疗法之一。
(二)腹痛小儿因消化不良食滞腹痛很常见,我的长孙曾因食滞腹痛,呻吟难忍,我令其叔(二儿)给他捏脊,捏脊完,放了几个响屁,便要排便,排便完后,腹痛治愈,并未用过任何药物。
捏脊疗法治疗腹痛,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其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项乃止。
”捏脊疗法对小儿多种疾病有效,尤其是对消化系统有良效,儿科医生不可不知。
此法于50年代发掘于北京之捏积世家———捏积冯。
此法专治疳积故名捏积,冯姓合家世代都以此为业,故称捏积冯。
他们除了捏脊之外,还给患者药散1包。
后经中医研究院派人从旁研究,始知其作用全靠捏脊,故更其名为捏脊法。
捏脊冯的方法是:使患儿俯卧于其母腿膝之上,露儿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向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一步向颈椎方向捏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拇食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上提时或有响声,是好现象不是坏事),如是2步一提直至大椎穴止,反复捏提共3次;最后以2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全部捏脊过程便已完毕。
每天1次,连做6天为1个疗程,1个月只做1个疗程。
60 年代我院与解放军157医院共同进行脾胃学说之研究,用捏脊法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疳积),取得很好的疗效,捏脊后多数患儿精神、食欲、低热、大便均有好转(腹泻者止泻,便秘者通便),体重增加。
研究发现,治疗后多数病儿的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
我认为,捏脊法所捏过之处包括督脉及其左右之足太阳膀胱经,功能调五脏六腑而补脾胃,脾胃为气血之海,生化之源,捏脊能使患儿之脾胃健旺,饮食增加,运化正常,“四季脾旺不受邪”,故能提高免疫功能,对幼儿的治疗和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捏脊法的推广普及,将有很积极意义,故我在很多场合都讲授此法。
我一西学中学员,学习此法后,因其儿子半夜发高烧,又逢屋外下着倾盘大雨,难以送院,正焦急之际,猛然想起捏脊之法可提高免疫功能,便对其儿施行捏脊,并在胸脊段加强捏脊,多捏七八次,捏后其儿微汗出,渐能安睡,第2天体温竟然降至正常。
此后该学员在临床上对捏脊退热做了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并发现捏脊能改善血象,能使白细胞偏低者提高,其偏高者降低。
并写成论文让我审阅,后发表于某一医学杂志。
我觉得这样学中医很好,能学有所成。
捏脊的具体方法请参考:《宝宝胃口差推拿好方法》(三)头痛头痛作为一种症状,临床各科均可遇见。
除了一些急危重症之外,我觉得运用“开天门”的按摩手法治疗头痛不失为一种有利无弊的疗法。
此法可分为3个步骤完成。
第1步,采坐姿,自然放松,医者站于病者前方,一手扶托患者头部后枕,另一手用拇指在病者眉心印堂穴点揉四五下,然后沿督脉路线,向上向后逆督脉推按至后脑之风府穴,如是反复点揉推按7次。
第2步:双手拇指同时并按在病者前额中央,其余4指贴按在左右颞侧,然后用拇指分左右横抹患者前额至发际。
如是者亦反复7次。
第3步:双拇指并按印堂穴,沿双侧眉棱骨之上缘,分左右横抹至太阳穴,在太阳穴点揉四五下,然后转换中指从鬓角入发际经颞部绕耳背向后推至风池穴,在风池穴点揉四五下,如是者亦反复7次。
以上3个步骤为“开天门”的手法。
无论外感或杂病头痛,经此手法治疗,都能不同程度减轻或缓解。
我小孙6岁那年,曾因外感发烧致头痛,在床上唉呀乱叫,我让其父给他“开天门”,开始时有所抗拒,后渐渐安静下来,不再呻吟,再服几帖中药,病也就好了。
以后他凡觉头痛不适,就主动要求我们给他“开天门”,即使手法重些,他亦愿意接受。
“开天门”不但能治头痛,而且还能退热。
1984年6月,在去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的列车上,傍晚时分,列车广播:寻找医生,要求诊治一名高热女童。
到诊时,女童约10岁,昏睡枕卧在其母大腿上,起病之由是上午该女童把头伸出车窗外看风景,迎头撞风约1个多小时,10时许觉头痛不适,中午开始发热,加上周围环境酷热(当时车箱内气温达30多度),致使女孩高热难退。
列车医务室的退热药已全用过(如阿斯匹林、十滴水等),病情不见好转,反见其精神渐差,昏睡不起。
当时呼之懒应,其额发热烫手,其舌红,苔白津干,其脉浮数。
此为外感风热,风火相煽所至。
观其药已反复用过未效,又没有其他医生前来诊治,遂嘱随我同行的儿子给她开天门,外加曲池、合谷点穴按摩,施行手法约20来分钟,见其汗出乃止。
并嘱其父母慎避风邪,以观后效。
晚上9时多前往探视,病孩高烧渐退,已能坐起与其父母交谈,要求喝水进食,此乃胃气已复,病转向愈。
10时许再探视时,该女孩已安睡,其额已无发热烫手之感。
第2天早上到达长沙终点站时,其父前来致谢,诉说其女精神已恢复,体温已正常,唯前额肿起1个小包疙瘩,询问是否有问题。
余告知此乃因手法过重所致,过几天便能消退,为慎重起见,下车后可前往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巩固疗效。
(四)落枕落枕一病,特别是急性发作时,给人很大的痛苦,令人坐卧不宁。
我认为治之之法,首选按摩。
可先在病者的颈肩部患侧用拇指指肚或大小鱼际部作上下来回较大面积的推按摩擦,手法宜轻,动作要柔和,务使患侧肩颈部的皮肤潮红有热感,此为第1步,意在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活跃经气。
第2步是在患部寻找痛点,落枕之人,在患处必有1个或数个痛点,痛点之下多有筋结,是由于风寒湿热瘀等诸因素,痹阻经脉,肌肉痉挛收缩而致,筋结形成,必产生痛点,出现疼痛。
当寻找到痛点后,便对痛点下的筋结用手指进行提拉弹拨,点揉推按,各种手法可交替进行,由轻渐重,再由重转轻,施行手法时间视病情轻重而定,务使其筋结变软松解,疼痛消失。
第3步是收功手法,可用掌背抽拍患侧肩颈背部,此法可与第1步的手法相结合,交替各做二三次便可收功。
施治此法,须讲及时,一病即治,其效神速。
我院一中年教师曾患落枕,因前1天晚上休息不好,第2天起床便觉右侧肩颈部疼痛不适,前往卫生所诊治,予去痛片、消炎痛及注射VitB1、VitB12等处理,但症状未见缓解,反越痛越剧,头颈部活动受限,遂上门找余要求中药治疗。
到诊时,见其头颈向右侧歪,左手搭肩扶颈,颈肩上贴满镇痛膏,其状甚为痛苦。
余边安慰边给他施行上述手法,由轻至重,大约半小时,其疼痛缓解,头颈部转动自如,于是要求再处一方给他,余答曰,病痛已除,只要慎避风寒,无须服药,遂高兴而去。
追踪1周,病无复发。
(五)腰痛腰部闪扭导致腰痛是骨伤科最常见之病种之一。
拨正疗法甚为有效,此法源于中医的推拿复位术,经过解剖学等知识总结和提高,很值得推广,我建议骨伤科医生都应学习和掌握此疗法。
我曾不慎扭伤腰部,出现腰腿痛,卧床数天,经服药、推拿、外洗、敷贴等处理,腰痛有所缓解,但腿痛不减。
下地行走,须猫着腰,曲着腿跛行,苦不堪言。
后被《健康报》一女记者运用拨正疗法,1次治愈。
此外,针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亦甚有效。
我的博士研究生行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不幸扭伤了腰,又在空调较冷的环境下开会3小时,致腰痛甚。
请正骨大夫诊治,不采用中医疗法而主张用封闭疗法,患者不愿意,由另一中医用按摩法治疗不效,终于接受另一位医生用封闭加按摩治疗。
凡更三医而腰痛更甚!卧床不起,翻身都十分困难。
更惨的是腰肌间歇性掣痛,其痛如割,从卧室到洗手间,距离不到10尺,由人搀扶加柱拐棍,走了20多分钟!我十分焦急,要求答辩推迟6天,但这样的病情,5天能治好?5天不愈只能延期毕业了!第2天我想到针灸学教授靳瑞同志,请他诊治。
这已是第4诊:选针人中一穴,进针后行泻法,令患者伸动双腿,并逐步稍加大腰腹转动幅度。
本来不易伸直的脚伸直了,腰部掣痛减轻了。
术毕出针后患者已能缓慢地翻身。
第2天可以起床,于室内扶杖缓行。
隔日再请靳教授为之施针。
靳教授令患者扶门站立,刺右侧委中穴放血,刺中拔针,血射如注,约五六毫升,按压止血后,令患者作提腿、转腰等动作约数分钟,卧于床上再针左侧阳陵泉一穴。
前后3天治疗2次,只针三穴。
患者第4天已能下楼行走,按原定日期完成费时1个上午的论文答辩,我乃如释重负!这一病例生动地说明,我们有些中医舍己之长,拾人之短,结果不但无效,反使病情加重。
甚至由此得出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的错误结论!患者的妻子是西医,目睹治疗经过及其效果,她说:“中医简直太神了!”这是由衷之言,她深知西医对此病的治法及其效果,决不能与靳教授的治疗相媲美。
3天来我亦为之处方:①桂枝汤(上午服),②张锡纯氏活络效灵丹加味(下午服)各3剂,但只起配合作用耳,立杆见影者针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