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第一篇: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后殖民主义入翻译策略探究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
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
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
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
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
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二十年代的另一位著名翻译理论家是菲利莫尔(J.S.Philimore)。他发表了《略谈翻译和译者》(Some Remarks on Translators)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英语翻译论著,比同时代人的见解高出一筹。
1.4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1.5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2.伦敦学派
创始人弗斯(J.R.Firth,1890—1960)。
西奥多.萨瓦里是一位语言学者,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进而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按照他的观点,翻译可分为四类:(1)完美翻译(perfect translation);(2)等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3)综合翻译(composite translation);(4)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这是一本漫谈翻译的小册子,主要论述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译文词汇的合理选择以及文学译作的欣赏性、文学性等方面的问题。
其后英国还有一位重要的译论家斯图尔特.贝次(E.Stuart Bates),他著有《现代翻译》(Modern Translation),193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翻译的主要同波斯盖特相似,但涉及的问题更广泛更系统。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 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 ,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of Translation”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最新文档资料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 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 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 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 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 cup” 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 指“ 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nk tea, coffee etc. ”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 、vessel 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1.1 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的哲学研究翻译的文化研究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
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1,古代翻译理论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
贺拉斯主张:在翻译和创作中不要墨守陈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哲罗姆: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不能逐字对译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3,否认《圣经》中上帝的感召力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译者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和原作媲美。
奥古斯丁:优秀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译文的风格与译作的读者联系起来,运用符号学理论,意义和语言形式区分开来,在翻译单位上认为词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倾向直译,强调形式与结构的对称,《圣经》上帝感召力。
特点: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十分完整和系统,除了少数如哲罗姆之外,大多数议论只是一些只言片语,散见于译序,译跋和其他著作,虽有不少的精辟论述和见解,但多局限于直译,意译,忠实等之类的议论,讨论也比较集中于宗教,文学和哲学的著作。
2,近现代翻译理论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高潮。
翻译提高了本族语言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促进了民族身份的形成,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著名的理论代表: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领袖和翻译家,《新约》,《旧约》,《圣经》,《伊索寓言》提出四主张,七原则1,主张用通俗、明了、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语言翻译2,主张使用意译再现原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实质3,译者应该尊重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不应轻信教会神甫的传统解释4,翻译应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
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次序,可以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连词,可以省略,可以用词组替代单词;可以将比喻改为非比喻用法,反之亦然;注意文字的变异和翻译的准确歌德,将翻译划分为彼此连贯的三类:信息翻译,近似创作的改译和逐行对照翻译诗歌不可译,主张翻译用朴实无华的文体,主张直译,使用地道的本地语施莱尔马赫语言决定思维,译者不能消极接受原作,必须积极创造,提出区分口译,笔译;提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
洪堡(德):语言只是“各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提出翻译的两难,然而又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是语言无法表达的”这种辩证思维对20世纪的语言学家影响很大。
德阿布朗古尔(法):译文迎合本国读者的口味,强调文学可读性,因此容许增删和修改,甚至发挥,并不十分在意译文的忠实,被称为“自由翻译派”的总代表,翻译有价值作品而不是无新意的作品。
遭到翻译批评家的反对,争论到18世纪中期,多雷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2,译者必须通晓源语与译语3,译者不能屈从与源语而追求字当句对4,译者必须用通俗的语言形式5,译者不仅要满足读者的心灵,而且要满足读者美的享受巴托: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忠实再现原作思想与风格,不能创作,修改和增减。
重原作重形式,但从翻译技巧角度分析翻译,将愈发结构、句子顺序等应用于翻译研究。
英国:近代翻译史上《圣经钦定本》翻译出版以及德莱顿,罗斯康门,泰特勒对翻译的论述历史上四大杰作《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奥德赛》《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圣经钦定本》《圣经钦定本》1,集体翻译的成果,2,译者拥有较多的参考书籍3,译者遵循严格的翻译规则,有效地排除了个人的偏见和随意增删约翰德莱顿提出全面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有艺术家的气质第二,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第三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逐字翻译意译拟作罗斯康门,诗人翻译家,1,翻译诗歌的译者首先必须是诗人,2翻译过程中建立一种共生关系,3,译者必须忠实原作,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翻译三原则1,译者应该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有限的增减自由2,译者应具有准备判断和鉴赏原作风格手法的能力,使译作的风格与手法与原作等同3,译作应与原作同样通顺进入20世纪以后,意大利克罗齐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译作不可能与原作等同,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译作本身本为艺术品。
德国本雅明逐行翻译英国波斯盖特前瞻式和后顾式翻译古典名著一般后顾式翻译总结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和语文学的翻译观讨论的核心是“如何翻译”即直译与意译,可译性,意义的流失以及能否用本族语言翻译等,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译文在意义,句法,文体上与原文的对应,忽略译文读者的反应和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追求的目标是理想化的翻译标准,而研究方法流于主观印象。
第二节翻译的语言学研究1.奈达的翻译观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家。
翻译思想: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
(1)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不仅是艺术,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其“翻译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产生(2)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4)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翻译三步骤:(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卡特福德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应用层次,范畴以及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作为论述语际转换的理论依据,力求科学地阐述翻译过程中的转换规律,翻译等值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方法和条件。
语言的基本层次:语法与词汇形式媒介形式媒介实体和语境此外还包括上下文意义四个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三个阶:级阶说明阶精密阶意义:由任何语言形式或任何可能具有的形式形成的从网络翻译对象:语际之间单项的转换关系,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关系,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两种语言是要具有“空间的,时间的,社会的或其他关系,都可以建立翻译等值关系翻译的定义: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根据范围,层次和等级,翻译可分为如下几类:1,根据翻译的范围,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2,根据翻译的层次,即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翻译可分为整体翻译和有限翻译3,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分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关系即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翻译等值的两个限度:1,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2,无论是媒介层次之间还是羽凡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不可译性:1,语言不可译2,文化不可译卡特福德声称要“建立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并深入研究成分分析和翻译对等,并将概率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力图使翻译研究走上客观,科学的道路。
三,哈特姆和梅森的翻译观哈特姆和梅森认为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并集中讨论了与翻译至关重要的语境的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层面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以及文本类型,文本结构等衔接方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语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交际层面2,语用层面3,符号层面语篇:连贯是语篇层次上决定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点。
语篇结构中单元构成序列,序列再构成语篇语境和作者意图影响语篇结构。
哈特姆和梅森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综合考虑了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他们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者。
四,威尔斯与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第一: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翻译研究包括:,普通翻译学,描写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第二:威尔斯坚持翻译的可译性第三: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第四:翻译方法的分类1,习惯化翻译程序2,可以使之半内部化的部分习惯化翻译程序3,非习惯化翻译程序。
第五:文本类型与翻译等值话语三种功能:描述性,称呼性,表情性威尔斯的翻译科学强调语言本质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德语国家为主而兴起的功能主义学派,即翻译目的论逐渐受到译届的关注。
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斯内尔-霍恩比和诺德。
目的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翻译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具有特定的交际目标,这就是文本的目的。
诺德:目标,目的,功能和意图费米尔:篇内连贯与篇际连贯译者必须确定不同层次对等之间恰当的等级关系文化特性必然影响翻译策略和取舍与选择。
文本分为,信息性,表情性,和实施性。
目的论收到的批评,认为就翻译而言,原文文本始终是译文评判的标准,目的论牺牲了意义的丰富性,有简单化之嫌,因而也很难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语言学的发展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