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1主题名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活动目的: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活动重点: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活动过程:一、(起乐——《春天在哪里》)亲爱的同学们:122活力中队“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主题队会现在开始!二、生态要文明,环保须先行。

请欣赏《环保拍手歌》。

三、环境保护是一个响亮的口号,环境保护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请欣赏三句半:《说环保》。

四、你们了解环保吗?你想知道有关环保的知识吗?请你积极参加环保知识问答。

1、水水水,真重要,动物植物全需要,人类生活离不了,请说说你的节水妙招。

2、请看这是什么标志?3、请问地球日是几月几日?请问环境日是几月几日?请问植树节是几月几日?4、请问《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规范》第六条是?第十条是?5、我们要杜绝白色污染,向白色污染说BeyBey!请说说你的建议。

五、马儿在草原上奔驰,小朋友在校园里赛跑。

让我们策马扬鞭、齐头并进,共同发扬“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

请欣赏二胡独奏——《赛马》。

六、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到节约能耗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同学门的做法都很好。

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变废为宝,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小学语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分享2一、歌曲导入:1、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要让星空闪亮》。

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大 语 文 论 坛 . 视 点 I I l I
实 现 知 识 建 构 的过 程 。这 种 方 式 构建 起 了 一 种 立 体 多
维 的师 生 关 系 。 强调在教 师的引导监 控下 . 师生、 生 生
之间的平等互动。其优势在于激活思维 、 借鉴思想 , 得 出 创 造 性 的观 点 。 因而 讨 论 的 过 程 我 们 一 起 走 进 我 们 的 生态 文 明在 中学 语 文课
堂 中的渗透。
在《 罗布泊 , 消逝 的仙湖》 的课文中 , 以 不 同视 角和
生 活 是 最 丰 富 多彩 的 .语 文 课 程 和 生 活 的 有 机 结
形 式 反 映 出入 与 自然 方 面 的关 系 . 表 达 了人 们 对 生 存环
合能够生发出干姿百态的花 朵。全方位地改 革语文课
程, 面 向生 活 。 表达生活 . 使语文课程重返 原生态 。 综 合
利 用 各方 面 知 识技 能去 学 语 文 、 用 语 文 。这 种 资源 共
境 的忧虑与思考 .蕴合 了丰富 的生态文 明教 育人文 资
源。 提 到 我 们 的罗 布 泊 曾经 是 美丽 的仙 湖 , 牛 马 成群 . 绿 林 环绕 , 水 如 明 镜 。可 是 随着 时 间的变 化 。 罗 布 泊变成 了
三、 实现“ 致和 ” 式 课 程设 置
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 自然 、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这 一 客 观 规 律 而 取 得 的 物 质 与 精 神 成 果 .是 指 人 与 自然 、 人与 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 良性 循 环 、 全面 发 展、 持 续 繁 荣 为 基 本 宗 旨的文 化 伦 理 形态 。生态 文 明 教 育 应 该 是 语 文 教 学 中 人 文 性 教 学 的 一项 重 要 内 容 。 人 教 版 八 年级 《 语文》 下册第三单元以《 罗布泊 , 消逝 的 仙 湖》 为 代 表 的 一组 课 文 , 以 不 同 视 角 和 形 式 反 映 出 人 与 自 然方 面 的 关 系 .表 达 了 人们 对 生存 环 境 的忧 虑 与 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态文明教育正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一、培养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话题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例如,可以选择和生态文明相关的课文,如描写保护动植物的故事,或是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环境的热爱。

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地,亲自感受自然的魅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如诗歌歌颂自然、散文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培养生态文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比如,在写作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让他们思考如何用语言表达对环境的保护之情;在朗读课上,可以让学生朗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诗歌,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

此外,可以运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设计环保海报、演讲比赛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从小开始,我们才能为未来的生态文明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 文明教育
目录 导言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 育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互为 补充 结论 参考文献
导言
导言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 系
导言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与语文教育结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
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必要性 如何通过语文教育传承生态文 明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中学语文如何 渗透生态文明
教育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从经典文化中汲取启示 加强环保类课文的教学
中学语文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设计生态主题的阅读理解课程
生态文明教育 与语文教育互
[2] 【莘学】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生 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 教育家园, 2021(5):214-215.
参考文献
[3] 孔德宏, 龚德华. 中学语 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 实践与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学 报, 2020(4):112-115.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为补充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互为补充
中学语文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环 保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对语文教育的促 进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互为补充
实践中的生态文明与语文教育结合
结论
结论
中学语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辅 相成
中学语文如 何渗入生态文明教育. 教育技术与管理 , 2020(3):168-169.

生态文明渗透教案

生态文明渗透教案

一、教案名称:生态文明渗透教案第一章——自然生态教育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理念;4. 提高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2. 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3.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 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与推广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引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色生活方式,并分享各自的观点;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文,阐述自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实践;2.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实施绿色生活方式,如节约用水、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3. 建议学生参加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写的短文,评估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实践程度;2.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评估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情况;3. 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生态文明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料;2. 生态环境现状的图片、数据等;3. 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案例;4. 教学PPT、黑板等展示工具。

八、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 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绿色生活方式,为学生树立榜样;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九、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习惯。

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素养方案247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王一丹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语文教师应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指引,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把生态学融入各阶段教育教学内容。

生态学是一种重要学术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類智慧的成果,语文教育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学的体现之一。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自然生态是我国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崇尚人类与自然相亲相融的发展观。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理念,将生态美的理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树立以物为友的思想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阿尔贝特·施韦泽是重要奠基人,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人类要敬畏生命。

面对自然时,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

要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人类将植物与动物看得如同自己的同胞一样重要,这样才会真正拥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我国古代,类似以物为友的思想一直存在。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人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人一种舒适感,大自然中的鱼、鸟、土、草、木、虫、河流、山川是那样的生动自然、富有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幅自然和谐、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美丽画卷。

杜甫在《绝句·其三》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翠绿的柳枝头有两只黄鹂在鸣叫,似乎在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湛蓝的空中也有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呈现出一片生机、一派愉悦的景象,有声有色,充满喜庆的意味,拥有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舒适感,反映出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强调人类与万物永远共存,表现出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态度。

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对于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态文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文中,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

提到我们的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

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罗布泊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一个简简单单的反问,令我们当代人反思,我国一直提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罗布泊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

在《罗布泊》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快,易懂的了解到生态价值观,文中采用时间为线索,用数据对罗布泊的情况清晰地展现给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把罗布泊之前牛马成群,绿林环绕与之后我们湖水的干枯、胡杨的数目以及沙漠化的程度数据进行前后的对比,通过数据的比较,同学们能够轻易地明白罗布泊的危机。

罗布泊的危机又是谁造成的呢?这不得不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课文的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在继续发展。

这让大家清楚地意识到当代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在自掘坟墓。

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对自然产生“爱护”之情,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对生态价值的探索,点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将课文中感悟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深刻思考,转化为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将课文中体会到的平等对待自然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内化成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这种有意识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和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去关爱自然,爱护地球,换而言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用心感受,细心体会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还有不少课文渗透了环保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蕴藏的生态环保素材,围绕语文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定环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德识才学的教学过程中。

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作者将关东原野的粗犷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极富诗意描写,将东北的丰饶展现在哦们眼前: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给学生的是视觉震撼,原来我们的家乡如此美,而我们却极少关注,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再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作者将花瀑、花穗、花朵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触手可碰,触手可感。

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如瀑布般的紫藤萝,并配乐朗读,图片与音乐美妙融合,让学生沉醉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问:你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层层追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领会大自然的美,而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心灵中沉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生态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发。

这种生活中的美,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还是师生、生本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聆听了大自然窃窃私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这也同样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
设教育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

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

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

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

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
情伤怀。

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
“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

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

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

这是
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